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观诠要
教观诠要
──宣统二年在广州作──
一 绪言
二 八教
甲 化仪四教
乙 化法四教
1 藏教
2 通教
3 别教
4 圆教
三 结论
一 绪言
教为佛圣下被之言,观为贤凡上达之行;观非教则行无所明而常殆,教非观则言失其实而常罔,犹夫学而思,思而学,相藉而不容相离也。抑教固启心之灵钥,而观实入理之正轨。故佛祖说法必就众生之执着,随众生之根器,反覆诘破,辗转开示,使先悟本心自性乃授以观法,俾一门深入,谛证无虚。然则教观之义,可以稍知矣。夫药所以治病,衣所以适身,身有修短之别,衣安得而无修短!病有万千之异,药安得而不万千!浸假以药而药北俱卢洲无病之人民,以衣而衣无色界天无身之众生,其有不视为狂者乎!浸假以一药而欲医众病,以一衣而欲适众体,不分甘苦寒热,不辨小大高低,其有不目为愚者乎!佛之说法亦若是则已矣!茍无众生之机感,佛本无法可说,而众生之机感不一,佛之说法又乌得而一哉!是所以四十九年,三百余会,年年有异,会会不同。设有人焉,不解其因病施药随机说法之意,试翻一大藏经论尽阅之,鲜有不疑佛说之自相矛盾者。古代诸大师研究佛法而有所心得者,有鉴于是,乃判其种类,别其旨趣,浅之深之,三之五之。且为佛辨白之曰:佛之说法,盖有权巧方便耳。此佛不可不有古德为之判白,而古德亦不得不藉之以发表一己之心德,布施有情而报佛恩也。
但古代判教诸大师,其受禀不同,其识见不同,其悟理不同,其所际之时代、所化之人根、种种不同,故其判之也,亦各有所出入而莫或尽同者。然求其精当而纯全者,宜无如五时、八教。盖天台大师所判定者,故缁流多呼之为天台教云。今请言八教:
二 八教
八教维何?化仪四教、化法四教是也。
甲 化仪四教
顿教、渐教、秘密教、不定教,是谓化仪四教。顿教者:如日欻然而出,世界顿时无不光明也。华严顿悟佛慧,遍入法界;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此顿教之属也。渐教者:如种植物然,由芽而干,由干而枝叶、而花、而果,渐次长成也。佛于鹿苑转三乘法轮,说浅小之法,引诱钝根众生,坚其信、瀹其智、淘汰其余习、破除其执着,渐渐皆引归于圆乘者是也。秘密、不定:其实际上于佛边全同,但众边互知、互不知微有不同耳。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机之大者获大益,机之小者获小益。其获大益者,自知获益之大,复知他众生获益之小。而获小益者,亦自知获益之小,复知他众生获益之大。彼此互知,名不定教。若彼此得益不同而各不相知,则便名秘密教矣。又灌顶部中一切陀罗尼咒,亦名秘密教。要之、此四教皆判教者叙明师资主伴间用意获益所以不同之理由,示后世师家应机说法之仪轨,俾研究者易得其要领耳。有虚位,无实法,故谓之化仪。逮下化法四教,方是佛所说示众生所思修而为教观体相之所托焉。
乙 化法四教
化法四教者:藏教、通教、别教、圆教是也。此之四教,又当中分为二:藏、通为三乘教,而别、圆为一乘教也。三乘者: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是也。前二为小乘,后一为大乘。一乘则佛乘是也。
1 藏教
