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现实论宗依论(下)

  真现实论宗依论(下)

  太虚

  第四章 所知事素之关系

  所知现实成事,即有情、器界等;所知现实蕴素,即心、心所、色等。成事是蕴素之成事,蕴素是成事之蕴素。即此成事与蕴素关系之轨则,演绎之即是因果律。略观之、似乎蕴素是因而成事是果,深察之、则能为因者亦皆是果,凡为果者亦皆可以作因;不作能生因亦非是所生果者,唯蕴素中之无为法。然亦可为心心所法之所知缘,及心心所色等之增上缘,亦为心、心所、色等所显示之果──了因之所了果。诸所生果,虽不定能作因,然固都可作因,而最少必能作增上缘之助因。由此、蕴素不定是因而亦是果──心心所色等──,或虽非果非因而亦可概于因果──无为法──。成事不定是果而亦是因,或虽不定作因,然非一定不能作因。例如一块顽石,虽不一定能作何事之因,有时亦作压一枝草使之不能生长,或垫一支大木以为柱础。如此普通关系之因果律,固不能指定孰者为因、孰者为果也。然此“因果律”即存于所知现实成事、蕴素之关系上,非离此所知事素别有独立之存在,故谓之所知事素之关系。且诸成事必有所蕴含之材素,彼诸蕴素不必为已成之事象,故说成事为果,蕴素为因,蕴素与成事之关系,即为因与果之关系,亦无甚大违碍。兹亦分五节以论之。

  第一节 因缘生果一 因缘生果概论

  因缘生果,为佛说之普通定量,无一经论不谈及之。 然有三义必先认清:甲、有情造因受果之自由性。增一阿含经云:世有三种邪见,信之者虽德行无亏,然必至于对自己之行为不负责任。一、谓人生所有苦乐或非苦乐纯粹由于前定──即宿命说──;二、谓是由神意规定──真神造作主宰万有之说──;三、谓由于机运──遗传、环境等科学说──。既由夙命、神意、机运。则杀人、盗财、奸淫等皆可推归夙命、神意、机运──马克思唯物史观即将人之过恶等归以机运,逃避自身之责任者──;则分辨行为之善恶,既属无谓,而有过者之改恶为善,亦成不可能之事。此经所说明者,一事之果必有其因。然有情者自受其果,亦由自造其因;有其因则有其果,虽为当然之数运,然造因固在现前活泼泼地一念心之自由决择也。因可自由决择而造,则为善为恶之权责归己,而受福受罪皆自致,亦无所用其怨祷矣。乙、因果律之无始终性。佛学中因果通三世之说,言因果之相生,如环无端,无起始亦无终止也。由此乃否定除佛以外诸家所立之种种原极因或第一因,兹录俱舍论文,略明其义:

  一切世间,唯从诸因诸缘所起,非自在天──同耶、回教之神──、我、胜性等──等于太极、自然、以太、电子之类──一因所起。此有何因?若一切成许由因者,岂不便舍 !一切世间由自在等一因生者,则应一切俱时而生,非次第起;现见诸法次第而生,故知定非一因所起。若执自在随欲故,然谓彼欲令此法今起,此法今灭,此于后时,是则应成非一因起,亦由乐欲差别生故。或差别欲应一时生,所因自在无差别故。若欲差别,更待余因不俱起者,则非一切唯用自在一法为因。或所待因,亦应更待余因差别,分次第生,则所待因应无边际。若更不待余差别因,此因应无次第生义,则差别欲非次第生。若许诸因展转差别,无有边际,信无始故,徒执自在为诸法因,不越释门因缘正理。若言自在欲虽顿生,而诸世间不俱起者,由随自在欲所生故,理亦不然!彼自在欲前位与后无差别故。又彼自在作大功力,生诸世间得何义利 ?若为法喜生诸世间,此虽离余方便不发,是则自在于法喜中,既必待余,应非自在。于喜既尔,余亦应然,差别因缘不可得故。或若自在生地狱等,无量苦具逼害有情,为见如斯发生自喜。咄哉!何用此自在为?依彼颂言诚为善说:‘由险利然烧,可畏恒逼害,乐食血肉髓,故名鲁达罗’。又若信受一切世间唯自在天一因所起,则为非拨现见世间所余因缘人功等事。若言自在待余因缘助发功能方成因者,但是朋敬自在天言,离所余因缘不见别用故。或彼自在要余因缘助方能生,应非自在。若执初起自在为因,余后续生待余因者,则初所起不待余因,应无始成。犹如自在,我、胜性等,随其所应,如自在天应广征遣。故无有法唯一因生。奇哉!世间不修胜慧,如愚禽兽,良足可悲 !彼彼生中别别造业,自受异熟及士用果,而妄计有自在等因。

  此论破除二执:一、唯一大因执,二、自在实体执──实质论──。莫非众因缘起故,无唯一大因,亦无自在实体。除佛以外,诸家之因果说,皆建设于唯一大因与自在实体之上者。佛学全破除此,故迥然不同也。

  丙、因果律之无超越性。无为法虽可说非因果性,然无为法即诸法之真相,非诸法外别有其体。故诸法无论为心法、心所有法,以至色法、心不相应行法,从此索诃刹以至十方无量刹,从六生杂居地──即五趣杂居地──以至佛界,莫非因果律之所范持者;虽佛亦不能超越及改变于因果律。若了知于因果律,则能创造善因,和集善缘,生于善果。因不值缘,终不生果,故因亦非必能生果。或远其助缘,或别造强因,皆可使此因之果暂不生起,或终不生起。故此无超越性,与前之自由性相应无违。除佛以外之诸家,虽亦说或种因果关系,然必认有大神或真我或元质、元力等,超越于因果律之外。佛法全异乎是,虽诸圣者以神通力可令现实发生变化,此神通力亦是因缘所生之果,复能为生果之因及缘者。譬如科学知识增进,能用原料造望远镜──例天眼通──、飞行机等,变更自然形物,说为奇迹,同是奇迹:说为不超越因果律,同为不超越因果律,以皆因缘所生之果,复为生果之因缘故。先知此三种之特义,乃可进论佛说之因缘生果义。

