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解 三十六
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解(三十六)
南亭老和尚
“时彼众中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须弥巨海,磨灭无余。’”
此引斑足王文中第二、偈颂也。颂前为引言。“第一法师”,众中之上首也,有道、有学,是善知识,故能对普明王有合乎般若至理的开导。
合有八偈:一、二偈,诸行无常观,分二:一、依报。“劫火”之“劫”,据佛经所说,我们所依止的这一地球,有成、住、坏、空之四大劫。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集二十增、减为一中劫;集四中劫为一大劫。而成、住、坏、空,则各有二十增、灭也。“劫火”之火,为水、火、风三大灾之一。世界之坏,皆三大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刮三禅也。劫火祗是指三灾中之火灾而言。劫火起时,七日并出,时经二十小劫。一物皆无,名为“洞然”。所以名为洞然者,以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坏”。三千大千世界中,包括了一百亿个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彼时百亿”须弥”山,须弥山四周之“巨海”,皆“磨灭无余”而进入空劫。你这一个小小国家还有存在余地吗?
“梵释天龙,诸有情等,尚皆殄灭,何况此身?”
第二、正报。正报指众生身体而言。“梵”指梵天,“释”是帝释天,“天”泛指诸天,“龙”为八部护法神之一;“诸有情等”泛指六道众生。意思是说,劫火起时,不但依报的三千世界化为灰烬,即正报的六趣众生,下至阿鼻,上至梵天,“尚皆殄灭”。“何况”区区你一个人的血肉之“身”,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怨亲逼迫,能与愿违。”
二、二颂,诸受唯苦观,分二:一、苦果。上一偈“何况此身”句既结束上文,也是生起下文。何以言之?血肉之身固然是微不足道,何况它还担负了许多痛苦呢!所以说诸受唯苦,而教我们观察。诸如“生、老、病、死”。“生”是凡夫之所欢乐的。殊不知,一个婴儿孕育在母胎中,一住,就是十个月,和人体的直肠隔了一层肉壁,饮母血以为营养,腥臊、臭恶、肮脏、龌龊,难以笔墨来形容。最后从产门里挤出来,这是多么丑恶的一件事!佛陀以慧眼看穿了,这一幕无有可喜,祗足悲伤。至于老、病、死苦,我们祗要到殡仪馆、医院里一看,就会恍然大悟了。此外,还有台风、地震、山崩、海啸、大水、大火,飞机、车、船的失事、盗贼的窃抢,造成我们多少的“忧悲苦恼”。“怨”家的”逼迫”是理想中的事。至于“亲”有什么逼迫呢?这要问在家人,才能洞悉。以我所知,诸如一位有佛教信仰的老妇人,她要念经、拜佛,却被那些孙男孙女吵得要命,儿媳又都有职业。这老妈子的事,就到了老太婆身上了。你能推开不管吗?佛教也不教人放弃家务而学佛。果尔,就于事有碍了。所以国事、家事,皆“能与”你的“愿”心相“违”背,使你虽有怨气而无法发泄。
“爱欲结使,自作疮疣,三界无安,国有何乐?”
第二、苦因。我们再观察:这些苦果从何而来的呢?“爱欲结使,自作疮疣”。“爱欲”,因欲而有爱,其根本则在于贪、嗔、痴三毒的“结使”。结,纠缠不清也。它能迫使我们贪着生死,但其性本空,如水上之泡,而是我们飞蛾投火,“自作疮疣”。所以“三界无安,国有何乐”呢?
“有为不实,从因缘起,盛衰电转,暂有即无。”
三、二偈,诸有皆空观,分二:一、总明法空。这是申明上文无常、苦观更深一层的理论。“有为”是世间法,是”不实”在的。其理由是”从因缘起”。亲能生起为因,疏能助长为缘。譬如稻子为因,日光、空气、水、土、人工、肥料为缘,有稻苗生。我们固然不否认稻苗的存在,但寿命短促,转眼成空。我们也不否认富贵荣华的存在,但一“盛”一“衰”,有如闪“电”一样,“暂有即无”。“暂有即无”,就是“转”变。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其淫威冠绝古今。死后,秦国也就旋踵而亡。假如有人说“三十七年到底有三十七年的享受呢!有何不满?”这才是真正的消极、悲观呢!
“诸界趣生,随业缘现,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二、界趣空,此是法空的引申。“诸界”,三界也。“趣”,六趣也。“生”,四生也。所有众生受报好丑,皆“随”各个众生所作的善恶“业缘”而显“现”,“如”光”影”、声“响,一切皆空”。
“识由业漂,乘四大起,无明爱缚,我我所生。”
四、二偈,诸法无我观。“我、我所生”者,显无我故,又无主宰也。我们的“识”心,虽说是诸法之大本,但它是毫无主宰的。它完全“由”于善恶的“业”因牵着它的鼻孔,“乘四大”而“起”。或上天堂,或入地狱,或投驴胎,或入马腹,“漂”浮在水面上,看波浪的起伏而显着高低。所以然生来死去、永无了期者,“无明”的绳子、“爱”的枷锁,捆“缚”得结结实实,无法接近到解脱的边缘。《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由断绝时。”又曰:”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巨海、藏识海,皆心识也。风,五光十色的境界也。海水遇到猛风,滔天的波浪无有宁息之时。生死轮转,可怕也夫!
