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确指》持咒即妙心流露、念佛明心、持经七不持
《西方确指》持咒即妙心流露、念佛明心、持经七不持
示定茂曰:“汝持《准提咒》,平日须要细密用心。观一切境,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无非此咒现体,即我妙心刻刻流露。如是奉持,必获果证。我亦以神力,助汝成就。当诵我偈:“两行秘密,即汝本心。莫谓法少,是法甚深。”
第四小段:持咒即妙心流露。看来他们八人里面对准提咒还是很好乐,这个定茂也是持准提咒的。菩萨就开示他:“你受持准提咒,需要细微地、细密地用心来持这个咒。”怎么用心呢?要生起一种智慧的观照,观照一切境界。因为我们每一天都会跟境界接触。在人群多的地方——喧闹,你到大街上——喧闹;你住在寺院——阿兰若,自己的寮房里面比较寂静。或者跟人打交道;或者跟物打交道。或者这个境界你很讨厌;或者境界很好,你很欢喜。这个“若喧若寂,若物非物,若欣若厌”,代表我们遇到的一切境界。在一切境界当中,你得要观照:一切境界的现前,都是准提咒现量的体性。准提咒是观音菩萨的一个咒了——准提菩萨也是观音的化身。菩萨的那种现量心体,也是我们这些众生的妙明心性,是不二的。所以准提咒的那种现量的全体展示,也就是我们当下一念妙觉明心的流露。这个是有点儿像我们看天台的一心三观、一境三谛。要观照一切境界相,首先作空观,一切即空,一空一切空;然后从空出假,假观不坏缘生法;在假观当下也了解它本体的空性,叫中观。一般叫“有次第三观”:先观空,再观假,再观中。那圆顿根机的人,可以一心三观,就同时即空、即假、即中。那“中”就是一种中道、实相的表达。所以天台讲,在每个微尘——一华、一水、一尘里面,都是法身理体的显现。
这就是一种智慧观照的穿透力,能穿到它的本体层面,去了解是咒的现量体性,是我觉明妙心的流露。全体的咒,就是我们的心性,也就是十方诸佛的心性,也就是观音菩萨心性的流露。这样地奉持,就有很强的力量,可以伏烦恼,乃至可以断烦恼,就能得到法上的果证。如果你以这样般若智慧的观照来提起这个准提咒持念,那么“我”——就是觉明妙行菩萨说:“我也以神通妙力来加持你,令汝成就。”让他记住——“我给你诵一个偈:两行秘密,即汝本心;莫谓法少,是法甚深。”这个准提咒只有两行字,但是这两行秘密的神咒,全体就是你的本觉妙明之心。心、佛、众生等无差别,是我们众生的本觉妙明之心,也就是一切诸佛的本觉妙明之心,所以千万不要以为这两行准提咒的法少,实际上这个法甚深。甚深在什么地方?是一法融摄一切法,以这一法通达所有的佛法,那当然就像大海般的甚深。实际上它的原理都是一样的:我们说,一句“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我们的本心,六字洪名不要说它字数少,实际上这个法甚深无量。这个法含摄着阿弥陀佛全体的功德;阿弥陀佛又是法界藏身,就等于含摄着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功德。那也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无尽的宝藏,甚深的妙法。
问达本曰:“汝将云何?”答曰:“欲明心。”菩萨曰:“得无口头话否?当勤念佛,其功十倍。亦示汝偈:“心外无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无生。”