藏教虽具有三乘之人法,然主重于声闻、缘觉二乘,故以三界之惑业果报因缘所生法皆为实有。而苦、空、无常、无我、不净,行者观之生厌离心,修三十七道品以趋入偏空寂灭为究竟依归。大涅槃经有一四句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最足代表此教之谛理。赅而言之,藏教四谛始终皆未能出乎生灭之范围者也。盖此教明欲界、色界、无色界所有之身、受、心、法,皆为生灭聚,以众生所共之生灭固生灭矣,此苦集二谛之生灭也。而修此教者,以灭前此众生所共之生灭,而入寂静之涅槃,生灭灭而涅槃生,亦生灭矣。此道灭二谛之生灭也。苦、集为世间因果,道、灭为出世间因果,世间出世间虽有不同,其为生灭则一而已矣。唯其以生灭为境,故遂认依正二报、苦乐二果,皆本无今有,今有还无,三世有无,截然不同。过去非现在、未来,未来非现在、过去,现在非过去、未来。过去、未来之无,不可为现在之有。现在之有,不可即过去、未来之无。故其为观也,必假分析至尽而后始能悟入空理。如随碎一物,转更碎之,碎碎相续,碎至极微而更碎之,则归如空而漠无痕迹可睹矣,是谓析空观。如八背舍、九不净想、十一切处、十二因缘等观门,皆此观为之钤辖,为之枢纽,而复能为此观借手之方便者也。
然此教亦有大乘菩萨缘四谛境,发四宏誓,勇哲无匹,精进无前,但慈悲心虽既切且大,而智慧尚微,禅定尚弱,故虽行六度万行,皆未能不着是相。及夫佛道成熟,度脱因地所缘之众生已,便断灭身心而入无余涅槃。复与前小乘人一以因中所修之慧观同故,故归宿之止境,亦不得不同也。第此教所以名藏教者,盖有多义。今用其易解而近理者言之,则实理暂为权法所隐藏而未能显畅是也。
2 通教
通教,三乘所通行者也。前藏教虽亦为三乘共教,但声闻修四谛法,缘觉修十二因缘法,菩萨修六波罗密法,各各厘然迥别。今通教则反是,同以无言说道体化入空。虽有三乘之异,特因其能观与夙根有不同耳。其托无生生空为所观与所止境,固未始深异也。故兽形不同,而一般渡生死之河;门径虽歧,而平等到清凉之地。此据通教自体以论通也。而禀此教之教观者,下根则前可以退入藏教,上根上上根,则后可以进入别、圆二教,前后皆可通入,故名通教。此则综四教而论通矣。抑通教虽亦以空为归,但其所观之空,万事万物当体全空,乃是无生空,非藏教生灭之空。无生空即是真空,真空即是妙有,真空妙有不二圆融,即是唯心识观。故修此教者,多进入后之圆教、别教,唯一类最钝最顽下愚而不可移者,始倒退入前之藏教,而以声闻、缘觉半面清净寂灭之境域自画,故初不观光于华严,终致退席于法华也。
中论偈曰:‘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颇足代表此教之真理。夫一切事物法相皆起源于生,今于四处推求生理皆不可得,生理尚无,何处尚有一切法耶?此即通教所修之无生体空观也。修此观者,观蕴、界、根、尘皆如幻、如化、如梦、如影、如水中月、如镜中花,当体非有,彻底全空,不待分析至无而后始能证入空性也。修此无生空观者,钝根则仅见空理,利根则兼见不空。盖利根之人证此空理时,复反覆观一切法,虽体性全空,而不妨有山河国土,蕴、界、处,种种苦乐、因果、善恶事业。且当此依正二报皆虚空性,当虚空性便是依正二报,重重差别不异平等,一味平等无碍差别。智论破世出世间一切法遍而复不坏世间相;禅宗烧尽大千世界而不损一草,皆与此同意。古师定通教为大乘入理之初门,良有以也。然大丈夫者,一悟穷其际,一见澈其源,不唯可以为大乘初义,即大乘之究竟境义,要亦莫能外乎是也。