  二 因缘生果与业力

  佛法以因果律应用为有情行为责任──即伦理学──之根据。故于说因果时,亦时说业。谓由某业为因生于某果,因果随业力为转移。某业既成,某果必致,故有时亦说其果为业果。然此业之一名,考其初义,乃指有情或人生行为曰业。就行为之所依,分身、语、意三业;就其性质,分善业、不善业、无记业;就其所招果报,分福业、非福业、不动业;就其可能招感心身、器界之果,分为别业,共业之二;复由招果力之强弱,分为引业、满业之二。此诸行业,成熟有力能招果时,亦曰业力。然在狭义,唯说能招“异熟果”之行为曰业,由此所招异熟果名“业果”。“业”之招“果”,必在异时,至招果时,其业已为先业。若由现时行为及他人等关系所致之果,则非业果──非异熟果。那先比丘告弥兰陀王云;‘如一块土被人掷空,复落于地,此由现因,非大地先业之所招。由此应知佛陀之足,曾为石击,亦非佛陀先恶业行所招之果。复如人死,有因先业力尽而死,亦有由现所行能毁先业非时而死,或及时而不死’。此中所云之业,唯前六识相应思之一分,能招感异熟之果者,且必由第六识相应思主导而成也。若其广义,则无漏行得离系果,亦可谓为清净业之所致。由现所行得士用果,亦可谓为现业所成之果。至于凡动皆业,有为诸行无时不动,则若因若果无非是业。若循其本,则应以能招异熟果之“有情行为”名业耳。此业亦为因缘之一,或以为情器身刹皆唯业之所产生;或以为业但与有情相关,而与器界绝无关系。应知两俱误解。其实色、心诸法,各由一切种识中之自类种生;然和续成各地各趣之有情器,又皆由业种为增上缘力,故身器之变迁成坏,与业深有关系。变有情身业曰别业,别别造业自受异熟果故;变器世间业曰共业。大小乘经各公认器世间能坏已复成者,由过去时一切有情共同业力而集起故。共业即社会业,社会非个人之集合,必须于诸个人间有共同关系之行为与生活,乃曰社会,故社会即共业。一家庭、一学校、一职团、一民族、一国群、一人间有其共同关系行为,即有共业;由此共业,即能转变家与国等或良不良。扩充为一大千界有情之共业,即能为一大千界坏已复成之共业。此维摩诘经广导诸有情共同行善,以为修净土之旨也。近人大抵注重于阶级、民族、国家之共业,为阶级民族等意识或行为之研究,要为共业之研究耳。别业荒沦,故鲜安乐之人,共业拘治,间成富强之国。必提高各人之别业,扩充为人间之共业,则人间世庶能进化为优良也。

  三 因与缘之定义

  因与缘之二名,虽见于各素呾缆中,每值一事,辄曰以此因以此缘生起,而因为何义?缘为何义?则未刊定也。锡兰巴利文论藏,则专指贪、嗔、痴为“有因”,而以贪、嗔、痴所引起之某种心作用,则谓之“因”;其余各种之因果关系,则概谓之“缘”,列为二十四缘。然对于因与缘犹未定也。萨婆多部始刊定二名之意义:因谓正因,专指亲能生者,缘谓助缘,泛指相依扶者。例如播种于地,藉水土日光肥料工作等,长成一树,种子是因,地等则皆是缘。何等事物,须何等因及何等缘,因非一因,缘非一缘,不能指定某事为因或为缘也。然对因与缘之定义,犹未精确。大乘法相始论定之:亲从彼体办生此体,此体之外别无彼体,故言彼体为此体因,而此体为彼体之果。此唯一切种识中种子生现行、现行生种子、种子生种子,有此因果关系。除此以外,皆不能有,故唯此是因而其余皆非因也。此体虽仗彼彼引依扶助而获生成,然此非彼而彼非此,先后内外相排列者,则皆是缘而非是因。换言之、即现行与现行之关系,皆是缘而非是因也。兹更表列于左:

  兼为增上缘所缘缘…………内种生现行────灭生同时因果

  能 生 者因────现行生内种────所生者果

  兼 为 增 上 缘…………内种生内种────前灭后生因果

  ┌先现行引后现行

  能 生者缘────现行生现行───┤彼现行带此现行

  └此现行依彼现行

  由此可知现行之事,皆以内种为因;然亦依托众多现行为缘而获生起。无因固不能生,无缘亦不能起,故曰因绿生果。果为现行之事,现行之实事皆因缘所生,其义如是。彼因与缘虽各有其定义,然各经论立说多歧,应再分析言之。

  四 因之分折

  梵文大小乘论,多说六因,然说明之义不同也。兹依俱舍所说列之:

  同时因果────一、俱有因…………指一果事俱有诸因法是

  二、相应因…………特指一心王或一心使相应之心心所

  因三、同类因…………指一果事之同三性同五位同九地诸能生法

  异时因果────四、遍行因…………指遍为一切染法生起之因诸随眠即烦恼

  五、异熟因…………指能生将来世苦果乐果之善恶因

  缘────六、能作因…………泛指此事彼事能互作顺违之关系者

  依前所说因与缘之定义,此之六因,非但因也,亦兼说缘,但将因缘概括以分为六而已。在俱舍论则以前五属因,后一为缘。细别于因,概略诸缘附为一因,故总谓之六因。以大乘之因缘定义审之,能作因固是缘,即前五因亦多是缘,真正之因犹未能说明也。瑜伽论等以十五依处说十因,亦是统因与缘而说为十因者。兹列于左:

  (十五依处)(十因)

  语依处………随说因

  领 受 依处………观待因

  习 气 依 处………牵引因

  有润种子依处………生起因能生因

  无 间 灭依处…┐

  境 界 依 处…│

  根依处…│

  作 用 依 处…├…摄受因

  士 用 依 处…│

  真实 见依 处…┘方便缘

  随 顺 依 处………引发因

  差别功能依处………定异因

  和 合 依 处………同事因

  障 碍 依 处………相违因

  不障 碍依 处………不相违因

  能生因上长虚线之牵引因及生起因明正是因;单线之引发因、定异因、同事因、不相违因,表亦通因;虚线之随说因、观待因、摄受因、相违因,表虽是缘而亦兼作因。方便缘上长虚线之随说、观待、摄受、相违之四因,表正是缘;单线之引发、定异、同事、不相违四因,表亦通缘;虚线之牵引、生起二因,表虽是因而亦兼作缘。故准因与缘之定义,此十因亦每一因皆通因之与缘者。特牵引因指未成熟之种子,生起因指已成熟之种子,对于现行之事,故是亲能生之正因。然内种生现行,除自种外,余种亦通缘也。余之八因,多分是方便缘。然在现行生自种,则无不是因,故又皆兼通于因也。此明概略,犹待另详。

  五 缘之分析

  四缘本于长阿含经,为佛学中大小各派最公认之因缘分类。巴利文之二十四缘,亦冠以此四缘。兹且表列其名:

