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觉经

《圆觉经》,佛教大乘经典,一卷,唐·罽宾沙门佛陀多罗译,具名《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又作《大方广圆觉经》、《圆觉修多罗了义经》、《圆觉了义经》。收在《大正藏》第十七册。是唐、宋、明以来教(贤首、天台)、禅各宗盛行讲习的经典。..[详情]

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讲记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第六章

  清净慧菩萨

  于是清净慧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起,顶礼佛足,右绕三匝,长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为我等辈广说如是不思议事,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清净慧菩萨赞叹佛大慈大悲,广说圆觉法门如是不思议事,即圆觉妙心,本所不见,本所不闻,我等今者,蒙佛善诱,身心泰然,得大饶益。

  愿为诸来一切法众,重宣法王圆满觉性,一切众生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云何差别?令末世众生,闻此圣教,随顺开悟,渐次能入。”作是语已,五体投地,如是三请,终而复始。

  清净慧菩萨代众生问佛:“希望佛为参与此法会的一切法众,重新宣说佛的圆满觉性,一切众生以及诸菩萨、如来世尊所证所得的法,到底有什么差别?令末世众生,听到圆觉圣教而随顺开悟,循序渐次能入清净圆觉。”

  尔时,世尊告清净慧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渐次差别,汝今谛听,当为汝说。”时,清净慧菩萨奉教欢喜,及诸大众默然而听。

  佛听了,赞叹回清净慧菩萨,能够为诸菩萨及末世众生,请问如来,圆觉法门的渐修次第。

  善男子,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循诸性起,无取无证。于实相中,实无菩萨及诸众生。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譬如眼根,不自见眼,性自平等,无平等者。

  依本经说:“一切法本来是圆觉所显现的”,所以一切法具有圆满觉性而成就因果不乱,此圆满觉性不属于某个法,不属于佛,也不因为众生转迷成悟而有,圆满觉性也不是某个法组合成,圆觉本来没有自性——非性。

  然而,凡夫迷惑而见到圆觉所显现的法是有烦恼修行、证悟、凡夫、圣者等自性差别,其实,这种种差别就是圆觉的自性——性有。然而,圆觉所显现差别相中的每一个法,也是互相遍满,无自无他,无自性可得,所以圆觉所显现也是非性性有。

  “圆觉自性,非性性有”,圆觉的自性本非性,圆觉所显现的幻化并非圆觉,凡夫以此幻化为圆觉自性,所以佛说圆觉有性——非性性有。凡夫以何为觉的自性?就是有这种种的智慧差别性。“循诸性起,无取无证”,循着众生的智慧差别,而有觉悟的差别,但是圆觉自性本来无取无证。

  即一切法本具觉性,此觉性非自非他,故无自性他性,即所谓非性。此非性不属有无,然而众生在有无见中见到有觉悟的自性,故说有“觉性”,故佛说一切法在觉中。此觉性作用在众生的身心叫做见闻觉知,依见闻觉知而认识有迷悟差别。

  在这一切法的互相变化过程,互相影响,没有一个法是独立活动的,都是有觉性的互相因缘。在这互相的因缘里,以前面所说的细胞为列,你身上的细胞知道你依靠它而存在,你也知道它依你而存在,彼此圆满觉知,所以说圆觉妙心即总摄一切法,在这个互相遍满,互相知道的显现中,从来没有某个独立的法与其他法分离而成为细胞或众生,只是分别心执取,认为有与其他法分离的众生或细胞。虽然你这样的分别,但是众生、细胞依然在圆觉中,互不分离地遍满法界。

  在这圆觉所显现中,凡夫分别有所谓的凡夫、圣人,然后说凡夫是迷惑者,但是本经说,不但迷惑的凡夫是依圆觉所显现的,觉悟的佛、圣人也是依圆觉所显现的。

  因为一切法是圆觉所显,所以最微细的细胞也知道全体的你在活动,现在科学家复制了克隆羊,已足够说明这点。你的身心也是圆觉所显,当然也知道你身上细胞的活动,但是你说你不知道!如果你不知道,那你又怎能控制你的手?其实你是知道身上所有的细胞,也知道如何控制你的手的细胞。所以这一切都在知觉之中,但是我们不以为然!我们迷惑于有限的感官而认为:我不知道身上的细胞在做什么!

