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婆塞戒经浅释》六
优婆塞戒经卷第五
【杂品之余】
佛给大众提个问题,这个世界上什么人最穷最贫困?一般人想不到怎么回答。答案是这个人连身体都混没了,为最穷最贫困。有没有没有身体的?有!一些鬼类,如横死不得超生的人就没有身体。这个世上只要是人,就不能说最穷,有两只手,就能学一技之长,创造财富,自食其力;只要是有身体的人,就不能说穷,现在的残疾人多数都自食其力,不接受他人的供养。有人骂人了,身体却挨了一脚,是思维惹的祸。过去斩犯人,都先砍脑袋。因为坏主意都是脑袋想的,身体做恶业,是有连带性的。所以,布施的功德和不善的业报都是相辅相成的,用财物可做善,也可以做恶。有智慧的人,自食其力,剩有盈余就要修布施,供养父母、师长,供养三宝、贫穷之人,捐款救灾等。
佛说,只要人有身体,不去布施就是悭吝,有福田不做、有悲田不种之人是可怜的。如果有人有钱不施舍给他人,留给亲人、积财、求名,这不但是贪吝,而且有垢。垢就是有业报相随,心里就是不干净,由于有这个因缘,不知报恩。有智之人,财物既为家里实用,又为行施、为报恩、为做事,破贪吝想。在布施中不为生天、不为他人等。如七月十五诵《地藏菩萨本愿经》回向给七世父母,过年时再诵三遍回向给怨亲债主;被吃被杀有恨的为怨,时刻都想报仇;把诵经的功德回向给他们,让这些怨亲债主都得到法益,不再找人算帐了。
佛说,菩萨行人布施要远离四恶,既要帮助他人,惠人好处,又要有原则;一是破戒施,用一切非法手段获得财物去布施,为破戒施;二是疑惘施,布施有没有果报呀?这个出家人是不是假尼姑呀?是不是这个乞食的不困难,以此为职业等,为疑惘施;三是邪见施,不相信布施因果,自己的财物凭什么白送人;四是贪吝施,舍不得,只顾自己享乐,不关心他人疾苦。菩萨行人布施,同时还要离开五法;一是施时不分别有无德,不能有德的多给、无德的少给;宁可无德的多给,有德的少给,最好是平等施;二是施时不说善恶,不要教育人家,就稽首合十,一句阿弥陀佛;三是施时不择种性,不分行业,不分地域,对方有求,该舍就舍;四是施时不轻视他,要尊重人格,让他鼓起做人的勇气;五是施时不恶口辱骂,不说三道四;否则,布施果报中有间杂。还有三事;一是先多发心,行施时少予,说大话施小钱,一遇实际就缩水了;二是将讨厌的物品给人,看见这个物品就烦,送别人吧;三是施完就后悔,恨自己当时怎么那样傻呢,有吃亏上当的感觉。
佛说,有八种情况下行布施,果报不殊胜;一是施后见人过失,修行人不见世间过;二是施时心不平等,分别大小远近厚薄等;三是施后求受者作,就是给人好处后要人为己服务;四是施后自我赞叹,喜欢人前自夸其德;五是先说没有,几句话一高兴又给了;六是施后还恶口骂毁,“这个穷鬼”等;七是说我先给着,以后得加倍还我;八是施后生疑心,这出家人修的咋样?有没有果位?不要去思量,供养有名的大师,可能不是菩萨;供养一位小沙弥或一个山沟里普通修行人,有可能就是菩萨;因为观世音菩萨经常化乞婆相乞食;所以,不要去分别。种福田生欢喜心,不生果报功德心;生怜悯心,不生骄慢之心。而且这么布施了,周围的人也都跟着学;就是你对父母尽孝,你的儿女也会孝顺;你对婆婆尽孝了,你的儿媳妇也会孝顺;不用求,求也求不来,是所积功德感召来的。如果布施于人有求想,就像种子不实一样,果报不究竟。人要真实行布施,特别是持戒行布施功德大,可得无量果报;供养现世佛或住世菩萨的果报,更是无量无边。如果疑心供养,没有亲近诸佛菩萨的功德,见面也失之交臂。
