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跟着地 身与心
身与心
晚间开示
盘腿的功效
宁可换腿而不放腿
从心通到脉通
第一放松
第二专注
第三坦直
第四大心
结论
晚间开示 十一月六日
很多人在还没进禅堂打坐以前,都确定打坐很重要,但进禅堂之后,就开始怀疑一定要打坐吗?这乃为腿痛而已!他们会说:「释迦牟尼佛不是讲不苦不乐的中道法门吗?现在竟整天叫我们捱苦!这算是中道法门吗?」或者说:「禅宗不是都说『行住坐卧都是禅』,像这只整天叫我们盘坐,算那种禅呢?」似讲了很多理由,其实惩结只在腿痛而已。
盘腿的功效
所以,我们首先要回答这个问题:「修行一定要打坐吗?打坐一定要盘腿吗?」我们都知道,打坐是为了使心安定,然要心安定乃有个大前提─就是身体要先能够安静。如身体正奔波劳碌,心便不可能静得下来。然而站着便可使身体安静,尤其躺着更不错哩!为什么一定要坐着呢?
各位你能站几分钟呢?连站十分钟就很累了,尤其站着重心很高,我们心便不容易得到真正的安定。躺着除容易睡着外,另者躺着便将散气─这等一下会再详细分析。所以躺着心没办法专注;尤其睡着之后,就开始作梦。所以身体要安定,还是以「坐」最方便。
然而一定要盘腿吗?如果要连坐一、两个钟头以上,你终会发觉,这以形成三足鼎立的跏趺坐还是最安稳的。其次,盘腿、结手印的姿势,更能帮助我们收心敛气。在冬天很冷的时候,有的人搓手搓了老半天,还是很冷;你试试看,把腿盘起来,并两手结印,便很快觉得全身暖和起来。有打坐经验的人都知道,才坐上去没五分钟、十分钟,身体就热起来。我们并没有作剧烈的运动,为什么身体会热起来呢?这就为坐姿能有助于收心敛气,气不外散了,故觉得身体热起来了。这是第一点证明,盘腿坐姿能帮助我们敛气。
第二点,我们的呼吸会慢慢变得比较细,比较深。为什么呼吸会变细、变深呢?因内气比较足,呼吸就会变得宽缓。那回过头来问:睡觉的时候,呼吸是变粗还是变细?不但变粗,而且还会打鼾。所以这也可证明睡觉的姿势是散气的,因为气散得多,所以呼吸必然地粗重、短促,才会鼾声如雷。因此用跏趺坐的姿势来调身、调心,必将有事半功倍之效;虽然最初比较辛苦,但这辛苦一定有它的代价。
宁可换腿而不放腿
然而,现在却有很多人主张打坐不用那么辛苦盘腿,你随便坐,只要坐得舒服顺心就好了。如这只是坐五分钟、十分钟,或可能比你辛苦盘腿有效一点;可是如我们是把静坐修行,当作一辈子功课的话,我还是奉劝你,前面辛苦一点没关系,后面你才可以得到加倍的好处。因此在我所负责的禅修活动,往往坐的时间都会比较长。因为经常放腿下座,事实上就是散气。因此我倒建议:若腿很痛,我们宁可换腿,而不要放腿。
在打坐的过程中,因内气渐足,故脉便将由塞而通,于是乃有「酸痛、冷热、闷胀、浮沉、躁动」等身心之异常现象。对这些你只要将它视为正常的过程即可,既不须紧张害怕,也不可欢欣期待。
由打坐而使脉较畅通后,乃可得到某些好处:比如身体会变得比较健康,甚至我们的感官也会比过去敏锐,尤其情绪将变得更安稳。同样对于记忆力、判断力,甚至意志力,都绝对有正面的帮助。
从心通到脉通
