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
读梁漱溟君唯识学与佛学
予读北京大学梁漱溟教授所著唯识述义,认为研究唯识宗学的良书,亦认为条贯东西洋哲学得一适当解决的方法论。但予是向来主张大乘各宗,所有因本与果极是平等无二的,但建言与制行的门径有不同耳。故不以贤首五教、圭峰三宗、空海十住心,及近来日本各家依据贤首等所下评判为然的。予为此论非漫然出之者,因之读了梁先生所说唯识学在佛教上的价值地位,还发生了一重商究的言论,写出来请梁先生赐教。
一、梁君说自来判教者都拿他──指唯识学──次小乘之后,位般若之前,高小乘一等而逊于性宗所宗奉的般若教。论起来、紧接小乘的应是唯识,如此判法并没有错。那戒贤以来唯识家自己说是第三时教的话,未敢相信,实在不对!
今按此亦依据贤首圭峰等评判者,在天台则便不然。天台大概判般若为通别圆三教,而判古来宗三论者多属通教,于唯识判为别圆二教,多属别教。通教为三乘共教,别教为大乘不共教。则密接小乘共通大乘者固在般若,而唯识当次般若之上也。予谓必欲一论其平等中的差别,则以般若次小乘后为尤当。何者?般若所空者三乘共法,而未及大乘不共法。真如、法性亦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乃是佛性。在因地、总言之阿赖耶识,专指其无漏清净者言之即如来藏心;在果地、即法身,亦即三身、四智。所谓“陀那微细识,习气成瀑流,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者是也。盖迷执为真,则阿赖耶生死流转之妄不能断;迷执为非真,则如来藏常乐我净之德不能显,故三有之凡、二乘之愚皆秘不开演。正须经过般若教荡空一切见解计较,证明了真如法性究竟无得之理,成法空慧,不起法执,乃可开演阿赖耶、如来藏非一非二的唯识教。故曰“非不证真如,而能见诸行,犹如幻事等,虽有而非实”。然则般若教者空一切法而证真如也,唯识教者证真如而见诸行如幻也。由是增进,即是华严、法华、真言、净土之行果。故予以天台家般若通别圆、唯识别圆之判为允。而唯识有空中三时教之判,亦与此义符合。且释尊寂后,在天竺最昌明为小乘,进为般若,再进为唯识,程序尤显。在戒贤三时教之判,则以小乘属有,般若属空,除小乘及般若之外其余大乘显密经教皆为中道时教,故华严、密严等亦为成唯识所宗之经也。然予的本意,非在贬般若而尊唯识,乃欲明大乘各宗皆发明本元心地达到圆满佛海,皆是圆教之理,唯建言及制行方便有殊。随其殊胜方便以观差别,则亦条然不紊。若般若通别圆、唯识别圆之判,既同达乎圆而复有兼别、兼通别之异,斯为善评判者!但天台独尊法华亦有未允。泯三乘归一乘,亦正犹会三乘共般若入一乘不共般若,则三乘共般若皆一乘不共般若,待至法华始显然说破之耳。又予觉成唯识诸论师各述造论之意,以贤首五教仪观之,若安慧等为于二空有迷谬者生正解故──大乘教理,生解为断二重障故──大乘行教──,断障为得二胜果故──大乘果教──,此通终教、圆教,与贤首家所谓法性宗者不殊──贤首家所谓法性宗非指般若,般若则贤首家所谓破相宗也。盖般若宗所谓法性,乃一相无相、一性无性之真如法性,贤首家所谓法性,则具德圆融之如来藏心。一为大乘体,一为大乘自体相用也──。若火辨等又为开示谬执我法迷唯识者令达二空,于唯识理如实知故,此同破相教之空宗及法性宗之顿教。若护法等复为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识非无,或执内识如境非有,或执诸识用别体同,或执离心无别心所,为遮此等种种异执,令于唯识深妙理中得如实解故作斯论──大乘教理──,此乃但为大乘之始教耳。故唯识亦自具始、终、顿、圆四教。至法相、法性等,则名同实异者多,此不专论。撮一表见唯识三时教义:
二、梁君说:般若家的空无与唯识家的空无原是两事,唯识家原从分别有无入手,说遍计是无,依他是有,那无的便如龟毛兔角之无,那有的便如羊牛角之有,有无是对待说的。般若家直悟一切无得,不堕在见解计较里边,拿空无来扫荡一切的见解计较,而他所说的空无却不是一种见解计较。所以他们两家虽然都说空无而实在彼此不相涉,此意印度哲学概论最详。若拿两家略不相涉的空有去比较等差,因而去判三时教。这全出于唯识家对于般若家的意思的不了解,实在不对的。