“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
偈中初二句指正报色身而言。”识”既”随业”所”迁”,当即无我、无我所、”无主”。正报既然如此,依报的”国土幻化亦然”。
三、普明王悟解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闻法、悟解,证空三昧,王诸眷属得法眼空。”
“王”及“眷属”闻第一“法师说””偈”以后,各各豁开心地,“悟解”宇宙万有缘起正理、无我、无我所,而王则”证”到了“空三昧”,眷属们则都得到了“法眼空”。王之悟解深刻,于真空之理一定不移,故曰三昧。眷属们则于诸法之缘生无性认识清楚,故曰“法眼”。无性,即空也。王及眷属,都是有福报的人。有福,即有智慧。历朝以来,帝王、贵人,不肯亲近佛学者,财色、权势蒙蔽了他的智慧。朱夫子熹言:“祗为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也。
四、诸王悟解
“其王即便诣天罗国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时到,悉应诵持过去诸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偈。’诸王闻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诵持。”
“其王”,普明王也。普明王既得空三昧已,欢喜踊跃,思有以度人。于是很快地回到“天罗国”,见过顶生王后,马上跑到被囚禁的”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时到。’“就命”,如《孟子.梁惠王章》:“齐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就死”来讲,非常适合。我已闻说《般若经》偈而开解,视死如归,诸”仁”者亦可向我学习。于是就教他们”劫火洞然”的偈语。诸王皆非常人也。一闻偈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于是”各各诵持”偈语不已。
五、斑足王悟解,分三
“时斑足王问诸王言:‘汝等今者皆诵何法?’尔时普明王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王闻是法,亦证空定,欢喜踊跃。”
一、闻法悟解。“斑足王”有时会到囚禁诸王的地方看看。奇怪呀!他们的嘴巴不断地挪动,好像是在念什么!于是亟”问诸王”:“汝等””皆诵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真是奇迹!斑足王听过偈语以后,亦悟解而“证空定”。于是“踊跃欢喜”,以其闻所未闻也。
“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汝等咎。汝各还国,当请法师解说般若波罗蜜多。’”
二、改过而遣诸王。斑足王大彻大悟了,知道过去的错误,而且错得离奇。于是”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以暴力加诸汝等,实在地说,“非汝等咎”,你们是无罪的。“ㄒ汝各还国”,修习般若。般若的威力太伟大了!
“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得无生法忍。”
三、弃国修道。文显易解。“无生法忍”者,诸法皆从因缘生。因缘分散,则各归消灭。无有能生之者,亦无有能灭之者,更没有我和我所存在其间。忍可安住于此理者,即无生法忍。斑足王有此勇气,故成就亦大。我国历史上以帝王而出家者,固不乏其人,然皆穷途末路,借此以逃死耳。南宋灭亡,末帝随元军北去,封天水公,后来曾请求出家,诏许之。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凤阳。青年时年荒榖贵,父母双亡,无以为生,乃出家于皇觉寺。明建文帝,皇位为燕王棣纂夺,亦逃而出家。传说清顺治帝,以母后下嫁多尔衮,以为耻辱,亦逃五台山出家。此事正史所不载,传说而已。此外,大权在握、皇威巩固时,弃国舍世荣为求道而出家的,则阒其无人。
“大王!过去复有五千国王常诵此经,现生获报。”
三、引过去诸王。“过去”当然在世尊以前。古人笔记上记载:诵经或念观音圣号,获消灾、灭罪、得福者,指不胜屈。
五、大慈付嘱
“汝等十六诸大国王修护国法,应当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若未来世诸国王等为欲护国、护自身者,亦应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世尊大慈,在引证过去诸王解经获福以后,复苦口婆心,叮咛付嘱,现在世的“诸大国王”固应如是行,即未来世的诸大国王也应当如是做去。既“护自身”,也保护了“国”土。而且护国,即所以护我黎民也。
六、闻法得益
“说是法时,无量人众得不退转,阿修罗等得生天上,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
这是本品结束的文字,也是表明听众获得的法益,以增强我们的信心。一、“无量人众得不退转”者,这是人间的人众所获得的利益。”不退转”者,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或退转也。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别。(详见《佛学大辞典》六○○页)此中没有明文规定是那一种不退转,我也不必武断。二、“阿修罗等得生天上”者,“阿修罗”译言非天或无德,以其因中带嗔心而修布施,性好斗争,有天福而无天德。他的居处在须弥山之四周海底。因闻此品,而得生天上。三、“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者,“欲”,欲界六天;“色”,色界十八梵天。这些诸天,俱因闻此品而得到无生忍。断人我执,名无生忍;断法我执,名无法忍。诸天仅得无生忍也(待续)。
- 仁德上人:起心动念为火,般若大智慧为水
- 仁德上人:什么叫般若智慧呢?
- 济群法师: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 永明延寿:般若无相不受一尘,云何广辩四缘及诸因果?
- 灯云法师:如何运用般若智慧获得幸福
- 印顺法师:印顺法师: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星云大师:“般若”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 星云大师:“般若”对我们有什么妙用呢?
- 宽谦法师:缘起性空在生活中的点滴应用 世间行般若
- 星云大师:佛教般若的妙用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成刚法师:佛经里常出现的“般若”到底啥意思?
- 星云大师:般若的真义
- 法藏大师: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略疏
- 蕅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观心释
- 蕅益大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空论
- 憨山大师:论般若
- 惟贤法师:大般若经要义
- 南亭法师:六道轮回问题
- 智谕法师: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释要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