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
《妙法莲华经》浅释—从地涌出品第十五(上)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7月10日北京汉唐华夏美术馆
首先赞叹大家能够在纷繁多事中能够坚持,非常不容易,放下手中的俗事,暂放下世间的大事业,抽出这个时间来静修是非常不容易的,值得赞叹。
今天《妙法莲华经》正好参悟到一半,一共二十八品,今天是第十五品。前十四品是前半部,主要是佛祖开示他所修、所悟的最高境界——开佛知见,简要说是开权显实。从第十五品开始,后半部是开近显远。开近显远是针对前半部开权显实而言,简要地概括。
为什么有这样前后两部分的区分呢?前半部开权显实是佛祖从空间上讲,开近显远是从时间上讲,远近主要是指时间上的远近。而开权显实从空间讲,主要是佛祖针对其常随众而说的,给他们授记,说他们种种修行的前因后果,那些声闻、菩萨都是有名有姓,都是佛的常随众,所以是从空间上讲。从这一品开始,是从时间上讲,因为在佛祖说此究竟大法的时候,还有很多数量庞大的叫不上名来的,只能用方位,他们从下方来,用方位来形容,叫不上名字的这些大众来随喜听法。本品叙述无量无边大菩萨住在下方世界虚空中,从地下涌出,为什么?因为要供养《妙法莲华经》、要护持《妙法莲华经》,这些法身大士在往昔时,曾经为释迦牟尼佛的弟子。佛说一般方便权法的时候,他们无所谓,唯有在说此《妙法华经》的时候他们才从地下涌出,才现身。一来是供养,随喜赞叹,佛终于要说此大法,开示如来的本意了;二来是护持。所以从下方虚空中涌出。
经文中的说法是“从地涌出”,是不是从我们所在的地球下面,地球里面,现神通力,上来听法?也有可能。要知道他们不是我们地面上活动的凡人。我们地表上住的众生,尤其是我们人非常的娇嫩,对环境的要求,也就是对生存条件的要求很严格,温度太高了住不下去、太低了也不行,大家每天都必须要补充水分营养。这就是我们刚开始修行,要知道修行到一定程度,生命的品质提升到一定程度、一定高度的时候,依报随着正报转,依报包括我们有形的身体以及我们所处的环境,换一个说法就是悟性提高,生命品质提高的时候,身体就不一定由分子、蛋白质这样的物质组成。天人以什么为体呢?天人以光为体,形体更殊胜,光要是显相的时候非常的微妙,光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普遍,简单的环境都可以作为住所。从地涌出来的这些佛祖久远劫的弟子,他们修行的境界已经很高了,后面经文里面提到了他们神通智慧都已经很自在很发达,他们要是住在娑婆世界地球的大地下都是很有可能的。这个说法,很多古德都有,像台湾的南怀瑾大居士也提到过这样的说法。生命存在的形式多样、多层次,佛称是六道众生,至少有六道。比人高级的生命不见得就住在我们的头顶上,在天上,在虚空中,他们以光为体,耐热耐寒不成问题;另外质碍,就是物质的障碍,对他们也不成问题。所以在地心、地下有高级生物存在也有可能。中国古老的神话里面,地下有土地神。
这些从地下或者从其他十方国土来的菩萨摩诃萨众,数量超过了六万恒河沙。佛经里面凡是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就是无限数,恒河的沙子,见过恒河沙的人都有体会,它是很微细的颗粒,这个颗粒一般都大小均衡,近似面粉一样。这里也提到了从地下涌出以及从其他国土来的菩萨摩诃萨,数如恒河沙,就是无量无边,这些大众为什么而来?他们是不是经常来?不是,他们不经常来,也许以前就没有在娑婆世界出现过。这一次为什么来?就是听说佛祖在娑婆世界演说无上《妙法莲华经》,他们来随喜供养、赞叹护持,就是为了这一大事因缘。
我们看经文。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菩萨摩诃萨。过八恒河沙数。于大众中起。合掌作礼而白佛言。世尊。若听我等于佛灭后。在此娑婆世界。勤加精进。护持读诵书写供养是经典者。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当尔之时。也就是说完“安乐行品”之后,正要说“从地涌出品”的时候。就在这个时候,从十方其他国土来的很多大菩萨,其数量已经超过八个恒河沙数之多(恒河沙子细如面粉)。他们来见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这些大菩萨,在大众之中一起站起来,大家恭恭敬敬合掌,而向佛言:世尊!请您听我们发愿,等我佛灭度之后,我们决定在此娑婆(堪忍)世界修行,勤奋精进,护持法华经、读诵法华经、书写法华经、供养法华经。我们在这国土中,应当广为一切众生宣说妙法莲华经的真实道理,令一切众生种善根,早日成就佛果。
