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

  出家剃度及沙弥生活——《沙弥别行篇》解读

  第一章 出家的意义

  济群

  第二节 劝说出家的利益

  这一部分,律祖引用《华手经》、《大智度论》等经论,进一步阐述劝说或辅佐他人出家的种种功德利益。

  《华手经》

  又称《华首经》、《摄善根经》、《摄福德经》等,10卷,姚秦鸠摩罗什译。全经共35品,叙述初期大乘一切法相、毁訾菩萨道所得之苦报、护持大乘之功德福报、依大菩萨行所得之位不退转、造像及供养塔之功德等。

  《华手经》:“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莲华化生,现增寿命。一、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二、求于佛法,无有懈倦,亦劝他人。三、自行和忍,亦劝他人。四、习行方便,深发大愿。”①

  ①《佛说华手经》卷9

  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终不受胎,莲华化生,即于现身续增寿命。何谓为四?自乐出家,亦劝他人令行出家,亦为佐助出家因缘,即出家已,为之说法示教利喜,是名初法。复次阿难,菩萨自能勤行求诸佛法,亦化他人勤行求法,是第二法。复次阿难,菩萨自行和忍,亦化他人令住忍中,是第三法。复次阿难,菩萨自能习行方便,深发大愿,亦化他人令行方便及发大愿,是第四法。(T16-196中)

  这段经文出自《华手经》不退转品,叙述撰择童子出家七日后得五神通,转生阿閦佛土妙喜世界,其时大地震动,现种种祥瑞。佛陀因阿难请问,为之宣说出家功德。

  “《华手经》,菩萨有四法,转身当作善来比丘,莲华化生,现增寿命。”善来比丘,于佛陀座下得具戒者,由佛陀呼“善来比丘”而当下得戒。《华手经》说,菩萨如果能成就四种法,未来将成为善来比丘,从莲花中化生而出,现生则能延年益寿。那么,是哪四种法呢?

  “一、自乐出家,亦劝助他人,令其出家。”其一,不仅自己非常向往出家生活,还能劝导并辅佐他人,使其早日圆满出家的因缘。

  “二、求于佛法,无有懈倦,亦劝他人。”其二,不仅能精进学佛法,从不懈怠,从不退心,也能劝导他人精进修学。

  “三、自行和忍,亦劝他人。”其三,常修忍辱,保持柔和心态,也能劝导他人如是修行

  “四、习行方便,深发大愿。”其四,发起甚深广大的菩提心,并修习种种度化众生的方便,也能劝导他人如是修行。

  此处所举四法,分别为解脱、精进、忍辱、饶益,其中又以解脱为正因。菩萨若能于此四法自行化他,便能成就莲花化生、现增寿命的果报

  《出家功德经》

  1卷,东晋所译,失译者名。佛陀欲令阿难度化鞞罗羡那王子出家,乃令阿难为之解说出家功德,谓出家功德胜于布施等一切功德,诸功德中以此为最。

  《出家功德经》云:“若放男女奴婢人民出家,功德无量。譬四天下满中罗汉百岁供养,不如有人为涅槃故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功德无边。又如起七宝塔至三十三天,不如出家功德。”①

  ①《佛说出家功德经》卷1

  (佛告阿难)若有于此沙门法中使人出家,若复营佐出家因缘,于生死中常受快乐,我满百岁说其福德,不可穷尽。是故阿难,汝满百岁尽寿问我,我至涅槃说此功德,亦不能尽……后若起塔庙,种种珍宝花香璎珞、幡盖伎乐、悬诸宝铃、扫洒香水、以诸偈颂赞叹供养所得功德。若有人为涅槃故出家受戒,乃至一日一夜所作功德,比前功德十六分中不及其一。(T16-814中-815上)

