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小止观》讲记 禅定静坐的观念
《天台小止观》讲记
上 果 下煜法师主讲
前言
此《天台小止观》讲席,为果煜法师在八十年间,于新竹福严佛学院,为第六届高级部同学所授;兹以课堂读本虽采《天台小止观》;以修行体会略别,故上课章节次第稍异;在下列图表,乃依法师上课次第所整理,并将课文长行穿插补入,以为记。
80年9月14日
首先讲禅定静坐的观念,然后再讲内容。
禅
现在大部分人也讲禅,虽讲得很多,而禅是什么?简言之:就是智慧。智慧在佛法,其实可以分成两大类,第一种是解─用思惟的方法去了解的。第二种是证─即亲自能够体验到佛法所讲的是什么内容。譬如:佛法讲空、无我、不动心、真如、无相、轻安等,名相我们听得很多;但没有真正的体验,却不能真正的了解。
我们且不讲:不动心!就是讲到轻安,如果你没有真正好好用功,便很难体会何谓轻安?所以真正的禅不是讲出来的,而是修出来的;很多人虽也讲禅,却不讲如何去修?所以讲了半天,还是属于观念的层次;所以真正的禅即是智慧,而智慧是要去证的,经过自己用功修行,然后才能去体会到,这才是真正的禅。那么我们要问:对佛法已经了解了,为什么不能够体验?为什么我们讲无我、讲空,好象都听懂了,为什么没办法体验?以我们一般的说法即修行不够!而修行如果不够,到底要克服怎样的状况,才可体验到呢?很简单讲:因为我们都有业障习气。我们过去生的业障习气都在,所以没办法体验到真正的佛法;而修行的目的,只是为了消除这些业障习气。我们常听说:什么无智亦无得!要无所求、要无所得!修行不是为了要得到什么;但修行是为了,去除我们的业障习气;如果习气障碍在,你即使听了很多佛法,还是跟这些佛法离得很远,所以我们讲禅定:
定
定是什么?如何是定?很多人不了解定的意义,以为打坐坐在那儿,什么都不想就是定;而跟熟睡也是不想,昏倒了!也什么都不想啊!所以问题不在这里!真正的定:主要是相对于我们的业障习气而言;我们一般人,总是被业障习气带着转,不能做主。定的意思:是能够把我们的业障习气降伏下来,我们才有办法用佛法,来引导我们的身心跟行为。
所以我们常听到这句话─由定发慧:并非只是坐在哪里,什么都不想就有智慧,没有这回事!而是当我们用修定的方法,降伏我们的业障习气;当我们的业障、习气,慢慢减轻了,我们才有办法做主,以佛法的知见,作为我们身心行为的导向,你才能表现出与佛法相应的行为出来。所以不了解定者,以为坐在哪里都不想就是定,这样的人再怎么坐,不容易有智慧,因此:
由定发慧
就是能够用定的方法,降伏业障习气,使我们能够表现出跟佛法相应之行为、相应的体验,这就是定慧,这是一点,讲到禅是用证的,要从定里面去证的,没有定的功夫,绝对谈不上任何的证;相反的:从另外一个角度去讲:我们讲解─解好象:你只要多听闻佛法,经藏看了很多,好象就能够解,其实不一定!我们见到很多人,经藏看了很多,他们好象点点滴滴知道了很多知识;但他们的观念,经常在很多矛盾里打转,也就说:没有办法把他所知道的教理统合起来!没办法把它统合成一种体系或架构。所以他所知道的都像一盘散沙的状态,彼此之间,自己有很多的矛盾也不觉得;或者虽知道了之后,自己也没办法去调和,这没办法调和,没办法统一,很多时候也是自己定的功夫不够。
像我们经常比喻:众生的心,像一盆水一样!这水里有很多泥沙,有很多污垢,风一吹,水就在那边滚,泥沙、污垢就在那边翻转,上上下下;泥沙、污垢就像刚才所讲:众生的业障习气,风是代表境界,我们的业障习气,一碰到境界,就在那边现行、作怪。我们要怎样让它平稳下来,就是要有定的功夫。
禅、定;静、坐之关系
这也就说:智慧讲到要有证慧,证要从定里去证;解─真正的解能够统一很多的知识,而很多的片断,也是要从定跟静里去做统一。我们现代人,信佛法的人愈来愈多;但真正解者很有限,我说的解不只说看看经典而已,而是能对整个佛法大义有通盘了解,就是能够通;片断的了解,只要下点苦功夫,慢慢累积多了,最后就知道;但要能够通,得要经过修行的方法,除非一个人过去生有特别的善根,否则不容易!
