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是世界之光
过去有些人有误解,说佛教是封建的、迷信的、消极的,其实佛教的本质不是那么一回事。佛教是心地法门,佛经上讲“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心染则国土染,心净则国土净”,这是一个万古不变的真理。内心染污,国土就染污,环境就染污;内心清净,国土就清净,环境就干净。心与物,心与境,在佛教来讲是一体的,二而一,不能分开,《华严经》讲“三界虚妄,但是心作”、“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佛陀的诞生,佛教的创立,八万四千的修行法门,都是围绕着一个目的“如何改造心地”来说的。心地能改造,世界就安定,就能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改造好的心是什么心呢?佛心。佛心就包括清净心、广大心、真实心、正直心、平等心、慈悲心。清净就不污染,广大就不狭隘,正直就不谄曲,平等就没有差别,慈悲就没有嗔恨。以此佛心,融摄一切,在器世界、物质世界来讲,大中有小,小中有大,由一微尘能够看到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中也有一微尘的存在,须弥纳芥子,芥子纳须弥,大小相依;在有情世界来讲,众生缘缘相资、缘缘相助,一切平等平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是佛教法界缘起观的思想,很广大!很微妙!具备这种思想才能实现真正彻底的大和谐、大和平!所以,要讲和谐和平,必须要从佛经中来找,这是本源。
如何改造我们的心地?佛经中讲:“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首偈子已经说得很清楚了。什么叫恶?凡是以损人、害人为前提,结果害他必害己,而致自他俱害,对现在和将来都没有好处,要受苦果,叫做恶。什么叫善?善以利他、利人为前提,而结果是利人必利己,而致自他俱利,对现在和将来都有好处,有好因就必有好果,叫做善。
“诸恶”,有五逆十恶。五逆是什么呢?杀父亲、杀母亲、杀阿罗汉、破和合僧、出佛身血,凡是犯这五种必定堕无间地狱,一般也叫阿鼻地狱;十恶是身三“杀生、偷盗、邪淫”,口四“妄语、恶口、两舌、绮语”,意三“贪欲、嗔恚、邪见”。犯这十恶的人,下堕三恶道,嗔心重堕地狱,贪心重堕饿鬼,痴心重堕畜生,这是必然的结果。
“众善”,有人天善、解脱善、菩萨善三种。人天善就是讲五伦八德、五戒十善,要深信因果;解脱善就讲离欲解脱,少欲知足,过清净淡泊生活;菩萨善,是以缘起性空的观点,二谛圆融,悲智兼修,达到一切都圆融无碍,也就是说达到大和谐的境界,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中有他,法法相资,法法平等,福慧圆满,就成佛陀。这是从学佛到成佛的一个阶梯、一条道路,也就是《华严经》所讲菩萨修行成佛要经过的五十二位阶梯: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
因此,奉行“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关闭十恶之门,开启十善之门,从人天善到解脱善再到菩萨善,这就是一条“人成即佛成”的道路,也就是人间佛教的根本思想。
实行人间佛教是佛法弘扬的指导思想
人间佛教,源于太虚大师提出来的人生佛教,就是要用佛法来净化人间,太虚大师有一首诗“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意思是说:我们所仰望的、要达到的目标是佛陀,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把人做好,做人,做超人,做超超人。做人就要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为人天善;做超人,必须要解脱身心,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为解脱善;做超超人,要具备缘起性空的宇宙观,二谛圆融,悲智兼修,达到法界圆融的境界,这是菩萨善。
太虚大师的这个人间佛教的思想,是中国佛协开展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也是全世界开展人间佛教的指导思想。要成佛必须先把人做好,万丈高楼从地起,地基要打坚牢,房子才能一层层地修上去,不然是空中楼阁,画饼充饥。
人间佛教思想,贴近于现实生活,与人的道德、生活密切相关,不迷信化、不神秘化,做人就要有道德,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虽然我们是佛教徒,但也是一个公民,在工作、生活各种行为中都做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事情,这样,就可以真正为人民服务。
在寺院中,我们要建立和合僧团,以此和合僧团为榜样,逐步推广,逐步辐射,若人人都能够奉行五戒十善,明因识果,提高道德修养,那么就可以实现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伟大思想。我们的国土就是干净的,清净的,就可化浊土为净土。
寺院的僧人,除了在寺院中搞好管理工作,做好宗教活动以外,要积极做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一要奉行法律政策,遵纪守法;二要推广、传播、弘扬佛教文化,净化人心;三要积极提倡并投身到社会主义慈善事业中,关心人民的疾苦,关心人民的衣食住行,使人民得到实际好处。
学佛关键在于践行。《华严经》的内容精深博大,但落脚点却在《普贤行愿品》的十大愿行,十大愿行之中,重点介绍了恒顺众生。如何恒顺众生呢?“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暗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大家看,佛菩萨处处不离众生,离开众生就没有佛菩萨。所以,不能与苦难群众相脱离,要密切相关,要血肉相连,解决苦难众生的实际问题,就是在践行人间佛教。
《华严经》还有这么一段话“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大悲什么呀,悲悯众生,处处不忘众生。《华严经·净行品》里文殊菩萨讲要善用其心,所发一百四十一愿,举足下足,都是当愿众生如何如何。
所以,弘扬佛法,一定要以人间佛教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把佛法昌明到全世界,成为真正的“世界之光”!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立国之本
中国的传统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佛家为代表。儒与道是本土文化,佛教是由印度传来,但是在唐宋以后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文化,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儒家讲五伦八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讲返朴归真,少欲知足,使人们能够在勤劳刻苦中建设家园,净化国土;佛家讲庄严国土,利乐有情,重在改造心灵,能够以佛心对待一切众生,达到与法界融合圆满的境界,才能实现最根本、最彻底的和谐!
