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简称《法华经》,(梵语:Saddharma Pu??arīka Sūtra),後秦鸠摩罗什译,七卷二十八品,六万九千馀字,收录於《大正藏》第9册,经号262。梵文Saddharma,中文意为「妙法」。Pundarika 意译为「白莲花」,以莲花(莲华)为喻...[详情]
《妙法莲华经》浅释—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妙法莲华经》浅释—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主讲:法闻法师(北京广济寺)
2010 年7月31日北京汉唐华夏美术馆
如来寿量品,越读我们就越能领悟如来佛祖说法的真实义趣。这一品寿量品,顾名思义,如来是久远劫早已成佛,到我们娑婆世界应化说法,演说救度我们众生慧命的无上妙法,当妙法说完了,佛祖也是应化入灭。
为什么是“如来”寿量品,而不是“释迦佛祖”寿量品?我们知道“如来”是所有成就都具备的十大名号,或者叫作德号,这一品题目突出的是如来,如来是佛的十大名号之一,排在第一,也就是他最能够体现佛所成就的真实身份。为什么成佛?我们说佛、无上士、天人师,都还不直接,唯有如来才最能够代表佛所成就、所证得的生命真谛,了悟诸法义趣。如来,简单说,如是乘如实道,来是来成正觉,如来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这是佛祖之所以成佛,什么能标志佛的成就,佛的境界,也就是佛之所以成佛的标志,在这十个德号里面,如来最能体现。
如来寿量品,强调了佛法的修行,就是完善我们每一个生命本来所具备的福寿两个方面。首先是发现,然后是恢复众生原本具备的无量福、无量寿。佛法无非就是起到这样一个作用,释迦牟尼佛祖虽然给我们地球人示现了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但是实质上,他是凭借以往的愿力来到地球上,到娑婆世界为我们众生说法。他的生老病死都是应现、示现,就像演戏一样,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我们看戏就能够展示一个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整个生命过程,到最后死亡,这就是示现。如来寿量是不是就是八十几岁?像我们地球人寿命一样?不是这样的。这只是一种幻化的现象,如幻如化的一种现象。实质上如来是“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本性是如如不动,不受时空的局限。时间再怎么过,对证得生命真谛的大成就者来说,时间左右不了他,影响不了他,这就是如来寿量品的第一层含义。再有,如来也可以解释为,如是如如不动,来是不来不去,原本如此,如来就是原本如此,生命所拥有的,所本具的无量福寿,是原本具备的。
我们说佛祖说此《妙法莲华经》的时间是佛祖晚年所说,佛祖快入灭之前所说,所以刻意强调一下如来寿量品。不要以为如来受生老病死,逃脱不了的一种所谓的自然规律的束缚。在证得如来境界后,这种所谓的自然规律只是一种示现,而不是真实。这一点很重要——福寿无量!之所以学佛,修佛法,佛法的实际功用、用处,他的意义,在我们生命活动中的现实意义,就体现在福慧两方面。佛是福慧两足尊,为什么在《法华经》里单列出了寿量品,而没有讲到福?这应该是佛祖的有意安排,强化了对时间的认识,首先是时间对我们生命存在的重要,所以他提出了如来寿量品。向学无学人,后世弟子特别交待,要正确理解在如来境界上,不存在生老病死。另外我们说,如来跟我们众生最大的区别是什么?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应该说是如来不仅发现了自己的法身慧命,而且他完全把握,完全拥有了法身慧命。我们把法身慧命又叫作真身,相对于真身就是应化身,证得法身以后,从法身可以出化身。这就像佛法的体用,法身慧命是本体,化身是作用,应众生之机类而现身,为众生说法。如来化身自在,百千亿化身都是很自在,任运自如的。
