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
《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梵文:☉〉,mahā-vaipulya-buddhavata猞愀欀愀-sūtra) 。大方广为所证之法,佛为能证之人,证得大方广理之佛也,华严二字为喻此佛者。因位之万行如华,以此华庄严果地,故曰华严。又佛果地之万德如华,以此华庄严法身,故曰华严。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最..[详情]
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
《华严经.净行品》讲义 〈十〉
南亭法师
“厄难”,范围甚广,诸如王难、盗贼难、水火难、毒蛇猛兽难、山行迷路难。如果我们不幸,遇到以上的诸难之一,将有丧身失命之虞。虽然如此,我们别忘记一切众生。我们“愿”一切“众生”,能“随”你们自己的“意”愿,“自”自“在”在,所行之处,一切均无障碍。但这不是凭你嘴说、心想的,要大家发菩提心、行菩萨道,才能如愿。
舍居家时,当愿众生,出家无碍,心得解脱。十二愿。
“居家”,就是在家人。因受佛法的薰陶,而有脱离尘俗的思想。那么,他就应该作出家的准备。因缘成熟的时候,削发披缁,投入寺庙而依僧安住了。一人出家,一人得到解脱,多人出家,岂不多人得到解脱。所以我“当愿众生”,和我一样,也来出家。然而出家有什么好处呢?“出家无碍,心得解脱”。碍,就是障碍。在家人如果家庭环境好,那么,穿的、吃的、交际应酬、家事、国事,一辈子理不了;家庭环境不好呢,所见到的是妻子啼饥、儿女嚎寒,你得作牛作马,为妻子谋衣谋食,这不就是障碍吗?出了家,不娶妻生子,那就没有这些障碍了。没有了这些障碍,我的心理上也就得到解脱而专心一志为佛法了。
入僧伽蓝,当愿众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十三愿。
十三、十四、十五之三愿为出家之方便。“僧伽蓝”是梵语,译云众园。僧伽,本来译为和合众,此处去了和合二字,就称为众。花园、菜园、果园、树园,皆可称园,园者,范围的意思。住僧众的地方名为众园,等于中国的寺、庙、庵、堂。僧众住的地方,清静无染,唯有修学佛法,解脱自在。我既得到一个安身立命的好去处,我发心“当愿众生”,大家皆能够“演说种种无乖诤法”。“无乖诤法”,就是六种和合,也就是同住的规约。六和合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 同遵、见和同解、利和同均。有此六条规约,大家同住,事理一味,就不会有竞争的事发生。乖者,乖违。
诣大小师,当愿众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十四愿。
我们既住在僧团里,理应修学。然而传道、授业、解惑的师父是谁呢?是大小师,所以说“诣大小师”。“诣大小师”,就是去大小师的住处。佛在世时,佛是大 师,和尚是小师。佛灭度后,说戒和尚、羯摩、教授是大师,七尊证是小师。“诣大小师”者,请益受教也。“巧事师长,习行善法”:师长,就是大小师。我们既 然亲近受业,就要循规蹈矩,是谓巧事。“习行善法”,笼统的说就是戒、定、慧三无漏学。
求请出家,当愿众生,得不退法,心无障碍。十五愿。
前两偈似乎还在准备阶段,这一偈才算正式出家。“求请出家”:当你选择了你所敬仰的师父而要求其度你出家时,这在佛世及佛灭后的若干世纪中,要在僧团中作一白三羯摩的法事。得到众僧的允许,你才能跟你的和尚出家。当我出家时,同时要发愿,愿度一切众生,皆发心出家。出家而后,可以获“得不退法”而使“心无障碍”。“不退”者,不中途退悔。按:不退有三:一、位,二、行,三、念。1 天台宗还有四教的不同。2凡事“靡不有初,鲜克有终”3。有始、有终,才能有所成就。然而在律部中允许三次出家,三次还俗,这是众生的业障。出家要精勤自励,始能“心无障碍”。
脱去俗服,当愿众生,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十六愿。
“俗服”:世俗所穿的服装,形式虽然随各国的风俗,大致是统一的。但是在颜色上,尤其是女人,未免红红绿绿、鲜艳夺目。在佛教徒是不合法的。当我们“脱去俗服”时,我要“当愿众生”和我一样,我们应该“勤修善根,舍诸罪轭”。“善根”:最少礼佛一拜、念佛一声,都是善根。“舍诸罪轭”:轭音厄,架在牛、马颈上半三角形的横木。过去时用马驾车、用牛耕田。这个横木架在牛、马颈项上,你得要拼命地拖和拉。善、恶是我们行为上极端不同的两面。行善,则上升;行恶,则下堕。善恶因果昭然若揭,听不得你自由。所以我们要舍去恶法而勤修善业。
剃除须发,当愿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十七愿。
“剃除须发”是佛教的制度,也是初出家时必须履行的第一道义务。在家人讲究仪容,所谓“美须眉”。出家人也讲究相貌庄严。释迦牟尼佛不是有三十二相吗?诸如眉如秋月、两耳垂肩,这是多生多劫修因的结果,不是人工修饰。须发长了、多了,藏垢纳污;修饰、洗沐,花费时间,妨碍道业,所以要剃除清净。在剃除时,我要发愿,愿一切众生“永离烦恼,究竟寂灭”。须发纠缠不清,所以将它代表了烦恼,其实祗是烦恼的一部份。俗语说“三千烦恼丝”,也许受了佛教的影响。去除了烦恼,可以得究竟寂灭。究竟寂灭,就是涅槃、菩提(待续)。
【注】
1.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八:不退有三:一位不退,七住已上。二证不退初地已上;三念不退八地已去;今此近希位不退故。若约圆教当位,从信入住得位不退。
2.天台四教:指天台宗之判教。天台宗之教相判释,有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类:以佛说法之内容(化法),分为藏、通、别、圆等四教。以佛说法之形式(化仪),分为顿、渐、秘密、不定等四教。
3.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随疏演义钞》卷第二十一:“罽宾禅师即耶舍三藏疏。世人靡不有初等者,本即毛诗王注周易亦用此言,靡无也,鲜少也,克能也。”其原文出自《诗经》大雅?荡之什?荡,文意言国运初始,无不隆盛,而甚少能善其终也。 相关文章
南亭法师南亭法师著:释教三字经讲话南亭法师著:六道轮回的问题南亭法师讲述:十善业道经讲话(三)南亭法师讲述:十善业道经讲话(二)南亭法师讲述:十善业道经讲话(一)
更多相关
- 上一篇: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九
- 下一篇:华严经 净行品 讲义 十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