禅宗入手工夫,简直了捷,亦无非导人自悟此当体无生空寂之心性耳。若根器稍劣者,便死于此。但随消旧业,不造新殃,冷湫湫地作个自了汉而已。而根器猛利者,复于此无生空寂之心性中,明见具有无量功德、无量智慧,与虚空等、与法界等、与诸佛等。即运无缘之大慈,起同体之大悲,不般涅槃,不求净土,于三界六道之中出入无间,与拔无尽。如所谓若不上天堂即便入地狱者,则以进入别圆贤圣之位,而与佛菩萨不思议境界相邻矣。明心见性之前矛,断惑生智之先锋,便利了当,此为其最。无上佛道誓愿成者,可以知所急务焉。
3 别教
别教行人,从初发心即仰信中道,誓成正觉。但未能即中道理具一切法,故须先修空观,断见思惑,证入十住;从空起假,入十行位,断尘沙惑;然后融会空假观照中谛,经十回向熏伏无明;趣入十地,渐证法身;至等妙觉,成就佛道。三观次第而修,三谛次第而照,三惑次第而断,三智次第而得,位位各异,分分不同,进不如圆教之圆融,故谓之别。盖贬辞也。
然别教以修不思议假观,破界内外尘沙惑为主,故其观四谛境,各各有无量相。苦不但生老病死,集不但贪瞋痴等,灭不但远离空寂,道不但三十七品。众生无边,有一小众生未度者,即是自性之烦惑。法门无尽,有一毛头法未明者,即是佛道之障碍。故其根性之猛利,器宇之宏伟,悲智之兼大,力行之精进,善能分别一切法相,应众生机演无量义,雅非藏、通二教之三乘众生所堪比拟。则名之为别,又褒德之称耳。
抑此教初地与圆教初住齐位,同破一品无明,同证一分法身,同能分身百界八相成佛。唯圆教始乎圆融,终乎究竟;别教始既未能圆融,终亦祇破十二品无明,与圆教二行齐位,未克究竟法身耳。其同观中道,同一大乘,无声闻、缘觉之徒,不滞化城,遥归宝渚,固未尝有异焉。
抑究而言之,藏、通二教祇被二乘。其大乘菩萨,实则皆别、圆之因人耳。故三祇行因,百劫修相,成藏教劣应身佛,及通教胜应身佛者,非别教地上菩萨,即圆教住上菩萨,而藏通二教毕竟无成佛义矣。别教所以永殊藏、通者,其在此乎。
4 圆教
圆教之为教,法圆、人圆、事圆、物圆、性圆、理圆、修圆、证圆。住、行、向、地,位位法身。色、声、香、味,尘尘中道。三惑一念中断,三智一念中得。三观唯一心,故无不即空即假即中也。三谛唯一境,故无不即真即俗即中也,恶道与善道平等,魔界与佛界平等,烦恼与般若平等,解脱与生死平等,法性与无明平等,贪染与廉洁平等,慈忍与瞋恚平等,定慧与昏乱平等,四荣与四枯平等,有情与无情平等,微尘与虚空平等,刹那与永劫平等,平等与不平等平等,不平等与不平等平等;无相无不相,无缘无不缘,无作无不作,无得无不得:要之、莫非绝待也,莫非平等也,莫非相融相即也,莫非相摄相入也。故圆之为义,含有圆绝、圆融、圆顿、圆成之多意。
夫圆教本末一如,始终一贯,固矣。然不妨论有六即,即即皆佛。故六而常即,即不异六;即而常六,六还同即。非如是,不足以成圆融与不圆融无不圆融之大圆融也。圆教之理佛,即吾人现前介尔一念,佛然、众生然,心然、法界然,即空即假即中之圆明妙心也。名字佛知此,观行佛照此,相似佛顺此,分证佛入此,究竟佛尽此。一知一切知,无照、无顺、无入、无尽、无不知。乃至一尽一切尽,无入无顺无照无知无不尽。于是乎万善乃皆于无所成中炽然成就,万恶亦皆于无可灭中荡然灭绝。极三身,圆四智,究竟菩提,归无所得。
此教行人,从名字佛悟即究竟,故其一举手、一投足之境界,已非别教初地前之人所能测度,况通教藏教之人乎!况三界六道之博地凡夫乎!又据此教以望别教之妙觉,尚非究竟,况藏、通二教之佛乎!况声闻、辟支乎!横综四教,竖穷十界,唯圆教妙觉果位为永断无明,究竟德性,更无可上之佛道,余皆未能全出无明之区宇者也。斯所以善学佛者,总不得少为足,生下劣心,而必以圆教之无上正等正觉为归墟为止境也。灵利佛子,可不勖哉!
