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佛教青年们显得更年青(轻)吧!
世界佛教青年们显得更年青(轻)吧!
仁俊
释迦世尊所觉证的圆净真理,显示了世出世间(「出世间上上」)的一味「如实」(智)相。无所不在的如实相,普遍于一切时空,也超越了一切时空。这样的如实相,都是从释尊圆净的觉证中诠阐、流演出来的。因此,如实相乃是无古无今,而又是「万古常新」--不变的。释尊的「法(界)身」常住不灭,不灭而常住的法身,正表征着他那弘誓大行的无极、无尽,也昭示了他是一位永恒的、健全的年青者。
根据佛经记载的,大弟子中已出现了肯留心、瞻效、步趋释尊的青年精神者,如阿难、富楼那等。发心悍御外道的诽谤、摧破,如目犍连等;发愿欲将正法推展、散播四远,甚至(展传)久远者,也大有人在。由于释尊的平实、亲切、积极、热烈与旺充,也启发、感动着阿罗汉们的「留寿」住世,永不入灭而护持正法(如宾头罗等,即上面说的发愿将正法散播久远者)。凡此,都是释尊及门弟子中的利根者,从日常的耳闻目见中,深深地领会、观摩、认同、激昂着释尊般的青年精神所使然。这么凭(经律)史实看:凡是听闻到释尊说法的利根弟子,都肯得从热烈勤恳中策激、迸发出青年精神来,根本毋需乎形成大小乘的对立。
佛法从无尽时空中传递、展布:灿现着净光、正力及大用,其主因与助缘,概略地说:端凭明决与健极的青(少)年。释尊因地与果地中的「大雄大力大慈悲」,无不凭此青年精神,足实得浩浩荡荡地无尽、无遗、无休止的。「佛后普贤」,「无极大行」,正象征着这般无等、无上、莫可摧毁的「气势」--大威德与弘誓愿。现代学佛的青(少)年们!心发得坚而重,扩得遍而真,用得决(绝)而(果)健,尽以(净)智心导身、警身而择语、运语;这么练久了,则能逐渐扎实得从言行(慈智)一致中发挥、豁露出净光、正力及大用。到此田地,则深深地从惊喜、奋兴中感到难以形容的真受用、大效用、妙作用:降伏自我见诸佛。就这样,烦恼总根(之我)被震撼得快断了;也就这样,上求与下化的观行、步骤,成为做人做事、见佛见人坚而恒的骨概,快而重的鞭策,不再模棱两可,粘染昧随,沦为诸佛菩萨的最极可怜者!
青年们修学佛法,一开始,就得亲近善知识,陶铸成正闻、正信、正解、正行的看照,对治、改进、提升三业中,从一般因循、泛俗的窠臼中直下跳脱出来,护持着(正法)去。凡是沉沉耐耐得声色不动,显显矫矫得念(与)慧不失的青年群,三业中维护、勘印与体现的:身业振卓得不腐不倒,语业明正得必精(粹)必畅(达),意业高尚得极久极真。青年们的心从智慧极久极真的察觉、警醒中,运持得定决、毅锐、准当,「发趣」中的一切身业与语业,受到心业的激励,心业也感到身业与语业的昂勉,三业这么样的交错、贯联、配应得无懈可击,青年们展豁在人际中的形象与气质,便显得够生动鲜活,尽让人们羡赏,叹敬得这是一群最可信赖、最极牢强、最肯为人类牺牲一切的青年!「法界光辉」就是从这般青年群三业中辐射得灼破人间黑暗,开拓出康庄大道。这般青年群才发得足七种大心:
大惭愧心。「惭愧」,依照「根本佛法」说,乃是人类与禽兽的分界线。能招感、获致人身的基本条件--惭愧(原始人知道贯着树叶(皮)遮羞,便是惭愧心的觉持、流露),禽兽中具有经常而强烈的惭愧心的则太少。惭愧心的根本对治:贪(粗显)爱(细微)与愚痴。惭心学得、验得、用得相续;相续得细注、坚持、深确,则能抉择世间伦理与出世真理,对于「功德」及具有「功德者」,必然崇敬而亲切奉事之,清净自在的心行种因于此:愧心继续着惭心的增强、扩大、提高,一切功德心行,则越发贞固、真实,突破、超越了外道的边邪见,惊觉得直伏、猛伏错杂粗细的罪愆,甚深极广的无漏智慧,凭此奠基。
一切烦恼中的总根--贪与痴--调伏或伏断了此总根,清正之见与雅善之行成为习性,佛教青年则成为「人伦」与「佛种」的交融体。世出世间的真光(不昧惑)大力(不惊怯),不是靠着诸佛菩萨的加被或给与我们的,乃是青年们从的的真真的严防、深治、净化三业所获致的。现在以及未来世界的真进化、大净化,青年们久已被人际视为最不可少的主力与前锋。培发、焕发、沛发着(相似的、增强的)真光与大力;青年们在真光大力的导示中,才能成为推动世界迈向真进化、大净化的主力与前锋。大惭愧心是培发、焕发、沛发真光大力的「因缘」、「增上缘」。学佛菩萨的青年们:若见若行都抱紧着惭愧作证、发心,明里暗里都活在真光大力中,才能为人际催生,引发出有真眼光、有大力德的人来。
佛教青年们尽快、直下发大惭愧心吧!
