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六、缘起性空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梵语舍利弗,译名秋鹭子,意思是秋鹭之子,从母得名。因为他的母亲,眼睛如秋鹭鸟,精明而美丽,人皆名之为秋鹭。据说舍利弗,原是一个婆罗门教的僧侣,后因偶然遇见释尊座下弟子马胜比丘,从那裹听到:‘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这几句至理名言之后,便毅然弃暗投明,与挚友目连,共同皈投释尊座下,出家修行,作为佛门弟子。在佛的十大弟子中,智慧第一。由于般若真空妙理,甚深微妙,非智慧不能理解,故佛以威德神力驱使舍利弗,请问观世音菩萨:‘若欲修学甚深般若波罗密多,当云何修学?’作为本经的发起因缘,而舍利弗,也成为本经的发起人与当机众。因此,观世音菩萨直呼其名而告之曰:‘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前文说:‘观世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空,究竟是甚么呢?这个空,就是五蕴诸法的本性;亦即是本经前面所说众生的‘真心’,后面所说的‘诸法空相’。因为观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用始觉的观照般若智,照见五蕴诸法,原无自性,而从五蕴现象的假相,深入五蕴本体的空性,亲证此实相般若真空的本觉理,获得始本合一,真理智慧。这种始本合一的真空的智慧,在有情界言:就是众生的真心;在无情界言:即是诸法空相。是以五蕴皆空的空性,与众生的真心,原同一体,不异不离。故观世音菩萨,对舍利弗所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但这里所说的色与空,并不是指宇宙间一切有形象的‘色’法,及与色法对待空无所有的虚‘空’。而是指五蕴色法的空性,与众生真心的空相。

  因为五蕴诸法现象之色,是众缘和合而生,缘生如幻,本无自性,当体即空,非灭后空。即此五蕴色法的空性,不异于众生真心的空相,真心的空相,不异于五蕴色法的空性,故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又五蕴色法的空性,不离真心的空相;真心的空相,亦不离五蕴色法的空性。故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原因是:众生的真心,原本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无形无相,空无一物的;但却有‘随缘不变,不变随缘’的功能。以其不变而能随缘,故随十法界众生或染或净的因缘,而幻生十法界圣凡苦乐因果诸法差别现象的色法,这就是真空而妙有;以其虽然随缘而体不变,故十法界一切色法,无一不是相妄性真,这就是妙有而真空。准是可知,妙有与真空,原是众生真心一体两面,所以妙有之色,与真心之空,一而二,二而一,同而非异;如波为水相,水为波性;故水之与波,其相虽异,其性却是同而非异,唯一湿性。所以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因为妙有诸法,是依真心而幻现;原无实体,其体即是真心。妙有离开真心,则失其自性;真心离开妙有,则无法显示其存在。是以妙有之色不离真心之空,真心之空亦不离妙有之色;色空不离,色空相即。如即波即水,非离波而后有水。所以说;‘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此即是楞严经所说:‘如来藏中,性色真空,性空真色,清净本然,周遍法界,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如来藏性,就是众生的真心。在众生真心的本觉理体中,无法不具,无法不融,故五蕴诸法,皆是藏性中本具之色;藏性本具之色,就是真空,就是即有即空,故言:‘性色真空’。在本经则说:‘即色是空’。藏性虽然本空,一法不立;但在性空之中,却本具真善妙色,就是即空即有,故说:‘性空真色’,本经则说:‘即空是色’。

  如来藏之体,原本清净,原本周遍,原本空无一物;因其有随缘的功用,故能‘随众生心,应所知量,循业发现。’因此,随无上众生究竟觉悟清净之心,应其所知广大无限之量,循其所作非有漏非无漏之业;发现诸佛真善妙色。

  随大道心众生,即悟净而迷染之心,应其所知广大之量,循其所作亦有漏亦无漏之业;发现菩萨妙庄严色。

  随二乘自利众生,即迷染而悟净之心,应其所知有限广大之量,循其所作无漏之业;发现清净无漏色。

  若随三界苦恼众生全迷染之心,应其所知有限而狭劣之量,循其所作有漏善恶不动业,发现人天及三恶道之色。

  因为十法界不同之色,皆循十法界众生所作不同之业力因缘而发现,故十法界不同之色,无一不是在因缘会合时而生,因缘别离时而灭,生灭无常,本无自性,其性即是空;即使存在时,亦不过是一种幻相而已,原无实体,所以说;缘起性空(色即是空)。虽然,但此空性,却能在因缘会合时,‘循业发现’,幻现宇宙万有,作为万物生起所依据的本体,所以说;性空缘起(空即是色)。这就是宇宙人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哲理。