佛说,今天分别说福田,怎么说百信报至无量报呢?如果是至心生大怜悯,食物给畜生吃,或者供养佛,福报等同,佛与众生平等而无差别。佛曾布施舍利弗,舍利弗也布施过佛,佛得福报多;是发心不同,果报有差别。说给那个人钱,他用的不正当,那不是给钱人的事。给钱的人见他穷、怜悯他或者他是出家人,能看在佛的面子上供养,至于他怎么用,给钱的人不要干预。施主行施后,永远也不后悔。这样做的果报是经常亲近善人,财富自在,经常生在贵族家,得人天乐,能离一切烦恼苦难。施主能亲手行施,果报是生在都市贵族家,遇善知识,多有财富,眷属如意。施主能施一切众生,果报是受人尊重、赞叹颂扬。施主能以清净财物行施后,说人虽都有暂时困难,总会有好起来的那一天,这样鼓励人的布施最好。不是教人会说好话,是鼓励人生起自尊心、自信心、欢喜心;一句话能把人说恼了,一句话能把人说乐了,这是人心之善念。我们要用一句话把人说乐了,千万别用一句话把人说恼了;有人说那是当头棒喝,要问自己具备那个功德吗;一句良言三冬暖,一句恶语六月寒,身有苦、心里头烦着呢;众生有缺点过失,不具备大功德,千万别棒喝,一说他心生不快,是有因果的。如果这样行布施,有这样的殊胜因缘,就得殊胜的果报。果报是多有财富,眷属无量,没有病苦,所有财物,水火盗贼不能侵坏,无量世中享用不尽;生活安乐,求财易得,守财不苦,用财满足。施衣得貌端正,施食得强身力,施灯得净妙眼,施法得身心安乐,施房舍得住富庶之地等,施主得无上善报。有人在佛像前作供养,也没见用没用,这个不用考虑,施后用与没用果报是一样的。但是有人能将布施从用转用,功德又随之增长。被供养的人将供养用做什么,施主就随生什么福;如供养出家人的钱,他用来放生了,就随放生的功德得福;他如果印经、塑佛像了,功德就更大了。也有转供,即用他人供养的钱,见那人困难,转供养给那人了,功德也随之增大;如果不分别得什么功德,只是好好去修行,这人能得圣果。和善知识结善缘,是三生有幸,供养善知识得善缘,能引导超凡入圣。大善知识是化身成就,化身随时去度化善缘人。但是,不用去求,求不一定能结如此大善缘,就随因缘。
佛说,如果人给自己定约束,吃饭让他先吃,有食物先供养佛,这样的布施是上等施主。这人想求什么得什么,随他意趣,于无量世中,所求如意,人得无量果报。如果有财物高高兴兴地给家人、亲人等,也一样得福报;为了家庭共同学佛修道,家庭和谐,将来也得无量福报。而不是家贫的什么也没有了,还拿着钱上庙去供养,佛教没让人这么做,佛教让人把家处理好,钱分四份,供养那一份就可以了。
佛说,家有老鼠之类,祸害粮食,这时想这些老鼠也不容易,吃点就吃点吧,也别下药。如果下药,菩萨行人属于犯戒。应想扔点吃的也让它活着吧,心生欢喜想,人比它强,这是如法行作。
佛说,要是有好物品,自己还没舍得用,但是有人来求,布施给人了,这样人将来也得如意报。不管什么人,离开布施想得善果,是不可能的。没有福田,想修道都不行,不是生病、受穷,就是挨累、没时间。这就是往昔修布施少,才召今日此果。修行人要知道从现在开始,修自己的福德。
佛说,嬉戏施,非福田也。如几个人打牌,谁赢了谁请客。这个钱不算施,花了没有福报。如果有人偏为福田施,不喜欢经常施,是人不得惠施报。这样的人专去庙上供养三宝,种福田,而不供养贫穷、下贱;不乐于供养父母、妻室、儿女,不供养周围的人,这种人也不得如意报。这里告诉我们,要行平等施,福田、悲田同样重要。
如果有人施后生后悔心,或者用抢劫来的财物去布施,是人虽也得财物,但财物来了即走,留不住;或者像现在有的人,没钱也没病,有点钱马上就有病,非得把这钱花了,病才能好。或者像银行出纳那些人,每天点钞票,那钱却不是他的。所以行布施的时候,不要后悔、不生懊恼。
如果有人不供养父母,见妻女或亲友受苦也不管,只顾自己享乐。虽然也拿钱布施,这种人是恶人,是假名布施,不得善果。修布施的人,首先要赡养老人,虽不能让妻女跟着享福,至少不让他们跟着遭罪。
如果有人对师长、父母等礼节上供养以后,心里没有怜悯,不知报恩。这样的人将来虽得财宝,来了就失去,不能受用。用这钱买的美食,没等吃就坏了;想买衣服,没等买钱就被人偷走了等;这都是往昔布施功德不圆满的业报。
如果有人如法以清净财宝布施,是人将来得无量福;不义之财布施,将来福报也不真实。用正财布施,人天都欢喜赞叹。布施钱财,用于购买纸张,印刷经典,功德就大,是将财布施转为法布施。不见得亲自讲经,才是法布施,帮助能讲经的人弘法,也是参与法布施了,为功德最大。怎么是功德大,众生闻法后能断除嗔恨,以是因缘于无量世中,众生都得福,能不得大福报吗。所以,法布施世人难值难遇,遇到这等好事时,切莫错过。用身命财为代价去翻译经典,也是法布施,是法施的一种。真正的法施是当众生闻法后发心去修道,那才是发挥了法布施的作用,无量众生因此而受益。这些众生未来世有福报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国王;他们如果都是国王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是天王;他们都是天王的时候,法布施的人就该成佛了。
