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法门要义
净旻法师简介
释净旻,俗姓杨,祖籍湖北江陵,1968年12月生于浙江定海。1990年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依悟道上人剃度,法名传照,字净旻。翌年在江西云居山真如寺一诚长老座下受具足戒。毕业于普陀山佛学院天台宗进修班,专攻天台学。2000年承嗣香港观宗寺觉光大师法脉,为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七世。
历任普陀山紫竹林副监院、普济寺副监院兼妙善方丈秘书、祥慧净院监院。现任普陀山佛教协会副会长、浙江省佛教协会常务理事、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普陀山佛教艺术总监、隐秀讲院监院等职。发表有《台宗三字经》、《天台宗基本架构》、《论大乘是佛说的基本理念》、《“大白牛车”释义》、《普陀与高僧》等论文多篇,参与《普陀洛迦山志》的编审,主编《妙善大师年谱》、《普陀山观音宝相集》。
素秉“持戒为本,善友为依,弘法为务,净土为归”之志,曾应邀讲学于普陀山佛学院、浙江大学总裁班、清华大学总裁班、宁波佛教居士林、余姚佛教居士林、上海复旦大学、香港会展中心等。
净土法门要义
净旻法师
2007-03-02
于普陀山隐秀讲院
净土法门的要义,简单扼要地介绍一下。
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是天台宗,在隋朝建立。天台宗之后,出现了第二个宗派,就是三论宗。剩下的几个宗派几乎都是在唐代建立的,有华严宗、法相宗、律宗、密宗、禅宗和净土宗。以上号称中国汉地的八大宗派。八大宗的建立,抱着一种什么原则呢?就是众生有八万四千种病,佛说八万四千种法。一切宗派,一切行门,上契诸佛之理,下合众生之机。
所以说“药无贵贱,愈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则妙。”生什么样的病,服什么样的药。药没有贵贱,只有对症不对症;法没有高下,能够契合众生根机,皆是妙法。所以我们要强调的是:门户之见不可有,宗派情怀不可无!无论我们学什么宗、修什么法,我认定我们的法最为殊胜,最为圆满。
但这个“最为殊胜”,是因为合我的机,所以最为殊胜;为什么说它“最为圆满”呢?因为它不离佛陀无上妙智与出世本怀。从这个意义上讲,显密平等,八宗平等。
在我们汉地,唐宋之际,以禅门最盛。一般的出家人,包括很多的士大夫学佛,都是学临济禅、学曹洞禅,所以禅门兴盛。影响所及,天下寺院,大都称为“禅寺”、“禅院”、“禅林”。
宋代以后,净土法门逐渐在民间流行。当然这得力于我们的永明延寿大师、四明法智大师、慈云遵式大师、莲池大师、蕅益大师等一大批大善知识的不懈弘扬,更因净土法门本身的“三根普被,利钝全收”。
那么,净土法门的依据在哪里呢?古称“三经一论”,这是净宗的理论依据。“三经”,就是《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和《佛说阿弥陀经》,“一论”是天亲菩萨造的《往生论》。“天亲菩萨”也就是无著菩萨的弟弟世亲菩萨。到了清末的时候,魏源居士,他加了一本经,就是《华严经·普贤行愿品》。普贤愿海,“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所以他认为《普贤行愿品》应该称为净土第四经,这就变成了净宗“四经一论”。南京金陵刻经处的杨仁山居士给他作了一个木刻本,就叫《净土四经》。
到了我们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印光大师,他非常推崇《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部《念佛圆通章》只有两三百字,简明扼要,但把净宗的原理、纲要,讲得清清楚楚,所以他在《文钞》当中说:《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可谓净宗最妙开示。因此合称为净土“五经一论”。从此形成定式,我想没有人再加第六本经了。
净土思想传到中国,第一个弘扬的,是东晋庐山东林寺的慧远大师,他弘扬的念佛,是实相念佛。我们净土法门有四种念佛:最高境界实相念佛,其次是观想念佛、观像念佛和持名念佛。在远公大师之后,又出了两位大德,都在中国北方山西一带,就是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特别昙鸾大师,他造了一本《往生论》的注,道绰大师作了一本《安乐集》,在中国的北方弘扬净土法门。但是这两位祖师,却没有被排入到净宗十三祖的序列当中,被人们忽略掉了,而在日本却非常受尊崇。汉地所传诵的,是初祖庐山远公大师、二祖长安光明导公大师,即光明寺的善导大师。善导大师的名著叫作《观无量寿经四帖疏》,一共四卷,故称“四帖”。我们中国很多学净土的人,忘了道绰大师和昙鸾大师,其实这两位非常重要。
