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海阔悲潮震 弘法莲清智光照(上)
高雄海阔悲潮震.弘法莲清智光照
仁俊
海阔天高秋空晴,二气1鼓辟汰五不2,「献(身)绝(心)「无作」众的汇:「人间佛教」堪鼎兴。
1 闻熏法味象形善,操治质品誓成势。
2 不混、不偏、不了、不坏、不计。
高雄海域辽阔,象征着佛法法海的深广澄阔,佛陀所证的究竟真理——智慧与慈悲——的深广无极。在寒带地方现已寒冷,而高雄的气温与佛法,却相当的和暖与旺盛,这证明了高雄的学佛者在吕先生、庄先生与大家共同研修佛法,形成了青年佛教蓬勃而热挚的精神。佛法的开展、传续与存现(「无上道」),端赖青年菩萨的骨概与风徽;表征这般骨概风徽的——「空晴」,若言若行的一切,全都让人看得同秋天般的晴空高爽朗豁,印象切真。人们就这样对青年菩萨生起渴仰、健羡而效学的心来。
志性与神态持现得端挺的青年,对大乘佛法所说的两种气——气味与气势,总是吸触与鼓斡得饱满充实。修学佛法首要听闻正法,正法闻熏得从身语中流露出净善气味,这,浓厚得日增日足,便能洋溢着佛法的法味;在法味中滋润、启示得够醇够正,则必然以正见对治错乱的心行,人的质品就不再颠倒而卓立起来,发挥出大而久的誓愿,成为展布佛法的大力势,这就是气势。由于这两种气的鼓动激提,则能开廓我们的身心,汰除五种不良好的因素:一、修学纯正的佛法要有正见,不与世间的情见混杂。二、佛法是整体的,法门由浅而深而达究竟,要有次第的修学,不可偏重于某一法门。三、修学佛法不只为一己求解脱,更应积极地为众生而修学。四、发菩提心,要清净与坚定,久了才不会忘失本愿,成为「败坏菩萨」。五、不在一般的体面上与人计较,深深地忆念佛法,对佛法才信解得理明心安,虑疑消通。
一般人的心总与自我相应;真发心学佛的,一定要断绝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型态。佛法觉悟的次第:自觉、觉他。自觉的最大障碍——处处为自己作想,换句话说,处处为自己做手脚与自我商量,这等人简直如蚕作茧,怎能为佛法、为人类作事呢!因此,必须将这个念头彻底斥绝了,心力才能集中于自觉;自觉的基础深固了,深固得明正不昧,念头能活用佛法,善造机缘,有形无形中才能启发出觉他的功行,彼此修学得如此的相见相勉,大家的觉性汇融得明切准当,作为得果敢厚重,才能着着实实地发挥出鼎兴「人间佛教」的精神!
大雄大情效次淬,沉沉昂昂3频忆集;忆切集充二轻极,悲潮震胸决承三4。
3 沉镇不悸不慌脱,昂平能受能消通。
4 a决心为教 b决心为国 c决心为世。
佛是大雄者;菩萨是大有情、大道心者。我们常常说要学佛,其实,佛的境界甚高甚深,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得到的。菩萨多生以来闻熏佛法,亲近善知识,从修学中练成了大道心,发愿生生世世于娑婆世界作佛事、度众生。只须我们细心察验,(近)现代就有好几位呢!像这样的菩萨们,我们应该取为学习的楷模,效摩他(她)们那样的挚情为人,(庄)严(行)愿为世,我们的神态与意象,始能渐次淬炼得坚强而健全。
菩萨的慈悲伟大是与苦难同在的,在长期的修学过程中,承受着说不尽的刺激与苦恼,总是沉镇得不惊惧、不慌乱,不忘失自己所学的,激发出以生命奉献佛法,以血汗为苦难众生服务的精神。这么种类型的菩萨精神,简括说:永远抢先站在为众生受苦难、救苦难的第一线上。我们修学菩萨行的,将这么种精神体念、运持、显现得既昂扬也平沉,受得也消得了一切众生给予自己的一切苦恼折腾,对大菩萨的意境与心量,才通联、体照得不昧不脱,日切日旷。