尔时佛告诸菩萨摩诃萨众。止。善男子。不须汝等护持此经。所以者何。我娑婆世界。自有六万恒河沙等菩萨摩诃萨。一一菩萨。各有六万恒河沙眷属。是诸人等。能于我灭后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当尔之时,佛告诉从他方来的八恒河沙数诸大菩萨说:“止!不需要。善男子!你们不要发愿来护持妙法莲华经。”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释迦牟尼佛欲令自己的弟子,多种善根,多得功德的缘故。接着又说:“为什么不需要你们诸大菩萨护持此经?因为我娑婆世界已经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大菩萨。每位菩萨皆有六万恒河沙数那样多的眷属(弟子)。这些人等,早已发愿,能在我灭度之后,他们护持、读诵、书写、广说这部妙法莲华经。”
六万弟子护持此经,我们在前面已经读过了,佛的近侍弟子早就发愿护持此经。所以佛祖就回绝了他方菩萨的好意。这就说明了《妙法莲华经》的稀有难得,可贵宝贵,只要哪一方有佛演说此经法,那么他方国土的大菩萨都会去供养、赞叹、护持。因为像《妙法莲华经》这样的无上微妙法,那不是佛祖随便就说的。我们娑婆教主释迦牟尼佛祖说法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说那么多经典,但说《妙法莲华经》就这一次,《妙法莲华经》就宣说过这一次。不像《般若经》,佛祖反复地说了二十二年,说了六百卷之多的《般若经》;还有其他的一些权法、方便法,佛祖反复地说。比如说《无量寿经》,简要版的就是《阿弥陀经》,把《无量寿》展开说是《华严经》,这都是大意、义理相同的一些经典,佛祖反复地说。唯有《妙法莲华经》佛祖仅仅只宣说了一次,而且这次说法的时节因缘是在他的晚年,是在佛祖入灭以前所说的,和《涅磐经》属一个时期。
佛祖演说此大法、无上妙法,必须是因缘具足才能够演说,时机很重要!为什么不多次说呢?这就是大法的唯一性,真理的唯一性,我们以前多次强调的。若多次演说,说法的人也许表达、表述上更究竟一些,可以从不同角度说,但听者就会误解,所以只能一次宣说。这是真理的唯一性。
再说这部经的特点以莲华为喻,莲花是花果同时,跟其他的植物不一样。其他的植物是先开花再结果,有时间上的前后,而莲花上面开花的时候,下面的莲藕跟花同时形成,这就是莲花的特点。佛祖用莲花来比喻此经义的殊胜,花果同时就指的是因果同时,就是参悟此经义的同时就是悟入佛之知见的过程。因为此经是佛祖开示佛之知见,我们参悟此经就是悟入佛之知见的过程。我们把整部经体悟一遍就是走近佛法,甚至是体悟的过程就是当下走向圆满、自在、解脱的过程,能够体悟到我们就成佛了。这部经是成佛的,他是因果同时、因果同步的,体悟的过程就是成佛的过程,这是《妙法莲华经》很独特之处。用禅宗的说法,这部经不是语言上抽象的演说,他是直接的传法,而不是说法,说还要加思维、思考去体悟、去捉摸:什么义理?怎么样修行?我们还有这样的思维过程。而传法就是当下,因果同步,因转化成果不需要时间,当下完成。这就是此《妙法华经》的殊胜之处。
佛将他的妙法毫不保留地完全展示给我们众生,和盘托出,法都给你们了,还要多次给你们法吗?一次足已!“师父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佛把法传给我们了,剩下就是我们悟入成佛,没有必要反复地说。甚至我们刚才说了,无上妙法为了便于理解我们就用真理来代替,真理只有一个,如果要多次说,是不是佛祖那儿的真理很多,妙法很多?就有这样的嫌疑。从真理自身的特点,真理的唯一性来讲,也是不允许、没必要多次说,这就是为什么佛祖说了那么多经典,但真正展现佛祖本意的只有这一部经典。为什么这么多国土的法身大士,有的从地下涌出,数量庞大,来供养、赞叹、护持此经典,这就是大事因缘。