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感性与觉性三者的区别
理性、感性、与觉性,可分三点来说明:
一、三性的原理
何谓理性、感性、与觉性?理性,指众生追求事物真理的智慧,故又名理智。感性,是众生受外界事物的感染与冲击,发生内在情绪的变化,导致或苦或乐的感受,纯是情感作用。觉性,指众生本具的佛性,属于天然的理体,亦是诸法的实性,原本灵明觉照,因名觉性。
在佛果言:理性,是诸佛觉悟真理的无上智慧;感性,是诸佛饶益众生大慈大悲的精神;觉性,是诸佛所证的法身理体。理性是般若德,感性是解脱德,觉性是法身德。是以理性、感性与觉性,在诸佛果上言,即诸佛所证的三德秘藏。
在菩萨修因言,理性是自觉,是上求佛道的智慧;感性是觉他,是下化众生的爱心;觉性,是二利究竟,觉行圆满所显的佛性,所证的法身。可以说:理性,是菩萨的始觉智,感性,是菩萨入世救世的慈悲心,觉性,是菩萨用始觉智,契证本觉理的佛果菩提。
在小乘圣者言:理性,是理解诸法缘起性空的一切智;感性,是寡欲知足,修心圣道,随缘教化的德行;觉性,是所证偏空理。因此,在小乘修证言,理性,是破除我执的理智,感性,是克制情欲的德行,觉性,是解脱涅槃的证得。
在人类社会言:理性,是人类理想的追求,哲学的思考,文学的发展,及科学的发明。感性,是艺术的创作,家庭的组织,情感的交流,及人际与国际关系的建立。觉性,是宗教的信仰,灵性的修养,精神的文明,以及人格的升华。
理性属知,感性属情,觉性属意。如果,人类的知,能理解真理,而趋于至真;人类的情感,能互惠互利,而趋于至善;人的意志,能不断提升,体验觉性,而趋于至美,将是圆满无缺的人生,亦即是三觉圆明的佛陀。因为至真,是佛无上智慧所证的真理;至善,是佛饶益众生的功德;至美,是二利究竟,三觉圆明的佛果菩提。是以人的理性,感性与觉性,能向真善美方面发展,结果,必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证得佛果无上菩提。
根据以上的原理,佛说:凡有知情意的生命,皆有佛性,皆可成佛。虽然,但因众生迷而不觉,未能发挥佛性妙用,如金在惐軦混合沙石,未经锻炼,虽含金质,而无金的作用。众生本具佛性亦然,虽然生佛体同,圣凡无二,诸佛悟之不增,众生迷之不减,如心经所言:“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可惜众生一向不知,缺乏修证之功,未能觉悟成佛,但理性本具,因名理即佛。
若然众生,亲近善知识,闻知“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或阅读华严经,知“一切众生,皆具有如来智慧德相”。或阅读法华经,知“一切众生,皆当作佛”。如是无论从言语或文字,得知佛性本具,原可成佛,是名字即佛。
既闻大乘经典,信受奉行,深心随喜,或自己读诵,或为他人演说,自行化他,福慧双修,欢心行道,名观行即佛。
由观行位修证有功,深入法性,得六根清净。所得智慧,虽属有漏,但与能断无明的无漏智相似,位居十信,名相似即佛。
凭借相似观智,发真无漏智慧,开始断一分无明,见一分佛性,显发真心,名发心住;自此位位进升,节节深入,经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直至等觉,在四十一位中,分破无明,分见佛性,分证法身,名分证即佛。
在等觉位,破最后一品无明,发圆满觉智,转入妙觉果位,智断皆圆满,福慧皆具足,最极清净,名究竟即佛。
众生因闻法信解,如理修行,断无明,证法身,直至究竟成佛,于其中间,迷悟各异,智慧浅深不等。但所闻、所修、所证之理,唯一无二,同是佛性。因此皆名即佛。但由理即佛,提升至究竟即佛,皆始于理性的自觉,以及感性的净化,始可以趋向觉道,体验觉性,直至妄尽真显,惑尽智圆,然后觉悟成佛。由是可知,理性、感性与觉性,是众生本具的知情意,亦是众生成佛必备的条件。三性连系,不可分割,若能提高理性,净化感性,深入觉性,必然反妄归真,觉悟成佛。
二、三性的沉沦