还有,子修善法,父做恶事,能不能用子善的功德回向,父不堕三恶道呢?按佛法说,不是这样。因为身口意业各有不同,父子也不相代。父死后堕饿鬼中,子为父追福,可得福转为人天。如果生天,天人妙乐都不思念人中之物,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如果生为畜生,说明定业已成,子为父追福,其福不得。没有大福德的人为亡人超度,都不可能改变其定业。猪也是生命,狗也是生命,绝不会让这只狗立刻死掉,而成全追福。只有亡人有大因缘,遇有有大功德的人为其超度,才能破坏或改变定业。为什么只有饿鬼这一道能独得其追福呢?因为饿鬼道众生长寿,其形体很容易破坏,破坏就是将之转为其它道。举个例子,一头猪是定业,如果突然死了,猪的主人就不高兴,有财产损失;饿鬼没有主人,没有谁会因它的死而生烦恼。证道的人七月十五为亡人做功德,能将饿鬼道众生救拔;否则,都要将定业报完再脱身。饿鬼道里只能吃血污、呕吐物、涕唾、粪便等物,一入口就变为热火,将嘴烧坏,苦报无极。
佛说,如果有人祭祀,上山祭拜山神、土地、祖坟等,要注意三时;一是春时二月,这是农忙季节,不要去祭祀;二是夏时五月,正值铲地或小虫较多时;三是九月秋忙时,季节干燥。还有注意供养山神、土地,不要杀生,不要供养酒。佛教不反对供养祖先,但不可杀生。应该以鲜花、香草、树木、瓜果等天然食物为供品,这才如法。
佛说,如果有人将房舍、卧具、医药、园林、牛羊等各种滋生之物布施他人。可是布施这个人当时就命终了,这个人虽然不在世了,可福报还是他的;随所赠送物的使用时间长短而有多少福报,这是福追人,如影随形,死了到阴间,福报也不失掉。如果随家中所有,财物不分别好坏,只管救急救难,有求必应,是行一切施。如果能用身体给人做事,也不求回报,就像在家人到寺庙干活等很多类似的事;自己妻子喜欢的物品有求也能施他人,是行不可思议施。如果有恶人、毁戒之人、怨家对头、有恩不知报、不信因果、强取豪夺、强大势力、伪善欺诈、愤得愤怨、强横辱骂、豪富之人,这样十一种人来求布施,还能高高兴兴地施,施后不嗔,是行不思议施。这样的不思议施,只有菩萨行人才能做得到。因为,一切施和不思议施有三种根本;一是能施于贫苦,种悲田,这最不可思议;对于一个乞食的,没有想施一得万报这回事,还能平等下心去施舍,这不容易做到,是最难得的,也是最好的布施;二是施于怨家,以德报怨,不求回报;三是施给有福德的善人,心里喜敬。所以,难舍能舍,难施能施。
佛说,如果有人多财,从小就知施舍,不如劝人一同供养,这是共和合施,这样的功德更大。在布施这一点上,出家人不圆满、不容易做到,在不容易时出家人这样做了,还引导他人做,这样的人功德最大。在布施给人财物时,怕财物轻或不好而不施,这是有畏不肯施。有这种因,果报是要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他人给的财物轻或不好时,也一定要高高兴兴地接受;如有嫌弃分别,有这种因,果报是增长无量世的贫穷。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施心相等,共同的福报也相等。在共同施财物时,施财相等,施心不一样,果报是福田胜。在共同施财物时,施心相等,共同求一件事,施财不一样,有多有少等差别,得果田胜。在共同施财时,施财是随手一给,施心是随意一给,只为形式上的意思意思,果报是福田果田俱下。
