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上天下无如佛
前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每个众生对未来充满憧憬的同时,已经忘记了自己真正需要什么!在未确定的前提,为了一个未知的目标付出生命。当有一天意识到自己付出的一切努力都将付之东流时,此时已经没有了重新选择生命的勇气,只有无奈地等待生命的完结。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责。确定明确的目标,让生命充满意义。黑格尔曾说过:“目标有价值,生活才有价值。”我想没有人会反对离苦得乐是所有众生的共同目标。
听到止息痛苦获得快乐很容易联想到宗教,因为每个宗教的出现,都以让众生离苦得乐的基本良善作为出发点。有了痛苦和祈求,世间便出现了神与救护主来为众生开示离苦之道。站在公正的立场,以严密的理证作为前提,其实唯有佛陀的教言才是真正离苦得乐的“妙药”。如果佛教与其他宗教一样,只有单纯的信仰与教条是不足以为信的,可佛陀每一句教言都可以得到理论和体验的证实。所以佛陀是唯一的量士夫,他所宣说的一切皆真实不虚。作为佛教徒的我们不希望任何人把迷信的标签贴在佛教的真理上,所以为了让那些擅长怀疑的众生生起信解,需以充分的理证来成立。当然作为佛陀的追随者也不可盲目随从,因为佛陀也不主张他的弟子迷信他的教言,而应像锤炼纯金一样反复观察、推敲,进而生起不可夺的智信。
论体分七:
一、总述佛为量士夫的原因
二、别说四谛
三、佛陀2500多年前的所说,现今被科学证实
四、遣除疑惑 善知本末
五、以佛陀的一生成立佛为量士夫
六、以实践佛言获得感受成立佛语真实不虚
七、 结尾
一.总述佛为量士夫的根本因
佛陀被称为量士夫的原因,不是因为他是万能的神,可以赐给众生所需要的一切;而是因为他述说了一切法中最重要的所知。那究竟佛陀说了什么,让古今无数的智者以及像阿育王那样的暴君都为之信服呢?佛陀告诉我们他通过多年修持发现的四个真谛:“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二.别说四谛分五:
(一)轮回的真相苦谛
(二)苦的根源集谛
(三)灭苦断集的状态灭谛
(四)灭苦断集的方法道谛
(五)以宣说如是无缪四谛所知成立佛具无欺识
(一) 轮回的真相苦谛分二:1. 总说真相;2. 分说三苦
1.总说真相
佛陀以第一个真谛苦谛,一语道破了轮回的真相。但众生没有认清这个事实,梦想以美食、金钱在轮回中找到快乐,可这无异于“孤峰钓鲤,终无所获”。佛陀也曾尝试过以美女、歌舞等各种娱乐来敷衍痛苦,但这些欲乐并没有解决根本问题。最后佛陀接受了事实:在不净的粪便中不可能有妙香;同样,在轮回中也不可能有安乐。所以佛陀说不管你有什么样快乐的错觉,但苦的事实永远不会变,接受事实是最好的选择。
2. 分说三苦
1)苦苦
有些人觉得知苦不算什么高明的发现,凡是有知觉的人都会知道。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诚然,苦谁都知道,但一般人了知的苦太过表面。佛陀说,一般众生所了解的苦只停留在强烈的感知上。当你不注意喝了过期的牛奶,感觉腹内疼痛,觉得这就是苦,当疼痛结束了就快乐了。这是一般人,甚至包括蚂蚁在内的小生灵都会知道的苦。佛陀称之为苦苦。
2)坏苦
佛陀不仅仅是发现了这些,而是在苦苦之上又发现了坏苦。所谓的坏苦即是变异苦。有的时候我们认为找到了一点快乐,但这种快乐很不稳定,很少人会在快乐中觉察到它的不稳定性,因为没有人会承认沉溺在爱河的甜蜜是苦。但事实上这种甜蜜很不稳定,不论你多么希望时间就此停止,跟随你的想象永恒下去,但遗憾的是希望只是希望,现实的残酷会慢慢吞噬你的希望。所以无论什么样的快乐都将成为过去,留下更多的是回忆的逼恼。
其实很多人因为没有足够的勇气接受苦的事实,所以选择了敷衍。如同世间人为了摆脱失恋的痛苦,又再一次进入新的恋情中,希望这一次会永恒,但现实总没他们想象的那么好,不久悲剧又再次上演。所以佛陀告诉我们这种貌似的快乐好似秋天的云一样不可信赖。佛陀之所以放弃亲人和一切奢华的生活而出家求道,这简单的行为背后是要告诉我们一个真相:无论你觉得多么快乐,只要不够稳定,事实上都是苦的本性。但很少人有足够的洞察力发现它的本质,而总是被貌似的快乐欺骗。佛陀没有停留在快乐的表面,而是看到了它的本质,因为他知道暂时的快乐很不稳定,终究会成为过去。
3)行苦