众生本具佛性,原可作佛,可惜迷而不觉、不知,未能提高理性,追求真理;更未能净化感性,亲证觉性;加以外界物质的诱惑,以致丧失理性,恶化感性,迷失觉性。沉迷财色,贪恋五欲尘劳,心为境转,身为形役,或为满足个人的欲望,明抢暗偷,强夺巧取,破坏社会秩序,触犯国家法律。生前既要受法律裁判,死后更要受因果报应。所以佛说:“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
财,指世间一切金银财宝,人生于世,衣食住行,在在需财。虽然,金钱并非万能,但金钱可解人困苦,可供给人日常生活所需,更可壮人胆识,推砌人的地位,提高人的声誉。所以世人无不喜爱金钱,甚至刻意搏取金钱,愿意被金钱俘掳,作金钱奴隶。或因财迷心窍,作奸犯法,危害他人。结果财富日多,事业日隆,而罪业亦随之俱增。一旦无常到来,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实在可惜。
佛教并不排斥财富,但劝人勤苦积财,用于布施。所谓“勤苦”,显非侥幸,非不劳而获;更非投机取巧,或强夺巧取,而是辛勤从事正当职业,争取应得的利润,过著正常合理的生活,所谓:“君子爱财,取之以道”,“非义之财,不苟取”。稍有积蓄,应用于布施,与他人分享,切莫悭贪不舍。
因为世间财富,五家所共有,实在不坚牢。唯有布施修福,才能久享,若能将自己勤苦所得的财富,散播于三宝福田,或人间悲田,恩田,当感福报随身,永绝贫穷困苦。
色:指有形象、有实质的东西,可分内色与外色。内色指人眼等五根,包括男女色情之爱欲。外色,指外在色、声、香、味、触等五欲尘境。人之初,大都努力积财,谋求致富。但一旦占有金钱财富,又想娇妻美妾,以及一切高尚物质享受。古人言:“饱暖思淫欲”,又说:“万恶淫为首”。可见色欲之为害甚大。
名:名是名闻,包括名誉、地位。人既占有财色,随之而来的欲望,便是名誉、地位。但古人好名,则立德修身,积极行善,使自己名声昭于时,利泽施于人;甚至生有益于世,死有利于后;做到流芳百世,名垂千古。但今人好名,却不择手段,沽名钓誉,甚至妒能害贤,想尽办法击倒对方,抬高自己,致使名枷利锁,束缚身心,现在身心苦恼,死后报堕三涂。
食:食能滋养身心,增长气力,保持生命。是以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杂阿含经言:“有四食资益众生,令得住世,摄受长养,何等为四?一粗搏食,二细触食,三意思食,四识食”。粗搏食即段食,是有分量,有色质的食物,可直接供给人体需要,间接令人精神饱满。
细触食:指人六根对六尘境象接触时,眼以色为食,耳以声为食,鼻以香为食,舌以味为食,身以触为食,意以法为食,皆能滋补人的身心,使人心生喜乐,情意愉悦,助长健康,是名触食。
意思食:指人的思想、意志与情欲,能令人精神兴奋,心意欢畅,有益身心,谓之食。
识食,指第八阿赖耶识,能执持人的命根,令得生存,特别是无色界及地狱中众生,皆无需饮食营养,但由识心执持业果,延续性命,谓之识食。
增一阿含经更于前四种食外,加禅悦等五种食。谓修行人深入禅定,摆脱烦恼,内心悦愉,能长养诸根,名禅悦食。修学佛法,身心充满法喜,能资养身心,长养慧命,是法喜食。行菩萨道,发弘誓愿,广修六度四摄,忘飧废枕,仅以愿力支持生命,谓之愿食。修心圣道,恒念出世善根,能资益身心,无需世间粗食,亦可延续生命,谓之念食。小乘圣人,精勤办道,能断烦恼,证真谛理,得涅槃解脱乐,以维持身心,名解脱食。
段食、触食,纯属物质;思食、识食以及禅悦等食,皆是精神食粮。物质饮食,使人生理健康;精神食粮,令人身心正常,慧命增长。可惜世人,只识追求物质饮食营养的享乐,不知精神食粮的重要,致使人心失常,精神枯竭,一切心理毛病随之而生,非常可惜。