所以要证禅,要由定里面去证;定─刚才所讲就是要降伏业障习气,如果以众生的心比喻像一盆水,就是要能够静,就是不接触外境的风,因为外境的风一吹,则这盆水就在那儿翻滚了。所以修禅,要从定里去证;而定要由静里去修,因为不静,不跟外界断缘,对凡夫而言就是心随境转;所以静的主要用意:就是我们的身心要跟外界绝缘,不要受外界影响。
打坐的方法好象很多,用念佛的方法打坐,或专心持咒,或专心什么的,其实道理一样。所谓:『都摄六根,置心一处。』六根是指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跟外界的关系是通过六根对六尘而产生六识的,如果我们的根不收摄,会经常跟外界产生关系,我们的业障习气就容易现行。譬如:眼睛看到好吃的东西就想吃,起贪心,眼睛看到不喜欢的人,就起瞋心、乱心等,因为不能够收摄六根,所以心不能够定,而收摄六根是叫我们的六根暂时不要起作用。
其次,置心一处:就是把我们的注意力,专注在一个对象上,这对象你可能是用念佛或持咒的方法,这样称为静,也就说我们身心安置在一个特别的状况,跟外界产生绝缘;静─如果就修行而言:主要由心理之静讲起,但跟身体的静,有很大的关系。我们讲到收摄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身体也是要静,一般人身体动,心不容易定。因为跟我们的气血有关系,我们的呼吸愈微弱;心愈能够定,呼吸愈粗糙,心就愈乱。而身体也是一样,身体愈安稳,心愈能够安定,所以要使心静,必需身先能够安定。也就说为什么我们谈到真正的修行,必要由打坐入手;我们不要唱高调说:行、住、坐、卧、都是禅,那是对已经开悟者,功夫很深者才能说的;而我们一般人静的功夫都做不好,动中根本不用谈。我们说:静中的功夫有十分;动中才有一分的功夫。所以要身先能够静,心才有办法定,因此要修定,从静而入手,而静里要从坐里面去坐。
要讲到一个问题:如果单单讲身体的定,那也可以说:很简单嘛!我这样坐也是定,不要动就好了嘛!躺着也是定,站着也是定,为何一定要盘腿坐呢?腿盘起来!那么辛苦!左边也痛,右边也痛!为什么?一定要坐?一般人最喜欢的,大概是─躺着:躺着大概就是睡着。睡着了!你在哪里都不知道,怎么可能会有智慧,不可能的。站着─重心比较高,不稳,而且比较容易累,站不久。所以坐是最好的。不但可以坐得持久更坐得稳,坐的时候头脑也比较清楚。所以对一般初学者而言,是从坐开始入门。我们常讲:静坐!打坐、有人讲禅坐啊!其实一开始是打坐,先坐稳,然后再讲功夫,功夫好一点,身能够静,心也能够静,至于讲禅,还早得很!也就说我们今天讲禅这观念。
禅定静坐,最后的目的是要有禅的体验,要有禅的境界,但老实的修行是从坐开始。因此我们在今天可以发现整个佛教,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修行法门,譬如:有人喜欢朝山,有人喜欢拜佛!但以真正调心而言,以坐是最有效的调心法门,因为是在这种状况之下,我们的身心最安定,能够止也能够观,朝山虽有止也有观,但效果不可能比打坐好。
事实上,如果我们真的去看原始佛教,释迦牟尼佛最初成道之后,说法教化,其实只有两种:第一个是听经闻法,第二是打坐禅观,这是最根本的修行方法。就我个人而言也是这样子,以看经思惟,还有打坐参禅为主要的修行方法。这也就说:我们讲禅定静坐是要把一个最高的理想,跟我们最现实的这个方法,要把它连起来。否则有人讲的偏高说禅不在坐,行、住、坐、卧都是禅,但你不从最基本的入门,不可能得到那个境界;反之,如果我们从坐入手,要知道最后的目的在哪里?如果不知道最后的目的,一直坐,坐到最后跟外道的坐法,其实就没有什么两样了!这是讲禅定静坐!
我们再补充一点:如果看早期的《阿含经》会发觉到说:佛陀坐下的弟子,为什么有的人,听了几句话即开悟?我们虽听得那么多竟然还没有开悟!这里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定力不够;佛陀的大弟子,当时不管是舍利弗,目犍连或其它的弟子,他们当时都是外道的众生,但虽然是外道没有佛法的知见,但在修定的功夫都够了。因为他的定,我们刚才讲到:定能够降伏业障习气,如果他的业障习气已消得差不多了!那你给他一个正确佛法的观念,他当下就能够相应;我们最初讲到:为什么我们听到很多佛法,还不能能够跟它相应,主要是我们的业障习气在作怪;外道他们的定力够,所以一听到佛法,就能够很快证悟,我们也是看到中国禅宗史上有很多公案,那些人也很奇怪,几句话听了都开悟,而我们左看右看,都看过了,也不止好几次,却没有开悟,关键处也是由于定力不够故!