不仅如此,更稀有的是,佛以他的智慧窥见了苦的终极实相——行苦。所谓的行苦即是:众生整个生命的过程,无论在这期间发生过什么样的感受——腹痛,或是一点点小快乐,还是不苦不乐的平等,只要与实相分裂,就逃不出行苦的范畴。因为我们生命的每一个刹那都是引生后面生命最直接的因,所以每一个变化都是未来诸苦的源泉。就好比迈入刑场的死刑犯一样,每走一步都是在接近死亡。所以只要众生还存在这个不完美的身体和思想,就不可能远离行苦的吞噬。佛陀发现了这个事实,并且也接受了这个事实,而没有像无知的众生一样感到快乐时就忘乎所以,感觉痛苦时就敷衍自己。对于迷茫的众生来讲,可能做梦都没想到轮回是周遍苦性的,否则就不会费尽心思想找到一点快乐了。其实苦的真理随时都在,只是我们缺少发现。接受苦的事实是明智的选择。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此是苦汝应知”。
(二)苦的根源集谛——此是集汝应断
接受轮回周遍苦的事实,并不代表只有无奈的忍受。明智之士会选择找到苦的根源,并将它连根拔除。佛陀在入道的初期也一直沉思着这个问题,最后他终于发现引生苦的因有很多,但最究竟的根源就是错觉了“自我”的存在。佛陀以第二个真谛——集谛一针见血的地指出苦的根源。佛陀这一教言对停止痛苦非常有用,因为只有知道了病因才可对症下药。所以佛陀说如果众生还错觉“我”的存在,就一定摆脱不了苦的吞噬。因为“我”就像一个盛水的器皿,所有的苦水都依靠它容纳,只要有“我”就会有苦。这真是一个稀有的发现!也许有些人不太承认这种观点,但如果能对佛教的理论稍有学习,不难接受这个事实。在此不作广述。
其实“我”为苦根源的事实生活中随处可知。比如我们走在大街上,莫名其妙地被人痛骂一顿,第一个反应就是,他骂我,侵犯了我的尊严,为了找回“自我”反唇相讥、以拳相搏。最终结果非常不愉快。这一切都是因为有“我”而造成的,所以只要认为有“我”就不可能止息痛苦,因为没有一种苦不是因为“我”而产生的。大到国家与国家的战争,小到人与人之间的争执。为了一个根本不存在的“自我”以及和“自我”有关系的人或物发生了多少不愉快。有时想到这个问题,也真是稀有。
如果黄昏时把绳子误识成蛇,心里就会产生恐惧,同样,如果我们误认为有“我”,那相应自己的就贪爱,不相应自己的就嗔恨。如是便永远在爱恨痛苦的“沙漠”里徘徊,不得出离。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此是集汝应断”。
(三)灭苦断集的状态灭谛——此是灭汝应证
通过佛陀的指引,众生了知了苦谛和他的根源集谛。依照次序,佛陀为了让众生对灭苦断集的状态生起欲求之心,继续说了第三个真谛——灭谛。所谓的灭谛就是痛苦止息的状态。佛陀通过努力修持,终于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断除了一切对“自我”的错觉,远离了爱与恨的束缚。此时他发现了一个深奥而平凡的秘密:原来一切众生都具有如此非造作、离束缚的自然本智。但这样的智慧为谁传示亦不能了知,可平凡的是每个众生都具有这种智慧,但因为无知与迷茫却遮蔽了它。如果众生能让自心休息下来,这样的智慧会自然现前。
智慧现前的时刻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也许在你放下一切烦心的工作仰望蓝天的时刻,也许在你不带任何分别色彩喝一杯清水的时刻。真不知道该怎么形容这种境界,佛陀说:它纯洁而没有垢染、安详而宁静,所有文字都不足以描述它,它超越了我们能想象到的一切感觉。不知道该如何具体地描述这种状态,但有一点很肯定,这种状态很美妙,你绝对想象不到它有多美妙,总之它会让众生疲劳的心彻底休息下来,得到永恒的释然。对于这样绝妙的灭谛,佛陀已经得到了实践。如果众生真能有所了解,绝对会放弃一切去追求。所以佛陀说“此是灭汝应证”。
(四)灭苦断集的方法道谛——此是道汝应修
最后一个真谛是道谛,它如同一个处方可以治疗众生的疾病。前面提到众生的病因是错觉了“自我”的存在,通过对道谛的修持可以完全得到康复。其实治疗病症的处方有很多种,有的可以让疾病暂时缓解,比如世间人所选择的欲乐;有的可以直接根除,比如佛教的无我观。既然病因是我执,那它的正对治就应该是无我空性,空性是佛教最著名的教法之一。
有些人认为空性是一无所有,就好像杯子里没有水一样。这种误解是可以理解的,因为空性已经超出了我们的思想范畴。它不是一个物体,也不是让一个物体消失的空间,因为消失意味着以前有,后来依靠空性让它不见了,就好像“自我”以前有,后来依靠空性让它断灭了。其实空性是告诉我们所有法的本质。
