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第十二讲

  请大家复打我所说的!以摄身心,专心上课!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二讲

  日期:2008年04月05日

  主讲:释慧祥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在第十一讲,我们说明到“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其中十二因缘中的“缘触有受”。。

  现在我们接着说明。

  《长阿含经》载,佛问:“阿难!缘名色有触。此为何义?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

  答曰:“无也!”

  佛陀又问:“若使一切众生无形色、相貌者。宁有身触不?”

  答曰:“无也!”

  (佛陀又问:)“阿难!若无名色。宁有触不?”

  答曰:“无也!”

  (佛陀总结说:)“阿难!我以是缘,知触由名色。缘名色有触。我所说者,义在于此。”

  众佛友!由上面所贴的经文,可以得知:“触”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心触。二、身触。

  又在十一讲中,我们是依佛陀另一种分类,而分为六触。

  当知,六触,二触,都是满含着所有的触。

  这个道理,就像,将人类,不论是分为二类,三类,或四类。也都是含着所有的人类。

  二触与六触的关系是:

  一、心触:就是指意触。

  二、身触:就是指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

  当知:

  以分两类来说:

  一、身触:当身体与境界为缘,起了认识作用之后,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所认识到的境界上,名为“身触”。

  二、心触:当意根与法尘为缘,起了认识作用之后,这时,我们的注意力放在所认识到的境界上,名为“心触”。

  例如:

  您现在眼睛与电脑上的文字为缘,起了认识作用,这时,您的注意力放在文字上,这时,名为“眼触”,属于“身触”之一。

  又如:当您看过了的文字,浮现在脑海中为缘,起了认识作用,这时,您的注意力放在您脑海所浮现的影像上,这时,名为“意触”,属于“心触”之一。

  这个“心触”与“身触”等“触”的境界,是因为什么而来的呢?

  当知:“缘名色有触。”

  如何得知“触”是由于“名色”而来的呢?

  我们先来定义一下什么叫“名色”?

  名色,梵语 nama-rupa。从梵语的文字表面来说明:也就是“名字与物质”。

  为什么说“由于名字与物质,才能产生触(注意放在该名色)呢?”

  众佛友,请大家试观察:

  如果有人跟您说:“请您注意!”

  这时,因为对方没有说明,是要注意什么,因此,您根本不知要将注意力放在哪儿?!

  就算您放眼将身周边的一切事物全都注意看过一遍,您也不会将注意力放在所指定的事物上的。

  为什么呢?因为对方没有“指名”。

  众佛友!

  因为对方没有指名,所以您就不会知道对方要您注意什么。这时,您的注意力,是属于不定(浮动)的状态。所以有认识作用在运作,但是“触”未确定。

  当这个人,指名说:请您注意电脑,这时,您的认识作用,扫过周围的事物后,自然能起“触”的作用。将注意力放在电脑上。

  众佛友!我们再深入观照:

  如果有人,问:“请您注意飞碟。”

  这时,虽然有指名叫“飞碟”的事物。但是当您的放眼去认识周围的事物时,也找不出哪一个事物是叫“飞碟”的。这时,您虽然有起认识作用,也无法起“触”的作用。因为您的注意力无着落点。

  因此,可知,单单只有“名”是不够起“触”的作用的。还得有“名色”具足,才能起“触”的作用。

  因此,当知,您想要起“心触”。则您要先对心的种种现象的名字了解,并这个心的现象必需浮现于心中,这时,您才能起心触。

  所以佛陀才会问阿难说:“若使一切众生无有名色者。宁有心触不?”阿难回答:“无也!”

  其中的现象及道理,希望大家深入观照。

  又众佛友!

  如果我们能起“触”的作用,一定是要在“对该境界的名字有认识(名)”,以及“该境界必需是已经现起了(色)”,如此才能对该境界起注意而产生“将注意力放在该境界上(触)”。

  众佛友!

  例如:您们有听我说明过“八识”的人,就知道,当我说:“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之时,您如果能起“触”的作用,是因为:

  一、您过去听我说明过,所以“名”具足。

  二、此“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您曾认识过。所以知道我的用词,是指向什么现象。

  如此,“名色”具足,这时,您就可以对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起触的作用。

  但是,如果您们之中,有人不曾听我说明过。

  或者有人已经忘记了,而不知道或不确定,我所说的词是指向什么现象。这时,您就不能对“心中的多媒体影音屏”起“触”的作用。甚至,也许还会注意到别的对象去了。

  因此,综合以上的说明,大家应知道:

  “缘名色有触”的现象及道理。

  现在再进一步:

  为什么有“名色”呢?

  如佛所说:“缘识,有名色”。

  众佛友!

  会造成我们有再一次“老死”缘因,是因为又再一次去“投生”。

  会造成我们再一次去“投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造作了“有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会造成我们再一次“有投生的生因、生习、生本、生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造作了“欲取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见取认为应有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戒取而不应没有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我取认为我本来就应有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又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欲取、见取、戒取、我取此生因、生习、生本、生缘”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再造作“对五欲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不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受。”

  又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对五欲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爱,或对不存在的境界产生了喜受。”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又再次造作了“对这五欲境界、存在的境界、不存在的境界,于乐受来时起贪心,于苦受来时起嗔心,于不苦不乐受来时起愚痴心。”

  又之所以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对这五欲境界、存在的境界、不存在的境界,于乐受来时起贪心,于苦受来时起嗔心,于不苦不乐受来时起愚痴心。”的原因,是因为“当我们注意力放在该境界时,没有完全周圆而无漏的如实知之。”

  又之所以会造成我们再一次造作“当我们注意力放在该境界时,没有完全周圆而无漏的如实知之。”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的存在,没有如实了知。往往名字与境界兜不在一起,或将名字与境界兜错了而起妄念!”