当然净土法门开宗立派最重要的是二祖善导大师,他在中国第一个被称为是弥陀化身。第二个被称为弥陀化身的,是唐代天台山的丰干禅师,他有两个著名的弟子:寒山和拾得。第三个被称为弥陀化身的,是唐末五代时候住在杭州,即现在的净慈寺,当时叫慧日永明院,就是永明延寿大师。甚至他的生日农历十一月十七,被人们称为“弥陀诞”。阿弥陀佛圣诞日从何而来,净土五经一论没有记载,整部《大藏经》里,佛没有说过。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一月十七这个日子,是沿用了永明延寿大师的生日。就像我们说的弥勒菩萨的生日是正月初一,依据在哪里?佛在《弥勒上生经》和《弥勒下生经》里都没有讲过,这个依据是根据奉化岳林寺布袋和尚(契此和尚)的生日在正月初一,所以中国的佛教界就把它定为弥勒圣诞日。
到了二祖导公大师的时候,他就在这四种念佛当中,特别提倡持名念佛。因为《观无量寿经》提倡的是观想念佛——十六观。所以《观无量寿经》,又称《十六观经》。但善导大师讲:末法众生,“境细心粗”,境非常地微细,心非常地粗躁,“境细心粗,观想难成”。修观想法门,修十六观非常难。认为末法时代,还是倡导持名念佛。而持名念佛在净土三经中,洽洽是《阿弥陀经》所极力提倡的,经云“执持名号,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七日,一心不乱”,希望大家能够持名念佛。我们现在用的《佛说阿弥陀经》,是鸠摩罗什法师翻译的,而玄奘法师翻译的另外一个版本,叫《称赞净土佛摄受经》。这里玄奘法师翻译为“一向专念”。我们看到“一心不乱”四个字,感到很有压力。末法众生,身心散乱,妄念不断,要想一心不乱,太难!我们不妨看一下玄奘法师的译本,他把它译为“一向专念”,所以很多地方我们就可以对照实施。
净土法门在唐朝的时候已经引起了各界的共鸣,到了现在可以讲大江南北在汉传佛教地区,是第一宗。禅宗已经没落了,衰退了,甚至已经变成了口头禅、文字禅,只是一些知识分子还非常地向往禅学、向往禅的境界。但是一般的信众,包括大量的出家人,还是以念佛了生死,叫“念弥陀慈父,生极乐家乡”,念佛为因,成佛为果,宣扬这种思想。所以现在虽然匾额上还写着“某某禅寺”,但是里面课诵修行,都是念阿弥陀佛,回向都是“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或者“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这都是用的净宗的法门。
我的师父悟公上人,和我本人,都是忠实的净土宗信徒,专修念佛法门。念佛法门在佛门当中,自古都称之为“方便法门”。但是这句话不确切。严格地说,净土法门用四个字形容:难信易行。
从“易行”的角度来讲,它是方便法门,它只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就可以了,不需要你精研佛法,不需要你具备禅定功夫,不需要你年轻,也不需要修很多加行,它都没有这些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它是一个“易行道”,是个方便法门;但是千万不要忘记,在方便的前面,它有两个字:“难信”法门。
所以佛自己在说《阿弥陀经》的时候,就讲我今天“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我们诵《阿弥陀经》的时候,都知道有这句话。这是佛自己总结的。
佛给大家讲的这部经,比起《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来,《阿弥陀经》并不长,几千字而已。但是,佛却把它称之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还说“是为甚难”,这句“是为甚难”是什么意思?——就是我讲得很辛苦,弘扬《阿弥陀经》很艰难。为什么?因为很难使大家生起决定信——天底下真有这么回事吗?真有极乐世界吗?这么高妙的境界难道念念佛号就能往生了吗?我们业障如此深重也能往生吗?——有无量的疑惑去针对这部经。
所以说净土法门难信易行。如果你能生起深信之心,万修万人去!这是佛为末法众生所开许的一条径中之径,一种异方便,所以非常适合不同根性,尤其是业障比较重、慧力比较浅的众生。
在《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发了四十八愿,最终成就菩提,就是阿弥陀佛。法藏比丘通过因地修行,在果上成佛的时候,也便成就了彼岸世界——极乐净土。那么阿弥陀佛四十八愿中最根本的愿,应该说是第十八愿、十九愿和二十愿。这三条愿都是讲念佛摄受众生的,其中第十八愿尤为重要,也被称为是四十八愿中的根本愿,叫做“十念往生愿”。
他说:“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愿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因此我们净土法门之所以被称为方便法门,就是佛说的退一万步讲,哪怕你一生不学佛、一生不念佛,但临终有大福报、大因缘,听闻了极乐境界、净土法门,能够念念向往,乃至临终只念了十句“阿弥陀佛”名号,也蒙慈悲接引,能够让你下下品往生。
但是这个时候,我们除了生起一种对净土法门的向往、赞叹之情,和对佛慈悲的一种感谢之外,千万不能生起侥幸心理。什么叫侥幸心理?——哦,这么简单?那我现在何必这么吃苦,念佛何必这么精进,何必一天到晚拿着念珠这样拼命念佛,我现在该干什么干什么,只需临命终时录音机一开,或者叫几个念佛的人来帮我念,我“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十遍,一分钟都不要,我就轻松往生,何必现在千修百炼吃那么多苦、修那么多佛!