就好像“自我”,众生都认为身体和思想就是“我”,对此从来没有怀疑过。我们仔细思考一下,身体是依靠骨肉血等组成,思想是有受、想、思等法组成,其中你绝对不能具体指着那个法说,这就是“我”,因为每个法又可以分成很多的法。但依靠强烈的习气会错觉有一个“我”的存在,并且为了维护它不惜生命,就好像为了维护祖传的宝盒浴血奋战,当打开宝盒时里面却一无所有,这多可笑呀!佛陀宣说空性就是让众生认识这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虽然依靠佛陀的教言了解的只是空性的模型,但依靠这个模型不断串习修持,一定会现见真实版的空性,从而证入灭谛。所以佛陀告诉我们“此是道汝应修”。
(五)以宣说如是无缪四谛所知成立佛具无欺识
以上是佛陀宣讲的四个真谛,知苦断集,慕灭修道。佛陀依靠无欺惑的智慧彻见了轮回与解脱的真相,并且他将自己了解的真相毫无保留地述说,以此警醒开示众生。虽然我们暂时不能现见佛陀的智慧,但可以通过佛陀宣说的真理的真实性,来推测他内心的无欺智慧。语言和行为取决于内心的见地。依靠佛陀的述说可以推知他的智慧已经达到了无有欺惑的境地。所以佛陀是量士夫。
三.佛陀2500多年前的所说,现今被科学证实
佛陀曾说过,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对当时的人来讲这简直是神话,但在2500多年后的今天已被科学证明为事实。还有佛陀在教化小声闻乘的弟子时说,世界是依靠微尘而组成,我们面前所见的粗大物体只是幻觉而已,对这样的观点很难让人接受。但随着科学不断的发展,物理学家们,从最初发现组成物体的原子,到现在的夸克和亚夸克,足以证明佛言无欺的事实。但作为我个人来讲,非常不愿意因为佛陀两千年说的很多事实,现今已被科学证实,或是因为爱因斯坦等科学家说佛教最符合科学,所以佛为量士夫。实际上,科学发现的事实只是佛法的注脚。若能如实了解上述四种真谛足以证成佛陀为量士夫。
四.遣除疑惑善知本末
此时未免有些人心中有些疑惑,佛陀虽然具有通达四谛的智慧,但不能代表他了知一切。就如同爱因斯坦等很多科学家,虽然在某些领域中有惊人的发现,但不代表他了解一切。因为在佛教的经典中并没有记载例如众生的数量以及如何制造手机等的方法。
这样的怀疑可以理解,因为我们往往会忘记何为本、何为末。佛陀了解的不是某种领域中的所知,而是所有众生最关心的问题。作为一名善良的医生在治疗一位受伤的病人时,他不会关心伤者是因为什么而受伤、是谁伤了他、是在什么情况、什么地点、用什么方法伤害了他,而是及时为患者疗伤。同样佛陀出世不是为了告诉众生昆虫的数量、如何制造手机、计算机等,而是为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对如此深法能无碍彻见,不难想象对那些粗大的法一定也会遍知无余。就如同我知道最难懂的历算程序,一定会知道 1加1等于2一样。
虽然在佛经中有提婆达多在不同的地方收集炭灰,并打上记号,装在口袋里,让世尊辨别,世尊一一回答无误的明确记载。但我们对这些大可不必关心。因为在沙漠里给我一个馒头并告诉我水源的位置,远比告诉我沙漠有多大;需要走多少天才可以到达陆地有价值多了。佛陀善知本末,所以述说了众生最想知道也最应该知道的问题——四谛法。
五.以佛陀的一生成立佛为量士夫
其实佛陀已经完全实践了他所述说的一切教法。用可以接受的说法来讲,他曾经和我们一样也被生老病死的各种痛苦折磨着,但他不甘心如此下去,也不希望自己和家人以及他的子民和所有众生如是地被痛苦吞噬,所以他舍弃了我们梦想的奢华生活而踏上了解脱之道,历经“多种苦行,参拜依止了多位仙人与导师”,但都不能满足他的意愿,最后他以往世的愿力和智慧力达成了自己最终的心愿。“此处是因圆满,即意乐圆满‘欲利生’和加行圆满‘大师’”终于在所有的无知痛苦中得到了出离,并且将他觉悟的经验和方法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众生,无数的众生也依靠他的教言得到了出离。他的所有追随者都称他为导师佛陀。“此处是果圆满,即自利圆满‘善逝’和他利圆满‘救护者’。”
从另一方面看,佛陀所宣讲的教言为何真实不虚呢?因为佛陀是救护者。为何佛陀是救护者呢?“他利圆满——救护者”,因为佛陀自己已经实践了觉悟之道;“自利圆满——善逝”如何实践的呢?经历多种苦行通过长期地修持,“加行圆满——大师”,他为何会不惜一切地修持解脱之道呢?因为佛陀为了实现圆满利益众生的愿望。“意乐圆满——欲利生”,佛陀一生的行为是无声的语言,此中诠释这一种指示,是要告诉他的追随者:我已经实践了我所述说的一切教言,如果你真的能善待自己,依循我的教言行持一定会完成自己的心愿。从佛陀简单的一生,有识之士也可以了知佛陀的教言真实不虚,他是唯一的量士夫。
六.以实践佛言获得感受成立佛语真实不虚
