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系列开示 93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金刚经入于心的话即金刚不坏,他内心中有一种不住的体。相上是平等之相,无处不在善中,善就是无住之意。所以在任何地方都充满信心,你不断的观察金刚经,实相不断的相应,一旦有一天到八地菩萨的时候,就不可思议了;十方诸佛现前。这里面还是有一个相续的过程,如果你不相续,实相不能现前。如果我们依习气做事,就麻烦了,但我们一悟到底,一悟到你内心中很坚固的这个体性的时候,那你的果报就不可思议了,因为有此因就必有彼果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很重要,如果持此经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持此经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也发不出来,不能利益无量众生。你会到金刚经只能跟文字相应跟观照相应。虽然不能够跟实相相应,不过你与观照相应也不可思议了,校量功德中一直讲闻到经典怎么样的功德,听到经典、听而且思维、跟实相相应是怎么样的功德,你自己出现能所双亡寂灭现前的功德又是什么样的功德,一直到不依报身、不依法身、不依化身不依种种体又是什么样的功德,让你的信心不断的往上升。到现在的时候,你看“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当下承担,没有善法可得,当体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实在是没有得失的。
告诉你啊,如果你就这样安住下去,此人就是佛,真正的就是佛。所谓佛者,实在是没有佛这个字可得,有佛字者只是名为佛已,实在佛在哪里呢?无住之体,法界之相,觉悟之心,难道觉性不重要吗?你的觉性跟释迦牟尼佛不相应吗?觉性跟释迦牟尼佛相应三十二相不就相应了吗?此肉相有什么关系呢?你哪有什么男相女相,出家相在家相?你是跟这个觉相相应,跟如来报身相应,报身就在无住体里面,虽然没有见到报身,但无住即为报身啊。他不是要你住相,你不需要去找三十二相,不需要具足色身相啊;“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不可以色相来见我啊。你不要注重色相上的报身,因为菩萨都没有看到,菩萨看到什么呢?菩萨看到众生是六度波罗蜜,你在此世界能忍辱行,因为无住就能建立布施,你有布施就建立德建立忍辱。等你三法忍现前之时,在此世界大功德聚,你打我骂我都是六度波罗蜜,离开你打我骂我的这个体,这是菩萨度众生的体,因为报身庄严,上会于诸佛,下会于众生,中间是无所得故,只有在此世界修一切善法,就是如来报身,只有在此世界行布施,只有在此世界成就忍辱,只有在此世界闻金刚经,这一刹那上报下化,对下面来说—报身;对上面来说----法身,所以法身跟报身,中间是无所得。
这个报身是个什么样的概念呢?实在是没有实体可得,你要是一天到晚要见到什么报身,其实你不需要见的,你现在在此世界确实就是那个报身。所以要在此世界成就一切善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所以一定要把此世界转为六度波罗蜜,前天我就讲过此世界就是个磨刀石,你就是一把刀,然后你在磨,磨啊磨,磨得锋利的时候,你就是佛了,你是钝刀就是没有磨,没有磨就是众生;你把整个法界当做一个磨刀石,你就磨刀好了,在此世界成就我们锋利的刀而已;智慧就开了啊!我们要会到这个意思,六度波罗蜜是因,报身庄严是果,因果同时。如果你到西方极乐世界,你看色声香味触法,色是众生之色,用心看色此色即心,极乐世界你眼耳鼻舌身意的根(就是识啊),到了西方极乐世界是用我们这个真心来会的,色声香味触法就变成了你的心,你的心跟色声香味触法一相应,色声香味触法即庄严,而此色是一切众生之色,此音是一切众生之音,成就无量众生,菩萨依这个色住即报身。众生也依这个色住,你眼睛看到色,只有色是跟心相应,此心即色,此色即心。