  《出家功德经》记载,佛陀在毗舍离国时,观察到梨车王子鞞罗羡那七日后即将命终并堕落地狱,便令阿难度其出家。王子得知后很是苦恼,请求阿难让他继续享乐六天。到第七天,王子求佛出家,一日一夜修持净戒后命终。经中,佛陀为阿难讲述王子由出家一日所感种种乐果,并应阿难请求,宣说出家功德和阻碍出家的过患。

  这段经文是以校量功德的方式进行说明,如果同意家人或奴婢出家,将获得无量无边的功德。这个功德究竟有多大呢?律祖转引了其中两点。其一,若供养东西南北四天下(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所有罗汉,而且长达百年,其功德不如有人为证得涅槃而一日一夜出家受戒。其二,若建造七宝佛塔,高达三十三天(六欲天之一,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同样比不上出家功德的甚深广大。

  校量功德是大乘经典经常出现的叙述方式。在我们熟悉的《金刚经》中,就反复运用校量功德的方式进行说明。或许有人会觉得夸张,如果一日一夜出家就有如此功德,那我们出家这么长时间又该有多少功德呢?事实上,我们似乎并没有多少感觉。原因何在?因为这里所说的出家是有明确目标的,那就是为了涅槃,为了出离和解脱。只要真正发起这个愿力,哪怕时间再短,也会在内心种下解脱之因,并由此引导我们出离轮回,成就解脱。否则的话,即使供养修得再多,也是轮回中的有漏福报,终是有限而不究竟的。而出家修道所成就的是解脱,是无上菩提,其功德利益高于须弥,深于大海,广于虚空

  《大智度论》

  《智论》云:“出家人虽破戒,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莲华色尼本生经》说。如佛度醉婆罗门,以无量世来无出家心,因醉发心,后当得道①。”因说出家偈②。

  ①《大智度论》卷13

  复次,佛法中出家人虽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中说。佛在世时,此比丘尼得六神通阿罗汉,入贵人舍,常赞出家法。语诸贵人妇女言:“姊妹可出家。”诸贵妇女言:“我等少壮,容色盛美,持戒为难,或当破戒。”比丘尼言:“但出家,破戒便破。”问言:“破戒当堕地狱,云何可破?”答言:“堕地狱便堕。”诸贵妇女笑之言:“地狱受罪,云何可堕?”比丘尼言:“我自忆念本宿命时,作戏女着种种衣服而说旧语,或时着比丘尼衣以为戏笑。以是因缘故,迦叶佛时作比丘尼。自恃贵姓端正,心生憍慢而破禁戒。破戒罪故,堕地狱受种种罪。受罪毕竟,值释迦牟尼佛,出家得六神通阿罗汉道。以是故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戒因缘故得阿罗汉道。若但作恶无戒因缘,不得道也。我乃昔时世世堕地狱,地狱出为恶人,恶人死还入地狱,都无所得。”今以此证,知出家受戒,虽复破戒,以是因缘可得道果

  复次如佛在祇洹,有一醉婆罗门来到佛所求作比丘。佛勅阿难与剃头着法衣。醉酒既醒,惊怪己身忽为比丘,即便走去。诸比丘问佛:“何以听此醉婆罗门作比丘?”佛言:“此婆罗门无量劫中初无出家心,今因醉故暂发微心,以是因缘故,后当出家得道。”(T25-161中)

  ②《大智度论》卷13

  若出家者,譬如有人出在空野无人之处而一其心,无思无虑,内想既除,外事亦去。如偈说:“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T25-161上)

  《大智度论》这段引文,出自“释初品中赞尸罗波罗蜜义第二十三”,以莲华色尼出家因缘和佛度醉婆罗门两段故事,说明出家对于解脱的重要意义。

  “《智论》云:出家人虽破戒,破戒堕罪,罪毕得解脱。”《大智度论》说,作为出家人,虽然破戒是要堕落地狱的。但在地狱罪报结束之后,因为曾经种下解脱之因,终能获得解脱。对于发心出家者来说,不会开始就破戒,总是有过或多或少的出离心,有过或长或短的持戒生活。比起那些从未出家求解脱的人,自然更有成就的希望。

