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基础 第三章 五乘教法 第二节 声闻行果
第二节 声闻行果
声闻者,为小乘行果,速则三生,迟则六十劫间,修空法,终于现世,闻如来之声教,悟四谛理,证阿罗汉果。因闻佛声教,故名声闻。《瑜伽师地论》云:“请佛圣教,声为上首,从师友所,闻此声教,展转修证,永出世间,小行J、果故名声闻。”
一、四谛*轮
*轮,从喻为名。法即佛所说法,轮指转轮圣王之轮宝,有回转摧破二义,回转四天下,摧破诸怨敌。佛所说法,能回转众生界,摧破诸烦恼,降伏诸邪见,灭诸苦痛。《大智度论》云:“佛转*轮,如转轮王转宝轮,转轮圣王,手转宝轮空中无碍。佛转*轮,一切世间天及人中,无遮无碍,其见宝轮者,诸灾恶害皆灭。”转*轮者,转即说,法即为轮。佛初成道为五比丘说法-转四谛*轮,或一代教化均称转*轮。轮如舟车,喻佛法能通达涅筹彼岸。
佛法浩如渊海,法门无量,总括如来一代时教从始 至终无非阐述四谛之理。自鹿野苑初转四谛*轮,至双林火灭时,复于遗教经中,三唱若干苦等四谛有所疑者,可疾问之。由此观之,如《中论流》云:“如来一期出世,初后不同,同明四谛云,所以初后告明四谛者,四谛是迷悟之本,迷加u六道纷然,悟之则有三乘贤圣。是故始终皆明四谛。”所以四谛是三乘共通之教理,非唯声闻之法。
四谛即:苦、集、灭。道。谛者真实不虚为义。《瑜伽师地础云:“彼目相无有虚班,及见彼故,无倒觉转,是故名谛。”四谛又称四圣谛,亦云四真谛,因圣者所见真理义。《瑜伽师地论》云:“唯诸圣者于是诸谛,同调为谛,如实了知,如实观见,一切愚夫,不如实知,不如实见,是故诸谛唯名圣谛。”
1、苦谛
苦谛,即三界六道之苦报。此苦报包括有情及有情所依处 间。苦以逼迫为义。《华严经》云:“苦圣谛此娑婆世界中,或名罪、或名逼迫、或名或名系缚本。”一切有漏色心,常为无常患累之所逼迫,故名为苦。
苦有多种,所谓二苦、三苦、八苦等无量诸苦。二苦者:有内苦、分身苦与心苦。身苦者、身患诸痛是;心苦者,有怨贼虎狼等灾。
三苦:一者苦苦,乖缘逼迫为苦性,苦更增逼迫,即成苦苦。二者坏苦,乐相坏时,能生化恼。三者行苦迁流无常,不安稳故。 八苦:一、生苦,生为众苦所逼,余苦所依。二、老苦,增长不宁,灭坏朽败。三、病苦,身之四大不调众病交攻,心之忧切悲哀。四、死苦,老病而寿尽,或恶线遭难。五、爱别离苦,亲爱乖远离散。六、怨僧会苦,怨仇憎恶,本求远离,反而集聚。七、求不得苦,心所爱乐,求之不能得。八、五蕴炽盛苦,此身心盛贮众苦。三界生死之果报告苦,无安乐性,此理真实,故名苦谛。
苦谛有四行相,无常相、苦相、空相、无我相。无常相者,无是除遣,非有义,常为不变,无常即生灭变异,迁流无间。苦相者,逼迫义,诸苦相差别。灭相者,无常终极。无我相者,诸法无实体性。
2、集谛
集以招聚为义。烦恼业能集起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故名为集。《俱舍论》云:“云何集谛?调诸烦恼及烦恼增上所生猪业,俱说名集谛。”《华严经》云:“集圣谛此婆婆世界中,或名系缚、或名灭坏、或名爱著、或名妄念。或名趣人、或名决定、或名网。或名染著。”此集谛,是集起生死苦放。世界人中,不净、苦、无常、无我。可是众生无谛观其实相之明,以非为是,以妄为真。恣贪爱,兴瞑意,长愚痴,起种种烦恼,造种种业,招感三界六道生死之苦,此理真实,故名集谛。
