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佛法与情绪管理
论佛法与情绪管理
圣凯法师
内容提要:本文以佛法的现代化与情绪管理为契机,以《清净道论》与唯识学的有关经论作为佛法对情绪分析的材料,提出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的形成原因进行考察。以戒、定、慧三学作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原则,并以此展开佛法对日常生活中常见情绪的管理;特别提出佛法的情色观,以此关注现代社会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从而,使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与现代化的学科之间,建立一种内在的沟通,随缘展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
关键词:《清净道论》、情绪、情绪管理、以禅化欲
一、前言
“情绪”这个词对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来说,是太熟悉了。我们赖以生存于其间的世界就是一个情绪流布的世界。但是,我们对自己的情绪太缺乏深刻认识了。人的情绪,在社会生活中经常处于极为敏感的前沿阵地;对自身情绪状态有无强大的控制、调节能力,往往成为衡量一个现代人是否具备适应社会能力、事业成功潜力以及博取生活纵深力(取得广泛、深刻而又独特的幸福生活及健康感受的能力)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标志。但是,对于情绪的管理--控制与调节,并不同于简单的压抑,这取决于一个人对人生价值观总体把握的水平,取决于由生活阅历和理论修养共同培养的情感质地,取决于处理自身与环境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艺术。
情绪是一个亘古而常新的问题,情绪管理则是全新的现代化学问。佛法作为东方的古老智慧,在传递与演变的历史时空中,一直有一个重大的课题:如何能合乎佛法的原则及引导众生解脱涅槃的前提下,又能契合现代时空及众生的根机与需求,让佛法赋予正确的现代意义?所以,如何从佛法的智慧透露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关注以及可操作性,这是摆在现代佛法弘扬者的急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依据佛法超越时空而不变本怀的原则,将佛法的真理运用于现代人的生活中,加强佛法对现代人生的关怀,使现代人能够体会到佛法的清凉与智慧,随缘展现出佛法庄严的现代丰姿。我们将从佛教经论中抉择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超越性智慧,提出“佛教心理学”对现代心理学的回应,以《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作为佛法分析情绪的材料,考察情绪的分类与特征,并且对情绪形成原因进行研究。进一步,我们讨论佛法对情绪管理的总原则是什么?并且,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情绪,佛法又是如何对这些情绪进行管理?特别从《华严经》、《维摩诘经》出发,讨论佛法的情色观,关注现代社会突出的“情欲问题”,提出“以禅化欲”的修行理念,作为现代人修行的用功方向。
从情绪管理学来说,目前世界上以卡耐基(Carnegie)的情绪管理最为流行,他的许多观点对我们进一步理解佛法情绪管理学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在佛法现代化的观点下,对许多具有焦点性的现代问题进行关注,是“人间佛教”的重要课题。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写作,能对佛法现代化进行侧面的个案研究,使人们对“人间佛教”的研究能提到对现代化问题的具体关注上,具有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佛法对情绪的分析