佛说,有智慧的人布施时,不为果报,是他知道有因必有果。如果无有慈悲心,不知报恩,不讲情义,不敬仰圣人,不修行圣人所有功德,贪财惜命心重的人不能行布施。如果能供养三宝或贫穷人财物,就等于能舍身命,财物是以身命为代价得来的。贪吝不能舍财,这样的人是惜身命;能舍身命得来的财物用以布施,这样的人为大施主,果报是种下未来世富贵的种子。地球人有三种胜事;一是勇健;二是念心;三是行净。人这一道容易修,不求果报、不惜身命为勇健。对穷人能行布施,以身命挣来的干净钱物去行布施,施时不分福田与非福田为行净。施后不悔的善行为念心。
佛说,有的人布施后心生悔意,悔意由六种情况而生;一是贪受财物,身上有财心里不慌;二是听受他人不正确的说法,心生邪见;三是见到受施之人把财物没用到正地方,随意挥霍了;四是害怕他人批评、指责,埋怨等,破财惹气;五是害怕财物用尽,自己受苦;六是见他人行布施,也没有得到利益,一样有诸烦恼。有智慧的人行施后不生悔心,由于三种情况;一是明信因果,舍得舍得,不舍不得;二是亲近善友,在语言上能听到善人讲些有道理的话,引领走向正途,不被邪知邪见所惑;三是不贪著于财,把财看的很轻,今天花了明天还能挣来。信因果的人由于二种情况;一是从他闻法;二是善自思维。如果布施出家人后,要请师父开示;如果是穷人,要请教他怎么落到这一步,有什么困难,和他沟通;听到开示或他人的落魄经历,自己也想想应注意什么。人们只注意听成功者怎么成功的,不知他人怎么失败的,而这恰恰是最宝贵的,他是以身命财为代价换来的,要比成功者告诉的更珍贵。人不知退,何能知进;人若不知怎么失败的,就有重蹈覆辙的危险,人要学会接受反面财富。要问一个刚从监狱出来的劳改犯,是怎么进去的?“哎呀,我就是脾气不好”等,从反面会激励修道成道。亲近善友由于二种情况;一是深信;二是智慧。凡是从反面来的教训要深信,确实是刻骨铭心;从正面来的也不容易,人往前行一步难,往后退一步非常容易;成功者一定是会避免失败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成功。不贪诸财由于二种情况;一是观无常;二是不自在。要知物品会坏掉不常久,被财所累不得自在;出家人没钱时好修道,有钱就想买手机、电脑、汽车等,越想越没止境,这就身心不自在。施主若能这样观察,当知是人能真布施,布施是真无极限。布施是一切成道的基础,因为有福德,才能有智慧,有智慧更激励去积福德,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布施这一条上没有止境。
佛说,智慧有三种;一是能舍外物;二是内财、外财一起舍,内财如儿子捐肾给父亲等;三是舍后兼教化众生,影响他向善、造福一方。如果对贫穷人舍后告诉他还是信佛好,这是教化,随布施的深浅而教化,这是大施主。如果能教化,特别是仇人或是恶人,在世间转化十个善人不如转化一个恶人。因为,这一个恶人的破坏力要大于十个善人的破坏力,让十个或一百个善人去抢、去杀,他们中未必有一个能去,而一个恶人什么事都能干出来;所以,能转化一个恶人要比劝十个善人的功德要大。有智慧的人,应该这么去修布施,如果没有财物时,尽量要满足乞求者;对残疾人扶一扶等,这也是一种舍,且不容易做。如果有什么咒术、药方等都教他、给他,他能用偏方混顿饭吃;遇有什么不如法的地方告诉一声,会受到礼遇。如果遇到有病人要诚心诚意去帮助,对人、对动物都要去尽力;而且不生厌心。这样做能使人病苦解除,心里安稳,施者、受者都受益。对于不信三宝的人,用信佛的恩德感化他,让他知道世间因果,别看我现在有钱,生活过的好,都是过去行布施、供养出家人得来的果报。这样做了之后,善人会铭记于心,恶人也会改恶向善。如果能对小动物施善,影响周围人也会主动向善。这些都是世间福报,有了世间福报,才谈得上出世间福德。
佛说,如果道路不平,有小石块,应该帮忙捡一捡,平整平整。有粪便或其它不洁的垃圾,帮收拾走,让所有经过的人都心感欢喜,不生烦恼。如果这条路上很危险,要贴个警示;或者用绳索、木棍等拦上。只要遇到了,关于路桥等出现各种问题、状况,能帮得上忙都要帮修整好。见到年幼、羸弱或者年长者有困难,应主动上前帮忙。有人不敢走夜路,或者对黑夜有恐惧等,言语两句,帮他化解恐惧,都属于布施。有老年人问路时,多辛苦点,带老年人过去,别像有的人似的,一有人问路,伸手就要钱,不给钱不告诉他。人就要从自己的言行做起,举手之劳的善事要经常去做。我跟诸位讲一句,信佛人无小事,是事就是因,其因必结果。别以为有人问路是小事。这一事上,动一恶念,就有业报相随。在戒律上讲,就犯戒了。遇到远行很疲劳的人,应该解除他的疲劳;遇到曝尸荒野的人,要报官或帮着收殓,但要找几个人一起做,免得引人误会。再给亡人家属捎个信儿,能做的都做到。遇有乞者到家行乞,施舍衣食后,再打盆水让他洗洗脸,洗洗脚。留他在这住宿,而且还要把好床让给他睡等。
