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信心不二

  心的诗偈 -- 信心铭讲录
 
 
  二十、信心不二
 
  十方智者,皆入此宗。宗非促延,一念万年。
 
  「十方智者」就是普遍的、所有的有智慧的人。佛经里的智慧称作般若,与一般人所说的智慧不同。般若分成三种,一种是世间智,一种是世出世间智。一种是出世间智。三者中以世出世间智是最上等的智慧,因此所有的智者都是由这个门入。「宗」可以解释为目标或中点,即指真如法界。
 
  「宗」就时间而言既不是短,也不是长。如果说是短暂,则沦为「断见」;如果说是永恒,则沦为「常见」。二者都是边见、外道之见。佛法在时间上没有长短的问题,讲「无始」,也讲「无终」。「无始无终」是不是「常」呢?这很难讲。怎么叫「常」?是永恒吗?恐怕不是,因为世上所有的东西都在变,所以不能说有样东西是永恒的,说它不永恒吗?但是「变」这个原则却是永远不变的。因此,「一念万年」也就是指在一个念头上一直下去。但这是不是「常」呢?
 
  前面说过,在浅定中当然念头会动,就是到了深定,只要有念在就有动。因此一般人讲「止」、「定」或「我的心不动」,其实没有这回事,因为这都是相对的,只是自以为不动而已。佛经中说:只有深定的人才能清楚知道念的生灭现象;禅定的力量愈深,感觉愈微细,对于自己念头的动态知道得愈清楚。未入定的人,不知道念头的动况;可是入定之后,定愈深,愈能感觉到前一层次心动的程度,但对于现在的心并不知道,以为现在的心是定。等更深入一层后,又发现前一层次的动。所以,深定中的人能发现念头一剎那有六十生灭,一般人是根本不能发现的。而且在深定中对念头的生灭不是「观察」,而是「知道」,清楚知道前面的定是浅的,念头也未真正停止。这是世间定的情形。所以,「一念万年」绝不是普通的定,而是无念。然而「万年」是否就指一万年的时间呢?其实,既是「无念」,便无时间,所以用「万年」来形容没有时间的限制,也就是处于无念的状况。无念即无限;一瞬即万年。因此,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是心不动;一是无心
 
  世间的定心是动的,但无念可说是出世间的定,应该是阿罗汉的灭受想定定,或禅宗的无住、无相、无念。阿罗汉的定力达到「无生法忍」,有些经典说相当于初地菩萨,有些说相当于八地菩萨。禅宗不用以上解释,只要一时有此情况出现也是好的,也是「万年」。
 
  前面所谓的「宗」不是「永恒」,因为佛法根本不接受永恒不变的现像,但也不是「不永恒」。例如:「变」和「宗」的关系如何?「变」是现象,「宗」是它的根本,了解了没有永恒的变,就是了解了宗。
 
  无在不在,十方目前。
 
  这里谈的依然是「宗」、真如法界。说它在不对,说它不在也不对。真如遍法界,不能说「这」就是真如,因为它并不代表真如,却又没有离开真如。「无在不在」讲存在不存在,「十方目前」则肯定它的存在,而且它的存在不仅是目前事物的存在,而且十方一切都存在这里。
 
  「十方三世诸佛于一毫端转大*轮」也是相同的意思。就义理上来说,好比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掌握了目前就能掌握十方。但是不是真正如此呢?这得看悟境的深浅:解脱到何种程度,悟境就到何种程度,时空长短大小的自由也就到何种程度。就原则而言,凡夫也可以说十方就是目前、目前就是十方,但纵使意思懂了,依然是雾中看花;但就经验、修证而言,开悟、尤其彻悟的人看了这两句,明白就是这么一回事。
 
  极小同大,妄绝境界。极大同小,不见边表。
 
  「极小同大」、「极大同小」很容易懂,既然「十方」就是「目前」,反之「目前」也就是「十方」了。此时已泯灭了时空、长短、大小的对立,当然也就到达了完全没有虚妄的真如法界,也再没有边缘、表面的限制。
 