所以知见的培养,其实并非很困难的;但要能够真正的降伏业障习气,这个就要花功夫!现代也是很多人谈禅是顿悟,但顿悟那是结果,是果位上的问题;而是需由渐修里去入手,如果你没有渐修因,哪会有顿悟果呢?渐修只是把我们一些业障消除掉之后,要证果与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
这是我们把禅定静坐的观念,先跟大家说明,也就说最后的目的在要修证;入手的方便从静坐及闻思。闻思的基本功夫,在佛学院所讲得很多了!修是从坐、静、定、禅。(程序:闻思,坐e静e定e禅)
〈禅坐的功效〉
佛法将众生称为五蕴─色、受、想、行、识,这大家都知道!所以我们就以五蕴的变化,来说明禅坐的功夫:
(1)色蕴:色是指我们的身体。打坐能够帮助健康,这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所以对于色身而言,首先静坐就是能帮助我们健康,为什么能帮助我们健康?尤其是有一些病是属于慢性病,长期的病,经过很多的医药都治不好,打坐一年,半年之后,可能就慢慢改变了。
为什么打坐可以帮助我们健康?中国人常讲气血,气─用我们现在的观念语言就是能量,我们讲这个人气不足,不是呼吸的问题,如果是呼吸的问题,只要做几下深呼吸就解决了!事实上是因为他的能量不够,所以他的循环就比较差!就有很多的病。打坐能帮助我们节约能量,我们身不动,心不打妄想,能量就慢慢储存起来了。能量多,就能使气血运行的比较顺利,病就可慢慢去除。所以静坐第一个好处是对我们的身体能够比较健康。如果进一步,不只健康,能够让你不会那么快衰老。人为什么会老呢?其实简单讲就是身体慢慢退化了!像机械一样,用久就慢慢旧了,故障了!如果经常打坐,内外之中就会自己调整,把一些患病的地方自己修复,我们身体不但健康,而且状况会愈来愈好。
如果更进一步讲除了健康之外,就是感官上─眼、耳、鼻、舌、身,我们打坐一段时间之后,对感官会有某种程度之进步,眼睛会更明亮,耳朵会更聪,如果感官的功能,发挥到极限时,就是神通境界。我们讲的所谓五神通:天眼通─指眼;天耳通─指耳;神足通─指身等,就是我们感官的功能能够发挥到极限。这是指打坐对色蕴的功效。身体健康,青春长寿,然后感官会更好!
(2)受蕴:感受。一般是指感官接触外境会产生一些感受,就是五受─苦、乐、忧、喜、舍;如果用我们现在通俗话讲就是情绪。现代很多人学打坐,除为了健康的理由,还为了情绪的稳定。因为现代人生活比较忙碌、比较紧张,心(情绪)不稳定,希望藉由静坐的方法使他的情绪,能够比较稳定。
我们刚才讲到,人的业障为何会现行?因为我们经常与外界接触,碰到不同的境界就起不同的情绪,当然情绪不能稳定。打坐就是用方法,能够暂时让我们与外界断除关系,要把注意力放在方法上,念佛数息等等,则情绪就能够慢慢平稳下来!
另外一种情绪,有的情绪与身体状况有关系,什么关系?我们中国人常讲到「气」。喜、怒、哀、乐都是气,喜气洋洋,怒气冲冲,都是讲气!其实没有错,真的是气,我们看一个人生气了!整个脸发红了,就是他的气血上冲,有人生气了,两只手在抖,身体僵硬了。为什么?也是因为气乱故!