不是这样的。古人说:“死如黄牛活剥皮”,这个时候四大分离,心生颠倒、意起贪恋,身心世界顿时一片迷茫、慌乱、痛苦,甚至无明业境的大发泄、大示现。千百年来没有几个人平时不学佛、平时不念佛,临终之时忽然生起正念,念念往生,这种例子古今罕有。
这只是佛的特意慈悲所说的一种到边的话,以此来摄受一切。我们千万不能完全寄希望于临终十念,一定要靠平时功夫成片,那么这个时候才能让你临终生起正念,临终的时候心不颠倒、意不贪恋、如入禅定,念阿弥陀佛。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见到个别老修行,半生学佛念佛,临终障缘生起,七颠八倒,不会念佛、不肯念佛,甚至不信念佛,不信极乐,不信弥陀。所以千万不能存有此侥幸之心。
我们平时念佛,一定要时时祈祷弥陀加持,消我宿业,“愿我临终无障碍,阿弥陀佛远相迎”,愿我临终有家人配合,善知识助念,上品往生。一定要提倡助念,靠自己的念力,很难把握。亲人一哭,朋友一哭,心生贪恋,想着老伴、想着子孙、想着产业,方寸大乱。所以一定平时要广结善缘,要去参与助念,将来也希望别人来助念,给你开示。这是一个关键。
净土法门的原理,实际上在《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讲得非常清楚。在《楞严经》二十五圆通里,每一位菩萨都向释迦牟尼佛报告自己修学的心得。观世音菩萨叫“耳根圆通”法门,他是第二十五位出场,压轴好戏。大势至菩萨是二十五圆通中的第二十四圆通,叫“根大圆通”,通俗讲就叫“念佛圆通”。
他在楞严会上“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即从座起”,向佛报告。他说:“十方诸佛,忆念众生,如母忆子”。不仅仅阿弥陀佛在忆念众生,佛佛道同,佛佛平等,十方诸佛忆念众生,就像慈母想孩子,所以“如母忆子”。但是,“若子逃逝,追忆何为?”而这个孩子是个逆子,是个不肖子孙,他离家出走了,逃逝了,跑得无影无踪了,你这个母亲千肠百转地想他,“虽忆何为”,又有何作为、有何用途呢?想了也白搭,想了也白想。儿子不想妈妈,妈妈想念孩子,一点用都没有。
一定要感应道交,这是双向的东西。所以“子若忆母”,大势至菩萨说,有一天,如果这个儿子思念妈妈,“如母忆时”,他想妈妈的程度,就像当年妈妈想他的时候一样。那么这对母子,“母子历生不相违远”,不单单是今生今世不相违背、不相远离,而且历生不相违远。真所谓“浪子回头金不换”。
因此,我们这辈子拥有个好妈妈,你不要认为这是一辈子的母子情,弄不好是五辈子、十辈子的母子情。六道轮回当中生生世世结母子缘,结父子缘,所以这辈子顺理成章,成为你的至亲骨肉,来做你的妈妈,来做你的爸爸。所以叫“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最后大势至菩萨把最重要的理论说出来了,“若众生心,忆佛念佛”,什么叫“忆佛念佛”?心中思念,叫“忆”;口中称名,叫“念”。内在的叫“忆佛”,外在的叫“念佛”,身心内外要相应。忆佛、念佛,“则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
许多人认为念佛只是为了百年以后往生净土。那是当来见佛。其实还有现前见佛——睡梦中意根见佛啊,有时候念佛忽然鼻子闻到一股奇妙的香味啊,鼻根见佛;有时念佛耳朵听到奇异的乐音啊,耳根见佛。故说“现前当来,必定见佛”。但是一定要顺其自然,千万不要执着于“现前”见佛!很多人一修行,就希望佛显灵给他看,就希望佛托梦给他看,就希望在空中明明白白看到佛的色身。
如果你这样思念的话,非常容易着魔,那么天魔就来现相给你看。你一生欢喜心,沾染了“欢喜魔”,一哭就沾染了“悲魔”,以后一听到佛号、一见到佛像就哭。我们误以为那个人信仰真诚,其实你要注意,他已经失态了,已经不正常了。一见佛、一进寺院就哭,这已经沾了悲魔,不合适。我们学佛的人,如如不动,平常心。不要这种失态,失态不好,行于中道最好。既不要沾染喜魔,也不要沾染悲魔。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离佛很近。“不假方便,自得心开”,不需要借助任何方便,就能够自己当下心开意解,开悟。所以永明延寿大师,他是禅宗法眼宗的祖师,但他提倡净土。他著有《净土四料简》,用禅和净作了比较。
他说: “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作人师,来生作佛祖。”我们说“如虎添翼”,老虎已经是百兽之王了,再给他加上犄角,那是不得了了,那是王中之王啊。这辈子就是人中之师,大善知识,来生就成佛作祖。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禅不好说,说简单它最简单,说奥妙它最奥妙。没有这种明眼的大善知识接引你、印证你、提携你,修禅十人九磋路。所以“阴境若现前”,也就是五十种阴魔现前的时候,刹那之间就随阴魔走了,人就堕落了。所以他作为一个禅宗祖师,告诫我们要切记这一点。
那么,“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这是永明延寿大师告诉我们,虽然无禅,但只要专修净土,万修万人去,百年之后,我们往生极乐,“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呢?!
