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金刚经》是佛教重要经典。根据不同译本,全名略有不同,鸠摩罗什所译全名为《金刚般若(bōrě)波罗蜜经》,唐玄奘译本则为《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梵文 vajracchedika-praj?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传入中国后,自东晋到唐朝共有六个译本,以鸠摩罗什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最为流行..[详情]
《金刚经注解》十五
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十五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注
1、须菩提⊙佛对须菩提说2、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假如有善心善意男女之人3、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用恒河沙等、数次生命、与财产而布施、供给诸有情者4、若复有人⊙倘若另有其他之人5、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在金刚经中、甚至单独、一受二持、四句偈意、或一节之间之道义者6、为他人说⊙复能向有缘之人、宣讲一偈或一节义、使彼见道、而明觉性者7、其福甚多⊙此人福德、超越那人、用恒河沙、数次生命、布施於有情者、之上
解
某人以恒河沙次身命而布施者。识心炽盛也。以慧眼观之。如猪羊献身於人类。以识投识、而生死无可了局
偈云
以情施情情似海 人我众生四相坚
那比种粒无为种 了生脱死在其中
复云
恒沙数次施於恒沙众 施与受施情意亦恒沙
施受情意自投恒沙网 何时断情弃网见金刚
续解
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受者承担也。持者行持也。其人能承担行持、本经某偈某义者。未来之佛也。何况为他人说者、即为自度、复度他人也。自他不二、事理融通也。能融通者、诸相冰释也。若献身恒沙次之人、弗可入道也。其福甚多者、受持四句偈等也。能受持偈节义者、华藏海中、复增一莲池也
偈云
住相布施越大福越大 福大业大相广生死多
恒沙生命无离生死妄 无受无施无妄第一施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8佛说如是8甚深经典8我从昔来8所得慧眼8未曾得闻8如是之经8
注
1、尔时须菩提这时须菩提2、闻说是经须菩提、闻佛说至、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之时3、深解义趣菩提深入其义、而非寻常4、涕泪悲泣由深入而悲感、从悲感而涕泪、人之恒情也5、而白佛言含泪向佛而言6、希有世尊8称佛所有言说、世间少有也7、佛说如是8如来所说8、甚深经典8难解脱中、使我等解脱尽9、我从昔来8我从往昔至今10、所得慧眼8所得解悟11、未曾得闻8无始至今、未曾闻此至理12、如是之经8是经之义、无有底止。
偈云
菩提因经力 顿悟四句偈 涕泪悲泣相 留於后人参
菩提尚不知 金刚微妙诀 已开智慧眼 未闻如是彻
此经之妙理 无穷亦无竭 若解菩提心 菩提演话剧
若识菩提相 痴极复呆极 观音三十二 菩提六十八
能解能彻悟 处处证菩提 不解菩提道 只因业识遮
能持金刚者 持至无所处 是名持真经 亦名四句偈
真妄两不住 中道亦不停 静河川不息 是名四句偈
若著功德相 名利福寿相 以至极乐相 都是魔业相
其二
尔时须菩提 闻佛解脱力 顿开本来慧 义趣无穷竭
彻悟真实性 涕泪悲喜集 向佛称希有 如来心第一
佛说如是理 甚深难表决 如是真法味 无穷亦无决
我从昔时来 未闻少许滴 一时雨法雨 我等无枯竭
不解如是义 不识父子密 既解无穷理 慧命无穷极
四句本故有 为他妄未绝 为他与自性 无二亦无别
无他无道理 真妄二具竭 他我本一体 邪正亦无别
倘明此妙理 一尘偏一切 尘亦非尘相 妙用无穷极
参学 抄
经云。世尊欲入涅槃时、文殊请佛、再转*轮。世尊言咄。吾住世四十九年、未尝说一字 住世四十九年者、从成道后起
偈曰 抄
始从成道后 终至拔提河 於是二中间 未曾说一字 若向余、果真未曾说耶、答、所说如服药、无病服什么、其二、说与未说皆是妄、无说而说是真常
参学 其二抄
须菩提一时宴坐。天雨宝华。菩提问雨华者谁。答帝释。菩提复问、为何。帝答、尊者说、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曰、何曾说、帝曰、无说乃直说也 所谓、须菩提、全身全心、无有不是、般若波罗蜜、之处 …然而、亦无、般若波罗蜜
相、学者当深参…帝释即玉皇大帝
迦叶是梵王之师 梵王是三界天主、天王、外道所言、天主者、是也
六祖最后一偈说
偈曰 抄 兀兀者、平平也
兀兀不修善 腾腾不造恶 寂寂断见闻 荡荡心无著
所谓偈
一灯能解千年暗 一偈能除亿劫愚
能无诸妄偈亦妄 心灯照破世间相
再解 含理性 。精神即魂魄
为他人说者、向本心中众生相而说。其人妄心别性、符合某类、众生相者。命根断时、其识与精神、即投入於某类。犹如收音机、与本台所发之音、符合而无别。所谓举心动念、无有不是、众生相者。其人命根断时、善则为天人。中则为凡夫与修罗。恶性炽胜者则入诸地狱也。无恶不作者、当作禽兽之类。仍有无毫发之善之人、命根断时、其精神消散、化为无数草木、以及微细幼虫之类。其如专吃他人血汗者、临命终时、其精神化为、无数蚊虻之类、所谓其性、不可改失也。问益虫等类、是何精神。答、益毒如水、魄力如器。极恶比器破而水散。至善如器完而水盈。楞严经、十二类众生、有如是类。其二、修无想定者、其心性识如玩石、此类众生、无法可度、是故本经、只标九类。事解、为他人说者、遇有缘人、随宜宣说、某偈某句、使听者、种一粒无漏智种。其福甚多者、自参自度、度尽心中、九类相也2、为世间他人、说四句偈等、普度有情之性也。其福甚多者、而非世间、幻梦泡影之福耳。为他人说者。理解。反闻闻自性、自度度本心。为他人说者。使邪归正、命妄转真也。四句偈等者、世间一言半句、都是四句偈等。四句偈等者、不可说、有说者、妄想也。无说之中、有无量四句偈等。不参彻、不悟透者。万偈临前、一偈也不见也。学佛儿、当自参自得。虽得亦无所得相。是名为得。其福甚多者。以
偈解
妄邪归觉性 自心放光明 性佛无二体 其福多无竭
是故须菩提 悲喜双交集 契佛悲涕泪 为度他人急
悲即他不悟 喜则金刚彻 悲心度众生 喜得四句诀
菩提落眼泪 恰是镜中涕 菩提启请佛 某甲当启谁
谁是菩提者 菩提复是谁 两边皆不见 中道亦不停
迷则千山阻 悟即在目前 迷悟双弃尽 菩提复菩提
深解经义趣 不动亦不迁 莫说我深解 一解包大千
而白世尊言 希有今已得 得是如是义 莫非须菩提
我从昔来者 非去亦非来 本有真智慧 今复放光明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