二、大奋发心。发动、引起一切功德的带头者:惭愧。惭愧成为存心、用心、作事、积德的内依外持的指南,整个三业的大警性、猛觉性贯彻得紧切、明决,念头明决得直斥、直遣恶与无记,善念渐现渐明得不昧不失,能发能用,用之不已、不隔,生死中的「欲恶」从此断起,生死中(三乘圣者因地中决定性)的法善(根)也从此奠固着。据大乘经说,二乘圣者的回小向大,发愿学佛、成佛,也是由于久远的、深潜的惭愧心的骤警与猛觉所使然。由此就知道,惭愧成为引起成就声闻道、菩萨道、佛道中一切德慧的主体、本源。因此,能发、肯发大心修佛道者,没一个不将大惭愧心掀动、激提、振练、策运得旺充、热炽、诚挚得永增、永强而永勤。生死悲愿中艰贞的禁耐性,当前(二种)五欲中坚毅的透脱力;透脱得有为有守,不怖不恋。直直了了的大奋发心,经久地系联、串贯得浑身浑心,透顶彻足,成佛与度生之心之行,若僧若俗,便个个争着顶、抢着做,不忍「袖手旁观」,不肯互相推诿、推宕了。
能发、能用、能现菩提心的青年们,最显著而挺特的标帜:佛法及世法中自觉觉他之事,总是争着顶、抢着做,哪有什么僧俗(男女)之别!这类例证,大乘经中记载的太多了!发菩提心(绝大)的总汇标的:心能总持一切正法,身能平(等实)践一切(难行)大行,口能广(大)诠一切(无上、无等)的胜义。尽管这是八地以上大菩萨的无碍境界,然而,初发心的青年菩萨们,必须首先坚决地肯认,这是唯一能把握、体解、深入佛法的整全观行,无视于此,便谈不上发菩提心哦!写到这里,我深深地感到:肯发、永发菩提心的青年太伟大了!真能保持而发挥菩提心最够力的鞭淬者:热沸的血性与热绝的佛性相互交融、交感、交加。以热绝的佛性激提着热沸的血性,从热沸的血性中来不及的争着顶、抢着做,做得有声有色,光辉满面,直向发菩提心的总汇标的把捉、体解深入、深发;深发得奉献身心,完成佛道。伟大的青年菩萨们,奋发大心吧!
