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系列开示 79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这是一个校量。佛陀在这个经里已经校量过好几次了,这个已经是第四次。第一次是令众生初次生信,“以一大千世界七宝布施”,就是说你闻到般若而生信。首先我们业障很重,或者说我的狂心未了;第二内心的烦恼没有伏住,心还不清净,但是你相信金刚经,那功德也不可思议。犹如以一大千世界宝藏,能生信心,乃至一念生净信者,就是对金刚经生出无我的信心,相信金刚经就是佛,佛就是金刚经,相信金刚经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金刚经。相信金刚经就是如来宝藏。只是我们无始以来习气在障碍了我,但我相信这个体。所以虽然不能够降伏,不能思维,但是此人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宣扬金刚经,或者是读金刚经,或者印金刚经,这个功德都是承担如来家业,就是真正的把如来的家业给与众生。所以我们印经书,虽然你看不懂,但是印金刚经给别人,也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金刚经实在是我们自性的宝藏。金刚经就是十方如来之宝藏,十方菩萨之宝藏,十方众生之宝藏,是全身舍利,是法身舍利,也是如来报身舍利,也是一切众生自性之舍利,是我们的心。所以对金刚经不应该轻易的放弃。
第二次校量是开解,犹如无量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成就最上稀有之法。第三次开解,是以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这是受持了、受用了。第四次最后一次就是这个地方,初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中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后日分以恒河沙等生命,就是早中晚,晚上睡着了我们就不能布施了。所以佛陀制定我们出家人晚上可以放逸。因为晚上睡觉睡着了,或者是造恶业,或者偷东西,佛陀是开许的。因为梦中我们没办法把握自己。其实晚上睡着了叫开禁,早上醒过来叫止禁,止禁就是精进修行的意思,开禁就是放逸。你晚上睡觉睡着了,你都不知道自己了,你怎么造我也没办法了。但是一些祖师说,如果晚上做梦梦到不好的东西,我们应该第二天早上起来适当的在佛面前忏悔一下还是要好一点,但是千万不要把这个罪当作是心中好像非常重一样。就是你睡着了以后造的恶业,那出家多年的人都有的。有一个比丘出家了很多年了,梦见自己在商店里偷东西。只要我们是凡夫,不可能做到那么圆满。初日分、中日分,是对于我们清醒的时候。为什么要讲三时呢?早中晚,其实早上要吃饭,中午要吃饭,晚上要吃饭,三时是对于我们贪来讲的,我们不应该有贪心,我们吃饭就是贪心。就是叫我们在这个贪的体里面起布施之心,布施就是不要贪,不贪就是舍的意思,就是无我之意。
我们所有的贪都在外面,唯有嘴巴贪在里面。我们眼睛看到这个好看,那毕竟是在外面啊。但是我们嘴巴吃饭的贪是自己消受的贪,好吃的东西要多吃一点,并且还有物质在。所以人到死的时候,贪心特别的重,想吃东西。一般人死了以后堕饿鬼道就是贪,所以很多人到饿鬼道去了。很多佛的弟子死的时候想吃肉,并且想吃肥肉,还想吃鸭子、猪肉,恶业现前的时候,想吃这个东西,想吃那个东西,特别人老了以后想吃东西,贪心就生起来。就是男女在一块,人到老了以后到一定的年龄对男女不是什么很重视了,但是人的贪舍不掉。吃东西很奇怪的,人越老就越想吃。你像男女在一块,越老是绝对不会想,但是这个嘴巴就不是。我父亲得了癌症死的时候,他就是想吃东西,人的贪心基本上是来自于嘴巴。但是我们有时候控制不了自己,所以平时对因果要明了。你克制自己都不是真实,就是我克制自己不吃都是错误的,是你内心中实在是生起了厌恶之心。