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之路何去何从 第三篇 圣道门 7 难行道 5 退缘
退缘
依《释净土群疑论》卷四说修行圣道门有四退:一、信退,二、位退,三、证退,四、行退。
(一)信退,是菩萨十信位中头五位,此位菩萨犹有退生邪见、断善根等。
(二)位退,是菩萨十住位中前六心位,此位菩萨仍然会退败作二乘。
(三)证退,是菩萨十地以前诸凡夫位,于前所证得的都会退失,到达十地才不会退。
(四)行退,是七地以前,于所闻行尚生怯劣,不能修学,中间或会生起有漏的烦恼人法二执等心,故易退转。
八地菩萨入第三阿僧祇,到四不退位,故名阿鞞跋致菩萨,其余七地等菩萨没有四不退,故七地以前不名阿鞞跋致。
《迦才净土论》亦说,凡夫在娑婆秽土,由于五种退缘,故易退转,若生西方,则无五退缘,故不退转。五退缘即是:(一)短命多病,(二)有女人及生染六尘,(三)恶知识,(四)不善及无记心,(五)常不值佛。而退法阿罗汉是六阿罗汉之一,是证阿罗汉果中最钝根之罗汉,他们逢到疾病等恶缘,便会立即退失所证之果位。
《大毗婆娑论》亦说,有五种恶缘,令阿罗汉退转:(一)多营事业,(二)乐诸戏论,(三)好和为诤,(四)喜涉长途,(五)身为多病。
古德说一般贤能及当大官的人,多自僧中来,但十居其九都是迷而不返,不退志而贯彻始终的只占其一。为何如此呢?因五浊恶世,有很多退缘令退菩提心,过去之贤能亦难幸免。故大德们相信,苏东坡是戒禅师的后身(戒禅师初唐人,奉天子命,将一月之三十日每日配一佛名,朔日以定光佛为首,晦日以释迦如来为终,每日礼拜佛菩萨名,为修人天之福报。后世之灵簿记载每日佛名,即依此而来。)、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青禅师宋代高僧,著作甚多)、哲禅师(新罗僧,朝鲜佛教禅门九山桐为山派之祖,谥号寂忍禅师。)后身因为耽着富贵,所以多忧苦。东坡最为亲近法门,所以曾公不及于他,而哲老之后身,因迷惑颠倒故,更是苦不堪言。古今大德,如刘遗民等诸君子,都是僧中再来,故常勤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唯有生到净土,可逢五胜缘,得不退转位。五胜缘是一者长命无病,二者胜侣提携,三者纯正无邪,四者唯净无染,五者为事圣尊。由此五缘,故得不退。
《大唐西域记》卷五载,佛入灭后一千年中,有无著菩萨,是健驮逻国人,在大庵没罗林中修行,无着夜则升弥勒天宫受慈氏菩萨教《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中边分别论》等,白天则为大众讲宣妙理。无著菩萨有弟修行外道,常诽谤佛法,无着为度弟弟,命门徒在弟来相会之时前往迎候,于夜后在弟窗外读诵《十地经》,弟闻后,感悟追悔以前诽谤之罪乃由舌起,即执刀欲割舌以忏罪,无著菩萨制止说:「你以前不知圣教之好处,因而诽谤,罪是由舌起,但杜口绝言,不能补过,今既知佛法好处,何不改以舌赞大乘,带罪立功,以表忏悔。」弟从兄言,于是出家受业,凭借博闻强识,达学研机,成为后来之世亲菩萨。
无著菩萨有弟子名佛陀僧诃(即师子觉菩萨),密行莫测(密行即是护持戒行非常细微,亦即三千威仪、八万细行等,都能持守无缺。如罗睺罗以持戒坚固而为佛弟子中密行第一。)学问渊博,甚为闻名。无着、世亲、师子觉三位非常投缘,大家修行精进,愿望将来能到兜率天宫觐见弥勒菩萨,曾预约谁先舍寿,便要回来报告往弥勒天宫觐见慈氏之情况。师子菩觉菩萨先去世,但三年不报音讯,跟着世亲菩萨亦往生,但六个月时间已经过去,亦不见世亲菩萨回来报命,当时异学者讥诮两位菩萨定是流转恶趣,所以无法灵报。有一晚,无著菩萨于夜分为门人教授定法,忽见空中大放灯光,有天仙从虚空降下,到庭阶敬礼无着,这天仙便是世亲菩萨。无着问:「你为何这么迟才回来呢?」世亲答:「我舍寿后,即莲华化生,生兜率天,莲华才开,慈氏赞说:『善来广慧!善来广慧!』我绕佛三匝后,便即回来报命,没有丝亳延迟。」原来在天上绕佛三匝的时间,已经是人间六个月了。无着再问:「师子觉今在哪里?」世亲答道:「我在旋绕时,见师子觉在弥勒外院,与众仙耽着欲乐,没有空闲来报告行踪」。
师子觉菩萨持戒严谨,密行莫测,凭着愿力福报生到兜率陀天,本来愿望进内院觐见慈氏,怎料未进内院,在外院已经受不住诱惑,乐而忘返了。这退缘是诸经论说四退缘中的「信退」,是《迦才净土论》中说的第二种退缘。
《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云,舍利弗尊者过去六十劫中行菩萨行,曾证六住心,即是已修到「正心住」,由于遇到婆罗门向他乞眼,尊者以大乘菩萨四无量心而行布施,满足婆罗门所求,自挖眼珠给他。婆罗门取眼而嗅,说眼珠太臭,不想要了,然后以脚践踏。尊者非常难过,慨叹菩萨道之难行,不如自度早免生死。(六住心的菩萨仍然会退作二乘,能过此关,进入七住便不会有此退心。)。舍利弗退失大心之后,仍复流转五趣,轮回生死,仍不到彼岸,多生修行到六住的阶位,仍敌不过恶缘而退作二乘,何况我等凡夫,如非求生净土,成佛谈何容易!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