更令人可惜的是,人类迷信肉食滋补,肉类营养,而杀害生物,供给口腹之欲。殊不知“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原同一体性,只是别形躯,苦恼纵他受,甘肥为我须,莫教阎老断,自揣应如何?(黄庭坚诗)何况有命尽贪生,无分人与畜……。更何况肉食带菌,肉食有毒。因为动物与人无异,常患各种疾病,人将患病动物血肉,送进体内,直接传染病菌,自然引生疾病。即使健康动物,被杀害时,由于内心的恐惧、怨恨、悲愤种种情绪,使细胞产生毒素。人将含有毒素的肉类,吃入口中,藏在体内,日积月累,人体细胞,自然含有大量毒素,引生各种疾病,势所难免。还有动物被杀,体内细菌立刻开始成长,细胞开始腐烂,再经屠场冷藏,储存,运送,解冻,分割,销售,购买,烹饪,然后进食。在一连串操作过程中,其细胞组织,不断败坏,细菌不断增长,而产生大量危害人体的毒素,科学家名之为“马侬那他”细菌,将之浓缩涂在老鼠表皮,三星期内,就引起癌肿。人类竟愿意长期不断吸取这种毒素,储藏体中,难怪祸从口入,百病丛生了。
佛教根据因果定律,说杀生食肉之人,必招多病短命之报。因果报应经言:“今世多病,前身杀孽重”。杀孽重之人,不是多病,便是死于非命,所以云愿大师说:“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如悔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可知今日世界战祸频生,皆与人类食肉有关。是以为了健康,为了世界和平,最好提倡素食,停止杀业。只要在五谷瓜果蔬菜,以及各种果仁吸取均恒的蛋白质,其营养成分,较之肉类,尤为丰富,而且安全可靠。
现代人讲究卫生,不但提倡素食,还提倡生食或断食。佛在二千多年前,已经提倡素食,制止佛弟子一切肉不得食。因为“食肉断大慈悲佛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见梵纲戒经)佛不但主张素食,还要人节食,但不同意绝食。如苏悉经云:“一日一食,不得再食,不得断食”。实则,饮食之道,当因应时代环境,及根据个人体质所需而定。既不可大饮大食,导致脑满肠肥,血管闭塞;亦不可不食,使血气衰退,营养不良,影响健康及作业。此外,还要注意精神上的饮食营养,以促进身心健康,增长慧命。
睡:不食不动而无知觉,谓之睡。寝息于?,止息分别曰眠。睡眠原是调息身心方法之一,属生理需要,但应作息定时,不可贪睡。若然贪睡,多睡,势必形成懈怠放逸,荒废正业,浪费生命,便成过患。佛教视睡眠为烦恼,属十缠之一。贪睡之人,心识昏沉,闇昧无知,有碍精进办道,缠缚众生,于生死苦海,不得解脱。
以上财、色、名、食、睡等五种情欲,皆是众生染爱尘境的烦恼执著,能盖覆觉性,麻醉理性,丑化感性,使三性沉沦,因而作诸恶业,枉受生死轮回之苦,故增一阿含经言:“欲生诸烦恼,欲为诸苦本”。法华经亦言:“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众生不知贪是苦本,对财色名食睡等五欲,贪恋不舍,终日营营役役,策动机谋,贪多慕得,苦苦追求,固然身心苦恼,不得自在。即使追求成功,名成利就,富甲天下,但又为保管财富,扩展营业,维系感情而操心、而搏斗,身心更不得自由自在。
何况世间事物,总是无常,半生奋斗,一生积蓄,所得的财富,若一旦投资失败,或一旦毁于风灾、水灾、火灾、地震、或政变,一夜之间,尽失所有,固然悲哀;或子孙不长进,沉迷赌博,倾家荡产,更加苦恼……若然奋斗失败,难免愤世嫉俗,陷于悲观懊恼。所以佛说:“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而劝世人,寡欲知足,修心圣道,以提高理性,净化感性,开发觉性,使三性不断提升而趋于统一。
三、三性的提升
诸佛菩萨,因中修行,由于三性的不断提升,觉知:“五欲过患,愚痴生死。”故消极于五欲的占有与享受,积极于真理的追求。由于追求真理的热诚,(感性净化),启发本具智慧(理性的提高),再由本具的智慧,激发无我大悲,积极救世的热情,使理性与感性平衡发展,智慧与慈悲,同时并运。在情理平衡,悲智双运的心态中,广修六度四摄,发心利己利人,结果,断惑证真,使觉性出缠,三性提升而趋于统一,终于觉悟成佛。