三 结论
猗欤伟哉!厥维我佛之说法也乎!虽纷纠繁赜,井然有条而不紊;虽奇驳宏诞,卓然精纯而不杂;虽恢廓空疏,轧然盛水而不漏。等一毫于十虚,极广大而不为淫;藏须弥于芥子,尽精微而不为隘。辉乎其炳炳焉,丽乎其郁郁焉,湛乎其渊渊焉,謷乎其巍巍焉,旷乎其堂堂焉,洵不可得而思议者也!虽然、佛法有宗,宗唯三谛。三谛者,真谛、俗谛、中谛也。中谛统一切法,俗谛立一切法,真谛泯一切法。此三谛理,物物然,尘尘然,法法然,心心然。故吾人介尔一念,莫不具之。能如是悟、如是观、如是行、如是证,即名开示悟入佛之知见,而合乎圆教之圆中法性。所谓唯此一事实,其他皆非真也。
但众生无明力强,障道业重,迷倒云久,靡由觉悟。或习于善,或习于恶,或滞于空,或执于有,或执自然,或鹜因缘,或胶常见,或误断灭。着空华而结空果,不知华生于眼眚;对梦境而驰梦想,不知境现于魂游。有情惑之滋甚,大觉悯之弥切,于是运无缘慈,垂同体悲,入方便智,现神通身。或依俗俗谛故,示五戒、十善之因,谈十恶五逆之果,尽乎九有、四生之域,不出六道、七趣之途。或依俗真谛故,说苦、空、无常、无我之法,俾知苦、断集、慕灭、修道,先除见思之粗垢,脱离分段之幻躯,而暂止乎空寂之化城。或依真真谛故,说无生无灭无住无为之法,令体之者,中根从空出假,上根因假会中,下根株守乎寂。或依渐真渐俗渐中谛故,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但无始烦恼不能顿除,使仰中道次第证入,分破无明、分证法身。此皆佛陀应众生机,广施权巧,万不获已之苦衷也。
夫真如界内不立纤尘,佛事门中非离一法。众生无边故世界无边,缘起无尽故佛法无尽,夫岂言语所能殚述,文笔所能罄宣哉!故佛尝以指甲取少许土,顾诸弟子曰:佛法无量,不可称言,所说者犹指甲上之土耳,其未说者譬如大地。以故善学佛者,依心不依古,依义不依语,随时变通,巧逗人意,从天然界、进化界、种种学问、种种艺术发明真理,裨益有情,是谓行菩萨道,布施佛法。终不以佛所未说而自画,佛所已说而自泥,埋没己灵,人云亦云。抑佛之说法,圆满周足,实无乎不具。世谓‘人间好语佛说尽’者,殆非谀辞也。以吾人不善求之,故横生畛域,殊未知佛界、众生界,一如无二如耳。故古德之分判教观,翊赞佛化,不独未始于佛说有所增益,且祇得大海中之一波而已。著者兹之所述,盖又一波中之一波耳。然而触波波湿,触水水湿,一波之性不异瀛渤,言虽数千,其义既非此世界众生卒然所能穷矣。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不以一波自囿,从之而深究焉,则法海汪洋固未尝外乎是也。
乌乎魂魂迷都,芸芸万涂!以升以沉,载驰载驱!智愚强弱,佛性同枯!法雨滂沱,盍其来苏!(见佛教月报初二期)
- 上一篇:迷悟由心
- 下一篇:天台四教义与中国佛学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太虚大师:对于佛法僧三观,当有一贯宗旨
- 太虚大师: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 明贤法师: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
- 太虚大师:儒道不能解脱业力 离苦得乐必须学佛
- 太虚大师:学佛是为了什么 学佛在于离苦得乐
- 太虚大师:什么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 太虚大师:佛教徒应如何对待佛化婚礼?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开示“所缘缘”的认识
- 太虚大师:太虚法师谈梦的意义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论周易
- 太虚大师:凡夫俗子不明佛法,八大误会首当其冲
- 太虚大师:原子能与禅定神通
- 太虚大师:学佛初门由三法入
- 太虚大师:中国人的8种通病可以靠它改变
- 太虚大师:对治中国人通病的佛法
- 太虚大师:佛告诉你做人的五条根本道理
- 太虚大师:中日佛教文化的八点不同
- 太虚大师:经商与学佛的三大共性
- 太虚大师:文化守成与改革创新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