娑婆的教主真正展现他的大法的时间到了,不约而同,十方国土的菩萨摩诃萨众都来了,大家自告奋勇,护持此经。佛祖说用不着,我过去生中说法已经成就了很多的大菩萨众,他们也能够体悟此经义了,也发愿为后世众生叙说此经义了。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三千大千国土。地皆振裂。而于其中有无量千万亿菩萨摩诃萨。同时涌出。是诸菩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先尽在此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
这些下方世界的菩萨摩诃萨都是佛祖过去生中教化的弟子,都是有渊源的,都是相关联的,是释迦牟尼佛祖在过去生中修行所结的善缘,不一定是成佛的时候,是在过去生中因地修行的时候,在自己修行的同时带动影响周围的有缘人一起修行,结的这些缘,这个时候都出现了。所以修行常说的一句话:“未成佛道,广结善缘”。广结善缘非常重要。要知道我们的个体生命就像一滴水,一滴水真正的归宿、真正的位置,所在地,在什么地方?在大海里,要归到大海里,这才是一滴水的本源。我们个体生命同样,我们要回归生命的本源,要认识生命的归宿地在哪儿呢?在生命的海洋!也就是与有缘的所有灵性众生广结善缘,把自己归到众生的海洋里去。如果只与我们同类的人广结善缘是很有限的,更多的要与低级生命,还有看不见的天地鬼神,高级生命,我们在意念中都要结善缘。我们知道六道众生的存在就像金字塔,人类处在金字塔的中上,数量不算太多,更多的是低级生命。这就是佛祖倡导的要尊重一切灵性生命,小到蚊虫蚂蚁,甚至是微生物,只要是灵性生命,我们都要尊重他,不要有意地伤害他。哪怕像微小的微生物这样灵性的生命都和植物生命有本质的不同,植物是不具备灵性的,凡是灵性生命,都要结善缘。要完全做到不伤害他们很难,但不要有意地去伤害他们,无意的伤害是很难避免的,在生命的海洋中,时时刻刻于事事物物上都是和众生打交道的过程,甚至我们的一次呼吸,我们喝一口水,吃一口水果,都涉及到低级生物,甚至我们的一个意念,善恶念都会涉及到和众生结缘。
佛祖给我们指出了生命自身完善、提升、圆满、解脱的有效方法,从究竟道理上讲是很微妙的,涉及到无限的时空。因为生命是原本存在的,不生不灭的,是超时空的,与大宇宙同在。生命本源是无限时空,是不受时空局限的。所以完善生命自身也要和无限时空来联系起来,来体验生命的真实存在,生命的实相。虽然从理上讲很微妙,但要具体做又很平实,就是要从和众生广结善缘这一点出发。广结善缘和尊重一切灵性生命,在这一点上,其他一些宗派学说思想的认识达不到,也做不到这一点。他们认为低级生命天生就是为高级生命所服务的、所准备的。这是理上不透彻,所以具体行为上更没法做到,不究竟。不尊重灵性生命,就是没有认识到灵性生命潜在的伟大。佛祖他认识到了。他过去生中广结善缘,所以在他作教主宣说大法的时候场面真是非常的壮观,十方世界的恒河沙众的菩萨摩诃萨都来供养、护持。这些菩萨摩诃萨“身皆金色。三十二相。无量光明。”他们通体是光体,这些法身大士以光为体,以光为体空间就没有障碍了,光的飞行速度就很快,光的存在寿命也很长。所以他们以光为体,无量光明。皆住在娑婆世界之下。此界虚空中住。下面还是这些菩萨摩诃萨的殊胜的特点。
是诸菩萨。闻释迦牟尼佛所说音声。从下发来。一一菩萨。皆是大众唱导之首。各将六万恒河沙眷属。况将五万四万三万二万一万恒河沙等眷属者。况复乃至一恒河沙。半恒河沙。四分之一。乃至千万亿那由他分之一。
都带着他们的一些徒众、学生。这些菩萨摩诃萨众虽然距离娑婆世界很远,但是佛祖演说《妙法华经》的法音他们听得很清楚,所以他们从下方世界来到灵山会,来赞叹护持此经法。
况复千万亿那由他眷属。况复亿万眷属。况复千万百万乃至一万。况复一千一百乃至一十。况复将五四三二一弟子者。
按表法来讲,五代表五蕴(色受想行识),四代表四谛(苦集灭道),三代表三学(戒定慧),二代表二德(智悲),一代表一真之道(真如,绝待之真理)。这些是基础教理,是佛学。佛祖在晚年说大乘法的时候,他前半生所说的这些基础教理,就用这些简称的词汇来代表。佛法是要在基础佛理的基础上才行。我们在座的大众都是资深居士,资深佛学、佛理、教理的修行者,所以我们参悟大法、妙法,这些基础教理应该说是不在话下。但是便于思维上的需要,基础教理还是需要附带地温习一下。
