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心经》可以指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经中字数最少的一部经典著作,因其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所以古往今来无数艺术家都倾注极大精力和虔诚之心,把《心经》创作成为异彩纷呈的艺术品。自由自在的菩萨用般若智慧言传身教众生,依靠自心的心灵智慧,从烦恼生死的这一边到..[详情]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讲义

  心字是独立的,般若波罗蜜多是能照、能显;心为所照、所显。其中多字,只是梵文的一种语尾词,在金刚经只言:‘波罗蜜’,本经则在‘波罗蜜’之后,加上一个多字,只是属于助语词,并没有特别的意义与作用。但若将之冠在心字之前,名‘多心经’,那就差之毫厘,错之千里了,千万不可!

  (四)经字的解释

  经字梵语是:修多罗,或素怛缆,译名契经,简言为经。契经的意思是说:佛所说的经典,既能上契诸佛所证的真理,又能下契众生的根机。以其能契理故,可以传诵万世;作为人生的正轨,而取消人世间,种种邪倒错谬的知见。以其能契机故,可以垂范天下,能适应任何时代的需要;而令各行各业的人士,喜欢信解受持;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精神补品,灵性食粮。所以被称为‘契经’。在杂阿毗昙心论第八卷中,解释经字,含有五种不同意义:

  一、出生义:佛经能够出生一切义理,出生一切功德;若然依之修行,不止可以出生甚深智慧,令人转迷为悟,转凡成圣,还可以出生佛果菩提。

  二、泉涌义:泉是水的源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丰富,犹如泉水之滔滔不绝,无穷无尽。随人智慧之深浅,理解力之强弱,吸收多少,无不称心如意。

  三、显示义:佛所说的经典,不但显示世间法的意义;同时显示出世间法的修证。既显示俗谛理之有;又显示真谛理之空。既显示权教的种种方便;又显示实教一佛乘的真理智慧。总之:佛经能够对于十法界圣凡的依正因果,一切诸法所含的义理,逐一阐明无遗,穷幽显秘,生人慧解,所以经是显示义。

  四、绳墨义:绳墨,是古之木匠所用的墨斗,能定曲直,以助作业。譬喻佛经,可以辨别邪正、分析是非、能定真伪;令修行人明是非,知邪正,辨真伪,而知趣向佛果菩提,不致堕落邪魔外道。

  五、鬘结义:鬘结,是用线穿起的花朵,使之连贯不乱,作为装饰品。譬喻佛经所诠的义理,能贯穿佛所说的五乘教法,令大小乘的义理,有序不乱,不致散失。

  此外,经字还含有贯、摄、常、法等义。因为经典,能够将佛陀的一代时教,如线贯珠,令不散失。又能摄持所应教度的众生,令不堕落。还有,佛经所说的道理,是真常不变的,放诸四海而皆准,不因时间的迁流而转变,不因地理环境的不同而不适应,所以佛教的经典,二千多年来,无论中外古今,不分国籍与种族,不限地理与环境,一直都为世界各国人士所崇拜、所景仰,的确是异于世间的一般书籍,因此不名为佛书,而被称为佛经。经之一字是通题,通于佛所说的一切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等七字是别题,别限于本经;通别合称,故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三、本经的翻译

  (一)不同的译本

  佛陀诞生于印度,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竟然有机会阅读佛陀丰富的遗产——佛经,全拜古代译经大师们之所赐。同时,我们要考核任何一部佛经的真伪,固然要从全经所诠的真理和宗旨去衡量;但另一方面,亦要从翻译时代和译者的学识与声誉各方面去考察。所以译题,是非常重要的。本经前后共有十多种译本,现在收藏于大藏经中,只有七种,译名固然有出入,内文繁略亦异。七种译本是:

  1.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 姚秦天竺三藏鸠摩罗什译

  2.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玄奘译

  3.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摩竭陀国三藏法月译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阙宾国三藏般若共利言译

  5.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智慧轮译

  6.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唐三藏法成译

  7.佛说佛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宋西天三藏施护译

  以上七种译本,虽然经题不同,内文亦详略互异,但其要旨则一。中国民间流传诵念最广的,应推玄奘法师的译本。现在我们所讲解的,就是以玄奘法师之译本为依据,故本经的译题是:‘唐三藏法师玄奘译’。

  (二)译经的时代

  唐朝,是此经翻译的时代,唐高祖李渊,自隋恭帝禅位后,即建都长安,国号曰唐,改元武德。武德九年,传位于世民。世民即位,号太宗,改元贞观,励精图治,政通人和,国泰民安,导致唐朝鼎盛。佛教自秦汉之间传入中国后,经两晋及南北朝的传授演绎,至隋唐之际,不仅思想成熟,教义精密;且派别竞起,宗门林立。而其宗派及教义,又为我国佛教之精华,是以隋唐两朝,实为中国佛教之全盛时期。