我们众生之身,与如来相同之处是都具备一样的法身慧命,只不过我们没有发现他,或者是修学多年的行者已经认识到了生命的真谛,认识到真实生命,了解生命的实相确实存在,不受时空局限。但是没有完全把握。把握真身具体怎么说?我们知道法身慧命,是智慧之身,智慧成就。佛法的智慧是用般若来代替,般若智,不是我们现代汉语里的智慧的意思,我们大家都读过《般若心经》,《般若心经》是最简单地解释般若的经典。般若,简单说,戒定慧中的定慧,尤其是定,定就是如实地观照、观察,如实地观察生命的本质。观照,通过修观,通过修照,通过修定,然后定的功夫到一定程度,自然就上升到慧,定慧等持,从定上升到慧。像《般若心经》开始说的“观自在菩萨”,整个《般若心经》以观察的观开始,观是修般若的方法,离开观,般若就无从谈起。般若慧绝对不是我们的杂念妄心,杂念多、妄念多跟般若智慧没关系,般若慧是观照功夫。般若慧的成就才是法身的成就。我们为什么要念《般若心经》,不是说念念就完了,要知道《般若心经》的作用、意义、好处。用《般若心经》起般若观照,定慧等持,去发现每一个人所具备的,与如来一样不受时空局限的生命实相。去发现他、去肯定他,进而完全把握他,应用他,这是我们念诵《般若心经》的目的、作用。法身慧命就是般若成就,别无二途。
我们在这儿说的是《妙法莲华经》,为什么要强调般若经典?我们说般若是方法、是手段,而《妙法莲华经》是一种境界,是成就。般若是通往《妙法莲华经》佛之境界的途径,离开般若别无他途,为什么?我们一开始就说的如来,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如来,虽然现在还不是,但是我们是未来的。现在已成就的如来,就像我们的佛祖,他也是跟我们一样的众生,怎么上来的?通过修般若。佛祖说般若说了很长时间,四十九年说法,二十二年说般若。这个是历史考证的,大家公认的。为什么说般若?众生跟佛比较,相同之处是法身相同,不同之处是报身、化身不同。甚至我们现在谈不上圆满报身,只能说是化身。为什么化身不同?佛祖化身是自在化身,虽然生来和我们人一样生老病死,但是佛祖住在真身,住在法身慧命上,化身对他无所谓,就像我们之中的有些人,只是愿力示现而已。我们众生还依赖这个化身,我们也算是应化身,但是我们这个化身并不是建立在真身的基础上的愿力化身,我们这是迫于业力,很无奈,在业力牵引下,业的化身,用其他宗教的话说“罪孽的化身”。有些宗教的话说人生来就是有罪的,这也有一定的道理。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不是我们的愿力,都是逼迫而来的,是业力牵引。这就是佛的化身与我们众生业化身的不同:佛是愿力感召来到我们世间。众生和如来相同的法身慧命,是体,是根本。法身是本体,化身是建立在法身的基础上,我们只要把握好实相法身慧命,化身就是无所谓了。因为化身是一种示现,有人说他很虚幻不实,或者说是无常,这就是指的我们业力化身。我们要是忘失了法身,而只注重化身的话,或者叫作业报身的话,无有是处,背道而驰,远离了如来生命实相,解释生命实相用如来这个词最直观、最直接。我们每一个生命都是如其本来,原本如此。但现在还到不了这个境界,要体悟佛法,体悟乘如实道来成正觉,在佛祖来说,他是已经法身自在了,因愿力而来示现成佛,给我们地球生命作了一个表率和榜样,也叫作来成正觉。更重要的是如来通过示现,给我们众生指出了证得永恒生命的方法。乘如实道,就是体悟般若的真实之道,才能够证得正觉的法身,正觉的境界,得到不生不灭的永恒生命,无量寿。
