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善业道经
《十善业道经》中文版本为唐朝实叉难陀翻译,北宋施护所译《佛为娑伽罗龙王所说大乘经》为同经异译,本经出自西晋月氏国三藏竺法护译《佛说海龙王经》,为其第十一品《十德六度》,是释迦牟尼佛在娑竭罗(意为:咸水海)龙宫,为龙王所宣说的经典...[详情]
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讲
第十讲
各位听众!今天讲到十善法中的:
第四、永断妄语。
语、是语言,也就是各人从嘴里说出来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文字在内。语言、文字、为人与人之间,彼此交换意思的工具。人与人之间互相的交涉,有如罗网,极复杂而不可名状。其间需要语言文字,表达意思,或解决问题的地方太多了。假如心存不善,逃避责任,或作弄他人,或从中渔利。因此、在语言文字上,不见者言见,见者言不见;不闻者言闻,闻者言不闻。总之、所说出来的话,或写出来的文字,全属虚构,毫无实事可言,是为妄语。孔夫子曾经说过:‘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察其言而观其行’。这话的意思是说:我当初很相信人家的话,人家说什么,我都信以为真,可是上了不少的当,吃了不少的亏,但也增加了我很多经验。所以我现在对一个人的说话,我要察看他的虚实,随后还要看看他的行为,是否兑现,我再不会轻易的相信人了。孔夫子有了这经验,所以他对他的学生,也有‘言顾行,行顾言’的戒条。言顾行、行顾言、就是说的与做的,事实上要相符合,就是不妄语。
第五、永断两舌。
舌、就是我们的舌头,说话需要舌头,没有舌头,就辨不出音声的屈曲,而不成为语言。不成为语言,就不能表达意思。
两舌、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两个舌头,乃是于一件事,作两个说法;对一个人,有两种的批评。都如当面说这人是对的,背后说这人是不对的。或者向此说彼,向彼说此,离间恩义,挑唆斗争,这都是叫两舌。
第六、永断恶口。
口、也是说话的工具。恶口、就是从嘴里发出粗言恶语,骂詈或毁谤他人,使对方的人、丧失颜面,或损失名誉。这都是由于他人的行动,不合自己的要求,于是发动嗔怒。须知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许许多多的恶事,都从一念嗔心中引生出来,不但有违学佛者慈悲之心,亦伤失学佛者的人格。
第七、永断绮语。
绮语者,绵绣绫罗、叫做绮。也就是有文采的装饰,使不好看的东西,增加美观使人生爱。绮语、就是运用说话的技巧,把话说得好听,所谓甜言蜜语,使人爱听。都如妆饰浮言靡语,以及艳曲情调,力能增长听者的爱欲,引生听者的悲感,因而心荡神驰,失却自主的能力,走入歧途。孔夫子曾经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所以圣人所见,没有不同,足见绮语的为患之大。
这四种口过当中,尤以大妄语,是学佛者所更当谨慎的。什么叫做大妄语呢?学佛的人,有了一知半解,从古人的言句中得了一两句机锋,为贪图名闻利养,自己以为已经明心见性,甚至自以为证得什么果位,页高我慢,妄自尊大,炫耀于人,是为大妄语。犯了大妄语,是破根本大戒,应当堕无间地狱。其余、如果为了救济他人的急难,或交际场中,避免他人的花费,方便权巧,所谓便宜行事,那是不犯什么过失的。
关于不妄语的部份,我来说一只故事:过去、佛在世时,有一位老比丘,在化饭的时候,遇到一家贩卖珠宝的人家。珠宝店里老板(音板ㄅㄢˇ),这时候手上正拿著一颗珍珠,见到老比丘登门化饭,随时将珍珠放在台子上,走到厨房间去拿饭菜来,准备供养老比丘。真是意想不到的事,这时屋里有一只鹅,鹅伸长了头颈,把珠子误作食物吞下去了。老板拿饭出来,一眼看到台子上的珍珠不见了,心中不免一惊!便问老比丘说:师傅!台子上的珍珠,你拿去没有?老比丘说:我没有拿。老板说:那末!我的珠子什么地方去了呢?老比丘不答。老板再三盘问,老比丘只是不答。老板光起火来了,拿起木棒来,把老比丘打得头破血流,老比丘还是不响。老比丘的血流到地上,鹅儿不知趣,把血当水,低著头舐老比丘的血。老板更生气,一棒把鹅儿打死了。老比丘这才开口说:施主!你别生气,你的珠子被鹅儿吞下去了。老板不信任他的话,赶忙用刀剖开鹅儿的肚皮,果然珠子在鹅儿肚皮内。老板一见,惶恐万分,伏地请罪,求师傅的忏悔。老比丘一笑,恕你的罪罢!老板问,师傅!你先前为什么不说呢?老比丘说:我承认是我拿的,我不但犯盗戒,而且犯妄语戒。我如果说实话,那末!不啻我杀了鹅儿,又犯杀戒,你教我如何说法,所以我宁可被你打死,我也没法说明,日后你自有明白的一天。现在鹅儿已死,我不妨说明。但因我的化饭,使你生气,使鹅儿丧命,我心里仍是非常惭愧。老板对老比丘五体投地,很恭敬的说:佛陀的伟大!佛陀的伟大!向下讲到:
第八、永断贪欲。
贪、是贪求。欲、是五欲。五欲为财、色、名、食、睡,这五件事为每一个人之所贪求的。
财、为财产。色、为男色与女色。名、为名誉。食、为饮食。睡、为睡眠。这五件事,实在为人类生存的要素,也是人类繁殖的必要条件。但是必须有限度,也就是适可而止。多了就是祸害,贪求更是罪恶。拿财产的财来说罢: 释迦世尊在日,尝与阿难同行。道路中有人遗弃了一大堆金银,阿难指著金银问佛世尊说:这是什么?佛说:毒蛇、赶快让开。阿难与佛世尊急步向前,不敢再看他一眼。佛世尊的后面,却跟著一位贫民,他看到地上的金银,又听到佛世尊与阿难尊者的问答,他心里在发笑,这两个沙门,真是傻瓜,分明是金银,他们偏说是毒蛇,我偏不怕这毒蛇。于是脱下衣衫,将金银包扎而去。一个贫人,顿然发了横财,这还得了。于是轰传乡里,更传达到国王。国王将这位暴发户传到朝庭,叫他把全部金银,捐充军饷。暴发户拿出一半,国王不承认,暴发户又献上一半,于是依旧是个穷错大。但国王仍不满意,认为他藏匿的金银还很多,勒令他全部献出。穷人实在穷,真的没有了,可是无法填满国王的欲壑(音或ㄏㄨㄛˋ),于是将穷人拘禁起来了,并且说:如果不全盘交出你的金银,非严办你抗命的罪刑不可。穷人一文没用著,反而失去了自由,在监狱里左思右想,才体悟到佛世尊的金石之言,金银岂止是毒蛇,他的祸害尤甚于毒蛇。于是合掌至心念,南无佛陀!南无佛陀!事情传到国王耳朵里,把他提出来一讯问,国王也深深的体会到佛陀的话不错。因而带领穷人,一同去参见佛陀。佛陀为他们开示五欲的祸害,两个人同时都得了道果。今天讲到这里为止。
- 上一篇: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九讲
- 下一篇:十善业道经讲话 第十一讲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