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第十四讲
各位!上课了!
题目:《心经》解说
讲次:第十四讲
日期:2008年04月19日
主讲:释慧祥
敬请参考:hx.fjnet.com
敬请指教:
请大家合掌!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祈愿“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回向:佛弟子(自己名)愿以今天听经功德,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愿令一切众生,未种善根者,得种善根;已种善根者,善根增长;善根增长者,发菩提心;已发菩提心者,于菩提心不退转;菩提心不退转者,速成佛道;成佛道者,广度一切众生无有障碍。
并愿以此回向之福,发愿令佛弟子(自己名),业障消除,福慧增长,身体健康,家庭和乐,事业顺利,生生世世不堕三途八难,生生世世见佛闻法随佛修行,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成熟众生,庄严净土,早登正觉,广度众生。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佛”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法”三称
“皈依十方三世一切僧”三称
称念并回向毕者,请放掌!
众佛友!
请大家复打,以摄其心。深入观照诸法实相。
【经文】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释经】
自觉觉他的菩萨,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因此,其心再也没有任何的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
又因为没有任何事物因缘可以令他挂碍了,因此也就没有任何事物及因缘可以令他恐怖畏惧。
那是因为此菩萨已经远离了认知上的颠倒及发展上的梦想,已经完完全全将所有会引发苦厄的行为习惯都止息下来了。
【说明】
一、问:什么叫“菩提萨埵”?
答:菩提萨埵,梵语 boi-sattva,巴利语 boi-satta。又作菩提索多、冒地萨怛缚。简称:菩萨。意译作:觉有情。
众佛友!
众生分为两种:(一)、有情众生。(二)、无情众生。
(一)、有情众生:就是指十法界有神识的众生,上有四圣,佛、菩萨、辟支佛、阿罗汉,等圣人。下有六凡: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等凡夫众生。都是属于有情众生。
(二)、无情众生:就是指山、河、大地、花、草、树木、土、石、金、铜等,无神识的众生。
二、问:又为什么叫“众生”?
答:众生,是指“众缘所生”。一切有情,无情,都是众缘所生。所以叫“众生”。
三、问:菩提萨埵(觉有情),是什么意思呢?
答:菩提,就是“觉”。萨埵,就是“有情众生”。所以加在一起而简言之,就叫“觉有情”。
此“觉有情”有二层意思:
(一)已觉悟的有情众生。(二)帮助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因此,加在一起,就“自己已经觉悟而愿意帮助其他有情众生觉悟的人”。
简言之:就是“能自觉觉他的人”。
因此,能自觉觉他的人,就叫“菩提萨埵”。
四、问:“颠倒”与“梦想”有何不同?
答:众生对现象及道理的认知,共分为三种:
(一)真实: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真实”。
(二)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人如实认知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此种认知方式,名为“空”。
(三)颠倒:该现象或道理实际上是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不存在。或实际上该现象或道理不存在,而此人以为该现象或道理是存在的。此二种认知方式,都叫“颠倒”。
又众生对自己所想要成就的发展方式,也共分三种:
(一)行真实:该众生想要发展,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成就。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真实”。
(二)行空: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而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令该现象不要展现。此种发展方式,名为“行空”。
(三)行颠倒(或称为“梦想”):该众生想要发展的,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来发展令成就。该众生不想要发展的,也不能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发展令消失或不要再产生。如此的发展方式,就叫“行颠倒”,或称为“梦想”。
如《心经》所说:“远离颠倒梦想”,就是指自觉觉他的菩萨,之所以能依着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就是他们在认知上是远离“颠倒”的认知方式,在发展上是远离“行颠倒(梦想)”的发展方式,所以才能“究竟涅槃”。
五、问:什么叫“涅槃”?