这里讲一讲什么是经律论。先天和后天结合到一起为经,不可更改。佛经既包括出世间的法,又包括世间的法,谁也不能更改。律就是标准,出家人、在家人,只要修行都要遵守戒律,都在戒律之内受约束。有人问,佛守不守戒啊?佛创立戒,自己一定是示现守戒的模范。示现菩萨更受戒律的约束,一点都不会犯。声闻缘觉、新发意菩萨离了戒,更是哪也修不出去。论就是程序、次第。修道要讲究程序,先皈依三宝,再得法修行,得法修行过程当中,再严持戒律,严持戒律过程当中再诸恶莫做,众善奉行。善知识讲的法是杂论,为解惑,共同探讨、读诵、受持,目的是解惑培德。不知道情况下做了不如法的事,有失意罪;知道了就不去做,失意罪可避免。知道自己如何去持戒修行,既是解惑,又是培德。知道这种事不如法,以后不去做了,这也是培德。现在法师讲法目的就是解惑,培德。
遇到做买卖的人,告诉他不要贪小利、不要欺骗人;遇到行路人,告诉他哪条路平安、没有盗贼;遇到出家人的衣服等随身物品有损坏的给缝补或更换好的;遇到寺庙有鼠、蛇、蜂、毒虫等帮助驱除;遇到出家人,供养的物品一定要清洁干净,看有什么需要的,如针线、纸笔等能用得着的物品要赠送带上,再备足干粮;遇到盲人,帮忙搀扶或送上拐棍;遇到丢失财物者给点补偿;遇到有办白事的要去给点礼钱,去了若能说一说法劝化,还能影响他们的家人积福积德。如果人能这样去布施,就是大善知识,也是清净的施主。佛经说的非常细,总之处处是戒吧!
菩萨有出家在家二种;出家菩萨为净施主,是为不难;在家菩萨为净施主,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净三归品第二十】
善生向佛请法说,如果有来乞讨的人,应先教他三皈依,后施给财物,这是为什么呢?什么是三皈依呢?
佛说,为破诸苦,去除烦恼,让人得到皈依之乐和得财为喜。乞讨的人不只是乞食,有的是乞法。他如信佛,告诉他要皈依佛法僧,皈依三宝以后,能去除烦恼,将来不受穷,能得善报,最后还能解脱而成佛;包括外道到这里来探讨。皈依三宝是否是一皈呢?有人说“佛不住世,佛像是铜的”;“法我也没听闻到”;“僧不就是出家人吗?我就皈依一个僧吗,也没皈依佛与法呀”。这么说不如法,有佛像等于佛住世,正法常有;末法时代佛的正法还住世。正法住世就是谁修谁成道,法没增没减;末法在众生的心里,一句佛号,不用静坐省劲呀,不依正法精神去修行,成不了道。佛法不因为佛肉身住世和不住世而有增减,是众生的心有差别;现在人的心多是少付出,求大果报;现在人的心多是妄想纷飞,眼花缭乱。要想成功,必须依正法住世精神修行,才能成就;否则,以末法心态去修行,谁也修不成。
佛肉身不住世,佛像在等于佛化身在;佛经在等于法在;佛在、法在等于僧在,就应皈依。什么样为僧?不只是出家人穿袈裟为僧,那只是名为僧;何谓真僧?成佛、成菩萨为法界真僧,罗汉、辟支佛为三界真僧,出家人是世间僧。今生没修出去的出家人,还是僧吗?有的作恶生到畜生道去,还是僧吗?出家人一定要知道,现在能有机会出家,是名为僧,要百倍珍惜。在家人要知道,今生虽现在家相,有可能多少生、多少世为僧修行。在家人修行,不要轻视自己,动不动就说自己“没有大善根,没有大因缘”。皈依的是僧性,僧性是三宝常住,皈依的不是哪个人,人只能引领与佛法僧结缘。在家人可不可以收弟子?出家人带一个弟子容易,带一百个也不为难;在家人带一个弟子实是为难。在家人可以收弟子,在家人收弟子,原则上不收净土弟子,只能收承传佛大秘密藏的载法者;否则,不会轻易带弟子。这样的人,他带十人修行能成就九人或十人。如果他带十人,没有一人成就,他就不是真正承载佛家业之人,就不是菩萨行人。有特殊因缘的人,才可能收少数净土弟子。