比如很漂亮很华丽的衣服,现在叫我出家人穿个华丽的衣服你还愿意穿吗?就不需要克制了,你叫我穿也不会穿了,要生出这样的心出来,我不需要克制的,我就是不贪了。在这方面,那些贫穷的人肯定比那些富贵的人要强得多,但是富贵的人能出家的话,当然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老百姓来讲,很多东西敢舍的,老百姓的力量还是比较强的。你像我们是从小受苦过来的人,在这方面好像没有什么过高的要求。像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好像有很多的比丘就喜欢一个好钵啊、紫金钵,喜欢穿华丽的衣服,因为他们都是当时那些尊贵的婆罗门家里出来的,出家以后对道有信心,但是他就除不掉那种爱美的习气,所以看到好衣服还是喜欢,就跟人家比,这个衣服好不好啊。有人他父亲供养他一个钵,就跟人家比。所以常常在一种好的环境中,有优点的地方也有缺点的地方。优点就是能够舍去五欲,名啊、利啊、色啊,都可以放下来出家,那是不可思议的。但是对一个老百姓来讲,从来没有得到的那个东西,他一下子得到了,可能还放不下来了。但是老百姓要真正的发起修行的心,他苦修厉害啊,穷人苦修力量确实比那些娇生惯养的人要强得多。所以我们拜九华山的时候,跟我一起拜九华山的都是穷人,都是挖地的农民,那些公子哥们根本就不会去拜的,反而不愿意去修行。所以要适当的放下这个我执,适当的修一些苦行,放下你自己心中的娇气。这里面恒河沙的生命,初日分、中日分,是讲日。大千世界就代表大,这个日就是代表日日,就是你尽未来际天天都是这样做,恒河沙的生命,就是尽未来际了用这个生命来布施,可看出是彻底了。无量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就是如果你闻到这个经典,闻到这个般若经,信心不逆,对般若经以此为实,以无住为心,发起决定的这种信心,心中深信,在内心能开解,然后实际的修行。这种心,其实说难也难,说易亦易,因为这前面讲到忍辱的问题。释迦牟尼佛五百世做忍辱仙人,身体被节节肢解不生瞋恨,都是因为跟般若相应。这里面有二层之意,一个是代表着五百世常修忍辱、苦行;一个是通达于般若。你用尽未来际的恒河沙的生命无数劫的生命,一天用三次用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这个就叫做难行道。我们用这样的难行,还不如闻般若这一念。你闻到般若的修行,这一念相当于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尽未来际以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的功德,证明闻到这部般若经,就是你恒河沙的生命的布施而来。闻到这部经典的功德就有那么大,所以大家对般若经应该生起无上的信心。你想一想,佛陀用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能得此般若来跟我们宣说。
信心不逆有三体。一个,释迦牟尼佛如是信,如是观察,如是信解,如是为他人说。能为他人说,能生信解,此人已经是不可思议了。此人已经具足了恒河沙的生命所得,你闻此般若经能受持读诵为他人说,胜此功德。所以有人看到金刚经一直一直的拜啊,感受到般若经的甚深广义,感受到就是你的法身,就是你的报身,就是你的化身。所谓化身就是我们生灭身,所谓报身就是无住庄严就是菩萨,菩萨在化身里面,诸佛在菩萨报身里面。法报化一体故,所以我只要在此世界无住,法报化都已经现前了,所以我不离此而立彼。轻而易举的刹那时间,你不要尽未来舍去生命就能得此乐报,得此解脱。你不要尽未来际种种苦行,此一念就能得到解脱体,得到庄严体,得到清净法身体。你会省很多的时间。