况复单己乐远离行。如是等比。无量无边。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他们这些菩萨摩诃萨各有不同,有的是“单己乐远离行”,单独离开喧闹的地方静修,或者是修头陀行、苦行。主要以自己静修为主,自己静坐、礼拜、念诵、念佛名号,以这样的修法单独来修。
是诸菩萨从地出已。各诣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释迦牟尼佛所。到已。向二世尊头面礼足。及至诸宝树下师子座上佛所。亦皆作礼。右绕三匝。合掌恭敬。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以赞叹。住在一面。欣乐瞻仰于二世尊。
这些无量无边的大菩萨,从地涌出之后,每位菩萨都来到虚空七宝妙塔,多宝如来和释迦牟尼佛的处所。他们都是身心恭敬,礼拜赞叹。然后合起掌来,必恭必敬瞻仰于佛的尊颜。用诸菩萨种种赞叹之辞来赞叹:“天上天下无如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这是赞叹释迦牟尼佛祖的。我们每天所念“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这样的赞佛偈。为什么赞佛偈有所不同呢?这是因为每一位佛从法的角度他的位置不同,释迦牟尼佛祖是娑婆世界的教主,作为教主他观察机缘、时机,等到他发愿所要教化的该一方高级生命机缘成熟的时候,也就是宣说生命自我完善与解脱的妙法,这个时机成熟的时候,他才以我们人的形式,化身成人来我们世间宣说生命自身自我完善、自我圆满、自我解救、自我解脱的妙法。他是观察高级生命文明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才来到世间。
上节我们提到像佛祖、中国的孔子、太上老子这些代表人文最高成就的祖师、圣贤,这些圣贤的出现几乎是同一时代。为什么单在那个时候出现?这也是一大事因缘,而不是在那之前或之后出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地球上前一个文明阶段,就是恐龙生存的年代,白垩纪,那个时候恐龙虽然作为生物很发达,但是他只是为我们高级生命的出现作了一个铺垫,那个时候没有人。因为恐龙猖獗的时候,恐龙的天下,人要出现,没法生存。所以整个地球大环境的演变,为到最后我们人类高级生命的出现,创造了一系列的条件,才有我们这一劫人的出现。我们这一劫过了几千万年人才到了高级生命,人类的出现。人出现后,又过了几万年,才有了人高度文明的出现,就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高峰。
像佛祖出现的那个时代是人文的极致,所以圣贤出现说生命自救的大法、无上妙法,才有人能够听得进去,才有人能够接受。为什么那个时候的人能够接受呢?至少从两个方面,一是那个时候人是从唯物、唯心两个方面思考真理,要么说世界万物,包括人是神所造,这个解释占据了很长时间,这是从唯心的角度;另外一个是纯唯物的,也就是无神的,有什么神,世间一切都是物质化。人类文明在这两个认识观的主导下走了很长的一段路,到了佛祖和孔子出现的那个时代,人类对这两个问题的反思已经到了极致了。神创造一切,不大可能,解释不通。同时一切都是物质化,无神,也否定了人的灵性,否定了人的精神力量,这也说不通。对这两个认识观的思考、反思到了一个极致,所以佛祖在那个时候出现,解释生命现象、宇宙现象,同时给我们指出了一个解决生命自身根本问题的有效方法,大家才能够接受,因为那个时候在人文思维理念上达到了极致。