  因 缘

  所缘缘

  增上缘

  无间缘─────────名句与心之关系

  等无间缘────────心与心之关系

  同分缘

  相互缘─────────心与心色之关系

  依他缘

  平等缘

  先有缘

  后生缘─────────心与身之关系

  次第缘─────────身与心之关系

  业行缘

  异熟缘

  能养缘─────────心色聚与心色聚之关系

  调御缘

  禅定

  道品缘

  相应缘

  不相应缘

  本处缘

  他在缘

  能障缘

  不障缘

  以心与名句等六种关系,说为二十四缘。然无间、等无间、次第,祗一等无间缘。所余则皆从增上缘分立。其隶属于六种关系,如名句与心固有所缘缘关系,然作所缘缘者不仅名句。故开列此二十四缘分属六种关系,不应道理。今唯取公认之四缘以为准据,录成唯识论最了义之说于此:

  一、因缘:谓有为法亲办自果。此体有二:一、种子,二、现行。种子者,谓本识中善染无记诸界地等功能差别,能引次后自类功能,及起同时自类现果;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现行者:谓七转识及彼相应所变相见性界地等;除佛果善、极劣无记,余熏本识生自类种,此唯望彼是因缘性。第八心品无所熏故,非简所依独能熏故,极微圆故,不熏成种。现行同类展转相望,皆非因缘,自种生故。一切异类展转相望,亦非因缘,不亲生故。有说异类同类现行展转相望为因缘者,应知假说,或随转门。有唯说种是因缘性,彼依显胜,非尽理说;圣说转识与阿赖耶展转相望为因缘故。

  二、等无间缘:谓八现识及彼心所,前聚于后,自类无间,等而开导,令彼定生。多同类种俱时转故,如不相应,非此缘摄。心所与心虽恒俱转而相应故,和合似一,不可施设离别殊异,故得互作等无间缘。入无余心,最极微劣,无开导生,又无当起等无间法,故非此缘。云何知然?论有诚说:若此识等无间,彼识等决定生。即说此是彼等无间缘故。

  三、所缘缘;谓若有法是带已相,心或相应所虑、所托。此体有二:一亲,二疏。若与能缘体不相离,是见分等内所虑托,应知彼是亲所缘缘。若与能缘体虽相离,为质能起内所虑托,应知彼是疏所缘缘。亲所缘缘能缘皆有,离内所虑托必不生故。疏所缘缘,能缘或无或有,离外所虑托亦得生故。

  四、增上缘:谓若有法有胜势用,能于余法或顺或违。虽前三缘亦是增上,而今第四除彼取余。为显诸缘差别相故,此顺违用于四处转,生、住、成、得四事别故。然增上用,随事虽多,而胜显者唯二十二 , 应知即是二十二根。

  此之四缘,第一因缘是因,后之三缘是缘。以因附说于缘,故总谓之四缘。但于名义犹待论定,欲正其名而顺其义,第一因缘应改“亲因”,是亲能生因故。等无间缘改称“诱缘”,无论开避或为引导,皆可诱起次后之类聚故,旧论限于心心所聚,今亦通于色聚,以同占一处之色聚,前不开避后亦不能生故。所缘缘今改称“知缘”,能缘所缘今称能知所知,故所缘缘即能知缘。然所缘缘仅显能知必以所知为缘,未显所知必以能知为缘,故唯心心所法乃有此缘。今曰知缘,则亦通于心色,以色虽非能知,然必是所知故。增上缘今改称胜缘,除上诱缘、知缘之外,所余之缘展转无尽,不能遍举,故只可选其于顺违有胜势用之事,标立为胜缘耳。此于“亲因”“胜缘”,但正其名,不渝其义,诱缘、知缘,通色心法,则为义亦殊矣。兹再对列于下:

  (旧)(今)正因─┐

  但心心所因 缘……………亲因├生因

  等无间缘…………诱缘───缘因─┘

  通心心所色所缘缘……………知缘皆通心心所色

  增上缘……………胜缘

  了因

  六 果之分析

  因与缘之分析既明,当更分析因与缘所合生之果。所知现实成事与诸蕴素.皆是所生之果,且于一果必为因与缘合生故。对因论果,果之为义亦非一类,兹出诸论通说之五果焉。俱舍论等分别繁细,今引成唯识论略明其相:

  一、异熟果:谓有漏善及不善法,所招自相续异熟生无记。

  二、等流果:谓习善等所引同类,或似先业,后果随转。

  三、离系果:谓无漏道断障所证善无为法。

  四、士用果:谓诸作者假诸作具所办事业。

  五、增上果:谓除前四余所得果。

  此之五果,今就人事以示其义:

  ┌对招感为人先业胜缘……………………………………曰异熟果

  │向习善今性善,向修福今享福…………………………曰等流果

  人┤由人以诸工具,造衣食住及国家等……………………曰士用果

  │国政良窳,令人民苦乐等………………………………曰增上果

  └能修佛法断烦恼障,证人空等…………………………曰离系果

  除离系果为特殊之果外,其余四果皆可通于情器、色心诸法。无论何种果相,皆可归纳于此。有论别立四种之果:一、安立果:如水轮是风轮之果,乃至草木是大地之果等。二、和合果:如造色是四大之果,眼识是眼根之果等。三、修习果:如修静虑能变化心身等。四、加行果:如修四寻思观,能引如实智等。然此亦为增上果或士用果之流类,随事分别可无量种,故不须别立之。所说境行果之果,即是离系果,亦可通于等流、士用、增上之果,但非是异熟果而已。何者?异熟之果不离于三界系,离系则非异熟果故。

  七 因与缘及果之关系

  前说六因、十因、四缘、五果,今再互柤观其关系:

  (六因)(十因)

  俱有因(四缘)随说因

  因 缘观待因

  相应因牵引因

  无生起因

  同类因……………等缘摄受因

  间引发因

  遍行因定异因

  所缘缘同事因

  异熟因相违因

  增上缘不违因

  能作因

  十因与四缘之关系,随胜示其如此。据实,十因皆通因缘及增上缘、等无间缘或所缘缘,随应不定。然今说因与缘,当以改正四缘所立之一因三缘为准则。故论因缘生果关系,亦持此为据焉。一、亲生因、随其亲生之果不同,亦可分为三类:

  一、生自类种子之自类现行因

  二、生自类现行之自类种子因

  三、生自类种子之自类种子因

  合此三类,统为一亲生因。现行生现行,则但缘非因也,种现相生,对于诱缘、知缘、胜缘,表其关系如下:

  一、现行生现行:

  前现行灭引生后现行者……………………诱缘

  此现行生彼现行为能知或所知者…………知缘

  此现行与彼彼现行互相顺违以生者………胜缘

  二、现行生种子:

  此现行为对他类现行生他类种子…………胜缘

  三、种子生现行;

  一切种子皆为生现行第八识………………知缘

  此种子为对他类种子生他类现行…………胜缘

  四、种子生种子:

  此种子为对他类种子生他类种子…………胜缘

  诱缘唯现行生现行有之,现行生现行是亲因所无,此为其大较之分别。以此三因七缘,以观所生五果,其例如下:

  生种现行因

  生现种子因生异熟果

  生种种子因

  现生现诱缘生等流果

  现生现知缘

  现生现胜缘生士用果

  现生种胜缘

  种生现知缘生增上果

  种生现胜缘

  种生种之胜缘生离系果

  自类现行为生自类种因,自类种子为生自类种因,他类现为生自类种胜缘,他类种为生自类种胜缘,除无为法皆可有之。今谈五现行果故不列之。异熟果、是由善恶业种所生无记果,故唯他类种所生现行果,不通自类种生自类现行。又唯先业所引,故非现生现之三缘。属现行果故非种生现之知缘。若论生异熟种,则亦为现生种胜缘;论异熟种为藏识之所知境,亦为种生现之知缘。等流果、正为自类种所生之自类现,亦通现生现自类前后相续之诱缘;由先不杀今长寿等,亦通种生现、现生现胜缘。士用果、通现生现三缘,及种生现二缘之所生。现生现、种生现诸胜缘,正生增上果,然能知所知缘,亦能生增上果。若无漏道为离系果,则通无漏种因及现生现三缘,与种生现胜缘所生;若无为法为离系果,则非所生,但由无漏道为能知缘之所开显耳。此之所谈,虽无教证,推理则应然也。

  第二节 因缘情器

  一 因缘情器概论

  因缘所生之果法非一事,今先说因缘之生起有情、器界,人等有情及其所依资之器界,此为已生成之事实,现前共见共知,而欲索其以何因缘而得生成者也。世论于此,有三种之说明:一者、神本之退化论:谓未有情器之前本唯一大神,神初造作器界,有情亦在神前享受安乐,嗣因所造有情不循教令,违背神意,乃罚之于人世以偿其罪。若能虔遵神教,求神赦罪,尚可还之神处。否则更降重罚,使入地狱。故人等有情器世间,以神为本,背神退化而致。若能返本还元,则依然是唯一之大神也。二者、物本之进化论:谓诸器有情未生成之际,但为极微之电气──略同太极、阴阳──、或原子──略同四大极微──,由相吸相拒之质力,渐成太阳诸星以至地球。地球凝流诸质与太阳光热之变化,渐生单简之植物与动物。生生不已,展转进化,遂产生高等之植动诸物,以至有人类之出生。人类或将更进化以为超人类。然至地球衰老不能有生物时,人类与诸生物尽归消灭,地球与太阳诸星亦消毁,则还为极微之原质。故人世以物质为本,进化而成,然一达其期限,不能永保其进化也。三者、物我为本之幻合论:谓诸有情,本各为一无形之神我,而诸物质亦本共为一无形之体──数论谓之自性、冥性、胜性,略同太极。偶因各神我不安其本位,向外边要求其受用,由是无形物体亦失其平衡相,生诸物质原料,供给为神我所受用之肉身及器界诸物;由神我与物体幻合为人等诸情器,流转不能脱离。如觉悟其幻合之苦,由神我不复要求外边任何之受用,则神我与物体可脱离各归无形之本位,是谓解脱。神本退化论出于俗情世间之推想,物本进化论出于科学世间之推想,物我幻合论出于禅定世间之推想,在佛学中皆破斥为外道邪见;于是乃示以因缘所生之正义。

  二 情器之十二缘起

  正因生果,固须明识种生现行、与现行生识种之等流因果相。然今此所言之有情身器,乃和合连续之假者──多法和合连续之假者,即各个之个体物,俗情所认为一人一犬一虫一草一石一星之动植物矿物是──,犹未能注意到各识种各生现行之因果。且先应究明以何胜缘而得成为各个和合连续之假者。此胜缘所生果,谓之异熟缘果,谓由异熟之胜缘故,范成三界、九地、六生诸类有情身器之差别果,及每类中各个身心资财之差别果。以其差别之故,所成情器,或可爱乐,或可憎厌,个个不同,间以相似而有同类;类类不同,更以相似而又有大同类。不共业为胜缘所招感,有各类各个之有情身差别;共业为胜缘所招感,有各国各报境、各星球各界地之器世间。累而积之,总为三界有情身器之差别果。而佛法则说明为十二种胜缘之所生起,谓之十二缘起。其名相已列前诸法施设节中。十二缘起,本于佛说诸素呾缆,其辞浑圆,可以之说一有情之流转,亦可以之说有情身器之流转。厥后诸论师随其智量之不同,解说之有浅深狭广之异。业感缘起,无明缘起,空智缘起,真如缘起,此诸缘起说皆出于此十二缘起义。过去现在因果经云:

  尔时、菩萨至第三夜,观众生性──众生但指有情,或亦通指无情器物──,以何因缘而有“老死”?即知老死以生为本,若离于生则无老死。又复此“生”,不从天生──即不从唯一大神生──,不从自生──即不从神我生──,非无缘生──即不从无生命之物质生──;从因缘生,因于欲有、色有、无色有之业生。又观彼“三有业”从何而生?即知三有之业从四“取”生──欲取、见取、戒取、我语取──。又观四取从何而生?即知四取从“爱”而生。又观爱从何生?即知爱从“受”生。又观受从何生?即知受从“触”生。又观触从何生?即知触从“六入”而生。又观六入从何而生?即知六入从“名色”生。又观名色从何而生?即知名色从“识”而生。又观识从何生?即知识从“行”生。又观行从何生?即知行从“无明”而生。若灭无明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三有业灭,三有业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诸苦灭。三有业感生三有情器──三有即三界──之果报,本通有情器界而为言也。然小乘志在有情各自之解脱,乃专从各有情三世业感之生死说明之,兹先出其说焉。