所以我们可以把自己的生命,很多的苦行,你可以把它暂时的放下来,然后以般若的心相应的那一刹那,可能会你成佛的时间很快啊。《华严经》也好、《法华经》也好,包括《妙法莲华经》,你看常不轻菩萨,那么多劫的忍辱修行,见人就拜,闻到法华经刹那时间就成佛了。所以我们对此要生起信心,但是你能够生信的人,此人也是不可思议的功德,也是在无量劫前已经闻到般若信心不逆了,因为你过去闻到般若还没有解,今天闻般若是在诸佛面前已经供养了无量诸佛了,所以今天得到这个解。也可以说我们闻到这个般若的时候,可能过去世已经失去了无数的生命,一心求之,一心求般若。我在外面不是写了个偈子吗:南无阿弥陀佛,愿我获得无上智;南无阿弥陀佛,愿我具足无上大悲心;南无阿弥陀佛,愿我具足无上清净心;南无阿弥陀佛,愿我获得善知识;南无阿弥陀佛,愿我忏悔一切业障,无始以来违背般若流转生死,我要忏悔我一切业障;南无阿弥陀佛,愿我生出大威德,我愿闻般若生力,生智,生悲,生愿;南无阿弥陀佛,愿我发起无上菩提心,利益无量众生,以般若而施之,以般若而说之,信而受持为他人说,这就是利益无量众生。所以不是说你信了阿弥陀佛,念念就算了,是在这里面会到般若之意。所以大家真正的研究《无量寿经》,一定跟般若是无二无别,把般若这个体要用到《无量寿经》里面去,我真正的是有这个感受。
前面讲“若复有人,遇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布施,布施就是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布施就是利他,这种功德还是有住,有住则暗,有住就有为,有住就有虚,有虚有实,有实就是有住见,有实就是六道轮回、三界,用恒河沙等生命布施也是在三界之中了,叫有实。什么叫有虚呢?就是了不可得,是虚妄的,是妄的体。太阳出来了什么功德都没有。所以用恒河沙的生命,那么的辛苦,还不如闻般若真实一念获得大光明藏。你想一想,你用那么多的辛苦得来的功德,还不如到你闻到般若一刹那光明遍照,一旦遍照你过去的功德全部是妄了。就像你在纸上面画了很多的月饼,然后放到仓库里面,遍满三千大千世界,但是你以为是真的。后来人家一把火、一个太阳一照,你就知道,啊,原来我造了这么多的月饼都是假的!你现在不知道都是纸画的东西,但是你现在搞出来的东西全是假的,还不如闻般若的一念。在七菩提分抉择里面讲,第一条抉择就是选择,选择于正法就是佛法,放去邪法、有住之法。把所有的那些法都舍掉,不真实故,选择般若。这个很重要!
所以我们平时讲《无量寿经》还是《观无量寿经》,大家可以观察一下,跟般若相应故。所以你这一生中与般若相应,实在你一生修福,即使你把所有的尽未来的功德都空掉了,乃至于一辈子出家也好,生生世世的出家也好,你都不如一念闻般若之体。所以般若这个体非常重要,其福胜彼。为什么呢?其福是真,那个福是假,当然是胜彼了!胜是对于真来讲,彼是对于假来讲,胜彼就是照破它,是假的,当然是真的比假的要强。信心不逆才有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他人解说,就是发心欲度众生故;就是把这部经典绍隆佛种,开显般若才是真正的绍隆佛种。现在人对般若不感兴趣,乃至于没有人讲般若经,没有人开显般若。开显般若就是开显你自己的法身、报身跟化身,开显你的真实处,开显如来之体,开显究竟成佛,开显此世界的真实大悲心,令众生真实解脱,这才是真正的大悲心。不能令众生真实解脱,那你的大悲心是妄体,你就是知道了也不能令众生解脱啊。假如说我告诉你们,持戒、忍辱、精进啊,你有住故,但是这都是妄体。一旦太阳出来了,全部照空掉了。只有令众生跟般若相应故,才是真实体。唯有宣扬般若体,来为人解说,把这部经典告诉别人。我有一次在一个比丘尼道场,她们说:师父,你讲的法非常好,我也知道是究竟意,但是现在众生听不懂,好像没有用。我心里想,如果你真正听懂了,你一定会欢喜的。现在不是别人能不能听得懂的问题,是我们自己能不能听懂的问题。所以闻经典绝对不是为别人说,一定是为我们说。我现在说是为我自己说而已,我自己把这种心说出来,众生能听得懂。这个经典里面四次校量里面讲得很清楚,闻到此般若的力量,思考般若的力量,和你去修般若的力量,证般若的力量,这里面跟四相的功德都是不一样的,这后面是证般若,信心不逆,其福胜彼。