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敬造如法的佛陀形象

  延续——敬造如法佛陀形象

  对于佛像鉴赏,在《大乘造像功德经》等介绍佛陀形象功德的经典中这样谈道:面对佛陀的形象,不应有分别好坏的心态。否则,便违背了我们皈依佛陀的基本心理。因此,去评判佛像的好坏并不是一位佛弟子应有的正念。此处客观地探讨佛教的造像问题,只是从认识水平上进行提高,绝非对佛像进行挑剔。这是前提。

  讨论分为十二个主题:

  一、最早的佛像。最早的佛像由牛头旃檀木雕刻而成,是佛世时优填王由于思念佛陀而制成,并得到了佛的直接授记。

  二、《造像量度经》。其中记载了舍利弗尊者显示工艺师身份[1]向佛陀请教造像法度的过程。

  三、过失与功德。这点必须首先说明,必须以一种良好积极的维护佛法的心态,来了解过失与功德,才不至于对三宝产生冒犯。

  四、迥然不同的比例关系。佛教造像应遵循法度,无论汉传、藏传,还是南传的佛像(包括现在常被认为比较如法的尼泊尔佛像),如法的基础全都是法度。符合法度的佛像让人心生欢喜,或觉得佛像本应如此。产生这些心理感受,都是因为敬造佛像的过程中遵循了历史上传承下来的规范法度,其实就是比例关系。佛像与普通人体的比例关系有很多不同,既要在大众面前让人觉得佛很亲切,心理上容易接受,又要与普通人有不同之处,这就需要对佛像各部位的比例关系进行规范。

  五、比例关系衍生的细节。佛像优美的形象和线条,绝大多数都是由比例关系衍生的。

  六、方与圆、细节与体块。本节建立在一定的美术基础上,侧重于美术评论。

  七、脸与髭、松与紧。“髭”是面部的短须。在唐代以前的佛教历史上,佛像通常都带着短须。不仅是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人们熟知的菩萨也都是面带短须的男性形象。这是为了强调佛是现大丈夫相,并非贬低女性社会地位(从历史上看,唐代女性的社会地位是很高的)。

  八、卍字与*轮。这是人们热衷讨论的话题,但在佛教正式的造像法度中,这些本不应该是问题。

  九、肉髻、发髻与宝髻。这三种髻包括了无见顶相[2]以及佛在成道时头顶隆起的肉髻。佛陀的肉髻不仅是皮肤的变化,连骨骼也同时鼓起来,经典中说“形似积粟覆瓯[3]”,就像堆积的小米覆盖在一个陶罐上。这个形象并非保持不变,佛陀头顶每半月都长出头发。有一位弟子在为佛理发时,非常紧张,生怕割伤佛的肉髻、宝髻,所以特别谨慎。佛说:“你要放下。”经过佛陀几次开示,这位弟子在一次为佛理发后开悟了。

  十、过分的批评与无度的放任。本节讨论现代人对于佛像的一些误读——有过分的批评,也有无度的放任。不少人认为造像法度过分繁琐,因而在造像时不顾法度,任意发挥。有些美术行业的人,动手创作之初感觉很好,便以为所造的是如法的佛像,甚至批评佛教造像法度。更有甚者,在无度放任之后所造出的已根本不是佛像,还在坚称这就是佛像,而不强调是自己的创作。所以,遵循法度很重要。

  十一、西方写实与东方线条。

  十二、塑绘修养与宗教情操。本节介绍塑像和绘画佛像的修养,以及美术造型能力和宗教情操的结合。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