答:为了要说明“涅槃”,我要先说明“轮回”及“解脱”两个词先。
(一)轮回:是指“苦的再造”。例如:上一次喝水时,因为没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又没有注意水温而再一次被烫着。如此的“苦的再造”的行为模式,就叫“轮回”。
因此,举凡,只要是行为模式中,是属于“会令痛苦再发生”的行为模式,都是属于“轮回业”。
上辈子因为没有修解脱,所以又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又不修解脱,而造成下辈子还得再投生一次,因此,就要再受一次生、老、病、死的苦。这就叫“生死轮回”。也就是再造一次生老病死的苦。
(二)解脱:“苦的停止造作”。例如:上一次因为没有注意水温所以被烫到了。如今喝水时,就懂得提醒自己要注意水温,所以这次就没有再被烫到了。这就叫做“解脱”。解脱喝水时因不注意而再一次被烫到的苦。
又例如:上辈子因为不懂得修行解脱业,停止轮回业,所以投生成这辈子。如今这辈子懂得修行停止轮回业,发展解脱业,所以当这个色身死后,再也没有任何业缘来牵引我们投生到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去了,这就叫“解脱生死”。
(三)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例如:有人虽然可以入甚深定,所以现阶段是有能力保持在定中,暂时解脱生死轮回。但是一旦出了定,就又有业缘牵引令他得再次轮回生死。则此种解脱,不可以叫做“苦的永远止息(涅槃)”。
又例如:有人能于一切境界出入自在,而不会去贪爱任何境界,所以能于一切境界来去自如而都不会引发任何的苦。所以称为“涅槃(苦的永远止息)”。
六、问:什么叫“究竟涅槃”?什么叫“非究竟涅槃”呢?
答:涅槃,又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有余涅槃,属非究竟涅槃。(二)无余涅槃,属究竟涅槃。
(一)有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但是只是还有这辈子的色身在,因此还有少少的苦是来自于这个色身所引起的。所以称为“有余涅槃”。
有余,就是还有剩余一点点苦在的意思。
(二)无余涅槃:是指所有的苦厄,都已能停止下来。连最后的色身也都舍弃了。所以连色身的苦也都没有了。所以叫“无余涅槃”。
众佛友!
一切诸佛、菩萨摩诃萨们,很多都是属于在“究竟涅槃(无余涅槃)”来帮助一切众生。所以完全不会被众生的苦所影响。因此,您们可以看到诸佛菩萨的像,都是坐或站在莲华上,就是意指“出污泥而不染”。
我们也就是要学习“究竟涅槃”“出污泥而不染”。
【经文】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释经】过去、现在、未来的一切诸佛,也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地度过生死河岸的缘故,所以才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说明】
众佛友!
一、问:“三世”是指什么意思?
答: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
众佛友,很多人,将“三世”解释为“上辈子,这辈子、下辈子”。则不是属于《心经》中“三世诸佛”中“三世”一词的含义。
二、问:“三世诸佛”有很多吗?
答:过去佛,有无量无边。未来佛,有无量无边。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三、问:如果现在佛有无量无边,为什么又有经文说,同一时间内,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没有第二尊佛呢?
答:是的!在同一佛土中,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会出现于世。但是,因为佛土有无量无边,所以现在佛有无量无边。
四、问:一个佛土,有多大呢?
答:一个佛土,最小的是“三千大千世界”那么大。有更大的是以无量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土的。
五、问: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呢?
答:
一日一月,为一个世界。也就是一个太阳系,称为“一个世界”。
千日月,为一个“小千世界”。也就是一千个太阳系,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一千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也说是1000*1000=个太阳系,就是“一个中千世界”。
一千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也就是1000*1000*1000=个太阳系,就等于“一个大千世界”。
又因为“一个大千世界”是“1000个世界”自乘三次,所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因此“一个大千世界”又称为““三千大千世界”。
如果依现在的天文科学来看,则“三千大千世界”就是我们现在所住的这个“银河系”的大小。
众佛友!
因此当知,我们的本师释迦牟尼佛的佛土,是这个“三千大千世界”也就是这个“银河系”。于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只是于这三千大千世界之中,所有的佛,都是释迦牟尼佛的分身。
有关这个道理,您们去看《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就有说明。
又众佛友!
当知,三千大千世界,只不过是指我们所在的这个“银河系”而已。可是宇宙中,还有无量无边的大大小小的“银河系”。而每个银河系,就是一个佛土。
因此当知,现在佛,也有无量无边。
因此,当有南传的佛教徒,问您们:“同一时间之内,只有一佛出世。没有二佛。所以怎么可能有阿弥陀佛,药师佛等等诸佛呢?”