集谛四种行相,因相。集相、生相、缘相。集谛所有惑业,是引起后有苦果之原因,能引发后有习气因。如种子还生本果之亲因——因相。集相:集积惑业习气, 在有情类中,能为相似种类的平等现起因,使其现行。如人与人相似,牛与牛相似。引其自果故。生相:由业之力量,决定于五趣四生三界九地等之生因。绿相:由业力助线有各趣有情差别,当来受生亦为现生所作业缘,舍已得自体而取未得自体。
3、灭谛
灭是灭尽义,灭尽惑业苦三种杂染法。指涅架寂灭果。《俱会论》云:“真如镜上,有漏法灭,是灭谛相。”《华严经》云:“此婆婆世界中,或名无净、或名离尘、或名寂静、或名无相、或名出离、或名安隐。”此灭谛是究竟之真理,亦为佛陀所悟证的无上妙法。诸烦恼业灭敌,后世苦果永不相续。此理为佛教最终归处,故名灭谛。
灭谛亦有四种行相,灭相、静相、妙相海相。灭相:生死业因灭尽无余。静相:在生灭法中,体悟无我。妙相:于诸烦恼苦,究竟离系,净妙无喻。离相:出众过患,永高爱等染业,安住解脱。
4、道谛
道是能通义,证担架之正道。此道能通往涅架城故。《仅舍论》云:“云何道谛,谓由此道故,知苦断集,证灭修道,是略说道谛相。”《华严经》云:“道圣谛,此婆婆世界中,或名趣寂、或名导引、或名通达、或名能度脱、或名简择义、或名断相续。”
道有资粮道功n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遭。资粮道,即发起希求解脱的善法欲,具足戒行,守护根门,九解脱之远因。加行道,即已积资粮道,为证道放加功用行。见道,由无钢馆最初照见诸法真理。修道,依三十七道品,数数修习。究竟道,第四果无学道,离谱系缚,出三界。此究竟道,非是佛之无上究竟。《胜货经》云:“阿罗汉、辟支佛,最后身菩萨为无明住地之所覆障。所证不究竟,名有过解脱,非离一切过解脱;名有余清净,非一切清净;成就有余功德,非一切功德;……得少分涅筹,名向涅架界。”
四谛十六相:
苦
集
灭
道
四谛为世间、出世间、生死,涅()的因果。苦为迷果——示相,集为迷因——追源,此二为世间生死流转的因果:灭为悟道,道为悟因,此二为出世间还灭的因果。
三十七道品:
(一)四念处:身、受、心、法念处。
(二)四正勤:已生恶令断灭、本生恶令不生、本生善令生起、已生善今增长。
(三)四如意足:欲、勤、心、观。
(四)五根:信、进、念、定、慧根。
(五)五力:信、进、念、定、慧力。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推、正语、正业、正命、正精
进,正念、正定。
(-)略说三十七道品
以上所述,在修道位中,依三十七道品而修习。三十七道品,亦名三十七菩提分。此三十七法,并顺趣菩提故。道品即品类支分义。
四念处:一身念处,二受念处,三心念处,四法念处。凡夫缘色蕴之身以为净;受蕴之受以为乐;识蕴之心以为常;想行二蕴之法以为我。起此四种颠倒,而起贪爱。为治斯四倒,以能观智力,现身不净,破净倒;观受是苦,破乐倒;现心无常,破常倒;观法无我,破我倒。此四念处,以意为体。身等四法是所观境,慧是能观。常现此四法令心不妄——念处。
四正勤:又作四正断。
一、于已生恶令断灭精勤修习;
二、于本生恶令不生精勤修习;
三、于本生善令生起精勤修习;
四、于已生善令增长精勤修习。体一精勤,义用不同,分之为四。一心勤修名正勤,能除懈怠名正断。
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欲、精进、心、现如意足。四念处修智慧,四正勤修精进。由精进故智慧增多,定力不足。此四种摄定,定慧均等,所愿皆得故名如意足。欲7鲁希求,由欲力故引发定起。精进谓勤策,加功用行,引发定起。心者。一心正念,由心力故,引发定
起。观谓观察,令心不驰散。谓神足者,神谓神通,妙用难测。足谓所依之义,依定力而发神通。四念处重于修观,慧由观得,非定生,所以修四神足之定,由定而发坚固之慧。