最后一句话,“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那就是既不修禅,也不修净土。如果你禅也不修,净也不信,那么你就是一个世间庸人凡夫,你所走的道路很可能最后就是铁床、铜柱,就像《地藏经》里说的那样,如入无间地狱,流浪生死,苦不堪言。祖师很慈悲,说“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没有一个依怙,没有一个依靠,万劫千生,漂流在苦海当中,永无出头之日。这是最可怕的后果。
到了清代的时候,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也就是印光大师的前一位祖师,彻悟大师。他为净土法门总结了十六个字的口诀,很简单:“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生信愿,持佛名号。”这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大纲宗。什么是“真为生死”?我们无论是修显、修密,都为了了生脱死。我们现在是流浪生死,人生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信心难起今已起,都具足了。
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所以我们要真正生起一种真切的了生死的心,决不追求人天福报。我学佛,我念佛,我种福田,都不求人天福报,也不求声闻、缘觉,“唯依最上乘,发菩提心”,常将生死挂心头。要抱着什么样的心呢?要像我们做晚课的时候,普贤菩萨《警众偈》里面讲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天又已经过去了,我的生命又减少了一天,“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就像一条水中的鱼儿,你赖以生存的水又减少了,还有什么快乐可言呢?所以“大众当勤精进”,应当勤奋地修精进波罗蜜。我们六波罗蜜当中有“精进波罗蜜”。
什么叫“精”,精而不杂,要专修;什么叫“进”,进而不退,要努力。所以“精而不杂,进而不退”,就叫精进心。最后,“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我们要念世相无常,刹那生灭,只有念无常的人,才会了生死,不要放逸自流。
古人说“人生七十古来稀”,现在说“七十小弟弟,八十不稀奇”,这是对的,众生有福报。但假设我们能活八十岁,那么人到四十,就是黄土埋腰了,生命过半,来日无多。小时候懵懵懂懂不懂佛法,到老了之后生活质量下降、身体质量大打折扣,六七十岁以后是百病丛生。
别以为我们才四十,我们自以为还有一半的光阴,但是四十岁后的光阴,它的质量,已经不如四十岁以前那么高了。以前是生龙活虎不生病的,熬个夜,走个路,挑个担,做个事,头脑清楚,记忆力强,精力充沛,信心十足。到了四十岁以后,都不如已前,从此面向的是一条坎坷之道。所以“真为生死”就要发这样的心。发起什么心呢?发起菩提心。
菩提心是一切佛法教理行果、八宗显密的根本,也是区别我们修小乘还是修大乘的根本。小乘,有解脱心,没有菩提心。只有大乘佛法,才具足菩提心。菩提心包含了解脱心,包含了慈悲心,它是最圆满的。
菩提心,也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说来简单,无非四个字:上求下化。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也就是我们今天授皈依时四弘誓愿当中的“众生无边誓愿度,佛道无上誓愿成”。这两句话合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菩提心。
所以“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是根本,实际上讲是一个通途行门,决不是净宗特有的,无论是修天台、修禅、修密,能不为生死吗?能不发菩提心吗?所以上师为我们开示,要我们“真为生死发菩提心”,禅师为我们开示,也要“真为生死发菩提心”,法师给我们开示,也是“真为生死发菩提心”,这个是通途基础,不是属于净宗特有的。后两句:“以深信愿,持佛名号”,这八个字,则是我们净土宗特有的。
