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注解》十七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十七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注
1、何以故⊙解於下2、须菩提⊙是如来连续唤醒唤起、本心须菩提3、如来说⊙是佛自称语4、第一波罗蜜⊙第一者、诸波罗蜜之首。波罗蜜者、到觉地竟也5、即非第一波罗蜜⊙真心中不可存在着、第一波罗蜜相6、是名第一波罗蜜⊙本性中、纯净是慈悲喜舍而无慈悲喜舍想、即名为第一波罗蜜
解
何以故如来解其意也。唤须菩提、唤当前须菩提、唤法会内外须菩提、过未现在须菩提。唤者、唤起沉迷不悟之人也。唤起正在妄想九类相中、绵绵作诸、众生业者。唤醒我等、当作菩提心也。如来说第一波罗蜜者、如来说、是自心向本性说也。如来说者、是真心向妄心说也。第一者、是诸波罗蜜之首也。第一者、布施也。波罗蜜者、是到觉地竟。第二、持戒也、三忍辱、四精进、五禅定、六般若也。是名为六波罗蜜也。复有十波罗蜜、加七慈八悲九方便、十不退转。更有十二者、愿与力也。仍有无量波罗蜜、不悟不见也。悟后修证时、见诸尘相、无有不是波罗蜜者。是故住止行动、在无相之中、见诸尘相放大光明。虽放光明、而无放光明之相。何以故、心无住亦无染也。有人说才竖起眉毛、便犯了祖师规则。这两句、是对未悟未证之人而言之。未悟证者、眼之所见、耳之所闻、非污即染。倘生染住时、即是犯了祖师规则。悟后修证者、眼见耳闻、无凡情而生觉性。鼻舍身意、以及识别、亦复如是。悟与未悟、证与未证、所见所闻。有天地之悬殊。且悟而不证、仍然是九类。且证而不悟、必入三界天。悟证且彻、亦无悟证之相、即名出世间。即非第一波罗蜜者、行波罗蜜行、而无行行相。是名即为第一波罗蜜者 行读形 行读恒
偈云 六句
既到故乡归觉地 何须再提往是非
无相布施超诸有 波罗蜜中最第一
第一亦无第一相 是则名为证菩提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注
1、须菩提⊙持续向须菩提解说2、忍辱波罗蜜⊙能忍一切污辱、一忍到底3、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法性无形亦无相、故名为非忍辱波罗蜜4、是名忍辱波罗蜜⊙法性虽然、无形无相无言说。无可言其无性。是故、是名忍辱波罗蜜
解
忍辱波罗蜜者、忍者受也辱者污也。波罗蜜者、到极端之处也。如无罪假其罪、无非冒其非。甚至於刑身而夺命、亦如是忍。能如是忍、是名忍辱波罗蜜。译中文、名为忍辱到彼岸。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者。肉体形身、如水上沤、火中苗。转瞬之间、犹如用刀割水、以口吹光、刀起水即合、口住光则止也。所谓色身无常、如电梦泡影。是名忍辱波罗蜜者。觉性真常、无是无非、无形无相。如水中盐、树稍风、肉眼虽不可见、而不能言其无。道性之道、亦复如是。所谓无形无相之中、真如之性。遍十方而裹三世、无有不周、亦无竭止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哥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注
1、何以故⊙连前接后意2、须菩提⊙佛呼菩提、是向会内会外、过未现在当前受持、是经之人、而呼之3、如我昔为哥利王⊙佛向我等说明、往昔进修道义事迹。哥利翻恶性4、割截身体⊙此王用刀、割截我色身形体5、我於尔时⊙我在那时6、无我相⊙我没有执著肉体是我相7、无人相⊙我没瞋恨、彼王割截我身相8、无众生相⊙我色身虽遭割截、而无一切分别相9、无寿者相⊙甚至断我生命、我亦复无瞋恨相10、何以故⊙这样道理怎么讲11、我於往昔⊙我在那时12、节节支解时⊙那时此王、用刀截我耳鼻、复割手足、所截节节、处处忍着、任他解割13、若有我相⊙倘若将色身、当作是我相14、人相⊙倘若被截割时、怨恨此王相15、众生相⊙倘若遇截之时、心中生诸妄相16、寿者相⊙倘若有贪生怕死相17、应生瞋恨⊙倘若四相不无、何能不生瞋恨心耶18、须菩提⊙如来连续使唤使听之19、又念过去⊙如来复忆、我遇哥利王之前之世10、於五百世⊙即如来本世成道之前、大若有五百世之间、五百世者、即生死经过、五百次也21、作忍辱仙人⊙如来那时、精修忍辱行之时、仙人者、弃俗入山修持也22、於尔所世⊙如来在那时期23、无我相⊙如来已证得无我相24、无人相⊙如来已证得无人相25、无众生相⊙如来已证得无众生相26、无寿者相⊙如来已证得、无寿者相。问。已证无四相、仍要五百世耶。答。此证者、权证、及分证、而非实证与圆证。倘若圆证后、权实皆非非
略说如来事迹 抄写於下
