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
《六祖坛经》,佛教禅宗典籍。亦称《坛经》、《六祖大师法宝坛经》,全称《南宗顿教最上大乘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六祖惠能大师于韶州大梵寺施法坛经》。禅宗六祖惠能说,弟子法海集录。《释门正统》卷八《义天传》有“大辽皇帝诏有司令义学沙门诠晓等再定经录,世所谓《六祖坛经》、《宝林传》等..[详情]
六祖坛经讲记 第67集
六祖坛经讲记(67)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又无上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行於真正,离迷离觉,常生般若,除真除妄,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常念修行,是愿力法。
【又烦恼无边誓愿断,將自性般若智除却虚妄思想心是也。】前面讲自度,现在讲破你的〔烦恼〕。〔虚妄思想心〕简称妄想。妄想就是烦恼,烦恼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你却偏偏从你的心想出来。「师父,我有一件事在烦恼。」我不否认你是有那么一件事在烦恼,但是为什么它是虚幻的呢?我送你一句话:「事情是会过去的。」解决问题是解决,不解决也是解决。有时候可以用金钱来解决,有时候可以用人情来解决,有时候你只要用时间来解决就好。好沟通我们就来解决,不好沟通怎么讲都讲不清,怎么办呢?透过时间来解决这个问题。有的人很奇怪,你要跟他谈,他不跟你谈,有一天他自然主动要跟你谈,这个就是用时间。时间是真实的吗?时间是虚幻的。那是因为你的根器不够,我才跟你说事情將会过去,才用这句比较通俗的话来安慰你。很多的东西不要勉强,包括你的问题也不需要勉强,有误会可以讲开最好,不能讲开,就不要再抱怨,不要再伤心了。为什么?因为你已经做到了,做到了就好。我们习惯被既有的模式绑得死死的,绑到自己动弹不得。如何用你的智慧去除这个虚幻的幻想呢?这就是一种功夫,需要有正见,不然你做不到。所谓没有能力指的是没有正见,所以不要小看「正见」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没有建立,你根本没有办法进入修行这个门槛。过年七天年假已经有很多同学要去参加禪修了,去会带手机吗?带手机会打吗?不会?奇怪,你们很假,那不要带就好了。既然连科技都要符合人性,又何况禪修呢?!我一定会让你打。与其你偷偷地打,不如就让你打,一天固定打一通,等晚上吃完晚饭之后,一边欣赏明月一边打电话。方法有很多种,当它真的没有办法断,那用其他的方法,事实上不是不能解决,只要你善用得巧妙,它就会处理得很好。大家也不要想:「我参加七天,孩子不知道吃得怎么样?家里不知道怎么样?」你们真是慈悲啊。可是,你们那个不叫慈悲,叫〔烦恼〕。
【又法门无尽誓愿学,须自见性,常行正法,是名真学。】我们常讲万法归宗,这个宗就是心,万法从心来,所以心生万法,〔法门〕无尽,讲的是自心自性的法门,你要瞭解所有的法门,必然要见性,这是很根本的问题。谈修行要透过法门的目的是要见性,但你知道法门从自性来吗?法门不是从別处来。你静静思考一下,谁在念佛?我自性在念佛,念佛就是个法门。谁在参禪?我自性在参禪,参禪就是一个法门。谁在观呼吸?我自性在观呼吸,它又是个法门。你念佛是法门,持咒是法门,一切一切儘是法门。但是,你那个门到底开了吗?什么叫〔门〕?能通就叫门,这个门不能通就没有用。你有没有入门?你有没有通?〔法门〕的目的就是要让你通,「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你真的懂法门吗?任何的〔法门〕都叫心法,不是只有禪宗才叫心法。真正明白这个道理的人,不会排斥其他的法门,或是排斥其他的派別。
早上有一个没有讲完的话题,「师父,为什么我们不用各种方式来度眾生呢?比如说有些人喜欢听课,但是大部分人不喜欢听课,他可能喜欢来参加法会、拜懺,或点个光明灯。」这样对不对?对。简不简单?简单。你喜欢诵经,你不需要来禪心学苑诵经,我可以介绍你去其他道场诵经。比如说我们这里卖阳春麵,隔壁卖炒饭,人家来问:「老板,你们有没有炒饭?」「没有。你去隔壁吃。」人家说要吃炒饭,你就做炒饭,人家要吃炒麵,你就准备炒麵,这样会累死,不只没有品质,而且不能够打出你的口碑,成专卖店。你把这个生意介绍过去,会影响你的生意吗?不要这样想,一定有人喜欢吃阳春麵。你们就喜欢吃阳春麵嘛,所以你们才来上课,你们都是老主顾嘛。我们原则是利益眾生,而不是说「眾生都来我的道场」你能够领悟这个道理吗?当我们明白这样的概念之后,就会觉得很轻鬆,这就是心地〔法门〕。明白就是一种法门,不明白,此路不通,它就不是一种法门。但是你要通,就要见性。为什么见性才能够通?因为见性才能够看到真相,即看到空性,所以入佛门叫入空门。我们看很多戏剧都说入空门,然后把空门当成消极门,两者有什么关係?!很奇怪。就是因为是空门,所以此门才能通,不然这个门有障碍,根本就通不了嘛。当你懂了,你才能用出来,这叫常行正法,正法你可以正確地用。当你不明白的话,你必然会常行邪法,常常自赞毁他,或毁灭佛法,你自己都不知道。