为众生而发心修学的菩萨,一开始,便将「我、我所」看得非常淡薄,放弃了一般人恋命逐物的世俗心态,内在的我爱与外在的境(界)爱,就不会在念头意底盘回撩扰。修学中身之卓振与心之淡宁,大抵这么开端的。开端得开廓无量,无量中练就了无畏无悔的意誓,高瞻佛陀与苦念菩萨,对苦难众生便观注得不离心目,深透肺腑,智愿中的悲心就会在悲潮中掀腾得滚滚涨涨,学菩萨学佛陀的真步伐、大眼界,就这么直见直行的。这里,我想少少说明的:菩萨道与声闻道原是彼此相通的;看起来声闻行者特重解脱自我贪着,似乎偏于自利,受到后代讥评;着重利他的菩萨道,受到世人崇重。其实,从对治烦恼来说,菩萨更着力调伏我爱呢!圣龙树说:「欲为苦本」,这正是他自身实际经验的写照。佛世断除了贪欲的大弟子们,就有好几位表现出菩萨的风貌与质概,因此,菩萨的悲愿与声闻我空的解脱,其本质并没有太大的距离。
修学佛法务要把定三个决心:一、决心为教。现在的台湾佛教,表面上看相当兴盛,这是由许多人发心推动所获得的成绩;从另一面看,背后的问题却非常混杂而严重。中国大陆寺院中的佛教已准予自动讲习,惟全面弘传尚待时机。台湾佛教除少数有心人能深入而紧握佛法特质,致身致心而尽瘁贡献,此外,一般则依然谈圆说妙,谈心说性。总认为自己所学的法门至简、至顿、至圆,立刻想即身成佛,这太虚诳了;有的渴切得求佛加被而尽快「成就」,这太侥幸了(侥幸者必招大不幸!);有的荒谬得迷醉于神异,这太痴倒了。我们面对如此这般的台湾佛教现象,亟应视为教难,荷起续大法、演正教的巨责!二、决心为国。我们学佛法的唯一目的:希求对国家、对人类能创献实际利益,以佛法的术语说,就是「饶益有情」。返观我们中国若干年来的国难,概括地说不外四大原因:1、得到了权势的总是用尽心机操控铁统江山;2、发挥自我最强烈的威信;3、唯我独尊;4、一切功勋都归于己。以普利一切众生为宗趣的菩萨行者,对国族的这般患衅忧悲,除了勘破自我私图,更应从大空观中倡践大公行,尽让人看到、验到我们一味净淳,一贯卓决,才「真格」能做得为国为人。三、决心为世。第二次大战后,这个世界许多方面都有飞跃的进步,这是呈现在眼前的事实。但从现时整个国际上丛丛纷争细加观察、剖析,则根盘节错得莫可开解,够令人担心了!为庄严世界而发心的菩萨行者,心心念念都警提着空化身心,净化世间。我们勤修菩萨道的,果真对娑婆真义——堪忍,理解而体行得沉着而轩昂,一切净愿与大行,尽从这个世界实发实验开始,让人们听到的、考核的,证明得确实是一些菩萨行者,能激扬人类的共鸣共行,从净善的共业中当难忍苦,轻己重法,法化得与诸佛菩萨直见直念,不诳不让,气旺神豪得绝不畏苦恋乐,视苦为乐而藉苦练愿,才敞得透活鲜鲜热烈烈的大决心!(待续)
- 上一篇:新人新佛新世界
- 下一篇:高雄海阔悲潮震 弘法莲清智光照(下)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
- 人与众生的关系,是佛教伦理的核心和主体
- 每个念佛人在极乐世界都有一朵莲花
- 佛教是宿命论吗,我们这一生的努力有用吗?
- 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什么是外道?心外求法是外道
- 学佛人多拜几个师父,去极乐的几率也就越大,对吗?
- 为什么说皈依三宝就可以找到依靠?
- 善事要尽心尽力去做,恶事则要毫不犹豫的断除
- 佛号代表佛智与法界
- 一念净心的宝贵性!
- 佛教所说的业报是什么意思?业报的意思
- 极乐世界的神秘面纱
- 造什么业就感什么果!
- 地狱到底有多苦?都是自招的业报
- 学法就是为了导正心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