所以你看色时,就是诸佛看你时,一切众生看色之时,就是诸佛看你之时,就是法性看你之时,因为此色跟心相应故,是一心所显,就是根跟色实在是一体的,是识在中间把我们分开了,一到西方极乐世界,此色利益无量众生故,哪一个众生不在这个色里面呢?哪一个众生不在这个声音里面呢?离开声音众生就没有耳朵,离开色众生就没有眼睛,你看不到有也没有用啊;离开这个香众生就没有鼻子了,你有善恶之分,就有臭和香,是你分别之心;本没有臭香的,人达到定的时候就闻不到了,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一样的。在法身来讲是心,在众生来讲是众生的相,就是说西方极乐世界光明无量,利益无量众生,寿命无量,圆满法身;所以法身光明利益众生,中间在哪里?你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就是清净法身,你就是毗卢遮那佛,一到了毗卢遮那佛那个地方报身就圆满了;报身圆满利他立即圆满。你一到西方极乐世界,你色声香味触法跟你心一旦相应的时候,你的法身无尽的光明就显现出来了;而无尽的光明正好在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里面;所以众生的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报身的色声香味触法,报身的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如来之体,如来法身庄严报身庄严是一体的,所以中间究竟无所得。
报身有相吗?报身实在无相,报身是什么?报身无戏论,全是利他的功德;为什么呢?最终到西方极乐世界成就的是心上的功德,就是说报身庄严变成你的心地,法界正好与你本心相应,你本心一相应,你光明无量照十方故,无所障碍。所以十方世界的众生安住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此时你已在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一切诸佛含摄十方众生就是九界众生,此中有二个体,一个是毗卢遮那佛,一个是众生,中间无所得。中间实在是没有;所以众生度尽。色声香味触法本来就是毗卢遮那佛本体,哪有报身可得呢?法身是本体,报身是自庄严,化身是利他体,只要有一个众生在,就有色声香味触法。印光大师说:看十方世界都是佛菩萨,独我一人是凡夫。只要有一个众生在,十方诸佛皆围着,为什么呢?他有眼能见色,他有耳能听音故,色声香味触法大尽庄严围着他,所以只要有一个众生在,十方诸佛从不放弃,永远不会放弃的。因为你有眼睛必定看色,所以诸佛与众生不二,实在是众生没有离开过佛,佛也没有离开过众生,心佛众生是没有差别的。“以无我人众生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家想一想,在此世界实在是没有我啊,哪有我呢?是一个佛的总体。
“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所谓的善法就是六度波罗蜜,而六度波罗蜜以般若为首,以布施为行,以无生法忍为妙用。无生法忍就是精进禅定,精进体是无住精进,禅定体即一切法,法由心显万法平等。十法界由一心显,是恶是善十法界都由心的有住体显现出来,有住体皆是恶业。你能布施就为行,因能够成就六度故,而六度就是忍辱,其实忍辱已经代替了三法忍。心忍,见外面的相不动心故是谓心忍。法忍,万法平等故叫法忍,外面所有的法现前的时候,不在去思维了,内心不想攀缘了,就是吃饭就是吃饭不在胡思乱想了,没有这个法那个法的思惑烦恼,对外面平等了得法忍。无生法忍:无我了,连我都没有了,法都没有了,法我俱空的时候,叫无生法忍。所以在此世界都是无生法忍。
没有一个我对立的法,整个法无住就是佛,无住之法的相就是报身,报身就是众生的色声香味触法,色声香味触法应一切众生心,你是男的女的老的少的,你是什么执著,你是什么烦恼,都把你“印”出来,你是苦的就现苦相,你是乐的就现乐相,你是好的坏的善的恶的,在法界里面自然而现;你想一想,你丑相美相,法界毫不客气的。这个法界的力量,你是善的,是恶的,为什么算命的能把你的命算死呢?他只要看看你的相,在法界里就生出什么样的相出来,你现在这个相,就是法界把你的心给“印”出来了;法界无相但能“印”出你有住之相,你有住的心出来之后,对外面执著。对有德之人指指点点的,他是圣人,他是凡夫,你有什么资格呢?我们没有必要的这样子思量,都是无聊之事,所以我们没有资格去指点于别人。为什么呢?因为你本身法界身,你本身是法界体,你本身法界“映”你是贪是嗔是痴,是烦恼的是快乐的是愚痴的,是智慧的,是执著的,还是放下的,你逃不掉的,都会“映现”(如雁过留声,过镜留影)。