净土宗的大口诀,是上述四句话、十六个字。小口诀只有三个字:信、愿、行。怎么信呢?深信,深切地信、深刻地信、深入地信。
第二,愿,要切愿,切切实实地愿。切实之愿,真切之愿,不是虚假之愿。
第三,行,怎么行?力行。努力地去实行,尽力去实行,全力地去实行,努力、尽力、全力。我们说“全力以赴”,这就叫力行。具足了深信、切愿、力行,大事已办,决定往生,也就决定解脱,也就决定成佛。
当然,往生净土不等于当下成佛,但是可以讲成佛有期了。我们现在众生“具足佛性,皆当成佛”,这只是一种“理即佛”,天台宗讲“六即佛”当中的理即佛。就是说理论上承认你是佛,但是你只是理论上的佛,现实当中你有三十二相吗?你有八十种好吗?你能放光动地吗?什么都不行。
理论上讲你会成佛,但哪一天成佛,不要说你不知道,圣贤也不知道。到了什么时候你能知晓你能够成佛了、佛能够给你授记、告诉你何时成佛了呢?等你到极乐世界,就有了成佛的时间表。你圆证三不退了,佛就给你换算,你再过多少时间,你会成佛,成佛之后你叫什么名号,你的国土叫什么国土,都可以告诉你。
现在茫然无期,只能说理论上终有一天会成佛,哪一天成佛谁都不知道。所以我们求生极乐,极乐净土是通向成佛之道当中的一所大学——极乐大学,校长是阿弥陀佛,教导主任观世音菩萨,训导主任大势至菩萨,由他们三位来带领我们成就佛道,我们绝对放心,我们也绝对有把握,所以这个门径非常地伟大。
十六字口诀当中说:“以深信愿,持佛名号”。以深刻的信,和深切的愿,来持佛名号。前面是“信”和“愿”两大要素,下面的这句话——“持佛名号”,实际上就是“行”。怎么行呢?持佛名号。
四种念佛当中,我们历代祖师最提倡的,是持名念佛。持名念佛怎么修?修法有两种:散心念佛和定心念佛。定心念佛的极至可分为理一心不乱和事一心不乱,这个我们暂时不讲,因为是一个非常高的境界。
我们平时绝大多数众生都是靠散心念佛,散心念佛也决定能够了生死。而有些人大事做不了,小事不想做,说要么我就一心不乱念佛,散心念佛还不如不念。那么你就永远不能了生死。我们从散心念佛入定心念佛,这是个常规次第。所以《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教我们,要“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就是定心念佛。
要把我们的身,眼耳鼻舌身意的六根,把它都收摄起来,不要让它六根散乱,六识分别,心猿意马,这不好。当然这是很难的了,但是,最高目标、方向要定出来——“都摄六根”。其次“净念相继”,说简单一点,就是执持名号,念念不乱,念念清净,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
念佛的最佳方式是“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自己念自己听,不要念给阿弥陀佛听。我们现在人念佛,马路上不念,房间里不念,广场里不念,“我要到大殿里去念佛”,“我要到佛堂里去念佛”,“我要烧了香在西方三圣面前念佛”。他认为,佛在大殿,佛在佛堂,念佛念给佛听。
佛啊!我是乖宝宝,我来念佛了。不要这样。尽虚空遍法界都是一尊洁净的阿弥陀佛的法身像,“阿弥陀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没有一处地方没有佛,心中有佛,佛即应心。因此,我们固然不排除在大殿念佛,更不反对在佛堂念佛,在阿弥陀佛像前念佛也许更能虔诚、更能深入、更能净心,相信有这样的功能。但是更重要的是,我们不可能把十二小时放在大殿里,我们也不大可能把八小时放在佛堂里,你没这样的条件。
那就怎么样?行住坐卧、语默动静、时时处处你都要念佛,不要有分别。这儿不念,到那儿念,不要。念念有佛,持佛名号。如果环境许可,就定心念佛。像我刚才说的——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或者盘腿、结定印,闭着眼睛,这很好。平时生活中、工作中,只要不是需要太用心的,比如看电视、看书,都可以念。如果是边看书边念佛,那就两败俱伤,佛也念不好,书也看不进;动脑筋做工作的时候,你不能念佛,一心不可二用。而散步、骑自行车,或者平时做简单劳动:洗个衣服、拖个地板,都可以念佛。
