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夏令营 三归五戒开示
净慧大和尚三归五戒开示
(2001年7月24日)
今天的归依可以叫做结缘归依,有的人有归依三宝、建立佛教信仰的要求,也可能个别营员暂时没有这个要求,不论有无这个要求,都参加这个仪式,与三宝结缘,与佛法结缘,与信仰结缘,这就叫结缘归依。
归依意味什么呢?从严格意义上说,归依是正式建立了佛教信仰,是判断你是不是佛弟子的基本界限。有人可能讲我信佛,但你没有履行过归依三宝的手续,还不能算是个正式的佛弟子;只有归依了三宝,履行了这个手续后,才是加入了佛教的教团,才是三宝的弟子。今天是结缘归依,有建立信仰要求的,通过今天的这个仪式,你可以说我已经是三宝弟子;没有那种要求的,你可以说我参加过那样一种仪式,不一定要说你是三宝弟子。因为归依要有点勇气。
归依三宝之后,在做人上应该与没有归依三宝的人略有区别。比如向善向上,一般人可以有这种愿望,归依了三宝的人,就不仅仅是个愿望而已,应该由愿望付诸实践。向善向上如何做呢?向善,就是在归信三宝后,慢慢去遵守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包括不抽烟、不吸毒品),这就是向善的初步目标。五戒是一切善法的基础,一切善法离不开五戒,甚至包括国家的法律在内。我们归依了三宝的人,就要自觉遵守五戒。向上,就是要“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要发大心、发菩提心。有一个宏大的誓愿,有一个远大高尚的追求目标,就是向上,这是每一个三宝弟子对自己自觉的要求。不知道今天参加归依的营员对向上向善这两点要求,有没有起码的精神准备?
向善向上这两个目标虽然是佛弟子的志愿与信、行的标准,也涵盖了社会正面生活的全部内容,涵盖了社会的一切善法。归依三宝成为一个佛弟子,不仅仅教我们烧香、磕头、念经,重要的是在社会上做一个好人,做一个有作为的好人,做一个对家庭、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起码是有益的人,或者说有贡献的人。在座的年轻朋友很多,都要想到对家庭、社会、国家、民族作出自己的贡献,要为家庭的富裕、社会的祥和、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毕生奋斗。这就是善法,这就是向善向上。有了家庭、社会、国家、民族,才有个人,只有这些都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我们的佛教才有希望。因此,佛教的利益和国家、社会的利益并不矛盾,甚至可以说佛教本身没有利益,佛教一切的一切都是建立在利益众生的前提下。《华严经》里有句话:“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佛教本身是没有利益的,佛教的一切都是以众生的利益为前提、为出发点。我们这样地来看佛教,这样地看加入佛教教团,今天我们受三归依就很有意义。
有人会说,我们能为国家、民族、社会作贡献就好了,何必又要归依三宝,多此一举呢?因为佛教是为人类社会沿着善法向前发展的保证,佛教最根本的任务,在当今社会是提供人类良心的保证。我们信仰佛教,基本道德信条有约束,我们的良心有保证,我们的道德有保证,我们人生的发展会少走弯路。佛教的教育,或者是宗教的教育,是整个民族教育的重要部分。一个没有宗教精神的国家,一个没有道德信仰的民族,那是极其可悲的,因为它的精神没有支柱。只知道这样做,而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只知道这样做,往往不能坚持,不能自觉主动地去做;只有当我们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的时候,才能自觉主动、全身心地投入于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事情中去。
佛教产生到现在已有二千五百年,能够被世人认同,能够在全人类放出智慧的光芒,是有它的真理所在,而且这种真理经受了时间考验,经受了各种不同文化的碰撞与比较。佛教能够保存下来,并且有所发展,绝不是偶然的事,我希望各位能够有信心、有勇气成为佛教教团的一员。成为佛教教团的一员,我们能够根据向善向上的精神安排我们的生活,安排我们的学习、工作与事业,我们就有了精神支柱,我们就有了灵魂。
什么叫三宝?大家有许多是学佛多年,有的刚进佛门,头一接触佛法,甚至上寺庙还是头一回。我们归依的对象是佛宝、法宝、僧宝,这叫做三宝。佛、法、僧是我们信仰的对象,佛指的是释迦牟尼佛,法指的是佛的言教,僧指的是僧团,僧团的延续对佛法的弘扬,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我们为什么要归依?因为佛、法、僧三宝能够告诉我们向善向上。什么叫归依?归者是回归,依者是依靠、依赖、依从,我们回归到佛、法、僧三宝的怀抱。这几天讲禅时都已经讲到,每个人自性就是佛,自性就是法,自性就是僧,我们在回归外在三宝的同时,更要回归到我们自性本自具足的佛、法、僧三宝。这样,我们内外结合就能更好,能提高对归依三宝的认识。
归依三宝之后,不管是受五戒,还是不受五戒,都要随分随地按照五戒来生活。五戒可以先受一条,然后受两条三条,五条都能遵守更好。五戒是一切社会道德的基础、法律的根据,能够遵守了这五条,我们就成为一位好公民,在家里是个好成员,在学校是名好学生,在单位是位好职工。希望各位能够很好体会归依三宝、受持五戒的重要意义。(归依仪式略)
- 上一篇:第九届夏令营 净慧大和尚在开营式上的讲话
- 下一篇:生活禅,禅生活
- 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的区别
- 成就学问之道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真谛!
- 妄想烦恼不是实在的,不要随着走!
- 在禅堂内保持精进心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
- 同样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 怎么理解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烦恼是什么意思?怎么对治?
- 为什么禅宗寺院课诵安排早念观音晚念弥陀?
- 如何看待命运?怎么掌握?
- 可以在无明师指点下修白骨观和不净观?
- 打禅需注意克服两种情绪和防止两个偏差
- 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 连“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养到位,别让自己得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开启修行道路的三大关卡
- 学佛亦是学做人,佛法也是一种活法
- 每个人都要有承担众生不幸的精神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