“要认识自己”,特尔斐阿波罗神殿上刻着这们的题辞,这是一切宗教哲学的基本课题,佛法中的“四谛”的“谛”即是对宇宙人生真理的认识。对于情绪,这是一个为现代人们所不甚认识的必然王国;但在佛法,佛法的修行是以“心”为中心,从凡夫心理的分析到改造,都进行详细地考察,所以佛法对情绪的认识是详细而全面的,释迦牟尼佛可以说是一位卓越的精神分析学家及情绪管理学家。我们将利用《清净道论》及唯识学经论对情绪进行分析,并对其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考察。
1、什么是情绪
什么是情绪?按照通常的理解,情绪与情感密切相关。卡耐基先生引用《牛津英语词典》的解释,从心理学的角度给情绪下的定义是:“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1]按照这样的解释,很明显,当我们运用情绪这一词时,它总会有一个含义是指个人的、主观的情感,我们用愉快或不愉快、温和或强烈,短暂或持久来描述它,同时注意,它对我们的行为是防碍的还是促进的。美国心理学家德弗雷认为情绪是由身体各部位发生变化而带来的有机体的一种复杂状态,在精神上,它伴随着强烈的情感和按某方式去行动的冲动;同时它也包含着生理的和行为的变化。[2]所以,当我们对一种具体的情绪进行语言上的描述和解释,总是用一个具体的实例。
从佛法来说,对我们心理活动的考察,从《阿含经》、部派佛教到唯识宗都有详细的说明,通常唯识宗把我们的心理活动分为五十一种,即是五十一个“心所”,但是按照上面对情绪的定义,我们认为“五遍行”、“五别境”不属于情绪,因为它们属于认知的范畴。在其他的心所中,一些是世间共有的情绪;另外是佛教所特有的情绪,就是在止观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情绪,一般没有修禅定的人是很难体验到的。所以,我们基本上可以说佛法中的“心所”相当于“情绪”,但是佛法的“情绪”概念的外延要比一般心理学上的“情绪”概念要广,至于是否恰当,不敢定论。2、?佛法对情绪的分类
对于人类最基础的情绪,卡耐基认为是喜、怒、哀、乐等。根据强度的不同,喜又分为满意、愉快、欢乐、狂喜等;怒又分为不满、生气、愠怒、激怒、大怒、暴怒等;哀有遗憾、失望、难过、悲伤、哀痛之分;惧则有奇怪、陌生、惧怕之分。这四种原情互相杂合,构成其它更为丰富的情绪。如愤怒、恐惧与自尊杂合成嫉妒;既为以前的成就高兴又为眼下的失意悲哀,于是有感慨的产生。[3]
在佛法中,《清净道论》[4]认为人的情绪最基本类型有六种,论中说:
性行有六种,即贪行、嗔行、痴行、信行、觉行、寻行。或有人说,由于贪等三种的组合另成四种,同样的由信等组合亦别成四种,如是以此八种和前六种合为十四种。若依这种说法,则贪等和信等的组合也可成多种的。是故当知仅略为六种性行。[5]
《解脱道论》对这六种情绪名为:欲行、嗔恚行、痴行、信行、意行、觉行。[6]从这六种基本情绪扩展开来,可由贪、嗔、痴三种情绪组合成贪嗔、贪痴、嗔痴、贪嗔痴四种情绪类型,同样由信、觉、寻三种情绪又可组合成信觉行、信寻行、觉寻行、信觉寻行另外四种情绪类型,如此八种与前六种合为十四种,如果再将六种基本情绪进行组合又可成多种类型,这就为每个人的情绪差异性提供了依据。同时,可以看出佛法对情绪的分析是以内在的心理状态为标准的。
在《清净道论》中又对以上六种基本情绪进行归纳。在这六种基本情绪中,信为不舍于有利的,贪为不舍于不利的,贪行者若起善业时则信力强,以信近于贪德故,是故信行者为贪行者同分。嗔行者若起善业时则慧力强,因慧近于嗔德故,嗔仅寻求不实的过失,而慧则寻求实在的过失;嗔以回避有情之态度为用,慧以回避诸行之态度为用,所以觉行者为嗔行者的同分。痴行者欲令未生善法生起而精进时,常有甚多障碍的诸寻生起,以寻近于痴相故,痴因不能洞察所缘的对象所以动摇,而寻则以轻快思维故动摇,所以寻行者为痴行者同分。[7]所以,《解脱道论》中说:“如是欲行人信行人成一,嗔行人意行人成一,痴行人觉行人成一。”[8]所以,我们又可以把六种基本情绪归纳为三种最基本情绪:贪、嗔、痴。
对于情绪的表现特征,《清净道论》进行了具体、详细地叙述,由六种基本情绪扩展开来,贪行者常谄、诳、慢、恶欲、大欲、不知足、淫欲炽盛、轻佻等,嗔行者常忿、恨、覆、恼、嫉、悭等,痴行者常昏沉、睡眠、掉举、恶作、疑、执取、固执等,信行者常施舍、欲见圣者、欲闻正法、多喜悦、不诳、不谄、信于可信乐之事等,觉行者常和蔼、可为善友、饮食知量、念正知、努力不眠、忧惧于可忧惧之事、有忧惧者的如理精勤等,寻行者常多言、乐众、不喜为善而努力、心不确定、夜熏(思惟)、日燃(实行)及追求彼此等法。[9]