在中国,孔子的思想、易经的理念,现在还有很多的易经学会去研究还研究不透。那个时候百家争鸣,孙子的兵家思想、道家的道德经。现代人所走的人文之路,还是遵循研究古德的经典,现代人的文化生活、文化理念是什么呢?还是在消化古德的东西。前不久电影《孔子》、电影《墨子》,还是在回味、消化古人的智慧。那个时候人文的智慧达到了极致,所以那个时代称为正法时代。为什么称为正法时代?人们对生命以人为本的价值判断,也就是对真理的认识,追求真理,像孔子的“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把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始终作为最迫切的生命需求,所以那个时代是正法时代。人的可贵指的是在辨别真伪、去伪存真,对善恶、真伪、美丑,这样的分辨力。但是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善?什么是真实?什么是虚幻?正法时期人的判别标准的观念很强,他们判别这些真实价值,对追求生命的真正价值的方法,也容易掌握。越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圣人的灭度,正法趋向衰微,走向了像法、末法。为什么这么说呢?人类对于生命存在的价值,已经从认识上、概念上消失了,更何况大家追求、实现价值的方法更是无从谈起。这就是正法趋向末法的根据。
我们现在是末法时代,很多人不思考生存的价值,整天随波逐流,随着环境走。依报随着正报转,我们想自己的身心康宁、更长寿,所处的环境更安稳,我们一定要强调自己的反思意识,不随波逐流,心安则身安、环境安。在末法时代,随波逐流的现象就是天灾人祸,要倒倒一大片。究其实质就是没有反思意识,随波逐流,没有正法,都随着环境走。人的心能造物,万法唯心造,心是主宰,主观能够影响客观,这种自主意识淡化。像有些大的灾难,比如在公众场合本来没有事,后面有人说:快跑,有人挤过来了。前面的人就跑,结果一句无中生有的话,就引起了互相的踩踏,这就是没有自主意识,随波逐流感得的这种主观主宰不了客观。这就是末法时代的特征。
我们参悟佛法,佛祖就是强调自己的主观,强调自己的反思意识,一切的一切都要从生命的自修、自救、自我完善、自我解脱开始。自修要从认识自我开始。这是《妙法华经》里面,提到乐远离行、静修,而引出的题外话。
还有刚才讲到,赞叹佛祖为我们人间带来了正确的认识,《法华经》上叫佛知见,赞佛偈里“世间所有我尽见”,这个我不是指的佛祖本人,也不是指每一个念诵这个偈子的人,这个我就是生命自身,也就是世界的存在因为我的存在而存在,我都不存在了世界存不存在有什么意义?我存在具体的体现就是我的知见,我的所知,我的所见。世间所有尽见,世间知见里面惟有佛祖,他总结了整个人类的文明成果,结合唯心唯物这两个方面,发现了认识事物本源的不执着于人心、不执着于物质的心物一元的佛的认识观,这就是佛的知见。我们赞叹就是赞叹佛的认识观,他给人类带来了准确的、科学的、最直接有效的认识事物本源的方法。所以圣贤代表了人文及人类文明的最高成就,不光是人文的。因为佛法里面也有自然科学。在那个时代之前人接受不了,什么神造世界或者世界本来一切都是物质化,没有灵性、神灵。往后呢,要是佛祖在我们这个时代来现身说法,也没有几个人能接受,因为现代人迷信科学,唯物主义,或者说还是我们人类幼小时的两大认识习惯,到我们今天这两种唯心、唯物的认识观还是很普遍,只是偏于唯物认识观的更多了。这就是我们赞佛,佛是唯一给我们人类带来正知见的人,为千古圣贤,这是从知见上讲。
而赞叹阿弥陀佛的偈子就不存在正知见的说法,这是因为阿弥陀佛不是六道化身,佛祖是化身在我们六道里面,和我们人一样,阿弥陀佛虽然也是化身,但是他是佛界化身,佛界化身他已经都成就了。他所在的极乐世界的人民普遍都是佛法行持,就像一个大学校一样,都上的一样的课,都穿着学生服,他们就是逐步地往上走了,就不存在什么正知见不正知见了,清一色的上一个课,等待多少年以后就毕业了。极乐世界虽然都所有成就,都上大学了,但是还是分一、二、三、四、五,还得往上走,继续加强生命自身的圆满,还没有完全圆满,还得继续往上走,但是不会退转,因为他们已经到了圣境了。
不像我们在六道里面,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正知见是生命提升的关键。修行上说:“不怕破戒,就怕破见”。一时犯错误不要紧,只要指导思想没有错还有救。如果指导思想就错了,就像三恶道的众生,不是说他不努力,但是他越努力,越走向反面,往下降,为什么?就是没有正知见的原因。
“世间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如佛者”,佛是唯一给我们人间带来了生命自我完善、自我解脱的方法,唯一,没有第二个,释迦牟尼佛祖是第一人。他第一个宣说,所以他是教主,生命自救的真理是他第一个发现的,或者说生命自救的方法是他第一个找到的,我们把他称为教主。
