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福惜福,积慧敬慧
植福惜福,积慧敬慧
仁俊
现代的人修学佛法,对于福报与智慧,必须具有正确的知见,明显的作为,了解应该如何植培世间福业,享用福果,相续地从福业、福果中获致增上(进化)人生:了解应该如何学习佛法慧业、向往慧果,一径地从慧业、慧果中握践清净、对治。这样的增上人生与清净对治,配应、融通得永恒向上、向净、向究竟,藉佛法的慧业、慧果,导提世间的福业、福果回入佛海,利济众生,这才是佛法所倡说的福慧本义。依此而行,才不致再为世间福业、福果,逗诱、作践、颠倒得哭笑无常,徒唤无奈!
自利利他的大乘法门、行者,福德与智慧,成为必具的基本条件。举譬喻说,福德与智慧,就同水与电一样重要,人类的生存、繁殖、活动与施为,缺乏或没有了水与电,就不可能生活下去。同样的,于长时大空中「正闻」、「广学」、「深修」与「净悟」,忽视、离开或偏重于福与慧,对圆整,究极而严妙的「佛乘」(门)、「佛境」、「佛业」等等,则永远进不去、窥不着、学不上、悟不了。因此,就反显(也凸显)出福德与智慧的等值与巨力,成为大乘行者的精神与标徽,也构成了大乘法门的「基柱」与「主体」。
学大乘法,起大乘信,发大乘愿,练大乘行,内在的智观洞照得不着五(取)蕴,而知其如幻皆空,不住空寂;外在的(福)德行遍察得不(极端厌)离五欲(觉警「欲恶」,不为五欲所困),而彻知其缘生(无性)皆假(名),不玩假(狡)巧,大乘行者决定性的大头面,坚实性的高识品,就这么生生世世中探举得出人头地,朗豁得念(念贯)注佛法。最极严净而深妙的福德智慧之因果,能彻始彻终的有分--不离自己,够力地尽为众生;乃至世出世间的整体(无偏缺的)文化与满分(无滥害的)文明,莫不从如此的福慧源泉无量无极中流发出来,扩充开去的。
诸佛菩萨因地与果地,行道与得道,所凭仗、集积、充实、完具的资粮、力能:福德与智慧。绝大多数的众生归投佛门,招致、摄纳的基件:财施重于法施,必得先以财施纾解其生活窘乏、急迫,然后善巧地观机逗教,启迪其宿世善因与现生善缘,于佛法中生根发力,于世法中回心转意,这就需要充份(约初心菩萨说,相对的、真实)的福德(行)了。结识、互学、探究、交换(心得)、攻错,组成一「同愿同行」的团队,以佛为师,以法为则,从这样的师与法中,提高而升华自他的品操与识见,那就非具有理明事正的智慧(观)不可了!修究、阐发、提倡佛法的究极目标:理明事正。理明得不恋、不执身心,对内了却盘顾;事正得必察、必辨(善恶邪正)业缘,对外决不争夺:这是三乘共法的一致准依与金科玉律。大乘不共法的上进、深入、广展,遍承的心地、心力与心量,也不离开这样的准依。作为此准依的准断者--「诸法无我」的(甚深)智观,凭此智观的植培、导施福德,一切福德始能交汇而流入智慧大海。一切诸佛「圆满报身」的「自受用」,也能给予大菩萨们的「他受用」(法乐),全是在因地中肯得、舍得一切福德汇归智慧大海,所以,一证入了果地,才能从最究竟的自受用中,洋溢地流出最丰实的他受用。
福与慧相助、交织、并运得念念不离佛法,事事不忘众生,从这样的念头上想出来、做开去的,想得成熟,做得自然,直从念头上脱落自我,直向眼面前看照众生,久久地耐得、练得、敢得、肯得、决得如此的壮挺充固,竭力振脱偶然现行的凡夫悭护性,罄心发挥决绝奉献的菩萨施舍性,从福德与智慧的深观大行中,激发的心胆与展现的身手,便没一般掩盖、晦昧的贪痴蠢浊相。修为出这么种光洁气貌,植福惜福与积慧敬慧,便肯决得永恒地视为自家分内事;充分而致极得不减不休,必足必圆,便活得不甘轻屈缩没,通得(与诸佛众生)永不脱节了。
佛教所说的植福,与一般「享福」的观念绝不同;享福,是尽量享用自己现有的一切,甚至恣情肆意地流连于人欲、物欲中,被人欲与物欲困吸得形神热恼,内外荆棘。「祸兮福所倚」的古哲诫训,并未被许多人引以为诫。对此,我觉得中国文字对福的训释:「福者,备也」,所引致的负面作用太大!影响、形成为中国民族「多福多寿多男子」的强烈、深刻而普遍的意识、意欲,构成了「福寿无疆」,「圣明天子万寿无疆」的渴求与(极尽谄承的)称颂。「福至心灵」更成为许多人淫邪、荒腐、颠覆的「诱致剂」、肇祸媒(有些出家人也被这句话诳惑哩)!看看吧!历来的朱门豪宅,谁代的末朝惛君,不是为狂享逸乐而招致败乱被悲惨地毁灭掉的?!这种训福为备的误导性、误害力,真个是既深且巨了!惟有倡导佛教植福的观念与行为,始足以纠正、消除此种误导与误害。
佛教所倡导的植福观,有一根本特见:从时间上看,无始以来,自个儿的生命出生,延续、活跃与成长,全凭赖着一切人(众生)的相助、久助,始能感致今生「人间」的人身。今生的一切作为、业绩,甚或辉煌杰出、稀罕,也都是凭借父母育教与群体、群力的襄助、共辅。这么细细观察起来,我们所有的一切的一切,无一不是一切众生给予我们的。因此,我们许久以来,所享用着的恩惠与德泽,真可谓「高于须弥」,「深于大海」!肯得这么认真想透了,我们的感恩心与报恩行,才会如涌泉般的迸发不已,流溢无量。从这样的报恩行中植福,进一步由植福而惜福,从惜福而深明(培)因(舍)果的观行中,更进一步从坚耐深入中勤学智慧,正智成为植福惜福的导(不滞)力与舍(无着)性,就这样,福愈大而慧愈明,也就凭此,从福慧中成为健根、成为定性(聚)的。
智慧学得成熟、成力者:植福尽作还债想,惜福必存储款想,款储得够多了,债还得够快、够喜;喜与敬融为一体,化为义命、觉诫:绝不敢独自占享、侈靡、挥霍,慷慨而真诚的德性与德行,则培养得极深厚,发挥得极足实。佛法中德之最正确的定义--「无得」(了无所著),无得中解除了一切贪着,植福惜福的想与行,不餍不休;配应着积慧敬慧的「思」与「修」,不疲不减,舍福尽回众生,习慧消归诸佛,万德庄严肇乎此。诸佛果地中的万德庄严,在在处处成为我们因地中的体见与体持,于无际无量的广长历程中,植福惜福与积慧敬慧,即便是受尽了一切击刺、割截、残惨......才会坚韧、弹展、开廓得毫不介意哩!