对于各种具体情绪,在唯识学中的“五十一个心所”是分析得非常清楚的,所以我们将对“五十一个心所”进行分析,以此来说明佛法对情绪的分析,表列如下:(略)
上面的表中,因为世间人也有惭愧,所以将惭、愧列入世间共有的情绪;而大随烦恼属于在修禅定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障碍情绪,若无修禅定,便很难体会到这些情绪,所以列入佛教特有的情绪。
所以,佛教对情绪的分类,不但有与世间共同的部分,也有佛教特有的。这是因为佛法的修行是在对心的内省中,以智慧观照每一念心的生灭,所以能够细致入微地观察到各种情绪的变化。3、佛法对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
对于情绪形成原因,根据现代研究结果,情绪过程、情绪反应是在神经兴
奋扩展到控制交感神经(调节心脏、呼吸器官、消化、内分泌腺活动)的皮质下中枢时发生。巴甫洛夫指出皮质下对情绪过程的作用,他说:
皮质下的神经节是重要的无条件反射或饮食、防御、性等本能的中枢,因此它也是动物机体的主要外部活动的最宝贵的那一部分……皮质下对大脑半球皮质有正面的影响,是大脑半球的力量源泉。[10]
所以情绪反应力的根源是皮质下的活动,情绪的产生是发生在大脑皮质中的诸多过程的结果,而大脑皮质保证人的大脑对周围现实(包括整个复杂的社会)精确的、相符的反映形式,因而形成情绪变化的物质基础(人自身在社会生活进程中不断变化)。所以,复杂的情绪是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变化的结果和体现。
《清净道论》中认为有三个原因影响人的贪、嗔、痴三大基本情绪形成。[11](1)宿作为因,据说因宿业的美好加行与多作净业或从天上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贪行者;因宿世多作斩、杀、缚、怨等的行为或从地狱及龙界死后而生此世者成为嗔行者;因宿世多饮酒及缺乏多闻与问究或由畜生界死后而生此界者成痴行者。(2)四界为因,地界和水界二界重的人成为痴行者,火界风界重的成为嗔行者,若一切平等者则成贪行者。(3)病素为因,在诸病素之中,痰增长成贪行者,风增长成痴行者,或者以痰增长为痴行者,风增长为贪行者。
其实,《清净道论》对人类的情绪形成原因考察是全面细致的,“宿作为因”指出了有些情绪是由过去世的业力及习气影响,“四界为因”与“病素为因”指出人的身体素质与身体状态对情绪的影响,如我国中医认为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恐伤肾,若在身体强壮时情绪会比较好,如果有病情绪马上就会低落,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太多了。
同时,《清净道论》还举出二十二根对情绪的影响,二十二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女根、男根、命根、乐根、苦根、喜根、忧根、舍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12]
二十二根前六根(眼、耳、鼻、舌、身、意)是净色根,能够引发六识,对于了别所缘境有增上的作用,《俱舍论》中说:
了自境增上,总立于六根……眼等五根于能了别各别境识有增上用,第六意根于能了别一切境识有增上用,故眼等六各立为根。[13]
前六根中,眼等五根对于了别色等五境有增上的作用;第六意根,对了别过去、现在、未来一切所缘境有增上作用。而作为情绪来说,虽然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但情绪并不是由客观事物或需要直接、机械地决定的。许多研究表明,产生情绪的根本条件是评价,即当客观事物作用于人以及各种需要与人发生联系时,人通过认知活动会对客观事物进行判断和评价(即是了别认识),由此产生各种情绪反应。所以,分别或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的基础,同样的事物对不同的人或在不同的时间、情景等条件下出现,就可能被做出不同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不同的情绪。所以,如果进行情绪管理,就要从认知过程着手,它为人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和行动方法。