佛说。我念往昔、生南天竺国、富单那城、波罗蜜家、是时有王、其性暴恶、骄慢自在、我於尔时为众生故、在彼城外、寂然禅思、尔时彼王、春木花敷、与其宫人彩女、出城游观、在林树下、五欲自娱、其诸彩女、舍王游戏、遂至我所、我时为欲断彼贪故、而为说法、时王见我、便生恶心、问言、汝得阿罗汉果耶、我言未得、复言、汝得不还果耶、我言未得、王言、汝既少年、未得圣果、则为具有贪欲烦恼、云何恣情、观我女人、我言大王当知我虽未断贪欲、然其内心、实无贪着、王言痴人、世有仙人、服气食果、见色尚贪、况汝盛年、未断贪欲、云何见色不贪、我言大王、见色不贪、实为、修持净戒、我言、我无瞋妒、云何言谤、王言、云何名戒、答言、忍名为戒、王言、若忍为戒、我当截汝耳、若能忍者、知汝持戒、我时被截、容颜不变、王臣见已、谏言、如是大士、不应加害、王言汝等、云何知是大士、诸臣曰、见受苦时、容颜不变、王言、我当更试、即劓其鼻、刖其手足、尔时我於、无量无边世中、修习慈悲、愍念众生、心无瞋恨、时四天王、心怀瞋忿、雨沙砾石、王见大怖、复至我所、长跪白言、惟愿哀愍、听我忏悔、我曰大王、我心无瞋、亦复无贪、王言大德、云何得知、我即立誓、我若真实、无贪恨者、此身平复如故、发是愿已、身即平复、更愿我於来世、得成菩提、先度大王、是故我今成佛、先度乔陈如也。终、此节、详於、涅槃经、问、前解、阿罗汉、为道不为果、涅槃言果何也、答涅槃权也、金刚实也、我解、当按本经句义、而发挥。如二三果、亦有道性、初果见道、二果闻道、三果思道、阿罗汉证道、释迦观明星、而成道、牟尼涅槃时、为了道、须菩提说、我得阿罗汉道、即名得道。其二略说。佛言、我於往昔、为王太子、弃国出家、投入深山、修忍辱行、尔时我见、一只母虎生七子、我以慧眼观之、其母虎、七日未得其食、其时欲死、我以色身投入户口、使虎得其生。其三略说。佛言、我於过去、在山宴坐、见一鹰追鸽、其鸽被追、而投入我之怀、我以衣遮之、其鹰追至而寻鸽、我将自身之肉、割一片、而饲其鹰、我使鸽得其生、鹰亦得其食矣、其鸽即梵王、其鹰即帝释、变化而来、试我之心也。劓音逸其四、余四十年前、阅事迹、略忆其大概、仿写於下。佛说、我在旷劫时、我身为鲸鱼、其时我姓甚暴、其心甚恶、一食之间、需食海中、无量群鱼、日久年深、我心与性、渐转慈和、而生净信心、此时发愿闭口、即投入海边、深沙污泥之中、隐修慈悲、犹如动物、冬眠之相、复经无量、无数之年、其海远移、其处即为、海岸之陆、一时我全身、埋没於沙土之内、唯头顶少许、露出地面、其时有、五木工人、经常经过此处、一日工人议曰、我等无人、用五柄利斧、劈开此鱼之顶、取脑而食之、不亦乐乎、於是五人、用斧劈我之顶、我忍痛就死、我不愿施威而逃脱、何以故、我若施威、大地必然震烈、震烈之时、必伤无量无数、众生之类、我复念曰他日我作菩提、首先度此五人、故我今作佛、先度、乔陈如等无人。此四则事迹。皆属权乘。希读者参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此节经文。是由权而归实。实亦无归处。是名证菩提
注
1、是故须菩提⊙所谓持经人、须要发菩提心者2、菩萨应离一切相⊙菩萨是指当前持经之人、当离一切诸相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发菩提心、亦无住发菩提心之相4、不应住色生心⊙不当见色生心5、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不当见声香味触意识生心6、应生无所住心⊙甚至生菩提心、亦不可住在、真心之中7、若心有住⊙甚至住於菩提相心、亦是住於法尘相8、即为非住⊙甚至发起菩提心、亦不可住於发心相。相者想也。应当心若虚空、寸丝无挂。是故有住即非。无住即住
解
所谓发菩提心者当离一切相。若生一尘相心、即被魔罗牵着。如生一丝色声香味触意识心者、即被一丝魔罗牵去。倘生一发染住心者、魔罗即生堂而入室已。若心无住、诸天梵释、不离左右。梵释与魔罗、是一母所生。深悟修证时、方知是意识尔、希於参之。应生无所住心者不住於法、不住於非法、亦不住於中道。是名三轮体空、亦名常住虚空、亦无住虚空之相。即是应无所住住心之处也。若心有住者、若心住於菩提、亦是法尘。何况其他九类相心耶。即为非住者、若心有尘相者、即为非住、而非住於虚空也。是故经云。如法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耶
偈云
菩提心当发 生死永断绝 已发菩提心 当入菩提道
即入菩提道 前进弗生疑 弗可停中道 当进菩提门
更入菩提室 复至菩提座 当坐弗生疑 是名得菩提
色声香味触 法法放光明 五蕴十八界 色色皆菩提
菩提本无相 相相尽菩提 相相非非非 是名证菩提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