至于觉性出缠,觉悟成佛的过程,必须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阶位,转凡入圣,然后证等觉,登妙觉,圆证佛果菩提。
最初,由凡夫开始,提高理性,启发正信,深信三宝,受持佛戒,外离五欲尘境,内除妄想执著;进而修习禅定,发真智慧,定力愈深,智慧愈明,见理愈真。如是念念向前,有进无退,从空出假,观真履俗,上求下化,直至十信位满,定慧均等,本具觉性,仿佛现前。
继续进修,空观成,发一切智光,破见思惑,了因慧心显,住般若德;假观成,发道种智光,破尘沙惑,缘因善心显,住解脱德;中观成,发一切种智光,破无明惑,正因理心显,住法身德,如是圆修三观,圆破三惑,圆发三智,圆证三德。虽未究竟,但随分断惑证真,入如来种,生如来家,法身道体,日益增长,成真佛子,依佛秘密藏,无住而住,名十住位。
既亲为佛子,分证佛果功德,自此,行佛所行,作佛之事,荷担如来弘法家务,继承如来利生事业,于十方世界,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自利兼他,三世平等,竖穷横遍,利乐有情;能深达实相,事理无碍,不住生死此岸,不住涅槃彼岸,善于往返生死?槃之间,说法利生、助佛教化、代佛轮转,一一行中,具足无边胜行,成就十方诸佛利生轨则,举手投足,皆为众生模范,且行行断无明,证法身,如是经过十番智断,名十行位。
十行位中,称性起修,全修契性,广作佛事,广度众生。不滞空,不著有,满足神通,具诸功德,皆能回向众生,回向佛道,回事相修证、向中道妙理,解脱自在,位位进升,无明渐断,觉性日显,名十回向位。
菩萨深入觉性,自干慧初心起,经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四十一位,分断无明,分证法身,将入十地,还要加功策进,修习暖、顶、忍、世第一等四善根,突破障碍初地的一分无明,于佛所证的大菩提,善得通达,然后转凡入圣,证入初地。
登地菩萨,驾驶十波罗密的慈航,冲破无明烦恼的暗流,超越二种生死的苦海,节节深入觉性,地地断惑证真,直至十地位满,修因究竟,智圆惑尽,觉性全显,顺法性流,入菩提海之际,适逢诸佛,逆法性流,入生死海,同时到达妙觉之门,虽未升堂入奥,但智慧功德,皆与佛等,因名等觉位。
等觉菩萨,虽然到达妙觉之家门,但仍需要入金刚喻定,以坚固利锐的智慧,尽最后一品障中道无明,一念冲破无始无明,清除烦恼习气,等觉一转,使成妙觉。入如来室,登如来座,掌法王印,至此惑净、理尽、智圆、位极,因圆果满,方证本具觉性,究竟成佛。
综上可知,成佛虽属众生本分,但觉性全显,诚非易事。学佛的人,一定要努力提高理性、寡欲知足、修心圣道,以自觉自利;积极净化感性,扩展德行,运用慈悲以觉他利他,直至觉行圆满,二利究竟,觉性毕竟显现,始成佛道。否则,说甚么立即开悟,一生解脱,或是即生佛,都是骗人技俩,切莫盲从,自误误人,自毁前程。
最后,我的结论是,其一,基于三性的原理,是佛性平等,人皆可以成佛。可惜世人皆醉心于名利,贪恋五欲享受,而忽视精神发展,智慧开拓,致使理性丧失,感性恶化,觉性隐而不显,被贪嗔痴烦恼所蒙蔽,作杀盗淫种种恶业,招引六道生死无限苦恼。如果我们都能?提高理性,信仰三宝,研究佛学,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使理性与感性平衡而统一,悲与智同时运行,利己利人,则何止造福人群,奉献社会,且积功聚德,终必成佛。
其次是信佛学佛以至成佛,皆基于理性的提升,觉性的深入,以及感性的净化,善化。绝非迷信,或悲观的行为。可以说:信佛学佛,是积极而非消极,是向上,是进步,而非退化,落后;是自利兼他,而非独善其身。人能信佛学佛,无论对自己,对他人,或对社会,都有一定的利益与贡献。特别是对青年人,更有鼓励与辅导的作用,这留待明晚,再与各位作深入的讨论。
- 上一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 下一篇:湛江市佛学演讲
- 能弘法师:学佛一定要理性
- 文珠法师:三宝的含义是什么?三宝的分类有哪些?