对于男女二根,《清净道论》认为女根和男根的作用是“处置男女的形状、相貌、态度及行动的方式”[14],《俱舍论》中说:
从身复立女男根者,女男性中有增上故……女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差别,名为女性;男身形类、音声、作业、志乐不同,名为男性。二性差别由女男根故,说女男根于二性增上。[15]
对于女男二根,根据近代人的研究成果,认为二根是雌性激素和雄性激素。由于二根的差别,形成不同的情绪特征,这与现代医学认为二激素会影响人的志趣与情绪是一致的。对于女人和男人的各自特性,古今论述很多,台湾星云法师说:
男人遇到困难的事情,能够力排艰巨,勇往直前,表现勇者的气魄,但是女人的忍耐谦逊,化干戈于祥和之间,有时也是男人所不及的。男人富有创造性、冒险性,女人的随顺、圆融,有时可弥补男人的鲁莽造次,彼此相辅相成。男人比较粗犷、豪放,女人细腻、周全,是男人成功立业的助缘。男人长于理智,女人重于感情;男人偏向刚强,女人普遍温柔。[16]
正因为男人与女人的不同,所以对同一件事情,情绪也就不同。
命根的差异表现为个人生命力是否旺盛,生存意志是否顽强,它影响个人的情绪。生命力旺盛的人对生活有坚定的信念,对于生活中的压力有一种顽强的抵抗力,所以在情绪上的表现完全不同于那些胆小怕事的人。
五受根是苦、乐、忧、喜、舍五种感受,苦、乐、舍是由六根和六尘引起,是六根“接触外境的当时”发生;忧、喜是由意根引起,是六根“接触外境后”,加上烦恼而生起的感受。《俱舍论》中说:
于杂染中,乐等五受有增上用。所以者何?由契经说:于乐受贪随增,于苦受嗔随增,于不苦不乐受无明随增故。[17]
所以,五受根能影响个人的情绪特征。
至于信等五根(信、勤、念、定、慧)与三无漏根(未知当知根、已知根、具知根)是我们凡夫对情绪管理的保证,也是说明圣人的情绪区别于凡夫情绪的标志。如《清净道论》中说:
未知当知根的作用,是断除(身见、疑、戒禁取)三结,并使其相应的(心、心所法)趋向于如是的舍断。已知根的作用是减少及舍断欲贪与嗔恚等,并使其俱生的(心、心所法)亦受自己的影响。具知根的作用是舍断一切作用的热望,及使其相应的(心、心所法)趋向于不死(涅槃)。[18]
可以看出,三无漏根是我们情绪管理的最高目标,也就是圣人的完美情绪。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佛法对情绪的分类不但突出世间的共性,也表现出佛教特有的情绪;对情绪形成原因的考察,佛法不仅突出情绪形成的物质基础,而且也从精神上给予了关注,使我们了解到情绪的形成不仅是一种物质因素,更重要是精神上的因素,这样对进行情绪管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 仁德上人:体会体验落实实践佛法的道理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净慧法师: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星云大师: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虚空之中
- 如瑞法师:修学佛法,要大胆的亲近善知识
- 仁德上人:世间法与佛法有什么不同?
- 梦参法师:护持佛法功德无量,人人都能弘扬佛法
- 如瑞法师: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仁德上人:四首通达歌
- 体方法师:佛法是要铲除欲望破除我执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明心见性
- 本源法师:如何得到佛法的智慧辩才?十种修持方式
- 静波法师:心态决定命运,不要把法当作定法
- 正慈法师:大足石刻,将佛法的真谛讲述给一代又一代人
- 仁德上人:为什么佛法要以戒为师?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是让众生都能明心见性
- 静波法师:“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是什么意思?
- 梦参法师:听闻了佛法需要去修才有用
- 仁德上人:什么是佛法的称性妙用?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