  在佛还没有出世之前,世人不知道如何觉悟与解脱生死;佛出世以后,才知道什么是觉悟。但是,不管你知道不知道,犹如身上的全体细胞,对你的认同从未迷失过,同样地,就在因果幻化的当下,只是烦恼说我在迷惑中,而圆觉心从未迷失过,一切法都无所不遍地在觉中;你这个众生也是一切法之一,也在觉中。但是你认为“我”是不觉的,佛才是觉的,就分别出种种的差别。

  于圆觉的实相中,一切法都在觉中,根本没有人、我、菩萨、众生等差别相。“何以故?菩萨众生皆是幻化,幻化灭故,无取证者”,原来菩萨、众生皆是圆觉妙心的幻化,事实上,没有绝对的某个法是菩萨或众生。在众生境界里一段暂时的因缘幻化过程,从佛的境界看是圆觉妙心的智慧光明。当菩萨证悟幻化的相灭了,就不见有能够取证圆觉的人。因为一切本来就在觉中,证悟圆觉者就是觉的本身,没有谁觉与谁被觉的差别。犹如眼根,不能看见眼根本身,因为眼根就是见者。“性自平等,无平等者”,平等的分别是由不同法的比较中得到,然而,圆觉自性本来就是平等性,平等性中无一个法可得,就无平等可比较了。

  众生迷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灭未灭妄功用中,便显差别。若得如来寂灭随顺,实无寂灭及寂灭者。

  由于众生迷惑颠倒,未能除灭一切幻化,于欲灭一切幻化犹未灭之间,起虚妄心去修行用功,于是分别出证悟高低。以本经中的道理来说,所有的用功都是虚妄的。为什么呢?因为本来都在觉中,你还要用功修行以达到觉吗?即是圆觉本身没差别,由于众生在迷惑中修虚妄的果位,才见到圆觉有证悟高低差别。觉悟到圆觉的实相本来无生无灭,叫做“得如来寂灭随顺”。如果证得与佛一样的寂灭随顺,就知道其实是没有寂灭,也没有所谓证悟寂灭的人。

  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即知此生性自劳虑。

  此答由众生至佛的渐次差别。

  一、博地凡夫: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妄想我及爱我者”,“妄想我”是思想见解上执著我,就是我见,“爱我者”是行为上贪爱有我,就是我爱。此两种烦恼。“曾不自知念念生灭,故起憎爱,耽着五欲”,从来不曾清楚知道自己念念生灭的心念,就心随苦乐境转而生起憎、爱,进一步执著五欲。这五欲有两种解释:一、从五根得来的色、声、香、味、触为细五欲;二、财、色、名、食、睡为粗五欲。在这里是指细五欲的色、声、香、味、触。

  “若遇善友,教令开悟净圆觉性,发明起灭”,如果遇到好的朋友、道友教导使他觉悟到:原来一切法本来清净圆觉遍满,因此发明起灭,即是明了悟知,圆觉的本性是不生不灭的。“即知此生性自劳虑”,尔时便知是妄识的劳虑认为有生死,其实并无生死。

  若复有人,劳虑永断,得法界净,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故于圆觉而不自在,此名凡夫随顺觉性。

  如果有人,明了悟知生死是妄识的劳虑,他修行到烦恼断除了,就能“得法界净”,即法界一心不二的性质,法界有种种性质:性空缘起、本来清净、如如不动、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幻化无相、光明大乐。众生迷惑于六根的见闻觉知,只见到身心世界都是污染的;如果定心清净,就能感觉到一分的法界清净觉受;一旦劳虑永断——烦恼断除了,就觉悟到法界本来清净。若定心清净,只是从觉受知道法界的一分清净而已,尤被幻化的觉受所迷惑;若断除了烦恼,此时只见身心世界唯是一心的清净法界,也只是不被幻化所迷惑。“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清净的见解就被此净解障碍。为什么呢?如果断除了烦恼而觉悟一切法没有生灭可得,就证悟到诸法实相——无相的清净法界。由于劳虑永断的解脱只能觉悟到圆觉的清净分,还未能觉悟到圆觉的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光明大乐,如此觉悟不圆满。“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即小乘人以无相法界的清净分为觉悟,觉不遍故于圆觉不能自在幻化。

  “此名凡夫随顺觉性”,这是从凡夫修行朝向圆觉的觉性,虽对法性本具清净圆觉有少许的觉悟,但是对圆觉还是不自在。凡夫随顺觉性可以是声闻,也可以是初发心未学圆觉法门的菩萨,此时执取清净解脱之见。