  昔日佛在菩提树下所觉悟的,就是万物皆从因缘生,缘生诸法,原无自性,其性本空。即此空性,就是宇宙的原理,现象界的本体,众生本具的真心,原有的佛性。因此,成为宇宙的大觉圣者。

  在佛眼观之,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所以构成如此复杂的现象,都是凭籍主要的原因与助缘。没有任何一种事物,不是在‘因缘聚会’时而生;亦没有任何一种事物,不是在‘因缘别离’时而灭;更没有任何一种事物,能够离开因缘的范围,而独立存在。故经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集世间;有因有缘世间灭,有因有缘灭世间。’

  但甚么是因?甚么是缘?因之与缘,究竟是甚么东西呢?佛说:因,就是众生内心存在一种惯性的力量,佛学名词称之为业种子。缘,是外在环境的种种助缘。例如:一粒麦的种子,就是内在的主要原因,而水士阳光便是外在的助缘。如果老是把麦的种子收藏在瓶子裹,那不管经过若干年,仍然是无法开花结果的;为甚么?因为缺乏外界的助缘。当知一粒种子之所以能够萌芽、抽枝、开花,和结成累累的果实,于其中间,必须凭借人工的耕耘,肥料的灌溉,以及水土阳光等因缘条件的配合。否则,缺乏任何一种因缘条件,都不能生长,结成果实的。植物如此,其他宇宙万物,无不皆然。

  如果科学家用化学来分析宇宙万有,到最后分子、原子、电子、核子,亦皆是因缘和合而有。即使是众生的生命,又何独不然?例如:一个婴孩的诞生,全凭自己内在的业种子为因,配合父母的助缘,再加以外界地水火风空等物质条件,然后可以正常生长。

  所谓业种子,就是众生的八识心田中,所含藏具有生长功能的潜势力。这种潜势力,是由众生过去多生多世在生活中,所造作种种或善或恶的行为,印烙在内心的累积习气,所凝成的一种能引生未来自果的功能。会直接影响众生未来一期生命的身心组织与生存,创造未来苦恼或幸福的结果,因此,名之为业种子。

  由业种子所引生的宇宙万物,都是仗因托缘而幻有,本无自性。故龙树菩萨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无论怎样,在我们的世界上,是没有永远存在的东西。有的,只是变化著的存在,彼此互相凭借的存在,而且是短暂的,无常的存在。这些短暂存在的东西,其性本空。故佛说:‘一切诸法,毕竟空寂’。这就是:‘色不异空’。但‘依空缘起’却能幻有一切,我们不能抹煞现象界的一切事物,故说‘空不异色’。

  缘起之我,本无自性,今日之我,已非昨日之我,明天之我,又非今天之我。结果修短随化,终归于尽,所以无须死而后空,即生存时便知其空,故说:‘色即是空’。虽然我们的色身是无常短暂,终归于空,但我们此性空的精神界,却永恒不灭,能为诸法缘起之所依,作为缘起诸法的本体,故说:‘空即是色’。

  换句话说:缘起性空,有而非有,是‘色不异空’。性空缘起,空而不空,是‘空不异色’。缘起性空故,所以即有即空,是‘色即是空’;性空缘起故,所以即空即有,是‘空即是色’。众生因贪恋现象界的物质享乐,迷失精神界性空的本体,不知缘起性空的真义,大都认为色有空无,色之与空,迥然不同,彼此互异。

  观世音菩萨,因彻底照见,内的五蕴身心,外的宇宙万有,无不皆空。而此空非灭色而后空,而是色法存在时,根本就没有实体,本身即是空。因此说:‘色不异空’,‘色即是空’,以破除众生的我法二执,令人不著于有,而能离一切相;即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又说:‘空不异色’,‘空即是色’,令人不落于空,而能修一切善,即金刚经所说:‘而生其心’。因为人总是欢喜当说到有时,便执于有;说到空时,便执于空。所以本经对于执著有的人就说:色之有,是不异于空;色的东西,本身就是空。对于执著空而陷于虚无之境的人说:空之无,是不异于色,空这东西就是色。这是最巧妙的破执方法。