我们看宣化法师的解释:如来有二身,就是真身和应身。真身是法身,应身是化身,虽然名词不同,但是体用相同。应身就是化身,佛祖和我们地球世界的人一样,看上去也受生老病死自然规律的支配,但实质上他住在实相上,在真实上。举例而言:真身好像空中的明月,应身好像水中的月影。所谓“千潭有水千潭月”,凡是有水的地方,只要清净无浊,皆能现出月光。可是水中的月没有去,天上的月也没有来。所以说如来是不来不去。水里的月亮不是真实的,真实的月亮在哪儿?在他的本位上,佛祖到我们世界来就像水中月应现来的,真身他已经证得如来果位,他住在生命的本位上——法身慧命。有人会问了,法身慧命的本位在哪儿?在什么方位?是不是指的极乐世界?极乐世界也是为了方便众生的方便法,真正的本位在哪儿?还是要多体悟般若,《金刚经》上讲的生命的本位在哪儿?“应无所住”,这是金刚般若中最能体现佛祖发现的生命本位的一句话。“无所住”,或者简单说是不执著,这就是生命的本位,没有一个固定的位置。
还有如来有三身,刚才说二身(真身、化身),这里说如来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一是真身,三身中第一清净法身,就指的是法身,真身。第三是千百亿化身,化身就是应化身,为什么三身里面多了个圆满报身?真身是般若智慧成就,光有般若智慧,真身在哪儿呢?真身无形相、无所住,简直就像空中的无线电波一样,无形相,也没有质量,有能量没有质量,他虚飘着,法身无所不在,尽虚空遍法界都是法身,生命自身的伟大就是无限时空、无量福寿,所以他可以涵盖整个时空,这就是法身、真身。但是这样就太玄、太神了,光有能量没有质量不能成为宇宙,大宇宙如果没有物质存在就不成其为宇宙。后面说只有空间,没有时间,这个世界能展现吗?不能展现。所以我们生命不仅有无限的能量,还有无限的质量,是作为具体的事物而存在,所以有圆满报身。真身也就是法身,是般若智慧的成就的体现,而圆满报身是无量福德,积功累德,具体说我们做的任何一件善事,有意义的事都会积聚起来,庄严我们的报身,转化为质量,转化为我们可见的报身,具体地展现在时空里面,显现出来。报身没有固定的,佛的圆满报身是非常的不可思议,以前我们打过比方,我们众生要想见到佛的报身,就像蚂蚁要想看我们人的整个形相,是不可能的。那我们众生的报身怎么理解呢?形相不尽相同,大体上是一样的。为什么不尽相同?因为心念、意念不同,外现的形相就有不同。相由心生,这句话最能说明报身的形相。报身是德成就,法身是智慧成就。要认识法身、肯定法身、真身,可以通过体悟般若,很快,我们参悟的时候有的人就会彻悟、大悟,有一句成语叫作“恍然大悟”,悟就是见到了法身。这是快的,走的慢一点的,我们只要修学的路子对,方法对,这一生肯定能够见到法身,能够开悟,当生能够成就法身。我们的脑子一定比我们的脚快得多。而圆满报身当生肯定是完不成的,只有好的意念、好的想法,只有善心还不行,还要用双脚走出去,把善事落实了,这才是庄严自己的德报身,多生多劫,点点滴滴的积功累德。佛的报身在佛成就的十大名号中,最少后面这四个“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是指德报身的成就,而“如来、应供、正遍知”这些是指法身的成就。
我们主要讲的是真身和化身,再细分,还有报身。但是为什么前面主要说的是如来有二身,真身和应化身呢?因为报身时时刻刻在变化,在增减当中。勤修福德、勤修福慧,报身就越来越圆满。我们要不勤修福慧、懈怠,或者是走反面的路子,做一些有损于自己福慧的事情,我们的报身就显得陋劣。报身就是相,相学,如来相、菩萨相、罗汉相、众生相、地狱相、畜生相都是从报身的角度讲。
下面是这一品中,有人谈到的认识上的问题。
有人问:“二乘是圣人,尚且不见佛不闻法;我们是凡夫,为何能见到华严经典?”