  又之所以会造成“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的存在,没有如实了知。往往名字与境界兜不在一起,或将名字与境界兜错了而起妄念!”的原因,是因为“我们对该境界的认识不真(不如实)”。

  又我们之所以会再一次“对该境界的认识不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将“对该境界不知道的部份去弄清楚(无明)”。

  众佛友!

  如果我们能“对该境界不知道的部份去弄清楚(明)”,则我们就不会再一次的“对该境界的认识不真(妄识)”。

  如果能不再对该境界认识不真,就不会再一次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弄混了。

  如果能不会对该境界的名字与境界弄混了,则我们注意力就不会乱放或放错地方。

  如果能注意力不会乱放或放错地方,则就不会对该境界的觉受起贪嗔痴心。

  如果能对该境界的觉受(不)起贪嗔痴心,则就不会对该五欲境界或存在境界或不存在境界起贪爱。

  如果我们对该境界不起贪爱,则就不会再一次摄取该境界。

  如果我们能不再摄取该境界,则我们就不会再有令该境界生起的生因、生习、生本、生缘。

  如果我们不会再有令该境界生起的生因、生习、生本、生缘,则我们就不会再一次的投生到该境界去。

  如果我们不会再投生到该境界去,则就不会再一次于该境界中老病死忧悲苦恼等种种事情的发生。

  众佛友!

  为什么我们会对该境界的“名字(名)”与“境界(色)”混淆不清呢?

  那就是我们自己对该境界本身就认识不清。

  所以才说:“缘识有名色”。

  众佛友!

  当知:识与智。其实是同一个作用。只是其中有一点点差别。

  一、识,又名“妄识”。当认识不周全,有漏洞。则名为“妄识”。

  二、智:又名“真识”,又名“如实智”,又名“妙观察”,当认识周全,无有漏洞。则名为“智”。

  众佛友!

  认识时,能周全无漏与否,是取决于分类时,周全与否。

  众佛友!

  例如:

  当有人说:“请您将人类分为二类。”

  这时,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死人,与女人”两类。这就叫不周全,有漏。为什么呢?那男人属于哪一类呢?死人吗?可见他的分类不周全。不能含全部的人类。

  这时,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男人、女人”两类。这就叫“周全,无漏”。为什么呢?因为这分这两类,可以含全部的人类。并这两类没有混淆不清的现象。也就是“名、色”没有混淆不清的现象。

  又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死人,活人”两类。这也是属于周全无漏的分类。为什么呢?因为分这两类,也可以含全部的人类,也没有混淆不清的现象。

  又如果有人说:“请您将人类分为三类。”

  这时,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男人、女人、阴阳人”这时,也是属于周全而无漏的分类方式,不会造成混淆。

  又如果有人将人类分为“死人、活人、植物人”三类,这时,也是属于周全而无漏的分类法。

  但是,众佛友!

  很多人,在分类时,并不能周全无漏的分类,或分类以后不能如实了知分类只是“名字”而已。应“不坏假名而说诸法实相”。

  众佛友!

  不是说,分类以后,就表示,该事物或该境界,就一定有该类现象。

  当知,分类学,是一种独立的学问。是要分类周全,定义清楚而令各类不混淆。这时,才来观察实际的事物是可以归于哪一类。

  上次我有说明过,佛教的分类学,名为“总相及别相观”。

  《别译杂阿含经》载,佛说:“总相及别相,分别解了知,一切悉知见,是故名为佛。”

  众佛友!

  先学周全而无漏的分类,才能进一步周全而无漏的归类。

  又众佛友!

  能周全而无漏的归类,才能周全而无漏的发展向所要的那一类,避开不想要发展的那一类。

  又众佛友!

  真的做到,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展现所要的那一类,并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去除不想要的那一类,就叫解脱自在

  简言之就是:

  《首楞严经》载,佛说:“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这也就是我之前举过看牙医时令痛变轻及转痛为无的例子,

  众佛友!

  一切属于因缘所生的境界,

  就可以透过停止造作该境界的因缘而令该境界不再展现。

  当我们真能做到停止该境界的主因时,慢慢的就不会再去感应该境界的助缘。

  当该境界的主因及助缘都停止下来了,则该境界也就真正消灭而永远不会再现起了。

  这就是解脱生死轮回之道。

  这也就是大慈大悲的大导师释迦牟尼佛所教的道理。

  众佛友!

  所以,请您们要先学分类周全无漏,于实际运用时要归类周全而无漏。于发展时更要正确朝向该类而令身口意业如实朝向该境界而无漏。

  众佛友!现在回来说明“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句经文。

  众佛友!

  当我们观照时,是周全而无漏,则认识就会周全而无漏。

  当我们养成观照时,都是周全而无漏时,就叫“明”。

  这时,我们就再也没有无明所造成的苦了(无无明)。

  这时,我们就再也不需要为了令无明消尽而努力的苦了(无无明尽)。

  甚至乃至,再也没有老死的苦了(无老死)。

  也再也没有为了令老死消尽的苦了(无老死尽)。

  众佛友!

  今天就说明到此,愿大家周全无漏。下课!

  (一法整理,未经慧祥法师校对.)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