三、大忍健心。凡是真肯得练磨成、昂发出争着顶、抢着做的志性、精神与义勇,就得体认、印决、运持着善巧肆应的功候--忍(与)健。青年菩萨在修为中所面对的一切事(理境)相,往往逆多于顺,甚或尽是艰(险)逆(挫),对这些处(置)得当,看得穿、透得过,回得来,就必得具有一番特殊的、超常的、消受的忍化与健通,心量与眼光。众生--尤其是一般人,大都活在彼此对峙、利害、冲突、行(为)思(想)、矛盾中积累着、郁酿着一触便爆发出交相诤斗与争夺的火恼与气忿,其结果,没有一个吃到甜头!由此丛丛惑业所招感的「器世界」--「依报」,就到处充满了秽浊、艰苦、奇寒、酷暑的现实。在如此的现实中产育、培教出来的一切众生,虽有「生得善、生得慧」,如未受善知识调教及加持,净正的慧解与真实的善行都很有限。青年菩萨们面临如此的世界、众生及根性,真能修为得有成绩、获效果,就非具有特殊的、超常的、消受的忍化与健通,心量与眼光不可。
摄意、注念于「谛察法忍」的正思、实践,从「诸法无我」的胜解、体悟中,消融了「命根威胁」,「自我气魄」(中国族群居上位者,因逞纵自我气魄,构成、潜蓄的毒祸太深远、惨重了!)对自然界的种种困迫险恶,对人事界的一切恼刺苦击,则镇韧得从深忍大健中化得尽、做得开,不藏一念怨,不说一声苦,化怨拯苦没择弃。人际中的一切族群见到这样的青年,就满心渴慕、崇敬人间竟有了同「阳春」般的活菩萨出现!
四、大策进心。忍化、健化得极其沉着、定决而果敢,念头上思(持)的,缘头上触(明)的,则能跃越出一般情态、心境中的重重关卡的遮障、困吸。跃越了这些关卡,便能开始踏实地直趣佛法坦途:从佛法坦途中直趣、直入佛法之门的青年,应具有的正大方针与严明态度,择取着:人情之常与佛法之正相互校量,宁取正,勿蹈常,把准着:「不近人情难结缘,大近(专搞)人情(花巧)损人性」,一贯地执持着正直心术、心行,决不利用「宗教情绪」诱发世俗情态、心境,决定以佛法之正纠治世俗情态、心境中的杂染,这是自觉觉他中进化、净化的惟一要诀,也是我们最应吃紧的、看重的要着,忽视或昧弃了这,漫谈进化、净化,那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佛法中所说的深观大行,一应无不以勤进为前驱、作主力者。所以,青年菩萨们:亟应从精进中贯练「四弘誓愿」;于弘誓的历劫修学(「习应」)的长程中,最应重视的一个字:「生」!生:三生。一‧生活。生活的正面涵义,意识中的一切思惟、体察、审决,成为身体的活动,化为语言的表达,莫不与五戒、十善配连、通接得的实、重稳、亲切而不虚诳。以戒化为人格之导(师)与(轨)范,严廉得成志永不犯;以善展开人(佛)性之责(任)与(道)德(律),慈护得成行尽绝恶,能如此,青年菩萨于一切时处,脚下就有一片净土,眼前便成为一柱(焕发无尽)的光标,活透了自己,也能将许多人带领得直入活活透透的灿阔前程,扬眉吐气光无极。青年菩萨活得这么正常、平易而扎固,意象中的净廓性与形象上的健卓相,则决决彻彻地不再向诸佛(菩萨)乞怜,只尽为众生致身。二‧生命。青年菩萨们具有不乞怜、尽致身的超特作略,凭智观的体解力突破了我见而获致的进一步,进之无已趣无极、向无上,猛猛决决地消脱了我爱,坚坚果果的悲德不为内情所动,外魔所诱,直济众生浊恼,直效诸佛(无量)光健,便莫(之)能抗堵了。青年菩萨们上见诸佛的巨眼,下拔众生的挺臂,便从此怎也不闭不敛,旷观、旷展、旷无差(别级限)。这般青年生命的心头与意底:心头念念众(生剧)苦现,意底数数大悲涌。三‧生死。于「旷劫」、「永劫」中缘苦、救苦、耐苦而代(众生受)苦的菩萨行,总是恳恳恻恻地系念,痛痛沉沉地激发、激淬出全天候的性能,第一线的精神,发挥着迅疾的即感即应的「金诺」与「血盟」。菩萨行能直透直吸众生心眼,透吸得个个倾心倾眼,佛法中无尽的后续、无数的前卫者的簇拥、辐辏,全都因菩萨如此的感召而来。发大乘心学菩萨行的青年们,必发得、练得内脱自我虑恋,外拔众生苦楚,则必能成为(接受)诸佛(嘱累)的「接班人」,作为一切众生的大救星者。