所以什么心产生什么样的变化,如果你悟到般若之时,了解色声香味触法没有另外一个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意无非是法界应我心故,噢我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眼睛长的短的它是变化的不一样的;证明实在这个肉体不是真我。这个眼耳鼻舌身意实在不是真的,眼睛是色,耳朵是声音,耳朵里面哪有声音呢?此根尘实在是不二的,因为你中间生分别了,贪著我,就有法的执著,本来我执法执俱空,本来就一体的,但是我执、法执分开了以后产生我法二执了。我法二执又对世间的执著生出念头;这个念就叫恶念,不是善念。所以这里面一再强调无念无相离念离相。“所谓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大意如此。所以我们直接这样说出来,不经过文字的加工,直接观照把它的真实面目显现出来,就知道他的秘密在哪里就知道他的实体。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这里面是一个譬喻:三千大千世界代表众生所住的地方,须弥山王代表报身,众生及我们现前所有的功德都聚集在须弥山那个地方,没有须弥山整个世界都毁掉了,我们都是凝固在那个体上面;弥勒菩萨就住在我们头顶上面。用聚集成如是多须弥山的七宝布施功德可谓大矣,然不及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之百千万亿分之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四大天王也是无住之体,无鞘之剑代表常住的意思,不灭的意思,智慧不灭的意思。龙无角代表无斗争,柔软大悲心故;伞无顶代表无相,也代表大悲心,代表善护一切众生的福德,伞盖能护佑一切众生,四大天王常护佑众生。为什么能常护佑众生呢?他这个神通来自于何方呢?来自于无相,只要无相就能得到。在此世界闻金刚经到三十三天,做大梵天王一点问题也没有,为什么呢?无相之报最起码在三十三天,获得大果报;为什么呢?闻到金刚经的果德,就是虚空般的功德供养佛作布施还不如闻金刚经的一念啊!何况你闻而后思,思而后持呢?何况实相相应呢?为什么呢?因无相故,无相得如此神通自在福德,这样不可思议境界。所有得大相的人,一定是跟这个善相相应的,有德的人一定是跟无相相应的,越是有德的人越是无相,越是无相德越大,所以我们不要注重相上的执著,一定要注重无相,从我们学佛的角度上面,一定要了解这个法是怎么得来的。所以闻金刚经是最现实不过了。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受:闻的意思,信的意思;持即思维意,不但你读诵还为他人说:说什么呢?实在是无说之说,弃此妄念取如来之见,以如来之心会如来之体;因众生本如来故,以如来之心会如来之体,无说之说;这个叫真说。如果不是这样说,那就不叫闻说受持了,因为受是闻信是相信的意思,持是思维与实相相应。后面讲读诵,如是观察,信心不逆不违背般若之义,为他人说。怎么样的为他人说呢?如如不动。什么叫如如不动呢?就是为他人说。你现在的观察与实相相应,实相就是众生就是诸佛,这是相应的,所以文字起观照生实相,实相他没有次第的。文字观照生实相的过程之中,大智慧者如果你是利根之人,闻金刚经如是观照的话,实相很快就现前了,即使德没现前心上德现前亦可。像六祖大师现生虽然不如佛三十二相好,但是他这一念心相应都不可思议啊,所以成为一代祖师。我们若不能够与此相应,“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啊;也就是说我们还是有业障的,但也不能老是住在业障上面,要住在无住心里面,他能够灭我们的业障;你讲业障又不消业,那不是麻烦事吗?怎么消业呢?如如不动。观照实相,不但你业障可以消灭掉,你还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这个地方讲如来体。于意云何,就是问须菩提,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如来无所来无所去,若还有度众生,那不是有念吗?有这个念不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吗?如来要度众生的话,他肯定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现前,所以劝须菩提“莫作是念”。前面我们讲过,如来无取无舍,无取众生之妄,无舍众生之真,如来者无非是显如来相,显如来相就是显众生相,显众生相,众生本来就是如来,哪有什么众生可度呢?无非是制止于妄,莫作是念莫作是念就是止住,如来出世只是止于众生的妄而已,并不是说我要来度你,我有什么法给你说,因为你本来就是佛,有没有妄念存在呢?