佛说,真正三皈的人,戒律无不具足。出家的比丘、比丘尼,在家的优婆塞、优婆夷,皈依后都要受持戒律,持戒不同,修证果位不同;果位不同,守持戒也不同。持戒和守戒是两回事,漏尽通的人是真持戒;在定中得漏尽通的人,一点不犯戒。否则,光受多少戒,那是名受戒,只是受世间戒。为什么不同呢?是因不同,果不同,菩萨的法修也不同。菩萨有二种;一是后生;二是修道。菩萨有十地,五十五个品位,等觉菩萨还和佛不一样,有区别;到发菩提心时,可带业往生到极乐世界去,那就是后生,往生到兜率内院也是后生;现在可能是声闻、缘觉,但由于发了菩提心,到临终的一刹那,有这个功德了,那他就是后生菩萨;初发心菩萨,或者是菩萨,他们都在修道,往返于世间,除报佛恩,承载佛法以外,还有个自修的问题。佛在法界一切无碍,称为佛。法是一切无漏,一切圆融,在法界当中无为,无形又无法离开。僧是示现修行,读诵经典,守持戒律。
有人说,佛肉身灭度后,皈依佛的人还是皈依佛吗?是皈依佛。是皈依过去诸佛无学之法,是皈依未来世僧。由于承载佛法,通过修行以后会成为真僧;即自性佛、自性法。所以,称皈依未来自性僧。三皈依以后,勤种福田,会得到福报,和佛住世时的三皈依是一样的。末法时代,佛肉身不住世,做三皈依,依法行道,一样可以成功。
佛说,佛虽入涅槃,犹如在世。只是人们肉眼见不到佛的法性身、化身。只有修行人入定能观察到释迦牟尼佛还住世。当静坐到一定程度时,身体无限膨胀,瞬间和宇宙同体,才明白原来佛法这么妙,原来佛的法性身这么庞大,我的心量能和佛的法性身融为一体。定中才能知道,佛和菩萨来给摩顶、来无言说法教化。这个时候修道才知道真修行,才容易有修行成就。佛的化身无时无刻不在这个世界,时时刻刻在身边,特别是出家人。出家人身边时刻都有菩萨监督,起一恶念都会被记录在案。以为出家了,脑袋里这么想、那么想,没人知道吧,伽蓝菩萨时时记录着呢。在家人受过三皈依以后,也有护法,也有神明给记录,要时刻警示自己,有戒律在,有护法在。佛涅槃后与佛住世时一样,无论什么人,如果能说三皈依,名优婆塞,名优婆夷。一切诸佛虽皈依法,法由佛说,不得显现。佛不说,法也存在,佛法本来不需言说。一个人可以理悟,但不要变理悟为理障,拿着这个理,专门去研究文字般若。佛法恰恰没在语言文字上,通过修持一个法门,一门深入,才知道,佛法是说一句都多余,起一个念都多余。原来佛法这么圆融无碍,一点文字相没有,知道这个境界才知真正的佛法。所以,才说佛法显现,说一说是表示表示;但事实上,真正的法不是这样有文字、有言说。之所以这么说,是为了让人先皈依佛,净其身口意业,离开怖畏、苦恼,依法修行,能够得到智慧,最后才得到解脱,得到三业寂静。有智的人身观生死之法,是大苦集,很多种苦集合到一起。我们的身体有八种痛苦,受苦时不是一种苦,可能三四五种苦一起来。当丢失财物时,又有求不得苦等着,不是单一的,这是苦集;通过学佛修道可以永断苦集,不受八种痛苦。修证自己的过程,就是堵漏过程,诸法漏尽,才得佛法味。知道生死是自己无量劫来习气所造作,才感召生死。我们的性与佛无二,但是我们不修行,感染很多无明烦恼,感召生死,而不能入涅槃得常乐我净。在世间行的是邪的,是胡为的,处在无常中。只有佛正法,才能断除这些因缘;所以,我们要皈依法。为什么要皈依僧呢?因为外道徒众,无忏无悔,不知正路;只有僧人现出家相,破除外道的相,承载佛的家业,读诵佛的经典,做佛的法事,行佛的善事,怜悯众生,修于正道,证道得以解脱。所以,哪朝哪代都有一些高僧,都有一些修行人往生。由此,要皈依僧。如果是礼拜三宝,来迎去送,尊重赞叹,如法而住,信至不余,这是名为供养。如果皈依后不能全受戒,说五戒当中,只受一戒,虽是在家,如法而住,也是优婆塞;就是以前杀生,皈依后不杀生了,酒或其它的还不能戒,那也得算是优婆塞,但其它的以后也得断。对于在家人今天做三皈依,明天就都不食肉了,那也做不到;明天就不让他两舌、恶口了,他能做到吗?首先只能慢慢教化,然后让他逐渐修一切善,如法而住,慢慢的他就会成就。所以,由不杀到不偷一点点教化,经过一段时间,他自己就会改变;如果在家人受完戒再破戒,那就不行,必须忏悔,后不复造,还得持戒修行才可以;在家人如果修密、修禅的,破戒了,特别是重戒,破一个,那就走不了,要受业报,还在六道里转,或果不清净。