  若在修行方面说:‘色不异空’,是修空观;‘空不异色’,是修假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是修中观。因为权教菩萨,虽然不像定性声闻一样,贪恋涅槃空寂,而能够修习假观,入俗利生,但法执未亡,见有众生可度,有空理可证,未能空有圆融,故观音菩萨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令舍二边,证入中道第一义空。

  若在度众生言:‘色不异空’,是破凡夫的我执;‘空不异色’,是破圣人的法执;‘色即是空’,是菩萨大智,无相布施;‘空即是色’,是菩萨大悲,不舍众生。

  再从众生境界而言:色代表物质,空代表精神。‘色不异空’,是物质的色身,不能离开精神而独存,否别,将变成植物人。‘空不异色’,是精神不能离开物质的色身,否别,将变成没有体质的幽灵。

  ‘色即是空’,是说缘起性空的色身,是精神的附属品,‘空即是色’,是说性空而能缘起的精神,是万有的本体,在因缘条件具备时能生万法。故人生不只是精神与物质综合于一体,还需要二者兼顾,平衡发展。

  可惜现代大多数人,都偏于物质的享受,而忽视精神的文明,致使生活出现偏差,苦恼丛生。欲想度一切苦厄,不但要明白‘色不异空’而能寡欲知足,不沉迷于物质的享受与占有,而损人利自己,薄人厚我,作诸罪业;还要理解‘空不异色’,而能够把握人生,扩展德性,善与人同,乃至舍自己为人,造福社会。

  若能进而体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中道妙理,修善离相,离相修善,自他共济,自度度人,何止个人能度一切苦厄,还可以取消战争,促进和平,建立幸福美满的人生,终有一天,进趣佛道,亲证此色空不异,色空相即,色空不二,色空圆融的中道妙理。

  所以观世音菩萨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何止是含有至高哲理的无上法宝,是菩萨修学般若的要径,亦是现实人生离苦得乐的妙方,是拯救世人的慈航。我们无论是学佛修行,或是要自救救人,都应该去研究,去理解,去依教奉行。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以上不过是但举五蕴中的色蕴,说明缘生性空的真谛。现再以色蕴为例,说明五蕴中,受、想、行、识等四蕴,亦如色蕴之缘起性空。即是说:‘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其他想、行、识亦复如是。不过,色蕴,是物质的现象,受等四蕴,是心理的现象;虽然心物不同,但其缘起性空的原则却是一样。因为人的心理现象,亦没有个别独立的自性,必须凭借六根、六尘、六识众缘和合,然后能够发生作用,所以其性本空,皆不异空,皆即是空。

  譬喻人的视觉神经,必须综合对象、光线、空间、眼球、以及内心的分别作用等种种因缘,始可以引起视觉的功能;若然众缘变异,或缺乏时,则此视觉即不可能存在。既然必须凭借因缘而有,本无独立的自性,则视觉的本身就是空;即使是视觉存在时,就不异于空,就即是空。

  总之:宇宙人生,有情、无情,一切常识认为存在的东西,不外是物质现象,以及心理现象。物质现象,除五蕴色身的色相外,还包括宇宙间一切有形相的有表色,以及没有形相的无表色(能量),甚至与时间对立的空间(无表色)。悉皆属于色蕴所摄。心理现象,即是受、想、行、识等心理活动;综合而言,即是色等五蕴。

  五蕴,是构成宇宙人生的基本条件,今既然在般若真空智慧照见下,证明此作为构成宇宙人生基本条件的五蕴,本身就是空;则所构成的宇宙人生,当然亦皆是空。例如:基于土、木、瓦、石、人工等因缘条件而建成的房屋,而今土木等缘既空,当然房屋亦不再存在,亦即是空。是故五蕴不异空,空不异五蕴;五蕴即是空,空即是五蕴。

  这种般若真空的妙理,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依实相般若的理体,引发观照般若的妙用,所照见宇宙人生‘缘起性空,性空缘起’的原理。