  因此有人问:「成佛之后,这个身究竟在那里?」佛有三身──化身、报身、法身。化身佛成佛后还在人间;报身佛是为了度圣位菩萨而出现,因此也有时空的限制;法身佛则不受任何时空的限制,可以大到无限大,也可以小到无限小,因为无我,所以一切众生就是他,所有地方都有他,凡是明心见性悟入佛性的人,随时随地,都能面对佛的法身。
 
  有即是无,无即是有。若不如是,必不须守。
 
  「无」就是无执、无我、无固定形象;「有」则是存在着的一切因缘法、因果法。法身佛就是真如实相真如法界,也就是禅,他无处不在,只要修行程度到了便会体验到,所以是「有」,但又不能执着他是「有」。「无」为何是「有」呢?因为「真如」即「法界」,十方三世一切通通不离真如,所以不能说是「无」。古代禅宗的祖师们答应弟子所问,有的祖师专门讲有,有的禅师专门讲无,有的禅师则有时讲有,有时讲无,因不同的对像与时机而作不同的表达。而事实上,不管讲有还是讲无,都是同样的东西。
 
  有位法师对我说:「禅师是疯子,你说有他偏说无,你说无他偏说有。」我就问他:「那你的看法如何?究竟是有还是无呢?」他说:「佛说不可说、不可思议。」我说:「那好了!既然不可说、不可思议,那么说有、说无不都是执着吗?」
 
  「若不如是,必不须守」,是敦促修行人,如果不是这种情况的话,那就错了,一定要把它们放下诸如:我执、法执、执有、执无、执大、执小、执常、执断等等。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但能如是,何虑不毕。
 
  前面大同小、小同大,指的是范围,此处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指的是数量,即个别的存在和全部的统一。个别的数目和数量总合起来就叫一切,但实际上没有离开一。要注意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必需两句并说,不能单独说「一即一切」或「一切即一」。否则如果只说:「一即一切」,则抓到一就是抓到一切,我抓住甲就是抓住所有的人,我度了甲成佛就是度了所有的人成佛,甲今天得到很好的经验就是所有的人都得到很好的经验。柘这当然是不通的,至于只说「一切即一」,则要所有众生全部成佛以后,其中之一的众生才算成佛,那世间就不能有先成佛的众生了,这也与事实不符。所以「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要并着说才正确。
 
  「但能如是,何虑不毕」:只要能达到上述的程度,还忧虑有做不成的事吗?禅修也是一样,只要能达到上面所说的,就已经进入禅「宗」了。
 
  信心不二,不二信心。
 
  「信心」就是相信这个心。这个心就是「无心」的那个心。你相信自己这个心和被相信的那个心是同一个东西,而不是把「信」和「心」分成两个东西。所以《信心铭》的意思只有一个心,没有其他东西,但还是得从信仰的「信」开始。信仰什么呢?要相信我们有个平等心或真如的无差别心、或无心的那个心,只要离开了分别心,那信仰的凡夫心就是真如心了。若不从信心开始,则无从着手。必须相信《信心铭》所讲的每一句话,并照着去做,就能实证到无心的那个心。
 
  言语道断,非去来今。
 
  到最后根本没有办法说了,因为到了「信心不二」的程度便不需用语言来表达,从时间来说也没有过去、现在、未来。
 
  禅七开始时,我就要求各位不想过去、不想未来,只把注意力摆在当下来用功,可是有没有现在呢?「现在」这种感觉是心在感觉:心一个个念头的滑动就叫「现在」。念头不动,则心不停留在任何一点,当然就没有现在。当我们的方法不见了、念头不滑动了,进入了静止状态,也就是心无妄念、心不动时,此时就是现在,真正的现在。
 
  因此,这里可以分为三个层次:(1)我们是在现在用功、用方法修行,把过去、未来放下,只抓住现在,这是有方法的,这时时间在方法上;(2)入定后方法不见了,没有离开现在,可是在感受上没有现在;(3)悟后根本无心,当然没有现在。
 
  在修行过程中有过去、现在、未来,但彻悟之后没有过去、现在、未来。在修行过程中需要借助言语,像我们在禅七中用《信心铭》来指导禅修,但实证了「信心不二」后根本不需要言语、不需要《信心铭》,当然也更不需要注解《信心铭》了。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