  善男子,一切菩萨见解为碍,虽断解碍,犹住见觉,觉碍为碍,而不自在,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

  二、未登地菩萨:一切还未学圆觉法门的菩萨有“见解为碍”,从圆觉的清净分来觉悟诸法实相,此清净见解称为净解,只是净解会障碍圆觉。初学圆觉法门的菩萨,已经明白圆觉妙心本来清净、互相含摄、觉遍十方、光明大乐的道理,“虽断解碍”,虽然进一步放下前一种菩萨的净解的障碍,此菩萨还未悟圆觉,因为其心“犹住见觉”要念念住在觉中,原因是还有不觉之处——所知障的迷惑,见到有觉悟的心住在圆觉中。本是圆满的觉性却见有觉悟的心在觉中,就是“见觉”的障碍,所以说“觉碍为碍,而不自在”。

  “此名菩萨未入地者随顺觉性”,这类菩萨是以觉知心来觉悟圆觉,心就想住在圆觉中。“未登地菩萨”,初地之前的菩萨,称为未登地菩萨。未登地菩萨见到有觉悟的心在觉中,因为觉悟局限在觉悟的心于是觉不圆满。

  善男子,有照有觉,俱名障碍。是故菩萨常觉不住,照与照者同时寂灭。

  三、登地或以上的菩萨:“有照”是心、境相对。当修行人在修行观察,有照就是有能观察的心与所观察的法,“有觉”是有觉悟心在;有观照心有觉悟心,都是圆觉的障碍。

  “是故菩萨常觉不住”,此菩萨觉悟到一切法本来圆觉遍满,所以不再以觉知心来觉悟,就是不见有觉悟的心。“常觉”与“住在觉中”是不一样的,“住在觉中”是心在觉与未觉中住觉这一方,比如见到众生未觉而自在觉中;“常觉”则是一切都在觉中,所以不见有未觉之处。“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此菩萨的觉悟,心、境同时寂灭。

  譬如有人自断其首,首已断故,无能断者;则以碍心自灭诸碍,碍已断灭,无灭碍者。修多罗教,如标月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以下是以譬喻说明。譬如有人自己砍断他的头,头未断时能砍者是本人,头断了就没有能砍的本人。此譬喻是说,照与照者是一起灭的,头一断了,头和身体各不相属,那时也没有砍的人了;“则以碍心,自灭诸碍”,这类菩萨知道有照有觉,就是有心、境对立,有照有觉都是障碍,那么,就以有照有觉的碍心来灭有照有觉。“碍已断灭,无灭碍者”,当菩萨放下有照有觉的碍心,碍心妨碍觉悟——灭碍,碍心灭时则一切寂灭无碍。于是“照与照者同时寂灭”,无灭碍者就是照者寂灭。这与前面说过以幻修幻,幻灭以后没有灭幻的人一样。

  “修多罗教,如标月指”,佛讲的语言文字的经教,如同指着月亮的手指,“若复见月,了知所标毕竟非月”,如果因手指而看到月亮,则知标月之手指不是月亮。一切如来种种言说开示菩萨,亦复如是。

  “此名菩萨已入地者随顺觉性”, 常觉不住的菩萨是已入地者随顺觉性。菩萨入地即是证悟了初地乃至十地菩萨果位,初地以前没有常在觉中,初地以后的菩萨是常在觉中的菩萨,佛法道理对他就有如标月指,没有用处了,意思是不再以道理为真实,而是如实知见佛的圆觉遍满。

  善男子,一切障碍即究竟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无明、真如无异境界,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众生、国土同一法性,地狱、天宫皆为净土,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一切烦恼毕竟解脱,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此名如来随顺觉性。