答:“因为二乘人的机缘尚未成熟,所以不闻大乘法。我们能见到华严经,要感激龙树菩萨的恩典。我们在往昔种下善根,与大方广佛华严经结了法缘,所以今生得闻此经典。”
我们能够听到《华严经》或者《妙法莲华经》确实是有宿缘,有前因的。有些人虽然修行多年,但是从没有完整地去体悟佛法,他也许还停留在小乘基础教理的程度上。我们虽然起步晚一点,但是一开始就能够从《妙法莲华经》这样的高度,我们的进步就很快。
寿量品后面主要讲了一个譬喻的故事(详见经文),佛祖晚年说法都是用形象的讲故事的方式。一些修行人固执己见,修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固步自封,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或者是井底之蛙,得少为足。修二乘,方便权法就认为那个是最高的,真正的、究竟的法他接受不了,认识不到。佛祖最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讲这部经。佛祖将最能代表佛法经典的《妙法莲华经》放在晚年说,说完了,佛也就入灭了,看大家还珍惜不珍惜,重视不重视。一般人最后的话,肯定是最真实的话,要不然佛的常随众,多少年跟随佛祖的弟子,对佛祖很依赖,或者说他们听惯了佛祖二十几年说般若,后来说的就接受不了。
这一品的大意,一是佛祖入灭不是真入灭,只是化身示现。他实质是住在无量寿,住在本位上。第二点就是如来的入灭,就会令更多的不能够接受本经究竟真实说法(不是权法)的人,引起珍重、重视,并接受他,从而能够真正走向大乘了义的佛的境界。至于逐字逐句地解释经义,有时间大家可以看看宣化法师的讲解,很详细的。
要体悟常住不灭的法身慧命,更好地体悟《妙法莲华经》,最基本的般若经典《金刚经》、《般若心经》,另外再加上《六祖坛经》,要把这三部代表般若的经典能够悟一悟。这样在般若慧观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体悟《妙法莲华经》。这一品强调了法身慧命,真身、清净法身,法身是常住的,还有一个词是如来,如如不动,如其所来。佛也好,众生也好,有真身和化身二身。真身是本位,是原本、根本,是本源,化身是示现。如来有三身,众生也有三身,其中如来法身是相同的,其他的就有天上、地下,相差得非常悬殊。我们只要坚持积功累德,依据般若慧观,静则依据般若,动则依据如来的五戒十善这样具体的善心、善行,积功累德,就能够成就圆满报身。这样积聚资粮,就能够渐渐走向生命的大自在(法身)、大圆满(报身)。
这就是寿量品的大意就说到这儿。
问:这一品中提到“我实成佛已来。无量无边百千万亿那由他劫”,这里的成佛指的是成就圆满报身佛吗?
答:这一品如来寿量品,主要是指佛祖法身的成就,佛祖悟法身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前。成佛有福慧两个方面,或者是法身、报身两个方面。法身成佛,彻悟就象征着成佛,因为见到法身了,体悟到、认识到法身,对生命的实相毫不怀疑了,彻悟就是成佛,禅宗说的“明心成佛”,这个我们当生就能完成。我们说的即身成佛,就是指的法身成就。还有一个成佛说的是更圆满,法身佛是自在,体悟法身就拥有了自在,首先是寿自在,无量寿,不受时间的影响,百年以后到哪儿去啊?生命还会不会继续啊?这些都是大障碍,不自在。而悟到法身,时间上就自在了,无量寿。另外在成就法身佛的基础上,通过百千万劫的积聚资粮,不断地行愿,最后成就圆满报身。报身圆满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福慧双圆,真正的佛。要具备佛的十大德号,指的是福慧双圆。从这个角度讲,需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才能够完成圆满报身。有一句话说“百劫修相好”,修圆满的相好就要百劫。
问:应化身的能力和法身有关,是否还与报身有关?