佛说,有的人说不皈依佛法僧三宝,人不得戒,是不是这样?不是。有的人没做三皈依,也可以得到戒律;善来比丘就是这样,没皈依三宝前,戒律清净,悉得具足。详见《大般涅槃经》,这里不讲。有人说,如果没受戒,就不得戒,八斋戒法也是这样,是不是这样?不是这样。在家人按照八斋戒法去做,虽然没去受戒,也等于受戒了。斋戒是衣服整齐,清净饮食,戒除嗜欲,受持戒律,以示虔诚;能净身口意业,受优婆塞戒,是五蕴身受;不受邪见、不说邪见,信受正见、说于正见、修于正法,这就是持净身口意戒。受三皈依后,又造作了痴业,就是任意胡为,接受了外道说法,接受了外道之法,接受了外道天语,有如此因缘的人,就等于失去三皈。我见过这样的人,他说天上有个隐态师教他,隐态师说的是天语。虽作过三皈依,但又接受外道法,这是怎么造成的?是由于造了痴业,受著于外道,这种人很可怜,三十多岁,不食肉、不结婚,最终走向外道;失去三皈法。谁想劝度他也很难,一说正法,他脑子一片空白,“你说什么,我怎么听不着了?”如不说正法,他滔滔不绝,又能看到这个、那个,自谓有通,人中无师等。如果心态耿直,不贪吝,常修忏悔,少欲知足,这样的人不久即得寂静身;如果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就像市场法,等价交易,患得患失;有杂业就有杂福,这是必然的,如是之人不得善果。如果名上做了三皈依,没做善事等于没皈依。如果做了三皈依,舍宅、身命等还是自己的,不行布施;杀猪、宰羊祭祀鬼神,做等等恶事,实际上没皈依。如果一心认为外道能救他,受三皈依以后,迷信妖邪的话,也等于没皈依。在家人容易这样,一听说哪里有位妖邪神算,通晓一切,就听妖邪的话,让他杀鸡就杀鸡,失去三皈依法。或有人礼拜外道,受他们摄持,也失去三皈依法。三皈依不是说的,而是要行做的。要听佛说,供养天要起慈心,为国土和平、人民安康而做,不受邪见。
有智慧的人应该观诸外道一切所做,皆是有为,他们说的都不解决根本问题。只能是自造恶因或者暂时逃避恶因而已,最后都不究竟。所以,对于外道法师和说邪见的法师,应该起正见和怜悯心,不要被他蛊惑,受邪知邪见牵引着走。出家人也有这样的事,有的在庙上修行一段,有了神通,定中去偷鸡。这就是不得漏尽通,通为邪通,定也是邪定。一切众生随不同行业,修行得于安乐,按照正业去做,不要做邪业。修邪见的人,受大苦恼;因修善的人得大福德。所以,众生要明白什么是正当行业,什么是不正当行业,要能分清正法、邪法。
佛说,提婆达多造了很多业因,堕入地狱,不是他出生的生日时辰不好而得报,而是他出生以后造了很多恶业而得报。郁头兰弗邪见因缘,未来要堕大地狱,他是外道的头领。如果师是外道法师,跟他学的人要堕地狱;如果师是圣人,可以引领人超凡入圣。所以,拜师一定要慎之又慎。
佛说,一切善法都是从愿心而来,我们信佛修行是为成佛,离苦得乐,有这种愿心。善法也是,想成佛,依法修行,才能得证菩提,获得解脱。在家人如没有这种愿心,永远也不能出家修道。现在有的人把出家称职业,社会越发展,人越向外奢求,只有人静下心来时,才向内求。出家不是一种职业,是人天之师道;出家不能成为谋生手段,不能依佛吃饭、依佛穿衣。
我们的世界都是业力感召,不是哪个外道所居天或哪位神造的,都是人自作业感召这样的身体。我们人这一道,有因有果,修因再结果,这就是轮回。做善离开人道,生天、证圣;不做善,也脱离人道,堕入三途。是人就应该从修四谛法开始,修苦集灭道,再用修辟支佛的方法修菩萨道。行菩萨道的人,最初的方式方法是从修辟支佛法苦行开始的。有人说,现在看不见修辟支佛的人了;那些住茅棚或闭关的不就是修辟支佛的吗?方法都这一个,但发心不一样,愿力不一样,得的佛法也不一样。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修净三皈依,是不为难;在家菩萨修净三皈依,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八斋戒品第二十一】
善生向佛请法说,受三皈斋戒的人能得什么果呢?