  四、佛的觉悟:佛觉悟到“一切障碍即究竟觉”,任何的清净与障碍本来就是究竟在觉中,“得念、失念无非解脱”,得念是一直保持着正念,失念是打妄想而失去正念,佛觉悟到正念或失念,念念本自解脱。因为我们每一个心念生起来后,就灭掉了,谁也不曾束缚谁,而事实就是如此,但是我们认为被烦恼心束缚了。就是说,你的每一个心念,不论善恶自有其生起的因缘,这不过是因果法则在变化,里面没有实在的人,也没有实在的谁在烦恼,但是我们认为被束缚。在佛的觉悟中,看到正念、妄念,念念都是圆觉所显现,这无非是解脱。比方说,被批评觉得心烦,被称赞而心乐;其实,心烦、心乐都是无我的因缘变化,没有所谓我与我的烦恼,这都是圆觉所显现,不必以正念制止妄念。只是烦恼心认为我还未能解脱,事实上,此烦恼心一向是无人我,是圆觉妙心自在的因缘幻化。以本经中的道理来说,就是一切法本来就在解脱中。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法都是因缘作用,没有作者,没有受者,没有谁被绑,谁绑谁。

  “成法、破法皆名涅槃”,成法是成就某些善法——生,破法是破坏一些善法——灭。法的生灭是迷者妄见,万法本质是不生不灭,所以一切生灭幻象的变化皆名涅槃。为什么呢?因为六根所知的一切生灭中本来没有实法,也没有实在的生和灭;我们迷惑见到有法、有生、有灭;佛的智慧看到一切法没有它的自性,本来就是涅槃。

  “智慧、愚痴通为般若”,般若是指出世间的智慧。智慧与愚痴统统是般若,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本来在觉中,各各因缘、各各法都是智慧的显现。我们认为某某人有智慧,某某人愚痴。从业力因果来说,是愚痴者的业叫他来演愚人,所以是他自己要来做愚痴的人;可能你听了并不同意,但是你想一想,若不是愚人自己要来做愚痴的人,还有谁能叫动他来做愚人呢?事实上就是业力叫他自己来自讨苦吃,自己在过去造了某业,然后自心明明白白地从业海里选择此业来承受。是执取有我的业缘明明白白,也是迷惑心的因果法则毫不错乱,也是无我的圆觉妙心自在幻化,与大家(相约配合无间地)来扮演这一生。可见,凡夫能因果不错乱地来世间,皆因为一切在觉中。虽然是从觉中来,但你却说:凡夫是迷惑而来世间。佛智见到愚者就在大圆觉中不错乱地来圆满这一生;你若认为不是般若,谁有那么大的本事演得如此天衣无缝?

  “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一切菩萨的修行——菩提道、外道所成就的法,都是本来在觉中——菩提智慧。

  “无明、真如无异境界”,“无明”是指迷惑境界所知的一切万法,“真如”是指觉悟境界所知的不动法界。无明、真如是没有差别的境界,即是说,清净的真如与迷乱的无明,同是一真法界,不是悟者把无明不净的法转到真如清净,也不是迷者把真如清净的法转到无明不净,是迷者悟者本来无异,同一圆满觉性,因此菩萨成佛时见到心、佛、众生无差别,只是众生迷惑以为无明绝非清净真如。

  “诸戒、定、慧及淫、怒、痴俱是梵行”,持戒、修定修慧与淫欲、嗔怒、愚痴,同样的都是梵行。所谓梵行,就是修一些清净的心、清净的行为,以达到解脱的修法。修梵行就是要先修戒,一切的梵行都以戒为根本,所以一般上讲修梵行就是持净戒。但是修梵行的目的不是修戒,而是要觉悟解脱。梵行是印度人的专用名词,“梵”就是指梵天,修梵行就是修与梵天合一的道。因为古代印度人认为修行是人生一定要办的事,其目的就是要回到梵天,所以称为梵行。后来佛家把持出家戒的修行叫做梵行。凡夫认为淫、怒、痴的行为不是梵行,在佛的觉悟里,淫、怒、痴同梵行一样清净。此段经文是讲佛的觉悟,不可以凡夫之见说是邪见,因为圆满遍十方的觉悟,必定知道凡夫境界里有淫、怒、痴,觉悟若清净,必定当下知道凡夫境界里的淫、怒、痴等本清净无自性,也是遍法界、不属任何人、业力心力所显现——圆觉妙心所显现。

  “众生、国土同一法性”,众生、国土都是同一个性质,就是圆觉流露的法,一切法都是圆觉所显现的。小乘凡夫与学人的生灭见以为法性是苦、空、无常、无我,以佛的智慧来看,都是清净、圆觉,而且遍满的。