答:从彻悟开始就已经具备应化身的可能,但是彻悟初期,应化身的能力还比较小。因为从业力牵引的化身,叫作业化身,到愿力化身也就是德化身,这中间有一个转换的过程,彻悟是转换的开始,要有一个过程。在唯识经典上叫作“转识成智”,怎么转?就是悟,彻悟以后才是转识成智的开始,不是说废弃的识不要了,再找一个智慧出来,不是这样,他是在原有的识的基础上来一个转化。但这个转化最明显的,通过报身来体现,一点一滴都是通过报身来体现。彻悟以后,从业报身转向德报身的时候,业力牵引的不自在的报身转向自在愿力的化身,首先从报身起变化,从能量的角度,为了便于理解,借用物理学能量来描述,没有开悟之前,是在散能量,开悟以后是在聚集、收集能量。将能量聚集在一起,我们的身体,报身,有质量的,就会越来越殊胜,光度越来越亮,质量会越来越重。我们的报身就不断地充实,走向圆满。
问:佛陀在世间几十年,佛陀是不是众生?
答:佛不是众生,佛是和众生相对的生命境界,众生指的是六道众生,天人也是众生,地狱也是众生。
问:众生是不是能够修成佛?
答:佛陀过去是众生,成佛了就不叫众生,走出众生的圈子,超出六道轮回,从过去的众生,走向了生命最高的境界——佛。这里有一个大概念,就是无论是众生还是佛,有一点相同的就是都是灵性生命。我们把灵性就叫作法身、真身,佛和众生法身是相同的。有生有灭是化身,报身不能说是有生有灭。法身是永恒常住的,永恒存在的,因为他是原本存在的,世界万事万物形相各不相同,有的存在时间长,有的存在时间短,这都是指他所显现的外相。但是万事万物存在的背后,还有一个不生灭的东西,这个就叫作原本存在。原本存在在《华严经》境界上,就是不仅是灵性众生成佛,山河大地都成佛。因为都归到原本的本位上去了,这就比较难理解了。
问:虚空中是否处处都有法?
答:处处都有众生,处处都有佛。离开众生,离开佛,光说有法就不好理解了。法身是一种形象说法,称为身,这是古人的说法。但是在我们科技很发达的今天,法身换成现代科学名词就是灵性生命的能量,生命能量。生命能就是离不开生命,处处都在,处处有法身,就是处处有众生,每一个众生都有法身,因为这是生命的本源,每一尊佛都有法身,因为佛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也是生命,他大自在、大圆满。法身是无形相的,所以说他无处不在,倒不是离开了众生,离开了佛有一个物质化的法身,那是不可思议的,那是不好理解的。生命的能量,不只是纯能量,还带有生命信息,就像我们手机,无线电话一样,不光是能量,还带有信息。法身可以这样理解,是生命的本源。
问:刚才您讲到般若,要观察,要如何才能妙观察?
答:应该说是慧观,《般若心经》这部经以“观”开头,点明了般若内观。我们知道观是内观自己,照是照亮周围。般若慧观观注自我,或者说是观注生命,反观自我的方法,这是般若观,慧观。观照也称为慧观。妙观是《妙法莲华经》上面所说的佛的知见,佛开示了佛的知见,佛知见是般若慧观的大成就,他成就了什么呢?成就了《妙法莲华经》上的妙法,开示给我们众生,令我们众生悟入。悟,首先是体悟,首先要认识,然后更进一步,从认识进一步到佛的知见。先有一个认识,唤起我们佛知见的意识,我们不断地强化意识,最后变成习惯,把我们凡夫知见换成佛之知见,这就是悟入佛之知见。这就是妙观和般若观有所不同,所以《妙法莲华经》这个“妙”字,当年智者大师光讲妙这个字就讲了三个月,妙是佛的知见,佛的成就,而般若观或者慧观还是在路上、在过程中,妙观就已经在佛的位置上了,居高临下,高着眼,高起步,这是妙观。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