五根:信、精定、念、定、慧。于三宝四谛以及因果事理,能深忍乐名为信。勇猛进修为精进。于境忆持为念。专注所缘为定。真管现前,破诸谬见为慧。此五法能生一切善法,能生圣道的根本,如树有根,能生枝干,故名为根。
五力:即前五根的增长。信根增长能破诸疑惑。精进根增长能破身心懈怠。念根增长能破邪念。定根增长能破诸杂乱想。慧根增长能破诸惑。此五力能人圣道的主力。
七菩提分:又作七觉支,七觉分。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于境明记为念。以智慧观察是非、善恶、真伪、染净为择法。坚持不懈,使择法之觉慧成就为精进。于意适悦为喜,调畅身心为轻安。专注所线为定。远离沉掉,平等寂静,舍弃染污为会。择法为慧体,精进、喜、轻安、舍为慧用,由慧坚固定力,定慧相应,使生正念。前所修未觉,人正道为已觉。此七法处中,从迷启悟,由未觉而成觉。三十七道品都称觉,而觉的自体在乎此七分,故独称觉。
八正道:又作八圣道。
一、正见,离邪倒分别,正确体见诸法之理性而不谬误,此为人正道之主体。
二、正思惟,离邪倒分别,思四谛理,离谱杂念。
三、正语,修口善业,不作一切非理之语。起善思推已,发起种种如法言论。
四、正业,离谱身过,除身之一切邪业,住清净身正身。
五、正命,清净的身口惠三业,离五邪命。(五邪命是:一为利养故,诈现奇特。二为利养故,白说功德。三为利养故,占相吉凶,为人说法。四为利养故,高声现威,令人畏敬。五为利养故,称得供养,以动人心。邪缘活命,名为邪命。)
六、正精进,止恶修善,以上五法,勇猛精进相续无间。
七、正念,忆持正法,于真理明记不忘。
八、正定,住无漏清净之禅定,离谱散乱。此八法尽离邪非,放云正。又名圣道,圣者正也,与正理会极为圣。
(二)八正道与三学
三十七道品,最重要者为八正道。此中更结归三学,三学者,戒、定、慧。特戒律,清净身口意三业为戒学。广义讲,则包含一切正行;狭义说,重在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以戒之力,而生四无量心,无杀心则无怨增,心生慈善,不偷盗、不淫欲贝生悲慰心,舍于妄语则心诚实。故此,戒业清净,同情众生苦迫,引发慈悲喜舍之心。在八正道中,正语、正业、正命是成学。
依戒生定,三业清净,可修得清净之禅定。习定在于调和心之平静,但必须离欲为先,即呵五欲(色、声、管味。触)之过患。汪道中,正念、正定是属定学。
因定而发慧,无漏慧之实证,以闻思修为方便。不闻、不思,则不能引发修慧,即不能得无漏慧。闻思修即亲近善土,听闻正法,如理作意,法随法行是也。人正道中,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是慧学。或以正精进故。勤策三学之完成。以此三学,为证涅架之正道。此理真实,故名道谛。
道谛亦有四种行相,道相、如相、行相、出相。道相:以正见之道,摧破邪道,此为证涅架游履之迹路。如柏:如者理也,以正见之理,破非理。行相:以正见所行,正向涅维。出相:由此圣道,永离烦恼业苦,出生死网。
5、四席的因果次第
四谛是世间出世间,即生死涅架之因果。苦集二谛,是世间因果,杂染因果,流转因果。苦谛是迷之结果,集谛是迷之原因。灭道二谛,是出世间因果,清净因果,还灭因果。灭谛是悟之结果,道谛是悟之原因。为何如此次第?因为,在观理修行时,先观察世间之真相,知人生之无常苦空无我,即一切有漏果皆苦。其次探究招感生死苦报之原因。即是了知灭苦,必须灭因,所以先说苦谛,后说集谛。灭道二谛亦然,示灭生死因果的解脱涅磐之快乐,令生起求证之仰慕心。希求无烦恼之扰乱,无生死之患累的究竟果报。因而寻求解脱之正道,所以先说灭谛,后说道谛。故四谛是依观理