所以打坐坐得好,可帮助情绪不易起,起了容易散去!有人一气三个月,都还不会消的,一个星期不会消,有人一气就消掉了,为什么?因为他的气比较顺;气愈不顺的,一气就卡住了!每次到那边就一定要做怪了,所以因为气血不顺,也会造成我们情绪的不稳定。打坐能够帮助我们健康,能够帮助我们气血运行的比较顺畅,而情绪就可以慢慢变得比较稳定。
(3)想蕴:一般讲是记忆、思惟、判断。打坐后记忆力有时会衰退。在我个人的体会,我们不要讲打坐,最好是想记的记下来!不想记的让它过去!很多年纪大者!记忆衰退,因为他不该记的记太多,生平一些杂事都记下来,所以现在想记一些新东西没办法记!就像计算机已经排满了,没有空间再让它填进去。
而打坐之后可以把不要的东西清出来,这时头脑就有更多的空间,来记你想记的东西,这对我们而言是很重要的;有些人过得很痛苦,痛苦的事情其实已过去了,他可能从小一些不好的遭遇,其实已过去,可是在他心里,那些阴影印象还一直存在,这就变成他的业障。如果打坐能把这些不想记的都消掉,则他的身心便很快的就能转变过来。所以对于记忆力,在刚开始而言有人会以为记忆力衰退,如果没有刻意想记的东西它就滑过去,但真正想记的东西,可记的比原先清楚。
而理解力也是一样,如果我们真正打坐之后,理解判断当然会比原来的更好,因为经过打坐训谏之后,他的理解不是用分析的方法,而是用统合的方法去理解的,也就我们现在人说的直觉或直观能力会增强!因为打坐后,他的心是比较开放的,所以能够见到比较完整的一个个体。直观能力增强之后,就会有比较多的灵感。现在的公司企业,也在训练他们的高级干部打坐,为什么呢?主要是看重这一点灵感,很多的艺术家、文艺家,他们也来学打坐!为什么?因为他们需要灵感,灵感从那里来的?如果我们过去的先入为主的观念、习气都在,我们的思想,就被那些束缚住了,你所想的、所见的都被那些先入为主的观念框住!没有办法突破!经过打坐之后,把过去的思想观念暂时摆下,让它沉淀之后,就像水一样!尘埃较沉淀后,所见到的世界,就会比原来清晰明亮。
我最初学打坐,坐得不好,妄想很多;但下坐之后,觉得这世界,还是不一样的,好象雨后天晴一样;在下过雨之后!看到的所有的树木都清晰发亮!我们打坐之后,所见到的世界也是一样!这些尘埃是什么?就是我们过去的习气观念,如果都一直在过去的观念打转,你看到的世界还是你原来的样子,但如果那些观念暂时沉淀下来,则我们所见的世界也会不一样。所以这些工商业者希望打坐,有一些创发性的灵感,这是指想蕴的功能,能够让我们脑筋的功能发挥得更有效!
(4)行蕴:在佛法上主要讲的是意志。很多人他的心力很脆弱,问心力从那里来的呢?如果我们在很多思想观念里都自我矛盾,不可能有很强的心力,对吗?因为要做一作事情,思想观念没有办法统一,心力就没办法摆出来!
我们常说:『信心!─你很肯定!你才有信心,才会有力量!』所以常讲到打坐要使我们的身心能够统一;统一才有力量;大部分人的身心状态,都是在很多的矛盾、很多的结里打转,很多的妄想杂念太多了,所以他没有力量。就像我们看书为例:有人看书,这一页几分几秒就好了!有人则看了老半天,而且连已经看的是什么都不清楚,那是因为妄想杂念太多了。或者要思考,本来是思考一个问题,却想一些不相关的问题,所以思想没有力量,做事没力量。为什么呢?身心不统一。所以当我们经过禅坐训练后,身心能够统一,统一才能有力量,要看书能够专心,要做任何事都能够专心,专心一致就有力量。所以在某种程度而言,打坐者对自己都比较会有信心,因为他能做自己的主人,如果你自己不能够做主,就谈不上什么力量。
(5)识蕴:指认识。刚才讲到打坐能使我们的业障习气暂时摆下来,所以能够用佛法的观念来调整身心,让我们能够与佛法相应,这称为智。转识成智:在唯识学经常听到这句话,一般凡夫而言都是用识看世间所以有烦恼,而用定降伏业障,才能用智慧来引导我们的身心,这就是慧。
如果分成两大类,就是佛法所讲的悲跟智:智慧─佛法真正讲的智慧,其实只有一句话,就是讲空跟无我。一般人在思考、认识,都是以自我为中心来看人、看事,因为以自我为中心,所以这世界就很小,就有很多矛盾,经过打坐之后,把这些习气降伏了,我们的心胸会比较宽大,视野就比较宽广。经过打坐后的人,他的心量会比较容易产生众生跟我一体之感受。
统一有两种:第一种是小统一─个人身心的小统一;第二种是大统一─我们与天地万物跟宇宙间产生一种统一。在此统一中,就很自然能流露出慈悲、博爱、忍辱…等这些德性!所以因为修定而能够转五蕴─色、受、想、行、识,使我们最后能够跟佛法相应,也就说佛法最后之目的是转识成智─在智慧。智慧的现行,有顿有渐。渐,就是慢慢把业障习气降伏了,渐的功夫就有了!最后能够在某时节因缘成熟时跟佛法相应,这称为顿。禅坐的功能,就讲到五蕴的变化,能使五蕴更健康、跟佛法更相应。
- 上一篇:脚跟着地
- 下一篇:《天台小止观》讲记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