五、大振荷心。发得透旷远心高瞻佛、深持法,瞻持得不离佛法;修练出一片真实心,普为人、恒济世,为济得不厌、不避人世(「孤调自了」),这本是菩萨的独特心量与行谊。菩萨的一切正表征着青年的热烈、昂扬、勇毅而豪壮的一切,因此,青年们最乐于、也肯得学习菩萨;当然更极其推崇而瞻效佛陀了。
诸佛与诸大菩萨,于因净果圆中不可思议的心量与行德的总根源:大振荷心。青年菩萨们窥探、体肯着构成此种心量与行德的总根源,以此为鉴、为策、为加持(与一般加被不同)、为资粮,息息念念地展开、扩充、落实学习诸佛菩萨的步骤,学习得够兴够味,忘我而深入诸法性空,空净得了却「我」与「法」,则能辟出新天地,创造(生命)新纪元。不离世间,不求出世间,以出世的无染襟抱,练就入世不(混)滥、不(昧)倒的神光与胆色,将佛法传播,普及于世间,佛法则成为纠导、提转、汰涤世法的澄清剂,尽将(苦恼)众生汰涤得抖脱尘秽,发菩提心,直趣佛道。青年菩萨们具有、发挥出这般尽让的广大心。显现在众生(前)中(后)的一切,便都凭三宝作证:力头无限的足--气不泄,尾劲无尽的大--心不怖;彻始彻终地发挥着如此的足与大,发挥得永无底极,超越了始与终的概念。也就不再计着什么始、中、终了。诸佛、诸阿罗汉,诸菩萨泯绝得尽,化导得圆,都永不落于这般计量中。
我我所绝得绝对的绝,悲智德才足得绝对的足,大菩提与大涅槃,都是凭此绝待观行而圆证而毕(竟)寂(灭)的。从无始、无中、无终的法性(真)理中正闻,善熏、净持着「习应」成的坚而久的青年利根菩萨现行的:直将一般凡俗的轻滑、昧滞、倒乱心斥脱了。对诸佛、诸阿罗汉、诸菩萨的泯绝与化导,的实地有了番会意、注目、致力处,一切都凭泯得绝、导得决的空净心勘验、出发、不着(内在身心)、不畏(外在苦恼)、不了(广大行愿),三业中直观、直说、直行的不(杂)邪、不(伪)诳、不(逞)纵。绝大的振荷心,便从此不离(正)念头、(净)缘头、(大起大落、生死安危的)关头,把持着、透得过这三头,探举得出决定性的大头(面)目(光),做人学佛永不茍,学佛做人决不屈,青年菩萨们便成为佛法与世法中的宝中之宝,因为成为人际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智慧光源,慈悲德本故。发大振荷心的菩萨青年们,放下一切,争先、抢前做成这么种宝中之宝吧!
六、大超强心。菩萨青年们能成人际中宝中之宝的亲因、特质--菩提心。发足了菩提心,佛法中的一切深功德,正力势,积持、运作得更深、更正,(施)舍得了,体(会)得彻,能了能彻得莫可惑、莫可夺、莫可坏、莫可抗拒,则毕竟印决着菩提心极真、极净、不变不减,所以经中称敬菩提心为「宝」。菩萨青年获得、用得、提得这么种菩提心宝,智财填平了内在「欲壑」,智光灼破了外在魔网,触受到的一切不着不动,必透必通,安明穆雍得不旁骛、不偏爱--侧倡(或专阐)某一法门成「法爱」,障「无生」,菩萨的广学与佛陀的圆证,一发心,即便觑紧、把牢着这般宗趣。利根的菩萨青年:如善财童子、月上童女等,莫不凭此「法界门」,广发「法界愿」,导提众生游智慧海,发悲愿德。现代的菩萨青年们,当您们一接触到佛法,即时蓦起渴羡挚敬之念,这便是宿植的深厚善根显现,已多少含有利根的因素了,积极而切实地引发、育护、续增而扩充之,则发皇、光大得莫可限量。提得高、辟得广、透得深,这般超越限量的巨力:大超强心;弘誓与空智中的超强心,成为破惑障、荡险恶的克星与强光,菩萨青年们便到处让人喜奋得脑豁神畅,引人入胜--引发出人际间的无比胜用。