  “地狱、天宫皆为净土”,在佛的觉悟里,地狱、天宫都是净土,都是一样清净的,但是凡夫看地狱是不净的,地狱与净土是有差别的。在《维摩诘所说经》中,佛的一位阿罗汉弟子——舍利弗尊者问佛:“佛啊,您成佛了,为什么您的国土还是这样肮脏?”佛用脚登地一下,以神通显现佛的清净国土,让舍利弗尊者在同样的地方,看到佛的清净国土。此即是尊者的六根所见与佛的不一样。

  “有性、无性齐成佛道”,以佛法说,在众生中,有一类众生能够成佛,有一类众生不能成佛,于是唯识宗说众生有种性,能够成佛的就有成佛的种性,不能成佛的就没有成佛的种性,这就叫做有性、无性。但是佛必定证悟到佛与众生本来都成佛道。有一句佛法:“众生看一切佛都是众生,佛看一切众生都是佛。”当你觉悟了,没有所谓不是觉悟的法,又有谁是某佛某众生呢?

  “一切烦恼毕竟解脱”,凡夫认为的一切烦恼,在佛的智慧看来,每一个烦恼当下就是解脱。而事实确实是如此,当你生起嗔心的时候,嗔心不过是当下一段无人我的因缘,过了就没了,但是你说:是我在嗔。比方说,我讲经结束,动了个回去的念头,就走出去。你不认为这是烦恼,你认为心很自在;但是当你动一念嗔心,你认为这是不自在。你在这“回去”和“嗔心”两种心念里面分别和执著,你认为“回去”的心是很自在,你不要“嗔心”的心念,你执著了。其实,心念生起的因缘本无自他,没有做的人——作者,也没有受的人——受者,烦恼只是无我的因缘作用而已,所以一切烦恼本来就是无人我的解脱,但是我们认为里面有我、我在烦恼、我在受苦、我还没解脱等等。

  “法界海慧,照了诸相,犹如虚空”,世间一切法,总称为法界。佛觉悟法界圆觉的时候,所看到的一切皆是法界所显,并不是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当修行者觉悟到任何一个法无不遍满,无有不觉的时候,此时他证悟到法界海慧——佛智。根据圆觉的道理说,法法都觉遍十方,都知道任何一个法,但是我们却执取眼前小小的境界。当菩萨觉悟到法界是本来圆觉的时候,此觉悟是法界本具无不遍满的圆觉,如大海般无量无边的智慧——法界海慧,有如此智慧的菩萨想要知道任何一个法,都能够知道。“照了诸相,犹如虚空”,如此的法界海慧照见一切相,犹如虚空一样,心一无所得。

  “此名如来随顺觉性”,这个本具圆觉也称为佛的觉性,那么,你随顺以上所说的各种觉性,就叫做随顺佛的觉性。

  为什么“戒、定、慧,贪、嗔、痴”都是梵行?为什么“地狱、天宫”都是净土?很多人认为这不是佛法!实际上,这才是佛的法,反过来是凡夫的法。在佛的境界中,一切善、恶法都在解脱中。如果佛所见有一法不清净,佛的心就不清净,所以在佛的境界中所看到的,一切都圆觉清净。如果佛看到有一法不在觉中,佛就无法度尽一切众生——圆满佛果。所有的佛在修道的时候,都发“要度尽一切众生成佛”的愿,当佛成道的时候,佛看到一切众生就是佛,如果看到一个众生不是佛的话,佛就无法度尽众生。刚才说:凡夫看佛是凡夫,佛看凡夫是佛。因此,在佛的觉悟中没有凡夫法。

  善男子,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居一切时,不起妄念;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

  很多修行人认为要修行解脱,就得先降伏自心不妄动,即是息灭妄心。对于圆觉法门有信心的菩萨以及末世众生而言,本经说:但诸菩萨及末世众生,在任何时候不起种种妄念,即是只要不造作地自然不起妄想就对了。“于诸妄心,亦不息灭”,一旦有妄心,不去努力把心降伏,不必让心不动,也不必息灭妄心。

  那么,“妄念”与“妄心”有何不同呢?我们起心动念,有正念、不正念之别,就是前面所讲的“得念、失念”。失去正念就是妄念。“不起妄念”是指没有失去正念。然而正念、妄念都叫做妄心。为什么正念也是妄心?因为这些是六根、六尘、六识所生的心,是分别生灭、有无的心,所以全都是妄心。依本经说,只有圆觉的心非妄,不妄故假名为“真心”;其他依根、尘、识而生的心执迷境界,不在觉中。因此,好、坏的念头都是由根、尘、识所生的妄心。