真的能够会于心,于经体相应了,功德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我们为人解说,不管讲任何经典都要跟般若相应。释迦牟尼佛不管讲的任何法,都会跟般若相应的。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以要言之,就是我讲来讲去的,就是告诉你这个经典有不可思议功德。不可思就是绝对的思,不可议就是绝对的议,就是超越思就是信德。超越你的议,不可议是言辞道断的。言断了,不能思的时候是绝对体,我的声音不能思了。不能思不能议就是法身体,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叫做不可思议。不可思议不是口上说,任何经典讲不可思议的时候,就是无量之意,无量就是平等之意。平等里面具足三心,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至诚心就是直心,深心就是广心,回向发愿心就是无生法忍心,就是众生跟佛不二故叫回向心。佛回向到众生那个地方,众生在佛那个地方,互相在回向,以果向因,以因向果,叫互为回向。我们为什么要回向给佛的果位呢?本来是佛啊,当然回向于佛了。佛为什么要回向众生呢?因为众生是佛,不回向众生回哪里啊?所以,众生是佛,佛是众生,互为回向,叫往彼,叫无生法忍。这个叫做无量,叫做至诚心、深心和回向发愿心,叫不可思议。至诚心就是当下心,不可思不可议,当下心里面就是无住心,无住心则法界显,这个法界叫平等心,法界叫深心。
什么叫深心呢?就是一切德现前,就是光明遍照。不可称量,称是比的意思;量就是德的意思,不可以互相来对比,就是无对之意,不可以我们用思维来称。我们思维赞叹佛,赞叹佛庄严,那个是用相对言辞来赞美佛,都是凡夫知见,以俗人的知见赞美佛。你闻到这个经典当然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就是无住光,不可称量是无相的意思,不可思议是无住之意,无住无相,无边之光,无边就是处处觉啊,无边每个地方都是觉。如果你不住的话,法界无住,无住法界,报身跟法身,处处是你心,处处是我相,那不就叫无边吗?就是你看到任何一个东西,如果你在这个觉悟的体上面,无住的体上面,任何一个体都叫无边光,无边功德就是化身,化身就是我们一念觉,化身是在众生这个地方。不可称量是在报身那个地方,因为量是对于德来讲。不可称,就是不可思议的意思,不可思议就是无量光。此经典就是法身、报身、化身现前。不可称量是指报身跟化身而言,不可思议心行处灭,就是法身,性体空寂。
“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大乘者,就是善护念,大乘就是菩萨;最上乘者就是善护嘱,就是佛心。大乘、小乘、中乘,小乘跟中乘都是小乘知见,只为自己。什么叫小乘呢?就是阿罗汉,依无住法修人我空,安住清净体,叫小乘。中乘,万法因缘生,万法因缘灭,虽然在相上面,有相在,但是常住空体,他也认为无住即佛,他常常在无住的体上面但还是没有破法空,还有一个法上面的修行。虽然能够弘法,他弘的是中乘道,常住世间,修诸功德,像七地以下的菩萨,都不是大乘的;他没有证到大乘,但是有大乘的信心,但是没有发勇猛的大乘心,他会退,叫中乘人。大乘者,是为了利益众生故,以无住之心利益无量众生,以无住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住心行于布施,这叫做大乘心。以大乘心就是利益众生,常在法上面接引无量的众生,看到一切众生都是无量的光明。度众生无众生可度,但是又能度无尽的众生,所以在此世界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是光。