此无比胜用的效验:遣除惑业的妄想、妄作,尽从智与慈的察济中而展施一切,展施得平实不动而真实彻通。被人天共相仰推为「大雄大力大慈悲」的释迦世尊,从历劫修为而趣证圆觉,一切都依此不动而彻通中完成的。能为此不动与彻通所遵循、所印悟、所成就的不共净因:「涅槃寂静」。种种根性与种种发心者的究极趣向,无一不体握、彻悟此而获致成就。修究中一切心行的趣向--智光(力)洞照得(从「胜解」中透脱了五(「取」)蕴法的缠困,切入甚深般若的净观、净行中,平正地察觉「诸法无我」,从无常无贪中治绝「常」执,从寂静无生中消融「二边」,世俗情见中永(恒)常(长生)及断灭的邪恶(想),则通统被断绝了。大超强的观行,成为心眼中的(大)通光与(正)活力,菩萨青年们就凭此体见与策发中的一切,便能从大超强中一念念、一步步地接(践)洽(润)着大雄释尊的「道迹」与「法分」。
七、大摄达心。大超强心中的大通光、真活力,化为菩萨青年的眼与胆、德与能,看得透也当得足,依持、活跃、试炼于这样的透与足中,生命的气(凛不可犯)势(锐莫能当)与血汗,则鼓振得壮而旺,昂发得热而炽,求法与为人之心、之行,则坚韧、固贞得成为常恒的、唯一的义命、宗趣。甚深极甚深的无量法门,甚杂极甚劣的无数众生,一般学佛之士,总是望之起畏而却步;菩萨青年们却偏能对之奋迅得猛而毅,慷慨得卓而豪;豪昂得不在乎自己,不忘记佛法与众生,掀涌出为佛法、为众生的一片丹心,一切挚愿,心发得、勘得、决得:从今日起直至无尽的未来,决不敢辜负十方诸佛,不忍虚诳一切众生,发开了的悲量,跨出去的脚步,便荡绝怯缩、退没的念头了。菩萨青年们情操的(空明性)法化,见地的(广净性)人化;依此二化的思持,而体现出(「一极」毕真)的佛化;佛化中佛格的一切,明里暗里则亲近、顺应得化为心头呼声,日常提力。由此,更确凿地体肯着:菩萨于长时大空中修行的开展与觉证的归摄,一切的一切,无不从身(语)心出发,复又归入于身心,圆圆遍遍地显发出无遮的三业大用--「三不护」。
菩萨青年们,从这里肯认、精诚地激提自己,恳劝同学,佛根、佛德、佛光,就这么扎得深、修得广、照得遍的;也就这么久久真真得成为利根中之利根的。
凡是真能、永能作为诸佛的佛子者,非淬砺、练磨成利根中的利根不可,因为一般利根--提婆达多,反倒成为僧团的破坏者;果真学成利根中的利根(了了决决地上求下化,无得、无量、无所受(执取「戏论」),就会做成决定「绍隆佛种」的真佛子。真佛子的内觉与外展,一切无不从净信、净愿、净行中察核得的的「真实」不虚、不扣,从真实中发广大心,「摄取」一切诸佛菩萨的无尽功德,从功德中化为无尽能耐、力效,从大耐大效的神光中上瞻(菩萨不共愿)、上进,下悯、下拔得绝不倦止、疲厌,彻达佛道与普渡众生的心念、身行,从三业中便会体现、兑现、尽现得(「和盘托出」)都凭三宝作证;惟有都凭三宝作证,始能导摄种种修为无不归趣于究极真实。
利根中之利根的菩萨青年们,所触会、所迸发的一切,无不从此三现中考练、勘策自己,决决足足地透过此三现;从三现中把准、践实得着大摄达必具的总体要诀:「明验三学治倒逸,深入三门离偏滞,直见三宝超魔(转)外,久积智悲化三界」,从明心而深心、而直心、而(不计长时大空绝待的坚)久心贯通、配应着上来所列举的七种大心,利根中之利根的菩萨青年们,才有资历成为诸佛世尊的真佛子,才能毕毕真真地向(对)「大雄大力大慈悲」的无上行愿灿溢(辐射)着出世的净光巨力,壮豁开入世的健胆睿眼。具有这般光、力、胆、眼的青年,其象征的:明炽温煦如日光--平发(热能)普照(一切)无界划;赅容遍通如天空--虚豁开展无(爱恶)亲疏;畅流壮沛如大海--蕴充(能量)盛产无尽供(没厚薄),菩萨青年们看的、验的、做的与发的一切,都不离此三无,就会直从青春气象中昂溢出轻轻(不着自我)的器(量)力(誓),空空(健健)将佛法与众生一起提上肩头,置诸脑顶。这等青年便到处布散出春光般的气温。最有为、能为的青年群:普为人间世发愿造春光般的温馨气温。菩萨青年们!努力造啊!努力造啊!真肯得这么造的青年:永远忘却年龄学菩萨!
