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脱之道讲记 b27 灭谛 五 解脱者的生活

  “五、解脱者的生活

  在日常生活方面,解脱的声闻圣者,偏重禅味,而漠视外界。他们的生活态度是淡泊自足的,「少事少业少希望住」。他们的内心充实,而外表好象贫乏清苦。”

  早期佛弟子都是日中一食的托钵,极简单的三衣一钵,晚上睡在 冢(坟墓)间或树下一宿。看起来很贫乏,内心却清净无染自在。他们比较习惯于禅定,时时刻刻都在定中。托钵回来,除了问法或讲法的一点时间,其它都是经行、思惟、禅定,一心一意重于禅味。从这个角度来看,声闻圣者们比较重禅味,漠视外在世界的一切,不喜欢与世俗的人混在一起。

  “以财物为例,声闻圣者觉得这是毒蛇般的东西,不可习近,有不如无。”

  根本佛法戒律里有出家人不受金银财宝戒。过去的观念,我们都会执着贪染财物而造业,所以把钱财比成毒蛇,要避开,表明危险性。现在还是如此,世俗众生为名利而勾心斗角,因缘不好时还会起心动念伤害别人而造业。五戒中的不盗即“不予取”,别人没有给予你而取了就算盗。现代人即使犯了很严重的欺骗偷盗罪也不会判死刑。佛陀时代,将盗戒放在五根本重戒里,而且犯了根本戒难以忏悔洗清。当时的印度法律将偷盗罪判得很重,比如说偷拿超过现在价值五十元以上就非常严重了,会判死罪。如果出家人犯了偷盗罪而被判死刑,整个僧团的名誉就不好了,所以随顺当时的因缘法律,而把最严重的偷盗罪变成佛教的根本戒律之一。

  为何当时会把钱看作毒蛇,其中还有一个故事。有一次,佛陀与阿难等在游行的路上看到有些金子,佛陀说了声“毒蛇”就走过去了;阿难看了也说毒蛇;后面的弟子以为真是毒蛇,一看是金子,会意地对视而过;后面跟随的父子俩看到了金子,却欢喜地捡回去了。当他们把金子变卖时,别人产生了怀疑:这么穷的人哪里来的金子?于是报了官。当时偷盗是死罪,官府抓去审问:金子从哪里偷来的?他们声辩是在路边捡的。法官哪里会相信!照规矩判处父子两人死刑。他们后悔莫及:佛陀说这是毒蛇,我们偏偏不信,现在才知道真是毒蛇啊!官员听到后就追问。两人把那天路上遇到佛陀的经过如实说了一遍,并连连叹气:现在知道金子真是毒蛇了,贪欲使我们的命都没有了!官员听了这个经过,知道他们没打妄语。因为当时社会的人都非常敬仰佛陀,既然佛陀在前面看到金子而说是毒蛇,后面你们跟着,证明不是偷的,于是被平反判无罪。打那之后,他们真的知道金钱是毒蛇了。这是与偷盗有关系的故事,把钱财看成毒蛇是有当时的时空背景。

  “如果大乘圣者,一定是拿财物供养三宝,济施贫病,运用它而不厌恶它。大乘圣者的生活态度,是富余丰足,也希望别人如此。功德不嫌多,心胸广大;于人、于事、于物,从来不舍弃,也不厌倦。菩萨是为了一切众生。所以菩萨的生活态度,不像声闻圣者的拘谨。在一般人看来,多少有点「不拘小行」。”