在释迦牟尼佛同时代,与释迦牟尼佛祖同样境界的人,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由于愿的原因,由于宿世的原因,他要是说法也许没人听,因为没有结善缘的原因,所以作不了教主。在佛之后,虽然不是听佛所说的生命自救的法(法是客观存在的规律)而觉悟,这种人叫辟支佛。他就独处、独修,知见也跟佛差不多,但是他只顾自己自救,不愿宣说他所修的妙法,或者是他宣说也没有人听,这就是行愿不到,结善缘不到。释迦牟尼佛祖是福慧两足尊,福就是广结善缘,慧就是能够独处静修,把理从深度上悟得很深、很透彻。从深度上悟必须要静下来,同时他不执着于静,还能够动,能够随缘、随众,广结善缘,广为大众宣说妙法,动是福,静是慧,福慧两足尊,才能作教主。就像一个单位,或者一个国家坐第一把交椅的,作主席的,不一定是这个单位或者是这个国家最聪明的人,但是他因缘殊胜,他能够从福慧、动静两个方面,内外兼修,才能够作教主、作主席。
这就是通常我们说的佛祖是指释迦牟尼佛教主,第一个给我们带来真理。往后大多数都是听闻他的正法,那就是佛弟子了,佛的学生。我们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就是在《妙法华经》里面,十方世界的大菩萨都来赞叹佛祖说《妙法莲华经》,佛祖说法四十九年的本义,真正是想说这部经典。他之所以成为教主,就是带给我们生命自我完善与解脱的妙法的方法,而涵盖整个妙法的经典就是《妙法莲华经》。《般若经》是提升我们的认识,也就是说在一点一点地让我们开悟。而本经是开权显实,开示佛之知见,让我们悟入佛知见,直接给我们传法,我们悟透此经,可以说就是成佛的开始,我们继续坚持就会成佛,这是毫无疑问的。
首先要有佛之知见,有了这样的知见,生命提升就有了强有力的动力,能够直线上升,生命的圆满、自在与解脱就很快,甚至像龙女即身成佛。不管现在处在什么程度,虽然起跑线很低,但是只要因缘殊胜,从《妙法莲华经》悟入佛之知见,修行就很快。
是诸菩萨摩诃萨从初涌出。以诸菩萨种种赞法而赞于佛。如是时间。经五十小劫。
何谓小劫?从人寿十岁开始,每隔一百年,增加一岁,身高增一寸。这样增到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止(一增)。然后再向下减,也是每隔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减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一减),所谓“一增一减为一劫”。
人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增减呢?智慧、悟性越高,静悟,也就是人能够静的自控能力越强,静的状态越好,能够安静的时间越长,则寿命越长。能够静下来不是要强迫自己做,是要悟,静悟,悟性越高的人静的状态越好,因而他的寿命就越长。身心是互相影响的,静悟程度越高,身体越健康越长寿。
是时释迦牟尼佛。默然而坐。及诸四众。亦皆默然。五十小劫。佛神力故。令诸大众谓如半日。
这些大众们赶在佛陀时代,能够亲聆佛祖宣说妙法,那个场面的殊胜,五十小劫谓如半日。我有时候听讲座,也有这样的感觉,一个小时好像十分钟一样就过去了,心里体验确实有这样的感觉。这就是心里专注,在那种入定或者是半入定状态的时候,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很小。这是佛祖当年说法的时候,大众有这样的感觉,五十小劫感觉好像半日一样。这就说时间、空间其实都是一种虚妄的东西,都是人的意识虚造出的。
像现在寺院最有名的地方——方丈室,寺院里除了大雄殿就是方丈室牌子挂得最高。方丈室最初的来历,就是佛祖同时代的居士,叫维摩诘,此人修行定力非常好。在维摩经上有这样的记载:维摩居士所住的小室,面积不过是长一丈宽一丈的一间小屋而已。可是能容纳三万二千师子座。每个师子座,高达八万由旬(一由旬等于四十里)。一个方丈室,怎能容纳这样高大的三万二千师子座呢?这就是空间不像我们凡夫知见所见到的,这个量很死,限量限得很死。对于自主意识非常强圣贤之辈,空间对他们的局限、影响很小,也就是时空的局限,随着我们意念的专注,强化我们的专注意识,时空对我们的局限都会变小,我们对时空的自主就会越来越强。