菩萨青年们,我们的任务太伟大、太艰苦、太长久,念念于此三太中诚求三宝加持、作证,艰苦与长久一起汇入于伟大中:廓清了「侥幸」与「快妙」的邪风怪气,我们才真能罄力从事理与悲慧的圆通中,彻达无上佛道,普渡无量众生,活得光力灿溢,(导)做得胆健眼睿。
本人谨将拙见奉呈于世界诸位菩萨青年前,致以满衷最诚恳的祝愿:我们共相面对「大雄大力大慈悲」的诸佛世尊,顿发、振发、续发无尽的弘誓大愿,一起淬炼成利根中之利根,敞豁出究极真佛子的面目与器量!
佛历二五四一年三月一○日写于新州惊危室
- 上一篇:植福惜福,积慧敬慧
- 下一篇:「寝馈萦怀,崇重如师加持我」--永恒忆念续学长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佛教不是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入世的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界文法师:佛教的慈悲观怎么理解?
- 妙江法师:“科学”、“贸易”、“单位”这些名词都出自佛教
- 大安法师:佛教“牧牛”是什么意思?就是在修心
- 大安法师:佛教经典与道教经典可以同时诵吗?
- 印光大师:佛教以孝为根本在大乘经中多有阐发显明
- 宏海法师:佛教宗派是怎么形成的?
- 净界法师:佛教天乘四空定之空无边处定
- 觉真法师:佛教因果论的社会功能和伦理价值
- 界文法师:佛教是如何看待慈心禅的?
- 宏海法师:佛教为什么不杀生?戒杀是首善
- 印光大师:佛教往生的故事,佛力加持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觉真法师:佛教的平等思想,是科学而又伟大的
- 圣严法师:真的有世界末日的一天吗?佛教有世界末日吗?
- 明海法师:佛教为什么提倡吃素?
- 本源法师:佛教中有“女神”吗?大爱道比丘尼的故事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如瑞法师: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正慈法师: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本源法师: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静波法师:跳出三界得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觉真法师: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本源法师: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济群法师: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佛源法师: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明海法师: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界文法师: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星云大师: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西行法师: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忏云法师: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道坚法师: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西行法师: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梦参法师: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梦参法师: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天因法师: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
- [放生起源]寺院设立放生池在经典或传统上有什么根据?
- [感应故事]心经故事
- [白茶]什么是白茶,有哪些品种?
- [白茶]什么是白茶?白茶的简单介绍
- [佛与人生]面对别人的批评,应该怎么做?
- [佛学常识]八关斋戒的解释、戒相、功德利益
- [佛学常识]袈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叫福田衣?
- [佛学常识]为什么把佛法僧三者称为“宝”?
- [佛学常识]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归投三宝令身心安稳
- [人物故事]佛教贫女供灯的故事与启示
- [佛经故事]释迦牟尼佛和菩提达多的双头鸟故事
- [佛学常识]食存五观指的是什么?
- [人物故事]阿育王的小王妃须阇哆,持戒穿素服得宝珠
- [禅宗公案]老修行人“三十年不冒烟”的故事
- [佛经故事]富孩子变穷孩子,《法华经》穷子喻的故事
- [佛学常识]布施的意思与种类
- [佛经故事]伽尸比丘尼身披袈裟出生的因缘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