看看第五段:念佛明心。念佛也要明了自心,这些都是作为上品往生的开示,这种要求是比较高的。觉明妙行菩萨就问达本——达本就是原来那个好丹术的炼丹道士——就问达本:“你将云何?”就是“你修行想获得什么?”达本就说:“我想明心。”有点儿(像)禅宗要明了心性。菩萨就当下给他一针见血的顶门针:“你说这些话是不是口头话呀?”你能明什么心呢?你没有明心,说要明心,又找不到明心的方法,这不是口头禅吗?但一个修行人不能在口头上讲大话,要落实在实处。怎么办?“应当精勤念佛。这比你修其它的法门、想明心见性的功德高出十倍。”给他一个偈子:心外无佛,佛即汝心;深信不惑,一念无生。
明心见性,虽然是宗门下常谈的,但净土法门实际上也包含着明心见性的功夫,大家要明了这一点。所以佛说了一句话:若人但念阿弥陀,是名无上深妙禅。不一定要走参话头的道路,不一定要走默照禅的道路,就是专心念这一句阿弥陀佛,明心见性的功夫就在里面。为什么?由于这句名号就是佛心。禅是什么?禅就是佛心。这句名号就是阿弥陀佛的心。这个名号为什么叫无上深妙禅?不是色界的禅定,不是无色界的空定,也不是声闻的九次第定,乃至于不是权教菩萨的断尘沙惑的禅定,它是圆教佛断尽一切无明、烦恼习气都没有的那个至极清净心的一个佛号的展示。这叫无上深妙禅,没有比这个禅更深更妙的了。你在念这句名号的时候,实际上就已经安立在禅的最高境界上了。所以古德曾经开示:此身已在含元殿,何必觅人问长安?原来的首都是在长安,长安最主要的宫殿叫含元殿。你现在已经在含元殿了,你还到处问人,说:“长安怎么走?”这不是笑话吗?你已经在长安城里最核心的那个宫殿,你还到处找人问长安怎么走;你念阿弥陀佛已经在深妙禅里面,你还要找一个参禅的方法:同样的道理。这就是“心外无佛”。
佛不在心外,大家一定要了解这一点,包括我们讲阿弥陀佛来接引我们。阿弥陀佛的接引,也是由我们的心性显现出来的,再加上阿弥陀佛的愿力。所以临终显现的佛像各有不同——每个人的心性清净程度不同,他没有一个纯客观的、只有一种相状的佛。没有这个东西。所以一切佛的显现,离不开我们的心。心外是没有佛的,这个心是指我们的妙明真心了。心外无佛,全体的佛、佛号、佛像就是我们的妙明真心。这“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即佛,全佛即心”。跟禅宗马祖道一开示学人“什么是佛?即心是佛”,这不同样的道理吗?即心是佛,那即佛也是心嘛。你对这样一个圆顿的道理能够深信,没有一丝的疑惑,这一念深信之心,就是安住在无生里面——“一念无生”。为什么一念净信即得往生?一念清净的信心,也就是一念无生之心,所以有这样一个般若智慧的观照,再有深信、切愿、称名,那你的往生就是上品往生。这就等于是解第一义谛。有解第一义谛的那种空性,又能够去执持这个名号的妙有,就能够得到上品往生。
示查定宏曰:“汝持《金刚般若》,当知有七不持。所谓心昏散不持,有过犯不持,入不净处后不持,饮酒后不持,人扰不清净不持,有事将作未作不持,心别有记忆不持。若坚意受持,应离此七。诵至纯熟,即于观心中持之。果能如是,则功德不可思议,果报不可思议,佛有诚言,汝须保任。复与汝偈:“《般若》一经,功德无尽,拔妄想根,脱生死病。”
请看下面——持经七不持——第六段。就是受持经典,有七种情况不要去读诵经:这种诵经的忌讳。觉明妙行菩萨开示查定宏,说:“你受持《金刚般若经》,就应当知道有七种情况不应该受持。”哪七种情况呢?就是心很散乱、很昏沉的时候不要受持。有些同修也是:“哎呀,我一拿起经,就想睡觉。”你昏沉想睡觉,拿着一本经翻开第一页,等到你睁开眼睛,可能过了几个小时了。所以诵经要有至诚恭敬心,非常清醒、明晰,这样的心去受持才有作用。如果散乱得很,昏沉得很,那你干脆把经放下;如果你太疲倦了,你先睡觉,睡完觉,精力充沛再来诵。所以第一点:昏沉、散乱不要受持。第二,有过犯不持经,就是你做了错事。做了错事就会构成障碍,所以这个时候你持经的功德就会少很多。这就反映你有过犯,要忏悔。等你忏悔得清净、忏悔得安乐之后,再来受这个经。这是第二种情况。