修行的因果次第而说的。
二、果位差别
1、七贤位
声闻乘人,从发心到证得涅维,总有七贤四圣五位的差别。七贤四圣拥伍位。即:
七贤:五停心、别相念、总相念为资粮位。暖、顶。忍、世第一为加行位。
四圣:预流向为见道位。
预流果至阿罗汉向为修道位。
阿罗汉果为究竟无学位。
声闻乘人,俄四谛理,急于求证涅筹。声闻乘人,观人生无常,诸苦逼迫,厌舍三界,发出离心。求解脱修涅架法,在资粮位时,首先修习法门为五停心观。观五不净法,以停止内心的贪欲,引发观察四谛的观慧,而进趣加行位。
五停心观是:
一、不净观,即现内外境界的不净相,对治贪欲过思,而停止其心。贪欲心重者,宜修此观。
二、慈悲观,即于亲怨等有情,观其可怜憨相,而修与乐拔苦的慈悲意乐,对治瞑患过患,而停止其心。腹心重者修此观。
三、因缘观,即观十二因缘,三世相续的道理,诸法无我体相,对治愚痴过患,而停止其心。愚痴者修此观。
四、界分别观,即以观心分析地水火风空识,或十八界,对治一合想的我漫过患,而停止其心。我慢重者 修此观。
五、持息观,即以念特出入总,今心息相依,计算总数,对治散乱过患,而停止其心。散乱心重者修此观。
别相念处位:由修五停心观,心便得定。更进修四念处观,即身、受、心、法念处。于身等四相别别观察,名为别相念处。因修解脱行的障碍,首先于色身执净,诸受执乐,心行执常,诸法执我。为对治此四种颠倒,修不净、苦、无常、无我四法。现身受心法各别自性,即分折而别别观之。但于法念处,有杂缘与不杂缘之别,不杂缘法念处,唯现法一境;杂缘法念处,于身等四境或合现二境、三境、四境。
总相念处位:即总线身受心法四种,不别别观察,而直观四法之不净苦无常空无我理,以上三位为资粮位。
暖位:修解脱行者,在修司总相念之后,观智渐次成熟。进入加行道的初位。无漏圣道,犹如于火,能烧;相脱如世间钻市取火.更暖匀县小食相份古鸣”此位能观察四谛境,并具足观修十六行相。
顶位:修习暖善根时,观智转胜,定观分明。如登山顶,观望四方,悉皆明了。
忍位:修须善报,渐次增长至最权成满时,有殊股善根生起。于四谛之理信解印可决定,堪忍乐欲,而此。位善根坚忍无退堕,故名为忍。
世第一位:未入见道,而生最殊胜善根,修四谛之行,渐见法性,但未得圣道,仍是有漏,而于世间称为第一。能开圣道门,引生圣道,是世间法最胜故,名为世第一法。
以上四位,谓之四善报,为加行位,及资粮位为七方便以皆为趣证圣果之方便行放。
2、四圣使
声闻乘行者,从世第一位善根之间发起真无漏智,即能断尽三界的见惑而成初果圣人。此后更不断地数数修习无漏圣道,即能渐次地断尽修惑而证阿罗汉。圣位中所断的烦恼虽很多,但总之,只有两类,即见感与修惑,只要把见修二惑的根本烦恼断除,其余随惑也就随之而断除。
根本烦恼有六位:贪、瞑、痴、慢、疑、恶见。开恶见为五: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这十种烦恼中,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五种,使有情在三界中流转生死之力极为猛利,故称为五利使。贫瞑痴慢”。疑五种,力量较迟钝,故称为五钝使。(使是烦恼异名,驱投行者心神流转三界,随逐系缚不令出离)。此十使中,又有迷理与迷事的差别。迷理,即此十种烦恼,昏迷于因果的四谛道理。迷事,即贪瞑痴慢四种烦恼,迷于宇宙万物的事相。此中迷理的烦恼,名为见所断惑,初见谛理,彼即断故。开之成为八十八使。迷事烦恼,名为修所断惑,要见道以后,数数修习圣道才能断除故。开之成为八十一品。