《大学》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世界上最伟大的学问就在於明明德,就是明白自己清明的德行,就是希望明心见性,就是希望瞭解自己,这样你就开悟了。但是这样还不行,还要亲民,就是行菩萨道。明明德就是开悟,亲民就是起修,止於至善就是成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成佛,所以叫至善,跳开善恶才叫做至善。能包容別人的缺点才叫包容,所以在圣人的眼中,他总不会对恶人赶尽杀绝,他永远会留给恶人一条生路。在佛的眼中,我们都是未来佛,这些概念都是超越善恶的,这才是真学。到最后他才有修行功夫,才有「静定安虑得」的功夫,定就是我们所讲的定慧的定。所以圣人之学好好读,很多道理是可以贯通的。
【又无上佛道誓愿成,】现在已经谈到第四个观念,就是自性佛道誓愿成。【既常能下心,】〔下心〕是谦卑,〔常能〕就是虚心求教。我们请问人家,千万不要有考別人的心態,请问人家要真诚,除非你要度化他,不然第一不要有考试,第二不要因为无聊找话题,第三不需要把它当成一种技巧。我们很多人擅用某些技巧,透过它打好人际关係。很多人从事行销、做生意,学佛以前,他认为某些部分是要保留的,是要適度地欺骗客户的;他学佛之后,觉得不打妄语跟他做生意好像有衝突。大家都掉入陷阱,谁跟你讲说谎才能做生意?你的脑袋一定有个既有的模式,这套模式是你会用的。但是,如果你真的是一个高手,难道只会用这一招而已吗?学佛之后,用另外一种模式,你可以很直接、很真诚的跟客户谈,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我们南投班有很多年轻人跟我学佛,他们跟我在一起,既幸运也是不幸,幸运的是有很多问题我们可以討论,我跟他们讲单恋是痛苦的,暗恋是不快乐的,被人家拒绝容易受伤害,如果你喜欢她,就找个最適当的时机鼓起勇气表白,讲完之后,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她接受你了,从此过著…的生活,第二种就是被拒绝,那就赶快找別人,不要把烦恼一直放在心中。但是这样讲完很多人就懂吗?不懂,他也不敢做。这个跟做生意一样,这就是脑袋,你觉得说这样不好,所以你一辈子都用一种模式在过生活,没有智慧。智慧就是没有定法。
我们真诚地去请教別人,必然会受益,但是你不要觉得你比別人厉害,这句话你一定要注意。有人问孔老夫子说怎么耕作,孔老夫子说:「你应该去请问农夫,不应该问我。」连孔老夫子都直接这样讲,不懂的地方应该真心去请问別人。佛法不局限在你现在所看到的佛经,如果看到的佛经才是佛法,那肯定你不懂佛法。你所看到的都是佛法,一切法都是佛法,你散步可以学佛法,请教別人也可以学佛法。真的是这个样子,这才是真懂,不然不懂。因为心真的能谦卑,才能够行於真正。
【行於真正,】就是前面所讲的能够行於正法,这就是彻底地修行。你看常能下心的〔心〕,和行於真正的〔行〕,这两个字叫做心行如一,这是个觉悟的人,他才会这个样子。但觉悟的层次有很多种,这样並不代表你大彻大悟。
【离迷离觉,】这四个字很多人开始看不懂。离开〔迷〕他懂,离开〔觉〕他就不懂,我们不是要觉悟吗?为什么〔离迷〕还要〔离觉〕呢?迷跟觉是对不明白的人说的,你如果真的觉悟,不可以抓一个觉悟不放。〔离〕的意思就是不要执著,比如说见相离相,那个〔离〕不是离开现象,而是不执著现象。开悟不可以抓一个「我开悟」,这样一定没有悟。悟是什么?心中本来就没有东西,哪来多一个悟呢?心中本来就不存一法,哪有什么迷的问题呢?这些问题对见性的人完全不成立,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因为他不再被迷的概念所绑,也不再被悟的概念所绑,他不再被眾生的概念所绑,也不再被成佛的概念所绑,这样才常生般若。
【常生般若,】这样的智慧遇到境界,它自然生起,物来则应,物去不留,这叫做自在无碍,一尘不染。
〔除真除妄,】这个〔真〕就是我们所讲的真心,〔妄〕就是妄心。我们现在所用的心都是妄想的心,开悟的人所用的心就叫真心,这个概念跟前面的概念一样,真心跟妄心本来就没有心。为什么?真心跟妄心都是那一颗心,但是那一颗心你不可以抓住,当你抓住,就被那一颗心所绑。你不可以看到前面所讲的「菩提自性本来清净」,就抓住一颗清净的心,那它就不清净了。彻彻底底的清净就是无心,就是说连这颗心也不执著,所以「无心是道」,禪师都这么讲,到达这里才是真正的大彻大悟,才叫做即见佛性。【即见佛性,即言下佛道成。】〔言下〕就是当下。自己自成〔佛道〕。【常念修行,是愿力法。】你心中常常明白这种概念,你也要有这种愿力。
- 上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66集
- 下一篇:六祖坛经讲记 第68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