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述净宗信愿行 一、前言
略述净宗信愿行
一、前言
生命是一个百思难解的奇迹。吾人受业力牵引,投生在这个蔚蓝色的星球,经历着这一期或悲或喜的人生。在人生的际遇中,虽不无亲情的甜美与事业的荣耀,然内心深处,每每有一种黄昏荒野踽踽独行的落寞孤寂感。夜深人静时,不期然泛起诸种对生命的拷问:人是怎么来的?我是谁?人生的目的是什么?安心立命之处何在?这种对生命终极的拷问,体现出人类理性的高贵与尊严。对这类拷问的应答,催生诸多的宗教与哲学,亦为生命个体提供了超越的契机。
然而,受五蕴(色受想行识)羁束的人类毕竟难以回答这些生命的终极问题,加上生存压力驱迫吾人不得不去营务世间资生事业,所以大多数人便将这类问题压抑到潜意识中封存起来,溺于声色货利,过着庸常人的日子,迷惑于虚幻的功名利禄而忘却了人生一大事。而少数仍然保持这种生命拷问并孜孜力行者,往往被世人误解。真是可悲可叹!
大觉世尊为一大事因缘出兴于世,一音说法,千机并育。开显宇宙人生真相,指陈人生的目的与意义。怜悯我等众生轮回三界六道,头出头没,受苦无量,欲令一切众生离生死苦得涅槃乐,遂以无尽大悲宣说净宗出世大法,俾令上智下愚一切人等,信愿持名,仰赖阿弥陀佛弘愿慈力,横超三界,往生净土,速疾成佛。至简易至圆顿的念佛法门乃一代时教归宗结顶之法,诚如印光大师所赞:“净土法门,其大无外,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九界众生舍此则上无以圆成佛道,十方诸佛离此则下无以普度群萌。一切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一切行门无不还归此法界。”[1]印祖称性赞誉净宗念佛法门的殊胜,深契诸佛度生之本怀,乃千古不易之确论。
净土念佛法门的原理方法肇起于佛地果觉,其奥义境界唯佛与佛方能究尽。就众生接受层面,净土法门的内涵可概述为信愿行三门。信愿行三者具有内在钩锁、相辅相成的关系。非信不足启愿,非愿不足导行,非持名妙行不足满所愿而证所信。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信愿行成,必得往生净土,证不退转,直至无上菩提。从性质上分,信愿属般若智慧之行,称念佛名为行持之门。信愿慧行如眼目,导引行持直趋宝所;称名行持如践履,精进不懈感生净土[2]证知信愿行乃净业修持之宗要,如鼎之三足,缺一不可。
带着几多憧憬、几许不安,我们跨入了新纪元。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强竞争、快节奏,在激发人的创造力的同时,也令吾人的贪瞋烦恼展露无遗。瞬息万变、稍纵即逝的社会生活仿佛现代人心行共业的外现。吾辈现代人舔尝高科技、高消费的些许甜头,却开始步入环境污染、生态失衡、内心迷乱、道德滑坡等无尽的苦难历程。当我们在这个浊染的世间,试图寻觅一方洁净的精神家园时,我们最终将会走近佛教,尽管险阻重重。因为诸佛如来以同体大慈悲心,恒常关顾着我们这些漂泊异乡的伶仃浪子,如母忆子;只要我们一念回光,忆念慈母,诸佛如来的悲智愿力便会摄持吾人归投极乐故乡。净宗念佛法门直接传达阿弥陀佛摄受吾辈凡夫的大慈大悲,“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即是阿弥陀佛悲愿的载体,能予众生多层面需要的满足,为现代人的心灵提供究竟圆满的安顿。
余生逢末法,障深慧浅,何能蠡测净宗高玄义理于万一?惟愿释迦、弥陀两土世尊大慈加被,十方诸佛菩萨大悲护念,令我言符佛意,自行化他,图报佛恩。本文谨案净宗经典圣言量与历代祖师的法语作为立论依据,阐释净宗信愿行的本质内涵,为现代净业行人的修持提供契理契机的建言。本文运思分为六部分,一、前言;二、净土法门,唯信为本;三、弥陀大愿慈力,至诚感通即摄;四、名号具万德,称念必往生;五、净业三福融圣道、了他即自享佛果;六、结语。本文七部分,以信愿行三门为主要框架,兼及讨论圣道与净土、自力与他力的内在关联,尽可能如实地传达佛言祖语的真实义,用以澄清部分同修观念上的迷误,导入净宗正信正见。兹分述如下。 (待续)
- 上一篇:净宗祖师思想的现代价值
- 下一篇:略述净土信愿行 二、净土法门 唯信为本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