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结善缘”和“攀缘”有何区别?

“广结善缘”和“攀缘”有何区别?

  在佛门当中经常可以听到“广结善缘”这个词。只有广结善缘,多行善积福,并把自已的所有与别人分享的人,才是最欢乐、最幸福的人。但也经常听到“不要攀缘”这个词,因为攀缘就有烦恼,所以为人处世应该随缘。现实生活中有的人打着广结善缘的幌子到处攀缘,最后弄得自己和他人烦恼;也有的人谨慎得几乎忘了菩提心,当有人向出家人或居士询问时,很多人不愿意和别人交流,怕被别人见到扣上“攀缘”的帽子,结果给很多准备了解佛法的人印象是佛教徒不积极弘法、冷漠。那么“广结善缘”和“攀缘”的分水岭在哪里呢?

  首先应弄明白概念。“广结善缘”亦简称结缘、有缘。隋智顗(yi)《法华经文句》卷二谓:“结缘者……过去根浅,复漏污杂,三慧不生,现世虽见佛闻法,无四悉檀益,但作未来得度因缘,此名结缘众。”是说前生没有累计福德因缘,对佛法不能了知,今生听闻佛法只是结缘而已。梁简文帝《相宫寺碑》:“皇太子萧纬,自昔蕃邸,便结善缘。”即指学佛,于佛法结缘。唐司空图《赠岑上人》诗:“巡礼诸方遍,湘南频有缘。”指与僧人结方外之交。又如树恒《绚烂之极归于平谈》谓:“(弘一法师)书写了大量作品,广结善缘。”由此可知行一切善事,都可以称为“广结善缘”。后来,与人往来、与物接近的机缘,亦泛称“结缘”。如唐·白居易《醉后重赠晦叔》诗:“岂是今投分,多疑宿结缘。”又宋·陆游《湖上》诗:“桃李已忘畴昔分,禽鱼犹结后来缘。”

  广结善缘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有一位僧人在回寺途中,时近傍晚,突然雷声隆隆,天下起了大雨。雨势滂沱,看样子短时间内不会停止,“怎么办呢?”所幸不远处有一座宅院,只好拔起脚步去求住一宿,避避风雨。守门的仆人见是个和尚敲门,问明来意,冷冷地说:“我家员外向来和僧道无缘,你最好另作打算吧!”僧人恳求:“雨这么大,附近又没有其它的小店人家,还是请您给个方便”。仆人无奈入内请示,一会儿出来,仍然不肯答应,僧人只好请求在屋檐下暂歇一晚,可是仆人依旧摇头拒绝。僧人无奈,便向仆人问明了员外名号,然后冒着大雨回了寺庙。三年后,员外纳了个小妾,宠爱有加。小妾想到庙里上香祈福,员外便陪着一起出门。到了寺院,员外忽然瞥见自己的名字被写在一块显眼的长生禄位牌上,心中纳闷,找到一个正在打扫的师父,向他打听这是怎么回事。小师父笑了笑说:“这是我们住持三年前写的,有天他淋着大雨回来,说有位施主和他没有善缘,所以为他写了一块长生禄位。住持天天诵经,回向功德给他,希望能和那位施主解冤结、添些善缘,至于详情,我们也都不是很清楚。”员外听了这番话,心中既惭愧又不安。后来,他便成了这座寺庙虔诚供养的功德主,香火终年不绝。 

  还有一位出家人,跟随师父修行,几年之后便精通教理,并且学问渊博,知识丰富,辨才无碍,修持也很好。于是辞别师父,准备四处宏化。可无论走到哪里就是没有人愿意听他讲经说法。他一讲经,别人都不爱听,都跑走了。几年下来依然如此,他想:我发愿弘扬佛法,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听我讲呢?什么原因呢?怎么办?他很是疑惑。于是就回到师父身边,师父就对他说:“你不用去弘法了,就在我身边做些杂务,你再把你所有的东西都卖了,卖了之后把所有的钱都买粮食,买来之后你念佛念咒来加持这些粮食,然后把这些粮食扔在草地里头虫子多的地方,让这些虫子、鸟什么的来吃,与众生结个缘。之所以没有法缘,就是你前世没有和人家广结善缘啊。所以今生你要想人家来听你讲经说法,就先须与他们广结善缘,这样你的法席才会隆盛,他们才会依你来学习佛法”。他就照着做了,二十年后果然法缘殊胜,法席大盛,有许多人踊跃参加、恭敬护持。

  那什么是攀缘呢?攀缘就是攀取缘虑之意。凡夫由于以妄想缘取三界诸法,故乃产生种种烦恼。《维摩诘所说经》中说︰“从有攀缘,则为病本,何所攀缘,谓之三界,云何断攀缘,以无所得,若无所得,则无攀缘。”本经中还说:“攀缘取相是妄动之始,病之根也。”僧肇︰“攀缘谓妄想微动,攀缘诸法也。妄想既缘则善恶已分,善恶既分则憎爱并炽,所以众结烦于内,万疾生于外。”《楞伽经》中说:“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楞严经》亦云:“诸众生以攀缘为自性”。众生因为无始一念无明,产生贪爱,以为一切可得,六根攀缘六尘,攀缘三界所有,如果以无所得之心就没有什么可攀缘的。攀缘,心就不清净,心就不平等,烦恼于是就如影随形,甩不掉了。

  广结善缘就是在一切有情无情身上广做一切善事,心态是没有分别,没有取舍,没有得失。结果是诸事顺利,众缘和合,万事大吉。攀缘就是随顺自己的贪心,名闻利养心重,对待众生两个面孔,心态是有所得,有所取,有所求。结果是烦恼重重,患得患失,名声毁坏。

  知道了广结善缘和攀缘的概念,很明显地看出广结善缘和攀缘的区别,并非不好操作。在实际运用中没有必要像文章开始讲的那样,口是心非或因噎废食。只要如理如法,就可心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