见惑:见者,推度之义,以邪推度而起的迷情。即见解上的迷惑,以理起分别,此感为见道位断之。十使于三界中所迷谛理差别,为八十八使。迷欲界四谛理。起三十二,迷色界四谛理起二十八,迷无色界四谛理起二十八。
八十八使见惑
五钝使:贪、瞑、痴、慢、疑;五利使:身、边、邪、见、戒。
注:断三界见惑尽,得证初果。三界四谛具使颂日:
苦下具一切 集灭各除三
道谛除二见 上二不行瞑
八十八使见惑也,颂日:
见惑欲界三十二 色无色各二十八
三界共成八十八 俱舍广明如此义
欲界三十二是:迷于苦谛理起十惑。十惑中,五见与凝直接迷于谛理,为亲迷之感,贪瞑痴慢为流迷之惑。迷集谛理起七惑,因集谛是业因,诸有情无执业因为我体,故无身边戒三见。迷灭谛理起七惑,拨无涅家是邪见,以邪为正是见取见,于涅筹怀疑不信是疑。以此三种为绿而起贵瞑痴慢四烦恼。迷道谛理起八惑,以修无想定为正道,妄计之E道为道的戒禁取见。
迷色与无色界的四谛理,各起二十八惑。即于四谛下之感各除一瞑,因为上二界是定地,不起粗动的瞑意。
修惑:又云思惑。为思念之义,对事物而起之感,即对境生僧爱,此惑为修道断之。总三界为十种。欲界有贫瞑痴慢,上二界除瞑,各有贪痴慢。因修感微细,不能如见惑一时顿断,必须数数修习圣道渐次断除,故分十感为九地之九品而分断之。因此修惑有八十一品差别。九地所起的贪等烦恼,各有上中下三品差别,每一品中,又分为上中下三品共为九品。
八十一品修惑:(约三界九地)
上上品——润人间二生
修道所断惑,虽有八十一品差别,但约其惑体,欲界起贪瞑痴慢,上二界各起贪痴慢,合三界为十种烦恼。
四圣位,是断以上的见、修二惑而取证。在修证断惑上有差别,果亦成四级。从断尽三界见惑以上之位次,皆名圣者,亦即无漏圣果。四级:初果预流二果一来,三果不还,四果阿罗汉。趣向于这四级果位的困行位,名为四果向。
初果预流:梵语须陀温。流有生死流和道流、此位行者,能逆生死流,预入圣者之流。此位须断三界见惑八十八使,经七番生死证极果。断见感未尽为预流向,预流向为见道位。
二果一来,梵语斯陆含。断三界见惑证初果后,进断欲界思惑。欲界思感有九品,此位断上上品乃至中下品,共六品,余有三品思惑再经一番生死的往来,方证极位。断欲界六品思惑未尽为一来向。
三果不还,梵语阿那含。证二果后,进断欲界后三品思惑(总断欲界九品修惑)。此后不再来欲界受生,断欲界修惑九品未尽为不还向。
四果阿罗汉。断三界见惑思感尽。为声闻第四果之权位。断烦恼尽,为无学位。永无生死,不受后有,故泽云无生。未断尽三界修惑为阿罗汉向。
从预流果至阿罗汉向为修道位,阿罗汉果为究竟位。
- 以戒为师的底线是什么?
- 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 学佛者受三皈依后要从受持五戒开始
- 皈依和受戒是一回事吗?
- 时刻谨记,修行中最根本的就是这四个字
- 粪扫衣和祖衣是什么?粪扫衣与祖衣的释义
- 修行学习佛法的次第
- 为何“扫地僧”多为高僧?答案在这里!
- 有信仰,心中便有目标和尺度
- 发脾气,对你我都没有好处!
- 修行务必去除执着
- 佛菩萨度众生不是做交易 不求回报
- 心甘情愿就不会抱怨
- 这些你习以为常的事 都是佛教的悲哀
- 佛教的“三藏十二部”到底指什么?
- 短期出家须慎重,尤其是女性!
- 修行中事事不顺 可能是福报不足的表现
- 这就是出家僧人和在家居士的责任
- 看弘一大师做人10原则中的深意
- 为啥期待利益者最后往往一无所有?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