这时您们就可以回答说:“是的!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同一时间,只有一尊佛。但是这个宇宙,有无量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所以有无量无边的佛。”
因此,当知,南传北传的佛经并没有任何的冲突。而只是人们的理解有偏差所以才造成误会的而已。
又众佛友!
当知,一切万法,永远在当下,随着当下的因缘而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着。
又众佛友!
一切诸佛及菩萨们,都是往更好更好来变化。而凡夫众生则时好时坏的来变化。
当知,此色身虽然会死,但是当知,真正的我们乃至一切众生一切诸佛菩萨也都是永生的。
众佛友!
当知,不论您是轮回或解脱,您还是永生的。
又众佛友!
色身,不可能永生。
当知,真正的您,虽然是永生,但是这个色身,无论您将色身的因缘调得多好,此色身最长,只能住世一大劫。而不可能再长。
《大般涅槃经》“阿难。四神足人。尚能住寿满于一劫若减一劫。如来今者有大神力。岂当不能住寿一劫若减一劫。”(CBETA, T01, no. 07, p. 191, b16~18)
众佛友!
此色身,最长只能住寿满一大劫。
答:当知因为极乐世界的人,是“化生”是“化身”非是“色身”。所以才能住寿无量劫。
当知,一切诸佛无论已涅槃头未涅槃,当知诸佛常住在世。
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善男子。若有众生谓佛常住不变异者。当知是家则为有佛。”(CBETA, T12, no. 374, p. 385, c28~p. 386, a1)
众佛友!
当知宇宙之间,一切已存在的东西,都只是会变化,是以永远在当下变化的方式永远存在。这连科学家都已证明,称为“质能不灭定律”或称为“能量守恒定律”,或称为“物质不减定律”。
当知,诸佛已涅槃者,也只是色身的变化。而诸佛并不会消失。
又如《中阴经》“一时佛在迦毗罗婆兜双树北四十九步耶维处。八日夜半明星出时。尔时如来忽然离碎身舍利。……如来舍身寿命现取灭度。入于中阴教化众生。……自此以还释迦牟尼名号已灭。妙觉如来出现于世。””
众佛友!
从《中阴经》载,我们就知道释迦牟尼佛入灭后,非是真灭。而是进入中阴界来教化中阴界的众生。于中阴界又用另一尊佛的名号来出现于中阴界,称为“妙觉如来”。
又如《中阴经》载:“尔时妙觉如来入寂灭三昧。将欲游行他方世界顾见所度。不可计众生心怀踊跃。
从经文中,我们又可以知道,当妙觉如来在中阴界教化众生后,又要大他方世界去教化别的众生。
因此,当知,释迦牟尼佛,也是常住在世的。只是换个色身,换个名号。来帮助更多众生。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入灭,但是别以为佛陀离开我们了。
《地藏菩萨本愿经》载“尔时世尊…而作是言:吾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刚强众生。令心调伏舍邪归正。十有一二尚恶习在。吾亦分身千百亿广设方便。…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当知,释迦牟尼佛,虽然没有以佛身示现,并非佛陀就不存在,而是用别的方式来帮助众生。
佛陀用什么身来帮助众生呢?
如《地藏经》载:“如是等辈众生。各各差别分身度脱。或现男子身或现女人身。或现天龙身或现神鬼身。或现山林川原河池泉井。利及于人悉皆度脱。或现天帝身或现梵王身。或现转轮王身或现居士身。或现国王身或现宰辅身。或现官属身。或现比丘.比丘尼.优婆塞.
优婆夷身。乃至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等身。而以化度。非但佛身独现其前。”
因此,当知,诸佛常住在世,无论是已涅槃或未涅槃。
又如《大般涅槃经》载,佛说:“如来生于阎浮提内。或阎浮提示现涅槃。而如来性实无涅槃。”
因此,当知,佛陀跟所有的大菩萨都一样,都是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为之说法的。
而究竟佛陀对我们应现何身来度我们呢?当知,您就将一切都看做是佛,来从中体会因缘果报的道理。那么您就可以学到佛法了。
众佛友!