健康长寿,尤其是长寿,时间上对我们的局限,我们静悟能力越强,寿命越长。相信大家在静悟的功夫下,我们自然而然地尽享天年,像虚云禅师一样,一百二十岁,都不成问题。现代人没有静悟功夫,随波逐流,四五十岁,时间对他们就紧迫了,身体不好,或者是这样那样的压力,压力就是自己制造的无形的在时空两方面,收缩了自己生存的时空了,将自己局限在更小的有限的时空,所谓作茧自缚!压力就是缺乏静悟意识、缺乏静悟功夫,自己制造出来的,完全没必要,完全可以通过有限的方法消除。
尔时四众亦以佛神力故。见诸菩萨遍满无量百千万亿国土虚空。
现在讲讲时间的问题。佛土、天界、人间甚至再往下三恶道众生,因空间的不同对时间的感受也不一样。这是我们对时间的主观感受。
在经上说:我们人最近的一层天是四天王天,四王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五十年。忉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一百年。夜摩天一昼夜的时间,等于人间二百年。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时间加一倍计之。四王天的天人寿命为五百岁。忉利天的天人寿命为一千岁。夜摩天的天人寿命为二千岁。以此类推,每高一层天,寿命加一倍计之。
我们在静悟的时候,随着静悟程度的提升,我们确实能够感受到,就在我们此生此世就能够切身体悟感受到,静悟,静的境界,静的状态对于时间的感受不同。静悟的功夫浅的,常说的四禅八定,定的境界在初禅天的时候,定的刹那间,出定已经后过了多少个小时了;定的程度、状态更高一层,定的刹那间,外边的世界过去的时间久更长了,就有这样提升的体验。那要是我们时时处处都能够处在甚深禅定中,三昧定,不管外在的时间再怎么变迁,在定中都如如不动,时间对我们的影响很小。甚至我们能够悟透《妙法莲华经》里面唯一真实,生命实相的时候,就是无量寿,时间对我们不起作用了,就是即身成就,当生成就。虽然也有百年到了的时候,当百年到了,很自然地放下我们这个由分子、细胞组成的有形之体,随着我们长时间能够意识自主、自控,住在生命的实相的状态中,百年到来的时候,很自然地、很随意地放下这个细胞组成的身体,脱身。要么是光体,要么是以意念为体走向生命的更高阶层。
这就我们诠释定,看生命是否提升的唯一标识是定。定不是坐在那儿不动,动中也有静,动中也有定。定是指超越动静,动静结合,才能够悟到真正的三昧定。对定的把握完全在悟,静悟。 所以佛祖二十二年说般若,就是要提升我们的悟性,给我们悟一个量的体升。有了这样一个悟的积累、基础,到了《妙法莲华经》,就是质上的提升,质上的转变,直接提升到如来知见上。
这里讲到的对时间上的感知和维摩诘居士对空间上的不拘束,时空对生命的局限不断地缩小。在如来的境界的上,受时空的局限很小,甚至是突破时空的局限。我们生命的不自在,不得解脱,不圆满,就是时空的两大局限,空间上我们不自在,时间上更是限得很死,分分秒秒我们都把它当作很真实的存在,实际上这就是迷信科学,自我作茧自缚。真正认识生命实相就能够看透,像有些科学家,最有名的现代物理学家爱因斯坦就说:“时间、空间都是人类的错觉,不是真实存在”。就像人对直线的感知一样,宇宙中有没有绝对的直线?没有。打个比方说我们沿着地球,我们自以为很直的直线,但是随着地球的自转,他自然是弯曲的。这就是宇宙间没有绝对的直线一样,空间没有绝对的量化,时间也是一样,都是人的意识所产生的一种错觉。所以佛祖说无常,是指人的意识是无常的,他说世间无常,因为我们认识世间的意识是无常的;说虚幻不实,世间如幻如化,为什么?是因为我们感知这个世界的意识本身就是虚幻不实的。用这样的虚幻意识来主导认识事物肯定看不到事物的本源、本质,所以佛讲要通过悟的方法,在定境中自然就能够找到、把握最直接、有效地认识事物的方法。事物本源,主要是针对生命的本源,解决生命自身的根本问题,至于物质世界本源可有可无,世界是无尽的,要认识物质、宇宙本源没有多大的意义。所以佛祖把认识事物本源主要放在认识生命本源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