水里的月亮实在是不存在的,其实众生一点都没有失,因为众生在化身土里面,报身跟法身本身就具足了,只要一念回光,当体即是。只是我们不知道,而眼耳鼻舌身意不断的向外寻找。“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众生即是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如果有众生可度,你首先境里有众生可取,不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吗?有我人众生寿者的话,不是有五蕴生起吗?那四相都起来了。如来是无住之体,是无取无舍如来的实相,有如来度者跟实相是不相应的。
为什么呢?五蕴是妄体,成就我故,如来怎么有五蕴魔生起呢?有五蕴魔生起,那不就叫众生吗?有五蕴魔生起则生对立,如来怎么有对立呢?如来一切相无住则生一切相,一切法界的相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这一切相是如来无住之体,则色声香味触法圆满故,色声香味触法圆满故本身就安住一切众生,每个众生都在色声香味触法里面。所以如来法身是无住,如来报身色声香味触法,成就众生的一念就是众生所有的相。因为众生有五蕴生起,所以后面讲凡夫之人,以为有我,这里面也就是告诉我们,在世间行走的时候,应该如是观察,度一切众生入无余涅槃,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就是没有众生可度,没有执著这个体;但是要度一切众生自然而度,如来度众生实在是没有度,没有度而自度。
现在众生现这个相,无非是有住之心,实在是无住之心,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众生之体。众生离开色吗,离开声吗?除了色声香味触法,除了四大体缘和,除了真空妙有,还有别的吗?把真空去掉,把缘起去掉,色声香味触法没有了,把四大去掉,四相没有了,这个都没有了,众生在哪里呢?五蕴在哪里安立呢?五蕴实在是没有体的,是个幻体,从来没有过的东西。所以佛见众生,实在是没有见到任何一个众生存在,没有众生体,但是如来安住在那个地方,你说如来没有见到众生,但是每个众生都住在那里,所以自然在度众生,每个众生自然度。说法也好,跟众生讲法也好,实在是完全是开众生觉悟之路。觉迷只在一念之间,不管释迦牟尼佛怎么讲法,觉里面实在是没有法。你仔细看一看,仔细想一想,觉了以后有没有法?你把你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变成无住之体以后,无住是法身,色声香味触法是平等相,那个我的五蕴就分散掉了,你变成智了,觉了你就跟法身报身化身跟如来体是一不是二了;哪有你度呢?自己也没有感觉到自己度,觉了,就是佛。迷了就是凡。
所以圣凡同住,圣跟凡实在是同住一体的,圣凡不可得故,没有一个单独的圣可得,也没有一个单独的凡夫可得。觉者一圣全圣,迷者一凡全凡;我们现在迷了,大家都是凡夫,但是觉的体并不失,在觉的时候大家都是佛,一觉就全部觉,一迷就全部迷。凡跟圣是对立的,全圣哪有凡可得;全凡又哪有圣可立呢?所以圣凡虽然在一块,其实都只是我们心中文字的执著而已;事实上他的这个体一悟即佛,悟者即佛,迷者即凡;就是这个道理。不管你在此世界怎么辩论法,当你悟到此时,中间还有凡可立吗?实在是中间没有任何东西安立;十方诸佛也好,十方菩萨也好,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也好,实在是没有可立。如果你要是有众生可度的话,你还有一个独立的众生可度,那不是直接跟众生分开来了吗,就麻烦了。因为众生色声香味触法就是如来无住之相,就是你无住之心就是法身,心跟众生的心是合一的,所以中间没有佛众生的。
所以“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是名凡夫。”这是告诉须菩提,实在是没有圣凡可得。如来说有我者,有我的这个体即是非有我,因为我就是你你就是他,法界是一体的,哪有个独立的我存在呢?实在是没有我的这个念,则非有我。不知道佛就在你的当下。如来不离无住,如来不离法相,如来不离真如究竟之证,当体就是真如;不离究竟的觉就是无为,不离究竟如来相就是不取不舍,不取众生妄心,只要你妄心不取,就是如来,就是实相现前。你觉了就是究竟觉,究竟觉就是无为;以无为会于如来就是真如来,就是如来体。是故,凡夫之人以为对立,有佛可证,有菩萨可求,有众生可度,他必然生起有我之心。凡夫以为有我,所以如来说有我则非有我,讲“有我”的这个体无非是指实相故,“非有我”指不住之意,因为如来不离名故,不离名实在是说那个实相,但凡夫之人听到讲我的时候,会认为你不是也有我,有我执吗?在此世界很多人都是这样说的,我们稍微做点事,人家就会说你有我执啊。像文殊菩萨说法照大师,善财龙女在你钵里现身的时候,为什么不告诉别人,这里有无上的大法义啊。法照大师说“我怕别人说我说境”,怕人家骂我造口业;文殊菩萨说我在五台山现清凉地琉璃世界,很多人讲那是土木山河,难道我是为了显我个人的境界吗?难道我还有我执吗,有面子吗?就是说别人家说你没有关系,你自己明了就可以了;如来说我是为了表达实相,凡夫之人以为如来有我。凡夫者如来说非凡夫,因为众生有凡夫的执著,认为我是凡夫,你是佛,变成执著。以为师父啊你很伟大啊,其实我们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通达般若之后,我坐在上面,你坐在下面,到底是哪个坐在上面,哪个坐在下面呢?