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瓣心香迎鉴真
一瓣心香迎鉴真
明真法师
鉴真大师回国“探亲”,是中日两国佛教徒和两国人民的一件大喜事。我们中国佛教徒,怀着尊敬和感激的心情,洁治香花,热忱欢迎大师。
大师今天回到了阔别一千二百余年的祖国,以清静慧眼,亲见祖国大地风和日丽,万紫千红,十亿人民,为创建人间的天堂而奋发努力,一定会思绪万千,喜极欲泪。
公元八世纪二十年代,日本长屋王子委托遣唐使送来一千件袈裟,向中国佛子结缘。每件袈裟上皆有四句富有哲理的艺术语言:“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这四句话,表达了长屋王子的远见卓识,深心大愿;也反映了当时中日两国朝野有识之土的共同愿望。这在今天对我们两国佛子,仍具有启发、激励的作用。鉴真大师与荣睿、普照两法师初次会见时,就提到这件事,说日本为“有缘之国”。表明大师未东渡前,对日本就抱有深厚的感情。他的东渡,正是由于要使这两个“有缘之国”,共结善缘,尽未来际的大慈大愿,所以五次东渡失败,饱尝了千难万险,还能志坚金石,百折不回,终于胜利到达了日本。“为是法事也,何惜身命!”这两句话所表现的大师坚毅不拔、无私无我献身的精神,千载之下,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法事”,不能单纯理解为宗教方面的事。佛教教义:“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用佛法知见,作利乐世间的事,皆为法事。离开了世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是没有什么“法事”可作的。
大师给友好邻邦日本带去了如来的戒法幢,带去了盛唐的文化艺术,带去了中国佛教徒和中国人民的友情。他在日本生活了十年,以垂暮失明之身,寸阴是宝,精进不懈,对日本佛教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多方面贡献。到今天,经历了一千二百多年的浪长岁月,他的光辉形象,仍然活在日本人民心中,这决不是,偶然的。
长屋王子“共结来缘”的寄语,应当说,它不是绣在袈裟上,而是千百年来深深地镌刻在我们两国广大人民的心扉上、历史上。两国佛教先人不避艰险,不畏牺牲,梯山航海,友好往还,都是为了缔结这个缘,加深这个缘。我们应当发扬这个传统,踏着先人的脚步,把鉴真大师的忘我精神和坚强毅力,作为我们的传家宝,体现在努力促进中日两国友好合作事业中,使两国佛教徒和人民之间从古以来结成的深厚之缘更加浓厚。这是我们追怀鉴真大师,对鉴真大师最诚挚、最珍贵的献礼。
(原载1980年5月3日《人民日报》)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