念佛以金刚念最好,既不大声念,也不默念——默念容易昏沉,大声念容易疲惫,也容易影响别人。什么是金刚念?嘴巴在动,自己听得清清楚楚,别人不知道,“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这样既不伤神,也不伤气,更不影响他人,这就是金刚念,绵绵不断。
当你白天念佛,晚上梦中也会念佛的时候,首先要恭喜你,有希望了。凡是梦中都会念佛的人,临命终时一般都比较有把握,也就比较容易往生。所以我们追求的第一个目标,就是要让自己在睡梦中也会念佛。比如睡梦中欢喜的时候,会念“阿弥陀佛”,恐怖的时候会喊“阿弥陀佛”,你如果梦中有这样的经历,觉得自己经常会在梦中念佛,你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已经完全入门了。
完成第一步,你要再往前走一步,就是尽量把阿弥陀佛的圣号,先当作你的口头禅,见了同修“阿弥陀佛”,跟人家再见“阿弥陀佛”,想说谢谢,“阿弥陀佛”;乃至吓了一跳,也“阿弥陀佛”。
把这个“阿弥陀佛”,贯穿在喜怒哀乐、吃饭睡觉、待人接物中。当然我们很多居士在社会上,如果佛不离口可能会遭来一些误解、歧视甚至讽刺。我们要有这种心理准备,人家把我们当怪人——这个人开口闭口阿弥陀佛。当然有些场合我们也要注意,不要让他们造这种口业,不要让众生造轻慢我们的意业。所以在许多社会场合,我们就只能用金刚念。
但是在其他你觉得合适的环境中,在寺院、在共修、在跟同修接触,你就大胆地把阿弥陀佛念出来,养成了一个习惯了之后,习惯成自然,白天会念佛、梦中会念佛,这样将来百年之后,哪怕你临终有障碍,哪怕你临终有病苦,“阿弥陀佛”你会牢牢抓住,那么你这一生的修行就有了交待了,阿弥陀佛在临命终时手执金台,来迎接你,一刹那间生净土。
为什么我们念回向文的时候要说:“愿以此功德,庄严佛净土”,念佛的功德怎么能庄严佛净土呢?因为极乐国土叫“莲池海会”,极乐净土除了七宝楼阁、黄金铺地、七重行树之外,还有很多很多的莲花池,叫“七宝莲池”。
七宝莲池的池中有四种花——“池中莲华,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微妙”是什么?是指莲花的形态漂亮,“香”是指它香味浓郁,“洁”是清清净净。我们看上海的白玉兰花,微妙吧?很微妙,花朵又白又大让人喜爱;香吧?香!一个庭院里种了一棵白玉兰,香啊。但是洁吗?不洁。
打开花瓣都是小虫,细得像半颗芝麻,一朵花里五六十个小虫在花蕊爬,你如果吸一口气,当场就能吸进去一、二十个。所以这种花微妙、香,但不洁。而有些花很微妙,但不香;有些花很整洁,但不微妙。总之要具足“微妙、香、洁”,这是花中绝品、世上珍物。而极乐世界的莲华就具足了“微妙香洁”。
这些莲花是哪来的呢?有的说这是观世音菩萨种的吧,阿弥陀佛种的吧——不是,是十方众生忆佛念佛产生的功德花。
我们在娑婆世界念阿弥陀佛圣号,最初一念,极乐世界七宝池就抽出一枝小嫩芽,念、念、念、念,仿佛就在给它施肥,仿佛就给它晒太阳,仿佛就给它洒水,你所念出来的这朵莲花茁壮成长。
最后你越念越大,越念越香,越念越光明,而且莲台标名——这是净旻法师的莲花,这是某某居士的莲花。如果你不念了,如果你退堕了,这个花朵就慢慢缩小,光明就暗淡。如果你执持名号、一向专念、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你做到这些的话,你的莲花是微妙香洁、光明万丈,临终之时,阿弥陀佛就托着你的这朵宝莲,你念出来的莲花,来娑婆世界接引你,接引你往生。
你的四大不调的躯壳,永远地留在了人间,衰朽了、火化了、烟消云散了;而你的神识,就进入了这朵莲花,被阿弥陀佛托在掌中,到了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我们就进入极乐大学。
在极乐大学里面,天天闻法修行,“常以清旦,各以衣裓,盛众妙华,供养他方十万亿佛”,“还至本国,饭食、经行”,你去供养、参学、修行,那么,你就慢慢地初地菩萨、二地菩萨、三地菩萨……这样修上去,直至等觉菩萨、妙觉菩萨;到了妙觉菩萨,就是佛果了。这就是我们净土法门的一条修证之路。
这个净土法门,好到什么程度呢?当然我们修每个法门,都有佛的赞美,都有祖师在赞叹——“这个法门好!”。《阿弥陀经》里所讲的净土法门,佛是怎么说的呢?