第三种情况是“入不净处后不持”。就是你到了不干净的地方——茅坑啊什么,你不要去持经。古人那对持经是非常的尊重,持经之前都要沐浴,都要更衣,焚香,礼拜。诵经的功德跟你的至诚恭敬心有关系。如果你到了不干净的地方,全身都是脏兮兮的、臭哄哄的,脸也不洗一把,手也不洗,就拿着经去诵,这是不行的,这有亵渎。再第四是“饮酒后不持”。你喝醉了酒不要持经。原来有一个人,请另一个人帮他诵经超度,这个人喝酒之后诵一部《金刚经》。结果说:“经倒是诵了,但是阎罗王那里充满着酒气,阎罗王生气了,不放我出来。”所以饮酒后不要持。“人扰不清净不持”,就是有人干扰不清净不要受持经典。所以你在持经的时候,不要接电话:把电话放下来,手机关上。你不能诵诵经,“哎!手机响了”,你去接电话,接完手机再去诵,这是不行的。你老被干扰:一方面,没有效果;另一方面,不恭敬。你诵经是一个什么概念?就好像佛在面前跟我们亲口宣说法语。这佛都在面前,你还去做其它打闲岔的事情吗?全都要放下,天塌下来都要放下!是这么一种概念。诵经如果真的至诚到外面发地震了,你还在这里诵经——没问题,你会安全的。
有干扰的时候不行。原来讲戚继光,他是一个佛弟子,常常诵经。他有一个部下阵亡了,这个部下就托他的妻子,请戚继光将军帮个忙超度,给他诵一卷《金刚经》,他就能从阎罗王那里出来投生。他的妻子就来请戚将军,戚将军肯定同意了。他在诵《金刚经》的时候——正诵到一半的时候,家里的丫鬟给他送一碗莲子羹来吃。一看那个人要过来,他怕干扰就摆摆手,就是一个摆手的姿势。那个丫鬟看他摆手就没有过来,他也就把那个佛经诵完了。诵完了之后第二天,这个阵亡将士的妻子来说:“感谢戚将军诵经,但是这个经典当中多了两个字。”“多了两个什么字?”“‘不要\’,所以出不来。”“哎,”这个戚继光说,“‘不要\’?我没有多说两个字。”哦!他再想一想,那个丫鬟送莲子羹的时候,虽然他没说话,心里说了句“不要”。心里有“不要”两个字,所以就到经典里面去了。《金刚经》加了两个字——“不要”,那不行了,所以希望他重新诵过。第二天戚继光诵《金刚经》,严格指定任何人不能来,自己也把门关上,在那里清清净净地把这部《金刚经》诵完,回向给阵亡的将士。结果第三天,他妻子过来感谢戚继光将军——他的丈夫出来了。所以不能被人干扰。
你不能诵《金刚经》,或者诵《无量寿经》的时候,接个电话:“生意怎么样啊?股票长了多少啊?”弄完这些再来诵经,那不是两个字——“不要”,那股票的行情、市场赚了多少钱都在里面了。那这都是:护法天神要找你麻烦。这是第五个。第六个就是:有事将做未做不持。就是心里有事情要去做,但是又没有去做,你牵挂这个事情,就不要持经——你心不踏实。所以你干脆就把这个事情做完了,再来诵经。这个是很有道理的,我本人都有这个体会。我原来没学佛之前都有个习惯,就是在看书之前,把我要做的事情全部做完,做完之后我再来看书。我看书的三个小时、四个小时不想被干预。你不能看着,中途又想到:那个事要做,这个要做,那这种效果极为不好。把事情做完了,我就踏踏实实来看我的书,写我的东西。效果、效率才能提高。那诵经更应该这样。第七点就是:心里还有其它的记忆,你不持。有其它记忆说明什么?说明那个事情你很牵挂,把那个事情看得很重。如果不把那个牵挂你的事情放下,你就一边诵经,一边想着那个事,这也不行。所以你要受持《金刚经》,应该离开上面七种情况。