以智慧作为福德(报)的内警(照择有漏无漏)、前导(必施舍必勤进)。「三学」成为「三业」的典范,点提与策督者,身心洒脱得寂然净了,豁然浩荡,趣入佛法之门的「目」与「足」,则健明得不受朦蔽,不肯滞倒,(相似)智悟的谛实性,(胜解)智决的坚牢相(志神),将佛法的根本核心把准了、行正了,正得当下(此心)不昧,当前(即境)能勿透,透得「无作」(不为己作),透得能入(世,不求己了),智慧之威(不为我屈而必破我)与德(能耐众恼而拯众苦),慧观与慧行之可贵,端的是这么体应而奉行,而彻证圆觉的,因此,十方三世诸佛无不从此「内观无我,外观法空」门入,也无不从此门出(说法度生)。涅槃经说:「愿作心师,不师于心」,以正慧为心之师,慧力直伏自我,慧光遍察万法。佛法不共于世慧者,在此。此所以诸佛莫不敬礼智慧之法;佛尚如此,初学、初发心的吾人,应该怎样的崇敬而服膺智慧?!
「三世诸佛皆从学来」,一切诸佛所学的:不外乎「戒定慧」。于此三者中,直通而彻贯始终的中心、主导者--智慧。八正道以正见(慧)居首,六波罗蜜以智慧衬后,便是最好的例证。由此可见,三世诸佛莫不从最极完正的慧命中净了了地彻证圆觉法(界)身的。认清、肯定着这一点,我们在修学的无尽时空中,始能掀起渴羡、渴切、渴极、渴求的意趣,激提而韧持着积慧敬慧的热快与热潮;从积慧的落实与敬慧的(真致)活切中伏断「我见」与「我爱」,「与乐拔苦」的大慈悲,才能从渐渐的增长、增强、增满中,展现出非一般的胆骨与诘标,于生死安危穷通苦乐中,永不耽迷、盘回、畏怖或退没。否则,便成为一群游荡无归,泛俗得空玩嘴皮子的戏论份子了。
「祝福」,久已成为中国多数学佛者的「口号」了,「祝慧」者,却几乎少到等于零,此种趋势,透露出中国一般学佛者太贪图、贪享、贪着福报的心态了。顿惊啊!这便是构成近(现)代中国佛教表面繁闹而内底惨衰的主因之一。于此,我得特别强调:俗福易求亦易失,失时热恼(备)受剧苦;真慧难求却难(以思)量(其无量无尽的巨力(德)大(福)用),超量之慧圆觉(观)因。僧俗中的有心人,我们立即勇猛地奋跃起来,无间地从圆觉的亲因中直修(净廓)、直究(精湛)、直发(菩提心)、直拔(众生苦)、直舍(福德果(报))中,振进、淬炼、迸涌出无边的智光悲潮,共同完成此觉世济人的义命、天职吧!
民国八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写于新州惊危室
- 仁俊法师:法语清凉
- 仁俊法师:闻『正觉音』豁心眼
- 仁俊法师:二教二施堪效范
- 仁俊法师:佛教兴盛中刻不容缓的精警--惊福报狂,愧智慧荒
- 仁俊法师:世界佛教青年们显得更年青(轻)吧!
- 仁俊法师:「寝馈萦怀,崇重如师加持我」--永恒忆念续学长
- 仁俊法师:慧日普照,悲潮遍涵
- 仁俊法师:藉场学道·着场悖道--现代中国僧青年最急需的解与诫!
- 仁俊法师:成佛之道
- 仁俊法师:现代学佛者最最急需的--建心地道场,培身心道德
- 仁俊法师:「度假」的意义
- 仁俊法师:严寺天台班毕业典礼祝词
- 仁俊法师:新春相勉献四语
- 仁俊法师:能明能平能通摄
- 仁俊法师:不玩神我塑体面·直学佛陀持法统
- 仁俊法师:操时成光,行空发力
- 仁俊法师:新得三新三不少
- 仁俊法师:三净二实践大乘
- 仁俊法师:佛法度假相勉的四句话
- 仁俊法师:从我法佛法中取舍明决--献给福严佛学院第八届结业青年僧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