他从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一切戒不犯,忍辱圆满,达到无生法忍,身心柔软,慈悲喜舍都具足,忍辱具足。对于人来讲,持戒、禅定也具足;布施舍我,没有我了,以众生为我;禅定具足,般若具足,像这样的人叫大乘者。善护嘱,就是护嘱于般若经。为大乘者说,就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最上乘者说,就是把这个般若教给别人。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实知是人、实见是人,皆成就不可称、不可量、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假设有人能受持,如来为发大乘者说,就是为发菩提心的人说,就是自利利他的人说。发最上乘者,就是能够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像六祖大师,五祖选择了六祖大师,因为一,六祖大师能发大乘心,在一小法里能修忍辱故,身上绑着腰石在那个地方摏米,能够舍去自己的生命,但是心中非常清净自在。他从广州步行到黄梅,为求法故,这就是大乘。还有过去的很多的祖师,千辛万苦,这都是大乘者,为了利益众生故,修诸大乘之教法,觉得汉地的教法不圆满,跑到西藏去取经,就为了取最上大乘之教法。如果把般若之义分布于天下,把般若经告诉别人,就是为最上乘者说,广为人说,像这样的人,叫做大乘者。小乘者,就是自私自利,只为自己着想,念念阿弥陀佛很清净,不以无住之心,做大丈夫之事,不是荷担如来家业。并不是说当家叫荷担如来家业,也不是建寺庙,一定以般若会之于众生,才能够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以般若经来给与众生,此人不叫荷担如来家业,你担也担不到。有人想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太愚痴了,或者业障太重了,你烦恼重重;你嘴巴上面说,我要去荷担如来的家业,其实你在背后马上就退心了,你怎么荷担如来家业?像六祖大师信心不逆,那个心终始不退。虽然在猎人队里面但他充满信心,在里面现大丈夫相,常常劝那些人学佛,度化他们。在猎人队里面,他的心一点都不会惊动,仍然把金刚经会于心,在里面去行持,以般若心来会于心。只有你把这个般若经告诉别人,才能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不是说就这部经典叫般若经典?那也不是。其实很多般若经,大般若经那么多,《华严经》、《法华经》有没有般若呢?也照样有。《妙法莲华经》三乘就是代表发大乘者,大显小,小显大。像须菩提他本来就是佛了,示现阿罗汉,就是以大现小。还有以小显大,就像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我们现在就是以小显大,我跟你讲,我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本来还是一个凡夫啊,但是我发这个心。以小显大,以大显小。像阿罗汉,有的你看是阿罗汉,其实是大菩萨再来,示现的小,也有示现大。不管他是示现大示现小,释迦牟尼佛在《妙法莲华经》里面讲,三乘者就是大和小的区别,有现大乘有现小乘,是对于众生心来讲。不现大小乘众生怎么度呢?因为众生都有大中小乘,你像极乐世界还有三辈呢,有三辈就代表众生根机不一样,但是后面又讲了,释迦如来唯说第一乘、第一谛法,无二亦无三,其实没有什么三乘,只有一乘,一乘法叫无上乘,这个无上乘就是般若。
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里面说十地菩萨,十地就是三贤,三贤就是十信,十信就是众生。十信在哪里呢?就是众生的境界,每个众生都有佛性,就是信位。三贤位,就是上会于佛,发菩提心成等正觉。十住就是佛之住,十行就是佛之行,十回向就是佛之回向,他有信的。十住位安住佛不动,就是阿罗汉体。发心断除自己往昔以来的业、习气,就是十住、十行。十回向,遍法界故。有人持一心遍法界故,进入到法界众生心中去,破我执到法界里面去,叫三贤位。而三贤位都是依佛而住,没有一个说他是佛,都是依毗卢遮那佛依本性而住。到十回向就是八地菩萨了。