七、般若本体

  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诸法’,指前面所说的五蕴,包括宇宙万有一切现象。‘空相’,是指宇宙万有的本体,即是众生的真心。前面说:诸法现象,不异空性的本体,亦不离空性的本体,但此空性的本体,究竟是怎样的呢?观音菩萨说:此‘诸法空’性本体之‘相’,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因为此经,是以般若真空的智慧立论,故不言真心,而言空相;其实,此诸法空相,就是诸法实相的理体,亦即是众生的真心。一切诸法的现象,皆由此空相的真心而幻生;但空相的真心所幻生的诸法现象,反而盖覆了此空相的真心;致使缺乏般若真空智慧的众生,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来具有此真心。

  观世音菩萨,既然以般若观智,照见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则如风扫浮云,皓月当空,妄心粉碎,真心显现。因此,发现真心的真相,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因为真心,真常不变,非可以作之使其生,坏之使其灭。非由般若的真理智慧照见然后有,谓之生,亦非真理智慧未照见前则无,谓之灭;因其本来不生,本来不灭,故说:‘不生不灭’。

  真心虽然常住不变;但无形无相,本自空寂。非可以染之使其垢,治之使其净。众生虽然作恶多端,真心不因被恶缘所染而污垢;众生虽然众善奉行,此真心亦不因被善缘所熏而清净。真心原本清净,犹如莲花生于污泥而不染,出于清水而不沾,所以说:‘不垢不净’。

  众生的宝觉真心,原本各自圆满,非可以加之使其增,损之使其减;更非修学般若,豁破无明,真心显现时,谓之增;亦非未修般若时,真心被无明所障蔽,迷而不觉,谓之减。真心法尔天然,本来如此;非因诸佛证之而增;亦不因众生迷之而减。所以说:‘不增不减’。

  可以说:真心不变故:色法现时,不随众生的色身而生;色法灭时,亦不随众生的色身而灭。真心空寂故:凡夫染于有漏恶法,不随之而垢;圣人熏于无漏善法,不因之而净。真心圆满故:众生迷之并不见其减,诸佛证之亦不见其增。故说:‘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缺乏般若智慧的众生,于此真心不变随缘之体,缘聚妄见其生,缘散妄见其死。因见有生有死,故贪生怕死;甚至为了自己的生,而不顾他人之死。由是损人利己,薄人厚我;斗争冲突,导致苦恼丛生。

  众生不知真心随缘不变,随恶缘之习染时,虚妄名垢;随善缘之熏习时,虚妄名净。既见有垢有净,则有相形之美恶优劣;因而爱美恶劣,取舍心生,贪嗔内蕴,谋夺外驰,遂酿成人欲横流的世界,为患无穷。

  众生不明此真心,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故见诸佛菩萨觉悟时,妄以为增;当自己迷惑不觉时,妄计为减。既见有增有减,则斤斤计较于大小多寡,分疆划界,自他分隔,人我对立;每遗憾自己之不足,常嫉妒他人的有余。由于贪求不已,欲壑难填,故作奸犯科,祸国殃民。

  如果众生能够运用般若的真理智慧,观照五蕴诸法,缘生性空;通达此诸法空相的理体,原本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取消种种邪见,不生执著,既无缘起为生,缘尽为灭;亦无出障为净,随流为垢;更非悟时为增,迷时为减。生灭,垢净,增减等相皆空,则因执相而分别取舍、所招致的烦恼与不幸,当然亦消灭于无形。

  道元大师说:‘了悟于生,了悟于死,乃佛家一大事因缘。’真的,能够了悟生死的人,就不致为生死所囚;也唯有不囚于生死的人,始能够真正体悟此不生不灭的空相。亦唯有亲自悟证此不生不灭之空相的人,才不怕死,才肯为世界人类而死。

  太史公说:‘死有重于泰山,有轻于鸿毛。’中国古代岳飞的尽忠报国,文天祥的以身许国,这些民族英雄之所以不怕死,只是爱国、爱民的强烈责任感所驱使,而能舍生就义而已;并不等于他们已经懂得生死。真正懂得生死的人,心中唯一的愿望,就是但求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可以为众生而生,亦可以为众生而死。所以能够留惑润生,不住涅槃,而入生死,恒乘般若的慈航,于六道生死苦海中,运载众生,由生死此岸,抵达涅槃真理的彼岸;既随顺生死,又能超越生死。这就是大乘菩萨,明白诸法空相之后的悲愿与实践。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