有一个问题我感觉非常疑惑,很多人对科学的证实也是一片迷茫,但他会相信。而佛教有如是严密的理证他却不相信!难道这就是佛说的业力不可思议吗?当然,如果只有天衣无缝的理证,而没有实践的感受,只能是完美的假说。佛陀的教法不仅有严密的理证,而且有实践的觉受,两者兼具。对于吃过葡萄的人,你没必要对他说葡萄酸或甜,同样,没有必要对佛陀的教言有实践感受的人建立佛为量士夫。所以,如果上述的理证还不足以生起信解,可以适当地实践佛陀的教言,事实总是胜于雄辩的。对于盐的味道用科学的理论和实验进行证明未免有些可笑,只要尝一尝便可完全断定。所以对于佛陀的教法有相应体悟后,定会对佛陀成为量士夫确信无疑。
结尾
最后我想说,以前因为无知感受了多少痛苦已无从知道,对于未来是要继续走向“深渊”还是踏上解脱的光明之路,佛陀已经将选择的权利交给了我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感恩佛陀,若不是因为他,至今我仍然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漂泊迷茫的人!
- 上一篇:佛教并无鬼节这一说法
- 下一篇:明哲长老:怎样念佛成佛、入大光明藏,得念佛三昧?
- 仁德上人:爱护自己的人为什么还会有很多痛苦烦恼?
- 仁德上人:只要放不下,受痛苦折磨的就还是自己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净界法师:佛陀用长行和重颂这两段来说明三界火宅
- 仁德上人:佛虽有神通佛力也有四不能
- 仁德上人:佛无遗教歌
- 净界法师:如何对待痛苦?三界的三苦分别是什么?
- 本源法师:佛陀的相貌为什么会修得如此清净庄严?
- 济群法师:痛苦促使人思考,那人应该逃避痛苦吗?
- 本源法师:欲望是一切痛苦的根源,放下贪欲才能得到快乐
- 本源法师:佛陀度化众生的两种做法
- 净界法师:佛陀为什么主动宣说净土法门?
- 静波法师:成为佛陀的弟子才是学佛
- 本源法师:佛陀为什么要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 静波法师:佛的意思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 印光大师:佛视一切众生皆是佛,设种种方便为其种下善根
- 仁山法师:学佛首先要正确认识佛陀!
- 静波法师:真正的光明智慧之灯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虚云老和尚:虚云老和尚:见佛、闻法、遇善知识之难
- 济群法师:世上没有坏人坏事会怎样?怎么才能包容所有人?
- 静波法师: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仁清法师:什么是诽谤正法?
- 静波法师: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正净法师:礼佛发愿忏悔文
- 仁清法师: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本源法师: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广超法师: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慧广法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觉真法师: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杜一心: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秘诀就是早发现并除掉自己的习气毛病
- [红茶]红茶有哪些?红茶的种类
- [禅宗公案]只履归西的故事
- [生活故事]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 [哲理故事]生命只在呼吸之间
- [佛与人生]远离颠倒梦想
- [佛学常识]过去七佛都有谁
- [其他汉传法师]修行的问题就是由于粗心大意而犯下的缺点错误
- [华严经]整衣束带,当愿众生,检束善根,不令散失
- [绿茶]六安瓜片产地在哪里?功效有哪些?
- [禅宗五家]临济宗杨歧派创始人方会大师简介
- [生活故事]明心见性,缘起性空
- [哲理故事]心体澄澈,意气和平
- [哲理故事]享受人生,珍惜活着的光阴
- [佛与人生]生灭无常
- [佛学常识]佛有哪三身
- [其他汉传法师]把了了常知比喻成第一人格那“我”就是第二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