佛说,如果有人能受三皈依,实得福报不可穷尽。这个三皈依不是名上的三皈依;而是实际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皈依后不做恶事,不信外道等。如果有人用七宝供养天王、人民等,能得很大福报。但是,七宝供养不如心受三皈斋戒。前者所得福报是有为无常的;后者自性皈依、自心皈依三宝并守持戒律,将来的财宝是无为有常的。受持三皈斋戒的人,福报比用一个世界或几个世界的财宝供养都大,将来会成就自己的佛国土,自己佛国土的功德法财都是真常的;而世间人供养时用的财宝,名为财宝,实际上都是无常的,无非是金银铜铁这些有为的物质或人间美味等。
佛说,如果有人真受持三皈斋戒之后,哪怕只受持一日一夜,过后又失去了,那么受持的一日一夜也不空过。因为有这一日一夜的开始,将来就有成熟的那一天。就像过去八万大劫之前念了一声南无佛,等佛出世时,他一修就能证果位。如是清净皈依受斋戒的人,除了五重罪以外,恶业悉皆消灭。五重罪指杀父弑母、出佛身血、杀阿罗汉、玷污僧尼,侵毁常住。受三皈斋戒不能消除这样罪业,这些罪业必须发大忏悔心,求受戒律,清净修行,广修供养,还要放生,开水陆法会等,才可消除。不然的话,必受果报。
佛说,如果有两个人犯罪,一个人坚持要做,另一人说皈依佛了就不该去做,两人罪业有轻有重;前者重,后者轻;轻罪可消,重罪消不掉。将来弥勒佛出世的时候,那个世界为清平世界,那时的人非常享福,与那时比,我们此时就是遭罪。如果在遭罪的时候,能受持一日一夜的三皈斋戒,等于清平世界百年。因为所处环境恶劣,很难坚持,良知易泯灭于困苦无奈时;要是在好地方,天天享福,发心不一样。穷人兜里就十块钱,让他全供养,很难;有一万块钱的人,供养一百块钱,不难。三皈斋戒不容易得,尤其是现在这个时代;如能至心去修、去行,是为精进。所以,精进一日一夜,就可以超越将来弥勒佛降世后清平世界的百年。
菩萨有在家出家二种。出家菩萨能教化众生净八斋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教化众生净八斋戒,实是为难,有多恶因缘缠绕。
- 上一篇:《优婆塞戒经浅释》七
- 下一篇:禅修开示
- 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世间善法和出世间善法的区别
- 成就学问之道的同时要领会其中的真谛!
- 妄想烦恼不是实在的,不要随着走!
- 在禅堂内保持精进心与自己的无明烦恼习气拼搏
- 同样一杯茶水也可能有三种不同结果
- 怎么理解法从缘起、果从因生?
- 佛教传承的根本问题是什么?
- 烦恼是什么意思?怎么对治?
- 为什么禅宗寺院课诵安排早念观音晚念弥陀?
- 如何看待命运?怎么掌握?
- 可以在无明师指点下修白骨观和不净观?
- 打禅需注意克服两种情绪和防止两个偏差
- 时刻保持感恩的心态,奉献的精神
- 连“放下”都放下才能提起正念修行
- 修养到位,别让自己得这些“病”
- 一切法的根本是什么?
- 开启修行道路的三大关卡
- 学佛亦是学做人,佛法也是一种活法
- 每个人都要有承担众生不幸的精神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