东方诸佛、南方诸佛、西方诸佛、北方诸佛,上方诸佛、下方诸佛,六方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这里面就有一个背景知识:《佛说阿弥陀经》这个经题,是鸠摩罗什法师自己取的,原题被他改掉了。《阿弥陀经》的本名,就是释迦如来取的经名,叫做《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玄奘法师把它翻译为《称赞净土佛摄受经》,含意是差不多的,因为同一句外语,两个人翻译就会成为两种风格,三个人翻译会成为三种风格,不同的译者站在不同的角度,往往会翻译得不一样,但总之八九不离十。
但这一经题,为什么到了鸠摩罗什法师的时候,就翻译成《佛说阿弥陀经》了呢?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简洁明了。因为鸠摩罗什法师他比较了解中国国情:“秦人好简”——中国人喜欢简洁明了,不喜欢啰里啰嗦。外国人的名字很长,地名很长,中国人很讨厌,每每看外国的书,看外国的电影,最辛苦的是记不住人名,记不住地名。
中国人多好,阿狗、阿猫、小王、老张,三个字都用两个字来简称。所以鸠摩罗什法师,深契中国人的根性,他就给你来个简洁明了:此土释迦牟尼佛述说彼土阿弥陀佛的经典,叫《佛说阿弥陀经》,清清楚楚。
第二个理由,既然说念佛的功德那么大,何尝不可以在题目当中就多一句“阿弥陀佛”,让你在诵经的时候多念一句,从而增进功德呢?所以罗什法师就善巧易名,叫《佛说阿弥陀经》,让你开篇第一句就阿弥陀佛,播种善根,何乐而不为。这是祖师的苦心。
但是他在经文内部,就没有改,仍保留着原名。至于说六方诸佛“出广长舌相”,为什么要“出广长舌相”?中国人要求“笑不露齿”,一个人说起话来,笑起来,牙齿露得太多,已经是非常缺少涵养了,如果把舌头伸出来,那叫“吊死鬼”。
“你这个人话那么多”,骂女人“长舌妇”。但是在印度则可谓“十里不同风、十里不同习”,风俗完全与我们不一样。古代印度人相信,人一辈子不撒谎,舌头可以舔到鼻尖;三辈子不撒谎,舌头伸出来,能够把自己的眉心舔到。这是印度人的一种观点。
那么佛在印度说法,要迎合印度众生,他就做了一个大神通、大示现——“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请问这样的人会撒谎吗?这样的人会讲虚言吗?不会!所以《金刚经》里说:“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我们坚信这一点。
当年本师释迦牟尼佛讲这部《阿弥陀经》,自称“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法门虽然这么方便、这么好,太难信了,所以“是为甚难”,讲得很不易、很辛苦。
六方诸佛为了帮助释迦牟尼佛来让大家接受这个法门,就“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说最真诚最真实的话:“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意思转换过来就是大家都要坚信这部《佛说阿弥陀经》,不要怀疑它,不要轻慢它。
好,我相信我们学佛的人,既然知道释迦牟尼佛这么力弘《阿弥陀经》,六方诸佛又这样推重、称许这部经,那么我们还有什么理由,闻到了这样的妙法,遇到这样的法门,不去充分地信仰它、不去充分地运用它。所以我希望你们一定要抽出时间,去礼拜阿弥陀佛,去称念阿弥陀佛——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这是师父悟道老和尚一辈子所推崇的法门。所以师父往生的时候,我以舟山市佛教协会的名义,为他撰了一幅对联,挂在灵堂里面。上联是:“八旬应化,总在惜福持戒”。
师父毕生勤俭惜福,什么东西都不舍得扔掉,走在路上一张字纸都要捡起来装在袋里去烧掉。师父毕生持戒精严,看到师父就从来没有想到他是凡夫,他真的不是我们这个世界的人。下联是:“一生教人,无非吃素念佛”。
师父最强调吃素念佛。师父为什么要教人念佛?就因为他是净土法门的忠实信奉者,忠实实践者,更是一个忠实传播者。他无论见了谁,“阿弥陀佛”,就是这句话。所以我们作为他的弟子,怎么去缅怀师父,怎么去报师父的恩?没有别的——吃素念佛!你说天天跑到师父塔前去瞌头,孝不孝?很孝。每天买着西瓜水果、点着高香去供师父,孝不孝?孝。但不是最孝,这是世间的小孝。
我们最孝的就是自己要念佛,劝人要念佛,大家同念佛。所以说,“愿将东土三千界,尽种西方九品莲”,这是师父到人间来的最大愿望。我们相信师父来生乘愿再来,还是教人吃素念佛,他不会变这个题目。
所以,我作为师父的弟子,我不管怎么样,一辈子坚持师父的思想,我要走这条道路,要劝大家持戒惜福,劝大家修净土法门。
净土法门的渊源、净土法门的纲领、净土法门的重要性和净土法门的修行方法,这点时间所讲的只是一个粗略的大概。
最后讲一件往事:我刚到普陀还没有出家的时候,住在普陀山文物馆,它的隔壁有一座常乐庵,里面住着五、六个老师太。因为她们年纪大了,文化也不高,所以虽然修行一辈子、出家一辈子,其实佛法知识还是有欠缺的。
我当时才二十二、三岁。我是二十三岁的农历十二月初八佛成道日,师父带着净友师兄,从新昌大佛寺专程到普陀山为我剃度的。在这之前,我在普陀山文物馆筹备一个佛教图书馆,这个图书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一直没有正式开放。