  三 巴利文之业感缘起说

  南方上座部巴利文论藏,曾言比丘之欲除老死诸苦者,当进究心身──即名色──发生之因缘,犹智巧之医欲治病而先诊其病源。乃寻求此心与身非无因而有,此色身之生起以无明、爱、取、行四者为因,由此四者而生色身。生已以食为资养缘,合为“色身”生存之因与缘。更进求“心”识生起之因缘,以眼为所依,以色为对象,则眼识生;乃至以意为所依,以法为对象,则意识生。既知身之与心之缘起理,则知心身性唯缘起。现在身心如是,过去未来心身亦复如是。即心识之生以色根为缘──即触受以六入为缘──,根身之生以无明、爱、取、业行为缘。无明、爱、取,由心不觉缘起无我理生,依之生起业行,为生身心之间接缘。而心身身心──即识、名色、六入、触、受、生支──之“生”起,尤以行业为直接缘。由有漏善恶业行之差别,乃感生诸类诸个身心之差别。故生起身心最重要之因缘,确在乎行业。对于能感生身心之业力,遂不可不为深切之研究。乃将业之生果效力,从时间、功用、性质之三种标准,各分为四,共成十二单位。兹列于此:

  ┌急 效 业………即果报不出今生之业,今生不报,即失其

  │效。

  │缓 效 业………即来生始受果报之业,如被他夺,来生不

  依时间所分┤报 ,即失其效。

  │无定期效业………将来任何一生皆可受报,除非未受报已证

  │择灭,乃无效。

  └已失效力业………前三类中,本身力薄,或被他强业抵销

  者。

  ┌能 生 业………此业起为“有支”即隐失,或被他业所夺

  │即不能再活动。

  │能 持 业………此业能扶持前一业,使完成所生之身心。

  依功用所分┤能 消 业………此业能使前两种业无效,善业恶业均可取

  │销。

  └能 毁 业………此业更强,能将正在活动及待发之业连根

  拔除者。

  ┌极 强 业………此为或善或恶之极强业,有力能作前四功

  │业,例恶业能销毁善业。

  │近 死 业………此为决定来生受何果报之业,即死时现起

  依性质所分┤受生之强业。

  │习 惯 业………此为一生言行思之惯习,若死时无别强业

  │,此亦能为近死业。

  └累 积 业………无始所积善不善无记业,若无强业,此亦

  为近死业,繁奥难了。

  由可失效及可消毁,故非命定而有自由回转余地。由无始积累之业力繁广,深奥难分,非佛陀之全智不能洞达,故人生等,亦不能操自由之全权也。由此一般为渐令不受三有之生者,主随缘消旧业,唯不更造感生三有果之新业,则自得解脱耳。四 俱舍论之业感缘起说俱舍论以苦品、业品、烦恼品说有漏因果,即是明三界有情身器,如何由有烦恼之业为因缘而生起也。尝以人之一生,关于前生及来生者说明十二缘起支之顺序:

  ┌无明………此是前生不明缘起无我之理,起诸烦恼。

  前生┤

  └行…………此是前生由无明烦恼所造之善不善业。

  ┌识…………此是由前生业力,引托母胎最初之心识。

  │名色………此是由识托胎后在初四星期中之胎儿心身状态。

  │六入………此是胎在四星期后至出母胎所历身根生成状熊。

  │触…………此是婴儿初生二三年中与器界接触之心境。

  现在┤受…………此是四五岁后知苦乐之感受心境。

  │爱…………此是十五六岁后,知男女恋爱及其他欲爱之心行。

  │取…………此是二十岁后,欲爱更强盛之心行。

  └有…………此是由爱取驱使作种种行业,为来生感三有果之业。

  ┌生…………此指今生老死后,由能感三有之业更感引心识投胎,生

  来生┤来生身心。

  └老死………此指所生来生身心,仍有老病死等诸苦。

  要之、直接感生今生与来生之有情果者,唯在能感三有果之行业。故于业亦为深细之研析,列之于下;

  (一)顺现法受业……………等急效业

  (二)顺次生受业……………等缓效业

  (三)顺后次受业……………等无定期效业

  (四)定业……………………何时受果已有决定之业

  (五)不定业…………………何时受果尚须待机缘而未能决定

  (六)自受业…………………唯作业者自受果报之业

  (七)共受业…………………由作业者自他共受果报之业

  (八)本地业…………………即在来生受生地受果报之业

  (九)环境业…………………即在来生环境中受果报之业

  此中所说之业 ,与前有不同之特点,在于共受业与环境业之设立。此种即为自他互相关系之社会业。由此业乃不唯感生个别之身心,亦感成共同之器界也。

  五 三世缘起之惑业苦环

  以十二缘起支,配为三世因果,并合为惑、业、苦,三事连结如环,轮转相续而不可解。此大抵为小乘或除法相大乘之共通说。亦立为表以明之;

  ┌无明

  过去世┤

  └行惑─┐

  ┌识│

  │名色├因

  │六入│

  现在世┤触业─┘

  │受

  │爱

  │取

  └有业苦──果

  ┌生

  未来世┤

  └老死

  惑

  惑

  惑

  苦

  苦业

  业

  如此惑、业、苦、惑连结轮转之环,其来无始,其往无终,故成为一条生死相续无始无终之生命旋流;连环不可解而可解,解之则在断惑而消业也。依此三世果因因果,曾有人立一补充表如下;

