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四节 出家者之凡罪行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济群
第四节 出家者之凡罪行
以下三节介绍出家人的行为。一是凡罪行,即凡夫具有的不善行为。二是凡福行,虽然出家,所作所为仍不出人天福报的范围。三是圣道行,为出家人特有的解脱行。这一归纳出自隋代道整禅师,在当时非常盛行。律祖援引此说,并对结构略作调整,使之更为简明。
首先,引《大宝积经》和《涅槃经》说明何为凡罪行。
《大宝积经》
《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①
①《大宝积经》卷112
出家之人有二不净心,何谓为二?一者读诵路伽耶等外道经书,二者多畜诸好衣钵。又出家人有二坚缚,何谓为二?一者见缚,二者利养缚……又出家人有二痈疮,何谓为二?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其罪。
(T11-636上)
《大宝积经》这段引文出自“普明菩萨会”,是佛陀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对迦叶尊者所说。
“《大宝积经》云:出家有二种缚,一见缚,二利养缚。”《大宝积经》说,出家人有两种束缚,一是知见,二是名闻利养。为什么知见会成为束缚呢?因为这个见是有问题的,是错误而非正确的知见,如身见、边见、邪见、见禁取见、戒禁取见。这些知见都是建立在我法二执的基础上,使我们偏执一端并为之束缚。第二是利养缚,出家是放弃对世俗一切的占有,包括对名利、感情、亲人的执著,所有这些都会构成束缚,使我们不得自在。自在的心是没有牵挂的,倘若心有所系,就会颠倒梦想,妄念纷飞。所以我们必须解除这两种系缚。
“有二痈疮,一者求见他过,二者自覆己罪。”痈疮,痈疽恶疮。对于出家人来说,还有两种行为属于心灵的恶疮,会使内心受到染污和伤害。一是寻找他人过失,尤其是学戒之后,往往用戒律去衡量别人,而不是对照自己,这个定位就是错误的。二是覆藏自身过失,自己干了某些非法之事,非但不发露忏悔,还竭力掩盖,唯恐他人知道。但罪行并不会因为覆藏而消失,相反,还会因不曾及时忏悔而增长,成为严重的心理负担。
“《经》中又言:有二毒箭双射其心,一邪命为利,二乐好衣钵。”邪命,不正当的谋生手段。《大宝积经》又说到,有两种行为仿佛毒箭一般,将损害我们的法身慧命。一是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不惜通过占卜吉凶、显异惑众、未证言证等行为谋取利益。二是贪图享乐,喜欢奢侈的生活用品。因为有这种需要,必然就要为此付出代价,甚至为了利养而巴结信众,丧失出家人作为人天导师的尊严。
《涅槃经》
《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①。”
①《大般涅槃经》卷3
我涅槃后浊恶之世,国土荒乱,互相抄掠,人民饥饿。尔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如是之人名为秃人。是秃人辈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T12-384中)
《涅槃经》这段引文出自“金刚身品”。经中,世尊预言了末法时期的种种乱象,告诫迦叶菩萨说:“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应当勤加护持正法,护法果报广大无量。”
“《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佛陀说:我涅槃后的五浊恶世中,不少人是为生存而非解脱出家。这种人不过秃头俗汉而已,不能算做真正的出家人。
“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但正是这样的人,见到持戒清净、威仪具足的比丘护持正法,反以种种手段阻碍、排斥、驱逐,更有甚者,加以迫害乃至杀戮。因为他们害怕人们见到如法比丘后,自己就会失去市场,就不再能滥竽充数。这种秃人不但会给僧团抹黑,更会给佛教发展带来极大的,甚至是毁灭性的危害,所谓“能食狮子者,惟狮子身中生虫”。
在引用两段经文后,律祖就这一问题作了简要总结。
若论罪行,且列五种:所谓贪欲、嗔恚、爱亲、求利、悭嫉等五,并如别《钞》,随事引文。
“若论罪行,且列五种:所谓贪欲、嗔恚、爱亲、求利、悭嫉等五。”出家的凡罪行,从本质上说,主要源于五种烦恼心理:一是贪欲,对财色名食睡心生贪著;二是嗔恚,对自己不喜欢的人或事心生嗔恨;三是爱亲,即拉帮结派、任人唯亲;四是求利,以追求利益为目的;五是悭嫉,即悭吝嫉妒,心胸狭窄。
“并如别《钞》,随事引文”这个别《钞》是什么,灵芝律师也没说清楚,只是说“未详何文,今见《业疏》”。《业疏》是《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别名,亦为三大部之一。其中有《受戒缘集篇》,和本篇有相似内容。需要对此问题作深入研究者,可参考其中授沙弥戒的部分。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安贫乐道和不思进取的区别是什么,如何正确理解?
- 有烦恼的时候怎么办,如何解决?
- 怎样才是见到如来?
- 我们要从因果看世界吗,任何事都是有原因的吗?
- 自卑且特别在意别人的看法,该怎么调整心态?
- 如何看待爱恨情仇?爱不是恒常的,恨也不是固定的
- 遍计所执是怎么形成的,如何使认识接近真实?
- 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应该逃避痛苦吗?
- 为何要戒杀吃素?动物也有独立生命
- 怎么做才能开启自觉?
- 如果所有人都消除烦恼,菩萨还怎么成佛?
- 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 福报的判别和积累,打开福报的通道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