所以图书馆内从香港、台湾带过来的十几箱书,就几乎是我一个人看,在这两三年中,我得天独厚地就看着这十几箱书。那时候记性好、年纪轻,经常跑去常乐庵。因为那里都是老师太,我有一种回外婆家的感觉,她们也都对我很爱护,叫我“小杨”——我在家姓杨。她们请我吃饭、给我吃水果,我就老爱跑到常乐庵去。去干嘛?不是去说闲话,也不是为了讨水果吃,而是给这些老师太讲佛法。后来不知怎么传到我师父耳中了,有一次师父跟我说:“听说你经常到常乐庵去给师太们讲法?”我吓了一跳,心想师父今天肯定要批评我了。
为什么?我才二十出头,又是一个在家小伙子,凭什么给人家老师太讲法,应该出家人给在家人讲法才对,怎么现在颠倒了,肯定有人告状给师父听,师父要批评我了。但我不能在师父面前打妄语骗师父,所以我说:“是,我有去讲。”没想到师父说:“你一定要多去讲啊,不要因为只有几个人听,你就不屑一顾了。除了有看得见的众生在听,还有很多看不见的众生也在听。”这句话,已经快二十年了,但是我一直记在心里,这是师父对我的教诲。他认为佛法对这个世界来讲,实在是太重要了。所以说,“有佛住世人天喜,无僧说法鬼神愁。”
我们净庆师兄、海涛法师,在全世界、全中国不辞辛劳,有机会就讲法,有僧说法,人天欢喜,一定是。但是说法很难,“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便同魔说。”一不小心就会误导众生。所以我们一定要求佛加持,千万要愿我们正知正见。《开经偈》上讲:“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义”一定是如来真实义,千万不要挂着如来的名号,说的是自己的私心私义,那就错了。所以讲法既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也是一件责任非常重大的事情。
师父的开示,我一直铭记在怀,所以我出家就是抱着要做讲经法师这么一个宏愿,从来没有想过出家可以做当家、做方丈,出家可以接受别人的顶礼、供养,人家都称我作“师父”,穿着红袈裟,很漂亮。不是这种心。就是要做讲经法师,来弘扬佛法。
我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遇到师父这样一个正知正见的大善知识。师父一生“教宗天台,行归净土”,我的一生就走师父的路。我相信,将来也能学到师父的一点点。师父今天获得的成就,是我最羡慕的,能烧出两百多颗舍利子。但愿我将来也能烧出个二十颗舍利子,这样真的能算是师父的弟子了。
阿弥陀佛!我们今天就讲这些。
- 上一篇:爱为何物
- 下一篇:从烦恼即如来种中看烦恼
- 仁德上人:专门修定修慧的偏执法门皆不圆满
- 印光大师:心净就能往生净土
- 宏海法师:净土弘法应该怎么做?
- 宏海法师:怎么才能把现前之事入到唯心之理
- 印光大师:一切法门都是依仗自力
- 界诠法师:菩萨所行法门无量以六度为其根本
- 西行法师:对净土法门生起清净的信心
- 净界法师:修习观音菩萨法门会产生什么效果功德?
- 净界法师:佛陀为什么主动宣说净土法门?
- 明生法师:法门无高低之分,只有是否契机合适
- 道亮法师:厌离娑婆,欣求极乐
- 行策大师:想要念佛求生净土不妨炽然起忻厌心
- 宏海法师:为什么四众弟子修学净土不能够真实相应?
- 印光大师:想了脱生死大事应当以净土五经作为常课
- 智者大师:求生净土为什么要念西方阿弥陀佛?
-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广大无边、承载万物
- 正如法师:人人在“常寂光净土”的国土上都是佛
- 宏海法师:修学法门都要有惭愧精进的心
- 印光大师:净土法门的宗旨是什么?以信愿行三法为宗旨
- 大安法师:诵经念咒对修净土法门弟子算夹杂还是助修?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秘诀就是早发现并除掉自己的习气毛病
- [红茶]红茶有哪些?红茶的种类
- [禅宗公案]只履归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 [佛与人生]远离颠倒梦想
- [佛学常识]过去七佛都有谁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问题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点错误
- [华严经]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 [绿茶]六安瓜片产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禅宗五家]临济宗杨歧派创始人方会大师简介
- [生活故事]明心见性,缘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体澄澈,意气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着的光阴
- [佛与人生]生灭无常
- [佛学常识]佛有哪三身
- [其他汉传法师]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