中国社会几千年以来,之所以是文明的社会,是道德的社会,都是源于华夏儿女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代代如斯,朝朝如是。因此,我们的民族巩固,国家疆域广大,国家实力也强大,我们的民族就能够几千年以来,在世界历史风云变幻之中,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一直巍然屹立于世界!
现在中央领导人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权为民所享,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这些内容都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伟大的继续。
习近平副主席鼓励党员们:一要爱读书,二要读好书,三要善读书。爱读书就是要勤于学习,不要丢弃书本,要学习理论。读好书就是要读包括中国传统文化在内的各种精华典籍,他说:“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典籍蕴涵着做人做事和治国理政的道理。领导干部要通过研读优秀传统文化书籍,不断提高人文素养和精神境界。”善读书就是要将书中所学应用到生活工作上、日常行动上、待人接物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要具备《中庸》上讲的学习态度“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才是真正的善读书。
《中庸》是儒家一部很重要的经典。什么叫中?什么叫庸?中就是中和之道,“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什么叫庸呢?在平常生活中体现这种精神叫做庸。中庸之道就是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体现中和之道,中正和平。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享乐在人民之后,吃苦在人民之前。同时期的大儒张载也有几句话很精典,他说,作为一个读书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为天地立心”立什么心?仁心、爱心;“为生民立命”立什么命?就是老百姓的生活要好,物质、精神生活都要双丰收;“为往圣继绝学”,就要把过去的圣贤经书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继承下来做为精神财富;“为万世开太平”,就是为万代的后世子孙,开启太平之世,永无灾难,永无战争。
所以,我们中华民族能够延绵不绝、生生不息几千年,都是因为传统文化的代代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儒家、道家、佛家,其思想特点都在于改造心灵,使人与人之间的心灵能够交流,能够沟通,破除国土、民族等各种障碍,达到和谐。而要实现真正的大和谐?只有佛家分析得最详尽,讲得最彻底。
- 上一篇:成就念佛法门的资粮 三福业
- 下一篇:转识成智学佛的目的
- 仁德上人:体会体验落实实践佛法的道理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本源法师:为什么有人对佛法深信不疑,有人却生不起信心?
- 净慧法师:修学佛法的关键就是从自身烦恼入手
- 星云大师:佛法在哪里?佛法遍在虚空之中
- 如瑞法师:修学佛法,要大胆的亲近善知识
- 仁德上人:世间法与佛法有什么不同?
- 梦参法师:护持佛法功德无量,人人都能弘扬佛法
- 如瑞法师:人命无常,人身难得,听闻佛法要及时
- 仁德上人:四首通达歌
- 体方法师:佛法是要铲除欲望破除我执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宗旨是为了明心见性
- 本源法师:如何得到佛法的智慧辩才?十种修持方式
- 静波法师:心态决定命运,不要把法当作定法
- 正慈法师:大足石刻,将佛法的真谛讲述给一代又一代人
- 仁德上人:为什么佛法要以戒为师?
- 仁德上人:佛法的根本是让众生都能明心见性
- 静波法师:“佛法无量义,一以净为本”是什么意思?
- 梦参法师:听闻了佛法需要去修才有用
- 仁德上人:什么是佛法的称性妙用?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