  ┌果…………生老死或与相等之识名色六入触受

  过去┤

  ├因…………无明行或与相等之爱取有

  过去现在┤

  ├果…………识名色六入触受或与相等之生老死

  现在┤

  ├因…………爱取有或与相等之无明行

  现在未来┤

  ├果…………生老死或与相等之识名色六入触受

  未来┤

  └因…………无明行或与相等之爱取有

  除此三世缘起,更有刹那缘起,无量世缘起说,其义可以推准,兹不繁述。

  六 通大乘之无明缘起说

  观三界有情身器之缘起法性而洞达其本空无我,此佛陀之妙悟境也。以人等有情莫脱于老死诸苦,乃在于莫知其所从出之有情身器而生。然究此情器之所生,则由先世之烦恼业,拘使心识,托生一生心色之聚;渐次身心发育,复起烦恼与业,蓄在心识;此生之后拘使再生,为别个或别类之一生心色聚。如此成为生灭灭生相续不已之生命流。然此生命流之本依,则心识也。欲灭老病死等苦,必不容身心等之再生,欲此身心不生,必不起烦恼而造业,推至其本依,必灭心识而后可。然心识本有,而无始刹那刹那相续,非可断灭之法,惟推求所以致心识有诸类差别,及拘限于一生一生之死环者,则专欲避苦趣乐之身语意业“行”也。心识无始,此业行亦与之无始。然此业行,乃缘不知缘起无我,执身等为实我法之“无明”而起,执内实我,执外实物,遂于顺违俱非之感受,起作避苦趋乐种种善恶之行业;由此心识为所拘牵而生身心老死诸苦。故究探苦源,乃在无明也。无明灭则烦恼之业行灭,心识不受拘牵而受生死,一切诸苦遂皆择灭。以此观三界有情身器,皆是无明为胜缘而起,谓之“无明缘起”。然择灭无明者,则由于洞达身等缘生无我之生空或法空慧,由证二无我之空慧为胜缘故,明了及择灭无明等烦恼业苦,起诸清净行果,故此谓之“空慧缘起”。然此空慧,又缘了知缘起诸法本空无我之真如性而起。不了真如性即“无明”,了知真如性即“空慧”。由迷或悟真如性故即无明缘起诸染法、及空慧缘起诸净法,故亦谓之“真如缘起”──或云法性缘起。天台教观,每说无明、法性互依而起诸法,是合空慧、真如谓之法性,知不相应法性即谓之无明也。故佛陀妙悟境之缘起性,甚深甚深,难可穷了。

  七 法相大乘之二世缘起说

  瑜伽等大乘法相论,对前三世缘起说为二世缘起。兹先录成唯识论文为据:

  然十二支略摄为四:一、能引支:谓无明、行,能引识等五果种故。此中无明,唯取能发正感后世善恶业者。即彼所发,乃名为行,由此一切顺现受业,别当受业,皆非行支。

  二、所引支:谓本识内亲生当来异熟果摄识等五种,是前二支所引发故。

  此中识种,谓本识因。除后三因,余因皆是名色种摄。后之三因,如名次第即后三种。或名色种总摄五因,于中随胜立余四种。六处与识,总别亦然。集论说识亦是能引,识中业种名识支故,异熟识种名色摄故。经说识支通能所引,业种、识种俱名识故,识是名色依非名色摄故。识等五种由业熏发,虽实同时,而依主伴、总别、胜劣、因果相异,故诸圣教假说前后;或依当来现起分位有次第故,说有前后。由斯识等亦说现行,因时定无现行义故。复由此说生引同时,润未润时必不俱故。

  三、能生支:谓爱、取、有,近生当来生老死故。谓缘迷内异熟果愚,发正能招后有诸业为缘,引发亲生当来生老死位五果种已;复依迷外增上果愚,缘境界受发起贪爱,缘爱复生欲等四取,爱取合润能引业种及所引因转名为有,俱能近有后有果故。有处唯说业种名有。此能正感异熟果故。复有唯说五种名有,亲生当来识等种故。

  四、所生支:谓生、老、死,是爱取有近所生故。谓从中有至本有中,未衰变来皆生支摄。诸衰变位总名为老,身坏命终,乃名为死。

  老非定有,附死立支,病何非支?不遍定故。老虽不定,遍故立支。诸界趣生除中夭者,将终皆有衰朽行故。名色不遍,何故立支?定故立支。胎、卵、湿生者,六处未满定有名色故。又名色支亦是遍有,有色化身初受生位,虽具五根而未有用,尔时未名六处支故。初生无色虽定有意根,而不明了未名意处故。由斯论说十二有支,一切一分上二界有。爱非遍有,宁别立支,生恶趣者不有彼故;定故别立。不求无有生善趣者,定有爱故;不还润生爱虽不起,然如彼取定有种故。又爱亦遍。生恶趣者于现我境亦有爱故。依无希求恶趣身爱,经说非有,非彼全无 。

  何缘所生立生老死,所引别立识等五支?因位难知差别相故,依当果位别立五支。谓续生时因识相显,次根未满名色相增,次根满时六处明盛,依斯发触,因触起受,尔时乃名受果究竟;依此果位立因为五。果位易了,差别相故,总立二支以显三苦。然所生果若在未来,为生厌故说生老死;若至现在为令了知分位相生,说识等五。何缘发业总立无明,润业位中别立爱、取?虽诸烦恼皆能发润,而发业位无明力增,以具十一殊胜事故。谓所缘等,广如缘起经说。──一、所缘殊胜,遍缘染净故;二、行相殊胜,隐真显妄故;三、因缘殊胜,惑业生本故;四、等起殊胜,等能发起能引能生所生缘起法故;五、转异殊胜,随随眠、缠缚、相应、不共四转异故;六、邪行殊胜,依苦集谛起增益损减行故;七、相状殊胜,微细自相遍爱非爱共相转故;八、作业殊胜,作流转所依事、作寂止能障事故;九、障碍殊胜,障碍胜法故;十、随转殊胜,乃至有顶犹有转故;十一、对治殊胜,二种妙治所对治故──。于润业位爱力偏增,说爱如水,能沃润故,要数灌溉方生有芽。且依初后分爱、取二,无重发义立一无明。虽取支中摄诸烦恼,而爱润胜,说是爱增。

  诸缘起支皆依自地,然有所行依他无明,如下无明发上地行?不尔,初伏下地染者,所起上定应非行支,彼地无明犹未起故。从上下地生下上者,彼缘何受而起爱支?彼爱亦缘当生地受若现若种,于理无违。

  此十二支,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因中前七与爱、取有,或异或同;若二、三、七,各定同世。如是十二一重因果,足显轮转及离断常,施设两重,实为无用!或应过此,便致无穷!

  此云十因二果,定不同世,即为二世之义。所云二世,过去世与现在世可,或现在世与未来世亦可。如此二世二世连续不断,即成非断非常之流转义。故不须如前述之以十二缘起,分配三世为二重因果也。兹者表示于下;

  ┌无明┐

  │├能引支┐

  │行─┘│

  │识─┐│

  │名色││

  │六入├所引支├─十因

  过去或现在┤触─┤│

  │受─┘│

  │爱─┐│

  │取─┼能生支┘

  └有─┘

  ┌生─┐

  现在或未来┤├所生支──二果

  └老死┘

  然佛陀之施设十二缘起,乃依现前之老死诸苦为解脱,故逆次观之立此十二支,则当于生死支属现在世,其余十支属过去世。知现在二果支,起于过去之十因支,则现在如不起无明、爱、取,发业润生,则未来即无生死矣。

  八 二世缘起之因缘果辨

  前此诸缘起说,尝未辨定是因或缘所生果义。然说此十二缘起支,在明诸类有情身器以何为胜缘而生成死坏,虽不离自种生现、自现生种之等流因果,而旨在异现生种异种生现之异熟因果。此义唯大乘之二世缘起辨之,故成唯识论云:

  诸支相望,增上──胜缘──定有,余之三缘有无不定。缘起经依唯定有者,说唯有增上缘──今取此说──。爱望于取,有望于生,有因缘义。若说识支是业种者,行望于识亦作因缘,余支相望无因缘义。而集论说:无明望行有因缘者,依无明时业习气说,无明俱故,假说无明,实是行种。瑜伽论说:诸支相望无因缘者,依现行爱、取及唯业为有支说。无明望行,爱望于取,生望老死,有等无间及所缘缘。有望于生,受望于爱,无等无间,有所缘缘。余支相望,二俱非有。此中且依邻近顺次不相杂乱实缘起说。异此相望,为缘不定,诸聪慧者如理应思。

  依此论文,分辨因缘之所生果,当如下图所示:

  ┌异现生异现┌无明┐

  │└行─┤有亲因义

  │┌识─┘

  ┌异现生异种┤│名色

  │└异种生异种┤六入

  ││触

  │└受─┐有诱缘知缘义

  │┌异现生异现│

  皆作胜增上缘┤异现生异现┤├

  ││┌爱─┤

  │└异现生异现┤├

  │└取─┘

  │┌异现生异种─有─┐有知缘义

  └异种生异现┤│

  │┌生─┤

  └异现生异现┤│

  └老死┘

  按今遵瑜伽义,当依现行爱支,为现行取支之胜缘。又唯以识种为识支,唯以已润之业种为有之,故应说诸支之相望无因缘义。虽间有诱缘、知缘义,此但兼带而非要缘。故可如缘起经所说,十二支相望但有增上胜缘也。生死二支之果,亦唯是异熟胜缘所生之真异熟、及异熟生果。

  九 二世缘起之业力说

  业通有漏、无漏,此明生有情器界果之缘,故但说有漏业。业为直接能引种──行支──、生现──有支──之近缘,无明、爱、取等烦恼为间接能引种──无明发业──,生现──爱取润生──之远缘,故余处亦假说业之近缘为因,无明等远缘为缘也。其实乃近缘、远缘之分耳。所谓生死相续,由惑、业、苦──发业润生烦恼名惑,能感后有诸业名业,业所引生众苦名苦──是也。近缘之业,随其力之强弱,判引业与满业。所谓福、非福、不动,诸有漏善、不善业及其眷属,同招引、满异熟果故,亦立业名。前说行支,唯取无明所发正感后世善恶之业,即是引业;拣除顺现受业──非异熟业、别当受业──感别报之漏业……皆非行支,则唯取引业以为行支也。不唯行支,即有支亦唯爱、取所润之能引业种。巴利文论藏为“发”与“缘”之区别,其所谓发,亦专指能发引业之惑及引业以言。引业即能引生后世有情身器之总果者,生起后世有情身器之总果体,此为最先必须独一之强胜缘。各因缘种唯在其范型中各生现行,余业──满业等──亦但随之以生余异熟果。故行、有支之业,独取引业,且特名为发也。诸业才起无间即灭,能招当异熟果,以熏本识起自功能,成为业种,展转相续,至成熟时招异熟果。然此引业亦通别之与共。别业、能引识种、名色等种,及能生真异熟识与根身;共业、能引共相种及能生器界。而满业中之别共业,则助生身器别别诸分以成满之耳。诸惑皆能发业──业即身语意等善恶行业──,然无明最能发引业之现行;诸惑皆能润业,然爱取最能润引业之种子;故依能发、能润引业之现种以立无明、爱、取之三支。若非无明发引业之现行,则无引业种及引业现行所摄植之识、名色、六入、触、受种;若非爱、取润引业之种子,则不能滋长有力以拘牵识等五种生起某类某有情之身器。论云:有漏善业种,能招可爱果;诸不善业种,能招非爱果。随二有支业种,令异熟果成善恶别。故前十支合为能生后二支之因缘也。

  能发及能润引业现种之无明、爱、取,唯是前六识相应之烦恼,行业亦以前六识相应之思虑为体;且皆奉意识为霸主,故意识实操创造未来生命之权力,所谓“动身发语此为最,引满能招业力牵”是也。兹再制为一表,以明十二支之关系:

  无明

  ║

  行──────────┐

  第八识│┌识 种…┐│

  ┌──┘│├名色种…││

  │└┼六入种…├业

  └第七识├触 种…│种

  ┌──┘└受 种…┘│

  │爱──────────┤

  ├第六识║│

  │取──────────┤

  │有───────┘

  │┌根身┐│

  └第五识─┤├生

  └器界┘

  ……………前六识又起无明行引识种等以爱取润之为有

  ────老死

  十二支中第七识之关系最少,除名色种或六入种中可有其种子,唯内随第八识所生所系,外为前六识染依耳。前六识皆重要,然发行之迷理无明,专属于第六识;且前五识皆以第六识为主动,故唯第六识为最要。其次则为第八识之受熏持种,及为业种牵其种子亲生异熟果之总体,变诸色种以为根身、器界,皆第八识之事。要之、作业唯第六识为最,发业、润业及行业体皆属此故;受果唯第八识为最,生果总体及生根身、器界皆属此故。观此,可了然于因缘所生之情器果矣。

  第三节 因缘佛刹

  一 因缘佛刹概论

  现实成事,一、为有情身器,二、为超情佛刹。前已说因缘所生之有情身器,今当说因缘所生之超情佛刹。按俱舍论尝以贤圣品、慧品、定品之三品明之。有情身器之生起也,业为近缘,惑为远缘,而所生之果为苦果。超情佛刹,慧为近缘,近能断惑证真发诸清净行故;禅定及施、戒、忍等为远缘,远能伏惑资发清净慧故。所生之果,为常恒清净自在之乐果,所谓涅槃寂静乐,菩提觉法乐,及法身圆满乐是也;亦即为五果中之离系果。异熟果唯在于有情身器,离系果唯在于超情佛刹。而等流、士用、增上之三果,则与亲因及三助缘相望,可通于有情身器与超情佛刹。不证离系之果则无常觉之乐,必断异熟之果乃除生死之苦。断果为真解脱,证果为大菩提;此之胜果,曰二转依。证有证之因缘,断有断之因缘,非无端突然之所致。然此重在说明以何为缘而致离系之果,虽不离自种生自现、自现生自种之等流因果,亦尚非此节之所专论也。