  “如《莲华色尼本生经》说。”本生,佛菩萨因地修行的记述,十二部之一。在《莲华色尼本生经》中,莲华色尼针对某些人害怕出家破戒的畏惧心理,现身说法,告诉大家:我现在之所以能出家成为阿罗汉,就是因为过去生曾在演戏时扮演了僧人。由于种下此因,在迦叶佛教化的时代出家,后因破戒而堕落地狱。辗转反复,到释迦佛教化的时代,再次出家,成就阿罗汉果。所以说,出家关键是要发心正确,具备这一前提,即使偶尔因烦恼现前而破戒造业,只要出离心不退,将来还是有希望的。但若开始就以其他目的混入僧团或从未生起出离心,就另当别论了。

  “如佛度醉婆罗门,以无量世来无出家心,因醉发心,后当得道。”《大智度论》接着又举一个例子。有位婆罗门无量世来不曾生起出家修道之心,却在一次喝醉后要求出家,佛陀就让阿难为他剃度了。虽然他酒醒之后就翻悔了,但因为种下这份善根,未来也能走向解脱。

  “因说出家偈。”论中,佛陀还就出家功德说了一个偈颂。在《四分律行事钞批》、《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四分律行事钞资持记》等注释中,都说此偈为“孔雀虽有色严身,不如鸿雁能远飞。白衣虽有富贵力,不如出家功德胜(《大智度论》卷3,T25-84中)”。孔雀虽然有美丽的外表,却不如鸿鹄能展翅飞翔,邀游天空。白衣虽然有世间的富贵,但不如出家能精进道业,成就无量功德。不过,《大智度论》举莲花色尼出家和佛度醉婆罗门例之前,还有一个出家偈,那就是“闲坐林树间,寂然灭众恶。恬澹得一心,斯乐非天乐。人求富贵利,名衣好床褥。斯乐非安隐,求利无厌足。纳衣行乞食,动止心常一。自以智慧眼,观知诸法实。种种法门中,皆以等观入。解慧心寂然,三界无能及”,这一偈颂正是对出家清净生活的真实写照。

  《本缘经》

  经文出处见大正藏第三册“本缘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又名《本生心地观经》、《心地观经》,8卷,唐代般若译。乃释迦如来于耆阇崛山,为文殊师利、弥勒等诸大菩萨叙述出家住阿兰若者,如何观心地、灭妄想成佛道。

  《本缘经》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不堕三恶。”①

  ①《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4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日一夜出家修道,二百万劫不堕恶趣。(T03-312中)

  在《心地观经》“厌舍品”中,智光长者等听闻佛陀演说报恩之法后,心怀踊跃,发心出家以酬报四恩(父母恩、众生恩、国王恩、三宝恩)。所以,佛陀又为他们讲述出家功德:哪怕仅仅是一日一夜,由此所种的善根,也将使我们在二十劫内不再堕落恶道。

  《僧祇律》

  《祇律》:“一日一夜出家修梵行,离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苦①。”

  ①《摩诃僧祇律》卷29

  若人百千岁,供养百罗汉,不如一夜中,出家修梵行。缘此之福祚,得离于六百六千六十岁三涂之苦恼。(T22-466下)

  《僧祇律》这段引文所叙述的事件,和之前《佛说出家功德经》的记载相同。佛陀观察到离车(毗舍离城的刹帝利种族)童子只有七日寿命,且命终将入地狱。为了让他摆脱即将到来的噩运,佛令阿难“教化此人,劝令出家”。离车童子出家不久,即便命终,其他比丘和他的家人都很悲痛,佛陀就说了这个偈颂,告诉他们:“即使一日一夜出家修习清净梵行,也能远离六千六百六十年的恶道之苦。”

  一日一夜出家所以能感得如此功德,关键有二:一是发起出离求解脱之心,二是如法奉行出家生活。如果做到这两点,即能种下出世解脱之因,功德不可思议。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