到了八地菩萨的时候,佛陀劝请发愿,就是超越众生知见,进入佛的知见,以佛来劝请。佛陀劝请直接取力、取智,他本身功德圆满,取力量,力就是相的意思。我有愿必有相。假如说我手捏起来,愿就是心,然后拳头叫力啊。我没有愿,那不就捏不起来吗?我心不发力,我心不发愿,可以吗?我心里面没有心的愿,我手的力量就越弱,这个力就是九地菩萨,这个愿叫八地菩萨,叫愿波罗蜜、力波罗蜜,然后还要修后得智、根本智,叫智波罗蜜,利益一切众生,还要会于众生的心。看到这个众生应该这样度,那个众生应该那样度,要修妙观察智。修四智是非常难修的,要入一切众生藏,要入一切众生平等智,要入一切众生妙观察智,众生种种差别之相,众生种种平等之相,众生种种藏相。你的藏的种子要变成清净的种子,把你的平等心要修出来,把你的妙观察智,你以什么心建立什么样的解脱,都要把它修出来。所以到了十地菩萨还有一段时间呢。但是都是依佛,到了八地菩萨就可以知道毗卢遮那佛了。毗卢遮那佛里面有没有地呢?什么十地、十住、十回向都不存在,毗卢遮那佛是独立的,他没有众生,哪还有众生呢?所以在毗卢遮那佛就是金刚体啊,没有众生可度,也没有佛可成啊,他是法报化一体。所谓众生生灭则如来有生有灭。如来灭是无生无灭,众生灭还有六道轮回。你不要以为你死了就没有了,还有六道轮回啊,所谓灭是一个假灭,其实还在六道轮回,那究竟六道轮回是灭还是不灭呢?其实没有灭,原来众生也是不生不灭的。众生不生不灭,如来就不生不灭。好像如来也有生有灭。生灭是假,是我们的幻觉。其实众生是不生不灭的。如果众生有生有灭了,那死了不就没有了?为什么下辈子还有呢?证明众生本来不生不灭,只是变化而已。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就是你有变化而已,其实是不生不灭。善就是恶,恶就是善,就是一体。你做恶念就有恶相,你做善念就有善相,其实善恶是一体是变化而已。那一体是什么?就是如来。所以佛跟如来不二故,众生不生不灭如来就不生不灭,所以如来是从始到终都是不生不灭的。我们现在看到相好像有个相在,有个生灭在,如果没有生没有灭就没有相。我们下辈子投胎的时候有没有相下辈子投胎了呢?其实没有一个什么相下辈子投胎了的。因为都是我们的闻性。因为众生执相有相,执身成精,执影成形,其实它只是一个影子而已,是你心中之影。你执着有影子代表如来有影子吗?其实如来无影啊。没有影是如来会,有影是众生心执啊。所以你现在看到的都是如来无,没有这个体的。如来无体则众生无体,所以众生没有相,众生没有相如来就没有相。为什么要无住呢?因为众生本来无相故。法身、报身、化身都是无相的,法报化就是一,在《华严经》就是毗卢遮那佛,在《妙法莲华经》就是最上乘,在《无量寿经》里面就是阿弥陀佛光明无量寿命无量,哪有什么你成佛不成佛?你的心是寿命无量,你的身体光明无量,哪有什么我成佛呢?他已经究竟圆满了。寿命无量成等正觉,光明无量众生度尽,寿命是对法身来讲,光明是对报身来讲。究竟觉,你现在有一念心觉,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化身。你这一声阿弥陀佛是你念是我念?你说我念,我在哪里呢?现在过去未来心了不可得。你念的阿弥陀佛在哪里呢?谁在念呢?没有我,你干吗要执着于我念呢?你念的那个阿弥陀佛的念是不存在的,全部的是一个大阿弥陀佛。所以从净土法门,也是这种说法,所以我们要会到此意。所以不可称,不可量,不可思议功德。如果把般若通达了,《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你随口即来,你马上就可以会到。说与不说,如果你能够把般若通达了,你就是荷担着如来的家业。如果你不能够了解金刚经,你就不能够荷担如来的家业,那你肯定还在妄见,不能够具足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的功德,不能够显现出来。南摩阿弥陀佛!
- 上一篇:《金刚经》系列开示 78
- 下一篇:《金刚经》系列开示 80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