然这并不代表说,我们便得很勤奋的去练气功,以打通任督二脉;甚至我根本不希望各位听了以后,便很关心你脉象的存在与变化。在中国禅宗,甚至释迦牟尼佛的原始佛教里,从来不谈气脉的问题。有没有气脉的变化呢?有!知不知道呢?知!然何以不谈它?因为脉通只是果,而心通才是因。这也就说,我们要用调心的方法来调脉,而非用调脉的方法来调心。虽刚才我也讲过,如果脉通的话,对你的心智、情绪绝对会有正面的影响;反过来说,心智的成长、情绪的稳定,对你气脉的通畅也一定有帮助。从缘起来看,身与心本是互相影响的,身可以影响到心,心也可以影响到身;可是就比重而言,心是根本,而身只是枝末。所以要以调心附带调脉,而非先调脉再来调心。
因此,下面我们要讲从调心而附带调脉的要领。前面讲的那些,你们记不记得都没关系,因为那都只是过程。从调心而调脉,可归纳有四个重点:
第一放松
通常在痛的当下,人便很自然的就会绷紧;然若绷紧的话,脉就更不易通了!所以,我们要用放松的心情来禅坐,用放松的心情,来看待这些气脉的变化。不要为了急求速通,而不能放松。在痛处,或在绷紧处,你可试着把这部位,观想成无限的大,大则无形中已放松矣!所以要松,才能通,这是第一点。
第二专注
心能专注,气才能收摄。如我们分心的话,气必然地也跟着分散。所以很多外道一厢情愿地用导引、观想的方法,以帮助打通气脉,其实这只是「帮倒忙」而已!因为在「作意」当下,便已不能完全的专注。
在我个人调脉的过程里,有一点我非常肯定:气其实比我们的意识还敏感,它自会知在此阶段,该往那里集中,该作怎样的调节;而我们多根本不知道,你当下的气正将有什么变化?所以根本不需要辛苦用意识去控制,气往那里集中、往那里进攻。我们唯一要做的,反而是把一切妄想全部放下,甚至把你的身体忘掉,让它自然轻松的去完成每个阶段的课题,这反而是最究竟圆满的。
当然这也不容易做到,因为当身体正酸痛,正冷热、闷胀时,我们很容易心被境转,就跟着去了。但我们至少要从保握正确的观念中去慢慢练习,即使不能全不分心,但少分一点心还是好的。
第三坦直
我们常说:「直心是道场」,心要直,脉才能通。如经常鬼头鬼脑、心机很多,脉也就跟着复杂变化,而不容易通。所以既要能坦然地面对自己,也要能坦然地接纳别人。所以心直的人,才好修行;若心性偏僻纽曲,不只不容易修行,身体也会有比较多的障碍。
第四大心
然此「大」,不是贪,不是好大喜功的大。很多人讲大乘,讲到最后都变成贪乘。希望庙盖大一点,希望信徒来多一点,希望名声远播,这只是贪乘,那是大乘呢?真正的「大」,乃是包容。要包容才能弘大,而不是用对立、取巧的方法来扩张自己。所以对世间的一切,不管是顺境或逆境,我们都要用大心去包容、去接纳。既能内外无碍,岂能不通?所以心通才是本,脉通只是标,这一点我绝对要强调。否则很多人听气脉,听到最后却变成外道。从最初的无知,而变成颠倒。
结论
然心要从那里通呢?从理去通!我们常讲「理直气壮」,一个对理不通的人,一天到晚都在很多错综复杂的观念里,搅迷魂阵,搞不清楚,心怎么能通呢?所以要从佛法的理去着手,理确定之后,再用这个理来调心。而心既通已,则这个身体我们常说它是业报身,故心通的话,它必也连带的跟着通。
当然,如果你能很专心的去打坐,更能通得快些。反之,心虽通了,但没有好好用功禅坐,脉还是会通,只是时间会拖得比较晚一点。最后,我们的结论还是一样,身与心的调适,其关键还在法与理,必从对道理的深入了解,才能调好我们的心,也才连带调好我们的身。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