如何运用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呢?
当知要学会“事先观察”才能“事先了解”。
当我们能“事先了解”,才能“事先准备”。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才能“事先做好心理建设”。
当我们能“事先准备”并“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之后,我们就能“事先预防”。
众佛友!
般若(Prajna)一词,就是“事先知道”之意。
要如何事先知道,那就是要做到:
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准备,事先做好心理建设,事先预防。
又众佛友!
一、已生恶令断:当我们的行为习惯已经造成恶报了,我们就要将这种行为习惯停止下来不要再做了。
为了于未来不要再受同样的恶报。这种“已生恶令断”,就是一种事先观察,事先了解,事先预防的方法。
例如:有人习惯开车时贴着前车行近来开车,虽然还未曾撞过车。但是当看到别人或听到别人因为开太近而撞车时,自己就要将这种没有保持安全距离的开车习惯改掉了。
为了避开发生未来的恶报,所以这种“未生恶令不生”的修行,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二、未生善令生: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好的行为习惯而得到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善报时,我们也就要提醒自己也要养成这种好的行为习惯。才能得到该种好报。
例如:有人持“不与不取”的戒,所以他的东西,不论如何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就算是掉了,也都是有因缘可以再找回来。这时,当我们还未持“不与不取”的戒时,而希望也能不会遇到被偷被抢的因缘,则我们就要开始持守“不与不取”的戒了。
像这种为了未来得到该种的好报而持相关的戒,也是属于“事先预防”的方法。
三、已生善令增长:当我们自己因为修布施修持戒,所以得善报了,这时,还要从中看到目前行为的漏洞于将来可能会得恶报,则我们就要将自己的行为模式的漏洞去除。令无漏。
例如:本来因为不布施所以富不起来,所以已经学了布施也富有了。但是因为有杀生所以虽富而常生病,所以这时就要再加修“不杀生”。
因此,为了善报而不要有漏洞,所以可见这种“已生善令增长”的修行方式,也是一种“事先预防”的法门。
所以,各位佛友!
“已生恶令断,未生恶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长”这“四正勤”,其实也就是“事先预防”的法。也就是“般若”法门之一种。
众佛友!
其实,所有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是属于“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
所以能帮助我们成就无上菩提。
当知,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为了预防相关的恶报的产生,所以可以说,佛陀所说的一切法,都是属于“般若法门”。
又当知,佛陀出现于世,只为了一个原因,那就是为了开示佛的知见让众生们可以开悟。为了帮助众生悟入佛的知见道,所以出现于世。
众佛友!
当知,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性。
但是因为众生不自知,所以就不会用,而又乱用,或偏用,所以才不能如佛陀那样全体大用。
因此,佛陀出现于世,就是为了告诉我们,我们其实都是佛。当我们相信自己都是本具佛陀无量性德之后。再教我们如何来运用才能展现这些性德。
众佛友!
佛陀所教的一切,都是属于避开再次又落入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
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真的本具如来藏性。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部份是属于偏用。
又众佛友!
您要想办法,去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习惯,哪一部份是属于乱用。
当您能相信自己是佛,当您能正用,能全用。则您就知道自己真的本来是佛。
而为了达到这个结果,我们就要用事先预防的般若法门来避开乱用及偏用。
因此,当知,我们算是未来佛。
如经文所说: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都是依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度过生死河岸,而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
为什么说我们本来是佛,又说我们是未来佛呢?
那是因为,说“我们本来是佛”是就佛性来说,我们本具如来所有的功能。所以说我们本来是佛。
说“我们是未来佛”是就佛用来说。我们还不自知自己具此佛性,所以就不会用,或乱用,或偏用,所以虽是佛,而不会用。当我们能正用全用时,才叫“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完全觉悟要如何将本具的佛性运用出来。
因此,众佛友!
众未来佛,愿您们要时时深入修行“事先预防”的法门,来安全有效无后患的成就一切所愿。
下课!
(一法整理,未经慧祥法师校对.)
- 上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第十三讲
- 下一篇:《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解说第十五讲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