- 文珠法师:学佛为什么一定要皈依 皈依的功德是什么
- 圣凯法师:理性与激情—佛教信仰的特点
- 文珠法师:文殊菩萨圣诞细说智慧的详细分类
- 文珠法师:四大菩萨
- 文珠法师:从母亲节谈到佛教孝道
- 文珠法师:药师法门
- 文珠法师: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讲义
- 文珠法师:八正道是青年步入人生正轨的良方
- 法藏法师:呼唤内在的觉性
- 法藏法师:当觉性来敲门
- 文珠法师:无边愿力的菩贤菩萨
- 文珠法师:烦恼与解脱
- 文珠法师:二十一世纪的人生
- 文珠法师:人间佛教与现代青年
- 文珠法师:三皈五戒的意义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文珠法师: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讲义
- 文珠法师:心灵的世界
- 星云大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 正如法师:念《心经》比《大悲咒》更好吗?
- 印光大师:安士全书白话解
- 净慧大师:净慧法师《楞严经》浅译
- 星云大师:星云大师谈《心经》
- 文珠法师:妙法莲华经
- 大寂尼师:一般人在家里可以读诵《地藏经》吗?
- 仁清法师:听说诵大悲咒对鬼不好,请法师开示
- 星云大师:解读普贤菩萨十大愿王(附普贤行愿品全文)
- 圣严法师:关于灵魂与鬼的终极真相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金刚经
- 惟觉法师:修行人应做到的三大精进
- 心律法师:吃亏是福
- 梦参法师:梦参老和尚讲地藏本愿经
- 心律法师:什么人与佛有缘?
- 文珠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
- 星云大师:千江映月
- 虚云法师:多诵读《普门品》和《地藏经》
- 星云大师: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 达摩祖师:《破相论》原文
- 永明延寿:宗镜录
- 正如法师:诵心经比大悲咒功德大吗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大安法师:无量寿经
- 未知:星云大师讲解
- 正如法师:梁皇宝忏 慈悲道场
- 明空法师:明空法师:《心经》中的般若智慧
- 印光大师:不科学的求子秘方,但是很灵验
- 星云大师: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
- 星云大师: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若将花比人间事,花与人间事一同。
- 净界法师:打坐的时候该怎么念佛?
- 仁清法师:《大悲咒》的九种世间利益
- 正如法师:在家居士受五戒可以搭缦衣吗?
- 印光大师:命不好者求美好姻缘,有个简单方法
- 星云大师:人死后生命是怎样的?
- 星云大师: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 大安法师:大安法师讲解
- 明安法师:把握当下不后悔
- 星云大师:天为罗帐地为毡,日月星辰伴我眠;夜间不敢长伸足,恐怕踏破海底天。
- 净慧法师:净慧法师:《妙法莲华经》浅释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弘一法师/庆裕:做真实的自己
- 慈庄法师: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觉真法师: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觉真法师: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觉真法师: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觉真法师: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慧广法师:错了怎么办?
- 崇慈法师: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慧广法师: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本源法师: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如瑞法师: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静波法师:先告诉为什么要做这件事,别人才真正愿意去做
- 济群法师: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 清净法师:供奉韦驮菩萨和伽蓝菩萨消除障缘
- 仁禅法师:五种适合绝大多数人修的「持名念佛」方法
- 净善法师:净善法师:看风水与算命能否改变命运?
- 如瑞法师: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静波法师:佛法的中道观
- 济群法师: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如瑞法师: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本源法师: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静波法师: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济群法师: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本源法师: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瑞法师: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明海法师: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济群法师: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如瑞法师: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本源法师: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济群法师: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如瑞法师: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本源法师: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济群法师: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本源法师: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如瑞法师: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理海法师: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生活故事]也就只是像那么回事
- [佛与人生]妨碍善行,损耗钱财的六种过失,在家佛教徒要防范
- [汉传人物问答]学佛最终只是让自己和众生解脱吗?
- [佛化家庭]世间的孝有几种,子女怎么做才是世间最圆满的孝道?
- [白云禅师]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宗性法师]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佛与人生]放下过去,期待明天,对未来心存一份期望
- [佛学常识]四真道行是什么意思?佛说四圣谛的目的
- [人物故事]济公是真实存在的吗?济颠和尚的神奇传说
- [禅宗文化]灵隐寺在哪?杭州最早的佛教名刹灵隐寺介绍
- [黑茶]认识黑茶,黑茶的分类与营养功效
- [禅宗思想]禅宗的“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 [广钦和尚]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宗门故事]无上大法难的不是解,而是真
- [普洱茶]小寒喝什么茶?普洱熟茶、黑茶、红茶
- [佛理禅机]知足不是得少为足
- [生活故事]因为有禅,所以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