  二 四谛与修三增上学

  知苦、断苦之集,证苦灭、修证灭之道。证苦灭为得离系果,余为得离系果胜缘。知苦、即是知异熟果皆有老死诸苦,断集、即断除集起异熟果之业与惑,证灭、即为证离系果,能知能断能证之胜缘皆在于修道,道即菩提──正觉。所修之菩提分,可摄为戒、定、慧三增上学,其基础在确持正见而立正信;换言之、即在知异熟之苦而确信之,分说为四念住:

  一、观身不净………观自身他身动植矿诸色聚皆伪丑可厌

  二、观受是苦………观受人天等乐亦皆坏苦行苦

  三、观心无常………观有为行心亦流转无常

  四、观法无我………观成事蕴素等皆无自由主宰之力

  此四皆增上之慧学。心心明记安住此净慧中,止灭其违损净慧之恶行,生长于顺益净慧之善行,则属于尸罗──正译清凉,意译戒或律仪──,增上学之为四正勤:

  一、已生恶令灭

  二、未生恶令不生

  三、未生善令生

  四、已生善令增长

  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皆定与慧之增上学。定根、定力、及轻安、定舍,皆定学之增上相。增上者,殊胜也。由正见正信而修习之戒、定、慧,不同世间之伦理学──戒、及静坐法──定、与理智学──慧,故云增上。而增上定学亦谓之增上心学,即心识之和平统一,谓之曰定。定心成就,能显精神伟大之力,转移心理;以至心理、物理使皆随之发生变化,足以证明万有唯心变现之理──定所引色──成为事实。故世人往往以得定心为得道,亦以定心为不可思议神秘事。然在佛学之系统中,定心亦为伏惑资发净慧之胜缘耳。由前之慧、戒、定三增上学,至七菩提分发生无漏慧断惑而证真如,是谓见道。进修三增上学平均之八正行,更断余惑,穷证真理,谓之修道。由是断证渐臻究竟,至无学位,即成涅槃、菩提之离系果,此通三乘以为言之。有经合三乘行果而说通十地,即干慧地、性地、八忍地、见地、薄地、离欲地、已办地、辟支佛地、菩萨地、佛地是也。

  三 七贤与四向四果

  其正信见能持戒律,将造修于增上定、慧,由七贤位向于四果──辟支佛乘傍此而立,无别开建,先五停心,终以世第一位之预流向。五停心者,收散放之心,暂停止于一境也。梵语毗钵舍那、此云观;梵语奢摩他、此云止。止能观心于所观之一境,随病制方,其法凡五:

  一、多贪淫者观念身秽

  二、多嗔害者观念慈恕

  三、多痴执者观念缘起

  四、多昏散者观念呼吸

  五、多障缘者观念佛

  随自所宜,惯习其心,使停住所观之一境。既能静止乃依止而习观:

  一、别相念有四:即于自别观身、受、心、法之不净及苦、无常、无我。二、总相念有一:即于自、他、总观身、受、心、法不净及苦、无常、无我。由此增进有四加行──倍加功力之修行:

  一、暖……………为定中慧火将生之先兆。

  二、顶……………为定力之顶点。

  三、忍……………为定慧之已能忍住,此又分下中上三忍。

  四、世第一………为世间最高位,过此即证超世之圣。

  观当界上界之四谛,于忍许位及智彻位,分四法忍及四法智、与四类忍及四类智。八忍七智而智犹缺其一,为世第一位,亦为预流向。八忍八智具足,即断惑证真而得预流果。从五停心至世第一,曰七贤位。

  世第一即为预流向,入真见道──即见四谛──断分别我执所起烦恼障,遂预圣流,成预流果──须陀洹,为断证之初步。然至此则有进而无退矣,唯在人天,不复堕四恶趣。由是进修为一来向,证一来果──斯陀含,则于欲界人天唯一来而不再生矣。进修为不还向──阿那舍,证不还果,则生色界无烦等天不还来欲界人天矣。进修为无生向,证无生果──阿罗汉,则再不于三界受生死矣。此小乘得涅槃离系果之行也。

  四 境行果与三祇五位

  佛学通说境行果三,为得离系果之次第。境、即能诠之教与所诠理,研教明理,照达现实事理;此即为所观境,亦为闻、思慧悟解之境也。于境能正解而正信,要先历修十信心位──十信心者:信心、念心、精进心、慧心、定心、不退心、回向心、护法心、戒心、愿心是也──养成习所成之种性。于是正信成立,创发求无上菩提之坚固大心,乃入三祇、五位。初阿僧祇劫有三位:一、资粮位,分十住、十行、十回向之三十位。

  ┌发心住…………此住由前十信心成。

  │治地住┌欢喜行┌救护一切众生回向

  │修行住│饶益行│不坏回向

  │生贵住│无违逆行│等一切佛回向

  │具足住│无屈挠行│至一切处回向

  十住┤正心住十行┤无痴乱行十回┤无尽功德回向

  │不退住│善现行│入一切平等回向

  │童真住│无着行│随顺众生回向

  │法王子住│无得行│真如相回向

  └灌顶住│善法行│无缚无着回向

  └真实行└法界无量回向

  此三十位中,以修积随顺解脱之福慧等──即布施六度──资粮为事,故名曰资粮位。二、加行位:此同小乘暖、顶、忍、世第一之四,然所修之观智不同,定慧亦因之而大异。由四寻思观引四如实智,甚深决择诸法,证法空性,故此亦曰顺决择分。从发心住至此,犹是贤位。三、通达位,曰见道分:有真见道及相见道。从世第一引生出世无分别智,创证遍行真如,曰真见道;于次刹那仿真见道而观四谛诸法,曰相见道,总为此通达位,入通达位,始证大乘圣果。满初阿僧祇劫,登极喜地,进于第二阿僧祇劫。四、修习位,即是十地:

  通达位┌一、极喜地……亦曰欢喜地

  │二、离垢地

  │三、发光地

  │四、焰慧地

  第二阿僧祗劫┤五、难胜地

  │六、现前地

  │七、远行地

  ├八、不动地

  │九、善慧地

  第三阿憎祇劫┤十、法云地

  │……等觉地

  └佛地

  极喜地至不动地为第二阿僧祇劫;不动地至十地圆满而入佛地,即为第三阿僧祇劫。法云地与佛地间,亦有别立等觉地者。然等觉地即法云地入住出之出相,故合于法云地,不须别立。解深密经等连佛地说十一地是也。五、究竟位,此即佛地:为最究竟之离系果,亦为最究竟之超情佛刹,亦为真解脱、大菩提之二转依。

  五 三慧与三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