从般若里面讲,我们大家有什么区别呢?实在是没有区别,如果你要是认为有区别的话,好像我说的般若与你心里的般若不相应一样;所以般若是一体不二的,如果非要把般若与众生分开来,另外一个独立的般若体存在,这就是凡夫之见。但是凡夫之人实在是没有凡夫,凡是到如来说非凡夫的时候都是名为凡夫,只因为你妄了,其实你就是如来,就是究竟觉就是真如。这里面不讲我们就是佛,讲什么呢?如来体,真如体,说实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觉。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里面很巧妙,我们一般人会想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大家会怎么想?会说不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这后面不是说了吗:“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难道转轮圣王就是佛吗?我们众生闻到以后就认为,噢三十二相不是如来体,既然不是如来体不应该执著,这个想法又是错误的;因为须菩提在前面已经悟了,他已经了解了,所以说如是如是。释迦牟尼佛问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观如来:不是观一般人不是观三十二相,是观如来,如来是实相。三十二相难道与如来三十二相有违背吗?没有违背。如果没有违背的话,那就无取无舍,如来无取妄体即众生的妄执;无舍于相于真,无舍我们现在这个相的体,证明三十二相确实就是如来相,包括法界都是如来相,如来相就是无执而已,无有执著而已,是让众生不要有执著,并不是说三十二相不是。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为什么二个“如是”呢?第一个如是是如来体,第二个如是是三十二相体,三十二相体是须菩提所证,如来体是法界实体,法界本来如是,三十二相于无住是相应的,因为无住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无住,三十二相是化身相是我们众生三十二相。因为众生执著于三十二相,不了知三十二相是无住体无所得,如果我无住身心就是三十二相。故须菩提悟到“如是如是”即如是无住体是三十二相。后面须菩提说我已经明了了,已经了知了三十二相即是如是,如是就是三十二相;三十二相就是无住,无住就是三十二相,故名如来。所以以三十二相如是如是的心来观察三十二相就是观如来。后面:“佛言”,须菩提说这个话的时候,讲如是如是,证明他会于如来之意。释迦牟尼佛再讲解一下“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如代表着须菩提如是实达,我解就是我已经明了了,如来所说之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应以,就是不应该单独的以三十二相,来观察这是如来;应该以无住心就是如是如是心来观察如来,那个心才是对的。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确实是如来化身的圆满体。
所以“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从见上来讲的,见就是念--我们的念头,不管你是有住无住,只要你心中有对立的念,都是为邪见。有念必能所俱生,这里讲见如来的体,本身是说以无住相的体,以离念离相的体,如果你一见就生念头,只要有这个念头出来不管你是有住无住,因念头本身就是对立产生的,即为邪见。现在人修行把金刚经看了多少遍为什么不相应呢?什么“若以色见我”他也可以说出来,但观察他的行为不是这样的,他不是真的不用“色”,是念头里面的,这个念头里的“若以色见我”自然也能获得一种清净,但它毕竟还是个念。彻底的无念,离念就是如如不动的体,就是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面说到:能念和所念,能念的见和所念的这个色,有住无住只要有念都是错误的,为什么呢?此色是我法界故,一切法界就是色声香味触法,摄一切众生故;无住是我佛心是我无住之心,是一切众生心,一切众生心是我心。你一定要感受到不断地观察,你要感受到色声香味触法和你这个色声香味触法它是一体的,一切众生是一体的,实在是没有众生。上没有佛,无住体就是,下没有众生,中间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这个体里面才是个真实的。这个对立的相上不住啊,那个不住啊,那个念头里面有个独立的我存在,哪你就闭着眼睛不动吧,那你跟阿罗汉相应了,为什么呢?因色无住故你心清净,因香无住故你心清净,你这样人我空住阿罗汉去了,这不就麻烦了。有人看到金刚经之后,确实也获得一种清净,但是这种清净毕竟是阿罗汉的体上面。应以大乘善信、大乘善法:“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是离念离相的体,知道吧。南摩阿弥陀佛。
- 上一篇:《金刚经》系列开示 92
- 下一篇:《金刚经》系列开示 94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