  “住妄想境,不加了知,于无了知,不辨真实”六根现前的境界是妄想境,迷惑的人以妄想心爱去分别妄想境的真假。菩萨应知道所在境界是妄想境,不再去分别了,不但了知妄想境,也不再去分辨是真或是假的。一般的修法都非常强调远离妄境和息灭妄心,但是此处对妄心妄境都不处理,因为妄心及妄境本不离圆觉妙心;只要见到圆觉妙心不曾失去,不再以造作的妄心去处理。

  “彼诸众生闻是法门,信解、受持不生惊畏,是则名为随顺觉性”,彼诸众生听到如是法门,信解接受,依教奉持,不生惊怖,不畏惧困难,像这样如法修持,“是则名为随顺觉性”,这样的众生就有机会朝向觉悟了。

  善男子,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植众德本,佛说是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

  汝等当知:如是众生,已曾供养百千万亿恒河沙诸佛及大菩萨,培植了很多功德,作为上求佛果的资粮,佛说这种人“名为成就一切种智”,能够完成佛的智慧。开悟的禅师就是这一类的人,禅师们总是说:“不识自心,学法无益;多知多学,塞自悟门。”

  那些通达各宗各派教理的法师,以为自己才懂得修行,看轻不通教理的修行人,认为不通教理是“于无了知,不辨真实”的外道。其实,佛法不在道理上的信仰与理解,是在于修行道路上对佛法的体验,虽然体验有千差万别,都能从中对佛法生起信心与个人当时的理解,这理解或许在将来觉悟到是错的,可是当时是对的。因为佛法有如医生下药,没有一帖永远对的药。所以我经常劝佛学院的学生,基本佛法应当多闻,千万不可以为通达各宗各派教理为多闻,然后从中找绝对的佛法真理,那样学佛法,越学越是非。只是当今之世,佛教是处在议论与斗争时代,学佛者都以为自己所学的是正道与真理。爱评论他人是非者多,容纳不了外道的修行,更容纳不了教内修行人因证悟高低而有不同见解。殊不知本经说“菩萨、外道所成就法同是菩提”,佛也认同外道的修行,只是外道的觉悟不圆满,只是目前因缘使到他们只能如此修行而已。难道佛教徒的你就一定修得比外道更正确、更圆满吗?其实在回教、天主教、基督教的修行者当中,修行比佛教徒好的人士也不少呢!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清净慧当知, 圆满菩提性,

  无取亦无证, 无菩萨众生。

  觉与未觉时, 渐次有差别,

  众生为解碍, 菩萨未离觉,

  入地永寂灭。 不住一切相,

  大觉悉圆满, 名为遍随顺。

  末世诸众生, 心不生虚妄,

  佛说如是人, 现世即菩萨。

  供养恒沙佛, 功德已圆满,

  虽有多方便, 皆名随顺智。

  清净慧菩萨你应当知道:“圆满的菩提性,无取亦无证,无菩萨众生”,圆满的觉性,本来无法可得,也无一法可证悟,没有能证悟的菩萨与未证悟的众生。“觉与未觉时,渐次有差别”,迷惑者在觉悟与未觉悟之间,才说有渐次的差别。“众生为解碍”,众生有由垢转净的见解,就障碍圆觉,只能证阿罗汉果。 “菩萨未离觉”,菩萨的心还想要觉悟涅槃。“入地永寂灭”,修到初地菩萨或以上的果位,知道一切法永寂灭,没有生灭可得。“不住一切相,大觉悉圆满”,佛不住生死、涅槃的一切相,那称为“大觉悉圆觉”,即是一切都圆觉。“名为遍随顺”,“遍”是遍满,名为遍满随顺,是圆满的。

  “末世诸众生,心不生虚妄,佛说如是人,现世即菩萨”,如果末世诸众生,不生起虚妄的心、分别的心,佛说如是人,现世即是菩萨了。“供养恒沙佛,功德已圆满,虽有多方便,皆名随顺智”,已经供养恒河沙数诸佛,功德已经圆满,虽然觉悟有很多方便法门,都叫做随顺方便智。

  本章是讲有四种觉悟的人:一、断烦恼的觉悟;二、菩萨知道有圆觉,但是还没有达到圆觉;三、已经住在圆觉中的菩萨;四、佛的圆觉遍满。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