今谓此非唯识家对于般若家的意思的不了解,或是梁君于唯识学所谓的遍计所执性未尽了解耳。一切的见解计较,即是遍计所执,直悟一切无得不堕在见解计较里,即是遍计执空。故一有所得一堕在见解计较,即是落于遍计执也。成唯识论谓若执唯识真实有者亦同法执,可见唯识依圆之有,乃非有之妙有,非堕于有所得的见解计较中者。六凡随顺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而流转,二乘远离遍计所执依他起性而解脱;此皆依遍计所执性迷执依他起性而或顺或离,实不知依他起性的。盖能如实知依他起性及证于圆成识性,故必须般若将一切的见解计较完全空无了,遣尽遍计所执,乃证真如而见诸行如幻的依他起唯识,盖遍计执性一遣除,则依他性即是圆成实性,故一转依间一切苦障皆成了法身妙德。然则依深密三时教,般若岂不仅高于小乘,又如何能与诸大乘中道时教平等无二呢?但般若家说的好,般若为一切佛法的父母,真如法性为一切佛法的祖父母。但能空无一切见解计较契证真如,由证真如而生般若,般若生则一切佛法自成。所谓“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更不消说得故不说,非见不到此故不说。从有为法说主唯识,从无为法说主真如,从无漏法说主般若,而大乘之功尤在乎般若。菩萨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究竟涅槃,诸佛依般若波罗密多故得无上正遍知,尚何不能圆满哉!转有漏为无漏,即是转识成智,其枢纽固在乎般若。故究言之,则唯识者般若之唯识,般若者唯识之般若耳。
三、梁君说:唯识家虽从有分别入手,归根还是无得,与般若家无二无得是佛家的真意。般若唯识本来是两条大路,同以无得为归,没有高下可言。一般以唯识为权教的也不是,古德如嘉祥、圭峰对于唯识想去难破都无是处。又云:论起来、般若家的意思,是大乘教里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能离开的,离开便不是大乘了。唯识家的意思,虽未曾如此普遍,但我看起来也有同样的重要。因为大乘教倘若没有唯识,单只般若的无可说的意思,那末要说只好说小乘的教理了,那是很不妥当的!质言之,离了唯识竟是没有大乘教理论可得,大乘佛教离了唯识就没有法子说明(广义的唯识)。我们如果求哲学于佛教,也只在这个唯识学。因为小乘对于形而上学的问题全不过问,认识论又不发达,般若派对于不论什么问题一切不问不下解决。对于种种问题有许多意见可供我们需求的,只有唯识这一派。更进一步说,我们竟不妨以唯识学代表佛教全体的教理,这都是说唯识学价值地位的重要。但我们回头来看佛教自己对于唯识学如何呢?他们自己便很不重视,这种倾向是很当注意又很难讲的!
今按梁先生这一段评论是极圆到的。然般若不但大乘,竟可说佛教的出世法里不论在什么地方不能离开的;离开了便不是佛教的出世法了。盖小乘的生空般若,虽未足云般若波罗密多,亦般若支流也。若唯识则无之虽未必便非大乘,但有之者则必为大乘。故唯识端为不共大乘,与华严同。故唯识与华严的重要,在于明说无得而得的为何事,而唯识尤重说明无得而得的在尚未无得而得的时候即为何事。梁君后时谓唯识学并非别物,原是佛教瑜伽师去修禅定得的副产物,此言最确。至唯识般若同以无得为归,以言境唯识则然,未入行果唯识,但一言行果唯识,即越超哲学要说明的,而拦入宗教的说明。盖哲学要说明的,即是形而上学及用何契会他的认识论,形而上学即是毕竟不可得的法。如梁君在此书本是拿唯识学来当哲学讲的,故其言如此。予谓专从解决形而上学问题以说之,在理论上的说明自然在唯识学;但到真个契会,则又自然进为般若宗及达摩的禅宗。于此可云唯识为文字般若,般若为观照般若,禅宗为实相般若。观照、实相非复理论所到,故亦非哲学上之所需求矣。然梁君乃深知有观照、实相般若,故曰回头看佛教自己对于唯识如何呢,他自己便很不重视,这种倾向是很当注意又很难讲的。盖佛教的需求与哲学的需求异趣,要在真个契会真如以发生般若而圆满菩提耳。故上者直悟实相,其次用般若的观照;至于唯识的说明,则发生般若后自会知道的。先知道了,但增益些见解计较,毫无用处的,此即佛教不重视唯识学的原故了。质之梁君以为何如?(见海刊一卷五期)
- 太虚大师:学佛者第一步需要对佛与佛教有种认识
- 太虚大师:对于佛法僧三观,当有一贯宗旨
- 太虚大师:佛教的大乘和小乘有什么区别?
- 宗性法师:唯物!唯心!唯识!你能分清吗?
- 明贤法师:走偏的人间佛教:“人成即佛成”讹误半世纪
- 太虚大师:儒道不能解脱业力 离苦得乐必须学佛
- 太虚大师:学佛是为了什么 学佛在于离苦得乐
- 净界法师:唯识的义理,把凡夫的心分成几个类别呢?
- 惟贤法师:唯识法相所明何事?有何重要意义?
- 惟贤法师:谈唯识是否拨开物质?
- 惟贤法师:何谓唯识?
- 惟贤法师:唯识与法相的关系怎样?
- 惟贤法师:唯识讲识变,变的定义如何?
- 惟贤法师:何谓唯识中道?
- 惟贤法师:何为唯识之行?
- 太虚大师:什么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 太虚大师:佛教徒应如何对待佛化婚礼?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开示“所缘缘”的认识
- 太虚大师:太虚法师谈梦的意义
- 太虚大师:太虚大师论周易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