而且读诵经典,要读诵熟。熟到烂熟的程度,熟能生巧。熟到这个程度就会产生什么情况?就在观心中受持。观心是什么?就是我们的这个心能够提起一种观照,以一种观照的心来看这个经典,那它的效果又完全不一样了。这是照着的东西,你可以试试。比如你诵心经,应该是诵得很熟,在临睡觉之前你心里就读诵一遍心经,不读出声音。这时候你去诵心经的时候,基本上是在观心状态当中,基本上是了了分明,很快就把它诵完,帮助你提高睡眠质量。在观心当中受持,历来很多的高僧大德有这种功力。说有一位老和尚,他每天早上下完早课要拜韦陀,拜伽蓝,拜弥勒,拜四圣。就在这儿拜完四圣,他口里喃喃自语,他的那个侍者就在旁边问:“老和尚,你一边拜,一边还口里不停声音,在念什么?”他说:“我在念《华严经》。”“那你《华严经》什么时候能念完?”“拜完这四圣,我就念完了。”他这个侍者就不相信,其他人也不相信。结果老和尚就让每个人拿着一卷《华严经》,他就很快念。念的话,每个人都感觉到他把手头上这卷经念完了。他为什么会有这个水平?在观心状态当中,他时间的观念是不一样的,他是在一个照着的状态,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当中,他能把一部《华严经》念完。
这就是众生心力不可思议。一定要在纯熟的状态当中,这种善巧、这种不可思议的情况才能出来。“如果用观心来持《金刚般若经》,能够这样做那功德就不可思议。”这时候是你的自性清净心发挥了那么一点点功能作用。“你因心是这样做,果报也就不可思议。”一切诸佛都是从这部经出来的。“释迦牟尼佛有诚言,这是佛说的,汝应当保任这件事情。”给他一个偈子:般若一经,功德无尽,拔妄想根,脱生死病。《金刚般若》这部经功德无量无边,能够拔除妄想的根本。妄想的根本就是来自于我执、法执和贪嗔痴产生的一些根本烦恼。根本烦恼主要就是执著这些“人、法”的真实性。般若的智慧就是谈空的智慧。遣除一切人我、法我的执著,就能拔妄想根。由于有“我”的存在,有欲望的存在,才生死轮回。把这个我执空了——人我空,就能断烦恼,就能出离分段生死;进一步断法执,断尘沙、无明惑,就能脱变易生死。金刚般若的心是无住生心。实际上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无住生心,就具有大般若的涵义在里面。
——2009年11月8日大安法师讲于秦皇岛
- 忏除业障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 临命终时最后一念没在阿弥陀佛上,能否往生?
- 忏除三障诸烦恼是哪三障呢?
- 怎么判断自己是真信?以怎样的心态面对爱情?
- 从极乐世界回到娑婆世界的人还会退转吗?
- 凡夫的六根是轮回的根源
- 瞋恨心很重,对镜时不能把持自己该怎么做?
- 生命分为几个阶段?十个阶段
- 佛教的深信是什么意思?什么叫依教奉行?
- 如何收摄住散乱的心?
- 修行需要的清净心究竟是什么?
- 为什么念佛、持经要有至诚心?
- 在修清净心的行门当中念佛是直接和圆顿的
- 至信与至乐是什么意思?
- 阿弥陀佛发第一愿是为了帮众生带业往生
- 一切众生充满贪嗔痴但人人皆有佛性
- 净业行人为什么要读诵大乘经典?
- 在生活和道德实践中,信佛和不信佛的人有差别吗?
- 如何理解阿弥陀佛大愿不同的愿目数字?
- 什么叫功夫成片?往生条件是念到功夫成片才行吗?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