  我曾比喻过,亦能覆舟,亦能载舟。耕种农田要用水来灌溉,水可以养殖鱼类等,还可用作运输。但如果泛滥成灾,所有的生命都要遭殃。钱财也是如此,如果是满足个人的贪欲,就会败坏德行而造业;如果用于利益一切众生,可建立德行,怎会嫌功德多?只是如何善于使用而已。如果是出世的,自己解脱了,于人间的一切不再执着,当然就不需要用这些了。大乘菩萨是入世的,要关怀救度众生,就必须善于去利益他们,但没有资粮如何度众生?我们只要真正悟道而超越一般世间的染着,破除了自性我执的贪爱,不再执着一切时,就可以善用一切来利益众生。刚才有居士问:一切都是空的,我们人间的都不要了?我回复说:钱财多多益善,你多赚一点拿来,师父帮你善用资源,用在弘法事业上,帮你制造无限的功德。所以学大乘佛法不会自闭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什么都不行。而是要了解它的真相来善用,水能覆舟,亦能载舟,怎样善用它就是智能,这就是不同处。

  “无论是声闻或菩萨,由信慧深入而来的坚定精进,都是非常有力的。平常说「八风不动」:利、衰、苦、乐、称、毁、讥、誉,对于解脱的圣者,是不会因此而动心的。就是到了生死关头,都能保持宁静而安详自在的心境,不为死苦所烦扰,所谓的「欢喜舍寿」。”

  从解脱的立场上来看,无论是声闻圣者还是菩萨圣者,都由于有很深的见法的智能,所以在精进部分非常有力量,所谓称讥毁誉等八风都吹不动,无法使你起心动念。面对死亡时依然安然自在而不起烦恼,这才是大解脱。一般人晚上睡觉不会苦恼,因为第二天还会起来么!如果明白死亡的真相,当你面对死亡就会觉得同睡觉一样,明天会起来的(证阿罗汉就不再起来)。菩萨还是希望起来要利益众生,不会恐惧担忧烦恼,这叫欢喜舍寿。睡觉时换睡衣就是欢喜睡觉么,死的时候同样是欢喜舍寿。无常是本来如此的真理法则,一切法(包括每个人)都要归于灭的,难道你可以不归于灭?

  “一般所说的「预知时至」,凡夫也可以做到。”

  注意!这里的重点是让我们了解:对死亡清楚明白而自在无恐惧,那才是重要的。用预知时至来判断人有否成就,那是不准确的,不是只有解脱的圣者才预知时至,凡夫也有人做得到,甚至有些动物也知道自己快要死了。

  “临死时身体不受死苦,在定力甚深的,也不是难事(反而,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

  俱解脱的阿罗汉定力非常强,死前只要定力强就不觉得苦。定力不深的阿罗汉还是不免身苦,《杂阿含经》记载慧解脱的阿罗汉,有些不具备深定,同样感觉到身体的痛苦,只是身苦心不苦而已,不再忧悲苦恼了。

  “「坐亡」、「立脱」,那种要死就死,撒手便行的作风,必须是根除我,我所执的圣者才行。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风。”

  这就不容易了,一般都是身体不得不死才死的,能正确面对也算是很自在的了。但坐脱立亡就不一样了,比如有人在说法时,最后与大家道别“再见”就走了,那很厉害;还有人说:“我要走了,哪一天我请你们吃一餐”,吃完就走了。不管是坐着、站着都可以,随时想走就走,那是很特殊的,确实相当有深度。这种人一定是破我我所而见法解脱的,然而并非每一圣者都表现这样的作风。我希望我要走时唱歌给你们听,看到时能否有深一点的境界(幽默的笑了)。

  “经上说:佛入涅槃时,佛弟子中烦恼未断的,痛哭流涕;而解脱的弟子,只有世相无常的感觉,默然而已。依一般的眼光来看,一定说那无动于衷的,不近人情。其实,真得解脱的,不会为此而哀哭。”

  还存在世间感情的染着才会痛哭流涕,如果了解无常是必然如此的真理法则,还有什么悲哀的?更何况佛陀是大解脱自在的大圣者!中国人有风俗,八九十岁一百岁死了不需要哭,用的是红布而不是白布,不悲哀,认为寿命那么长有福报,他一生是很风光自在了。何况是佛陀的解脱!所以,我曾交代这些朋友:哪一天我走了,你在旁边哭,我会爬起来说,重来,那不对,这样不受用。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