  尤其是最令人兴奋而永志不忘的,乃于隋未唐初,我国古都洛阳猴氏县之东郊陈堡谷,诞生了一位沟通中印文化的第一功臣,以及我国佛教新译时代权威的玄奘法师。其所翻译的佛经,内容丰富,词藻纯洁,体裁自然,而且文学色彩浓厚,文字组织精密,以及偈颂歌赞的谨严格调,文法字句的精警老炼,不但给予我国文学极大影响,和对唐代文艺复兴有莫大贡献;兼且成为当时思潮的主流。可见唐代之佛学隆盛,已臻极点;但促进其如此隆盛的原因,该是玄奘法师的功劳。本经就是在中国文化鼎盛之唐朝,由负有盛名的玄奘法师所翻译的。

  (三)译者的德号

  三藏法师,是译者的德号。三藏:指经藏律藏、和论藏。经藏明心诠性,为定学所摄;律藏规范三业,为戒学所摄;论藏分别邪正,为慧学所慑;戒定慧三无漏学,是整个佛法的总纲。所以,举三藏二字,便包括整个佛法的要义。

  法师二字,含有三种不同的意义:

  一从字义解释:法是轨则义,师是训匠义。事有轨则为规范,必合于情理;物经训匠提炼雕刻,必臻于美善。同样,凡能以佛法的规则,来指导自他的行为,使之合乎正轨;用佛法的慧剑,来雕刻自他的人格,使之同臻完善的人,皆可称之为法师。

  二从佛法解释:法是佛法,师是师范。能精通三藏佛法,堪为人天师范的出家人,均可称之为法师。

  三从自利利他解释:若以三藏教法自奉为师,依之修持的人,名自利的法师;能够对众演说三藏教法,化导众生,为人师范的出家者,是利他的法师。

  现在,这位译师,不但是精通三藏,自奉佛法为师的法师,亦是以三藏佛法,规范自他行为,雕刻自他人格,堪为人天师表的自利兼他的法师,故名三藏法师。这位三藏法师是谁呢?那就是大名鼎鼎的玄奘法师。

  在我国佛经翻译史上,译师虽多,但被荣称三藏法师的却甚少,其中,最负盛名的不外是罗什、觉贤、玄奘、不空等,史家称为四大翻译家。在四大译师中,尤以玄奘、罗什为首屈一指的尖锐人物。凡罗什、玄奘译的佛经,其译题俱冠以三藏法师四字。因为这两位译师,是中国佛经翻译界的两钜子;罗什为旧译时代的泰斗,玄奘则为新译时代的权威者。奘译之卷陕虽富于罗什,而什译之范围,却广于玄奘。印度大乘佛教,不外中观与瑜伽。罗什所弘为中观法门,开我国天台、贤首二宗之先河;而玄奘所传,则为瑜伽法门,为我国法相唯识宗的始祖。所以二师势均力敌,智等誉齐,实为瓜分中国佛教史天下的杰出人物。现此译题,在译者姓名之前,冠以三藏法师四字,正显示此译者,并非平平凡凡的人,而是一位划时代性的翻译家。

  (四)译者的故事

  玄奘,是译者的法号,俗姓陈,名纬,河南洛阳人,母早逝,父陈惠,本是清康的地方官;后因厌倦官宦之角逐生涯,便弃官隐居,专心学问。师刚年满十岁,即蒙慈父见背之痛,成为人间的孤儿;因此,前往洛阳净士寺,投靠其兄长捷法师。

  长捷法师,不特学丰德长,且为当时负有盛名的人物;每设法会,弘经布教。奘师因得闻佛理,并对佛教发生浓厚兴趣,遂立志出家。但当时的人欲想出家,并不容易,必须经过国家考试,在思想、学问、品德、年龄各方面都合格了,还要获得皇帝赐给度牒,始可出家。所以,当时出家不只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最有意义,最荣耀的事。

  隋汤帝大业四年,皇上劾令度僧廿七名出家。这道圣旨一经颁布,那些有意出家的秀才、学士们,都从远途赶来参加选度考试。可是住在洛阳的玄奘,反而不敢报名参加,因为他那时年仅十三,还未足够二十岁出家的年龄。

  考试那天,来自四方的秀才、学士们都齐集试场,紧张而肃静地恭候主考官的降临。可怜,年纪小小而又极端渴望出家的玄奘,只抱著幽怨而羡慕的心情,在试场门外踱来踱去,徘徊不已。主考官来了,他惊奇地瞧了玄奘一眼,便差使下属把玄奘带到他的跟前。原来,这位主考官姓郑名善果,不但是一位佛教徒,同时对于相术也有深刻的研究。他看见玄奘相貌端庄,举止不凡,知道他的前途一定很远大。于是查问他:是谁家的孩子,跑到试场来做什么?玄奘经他一问,就壮著胆子把自己的身世、年龄、志愿、以及到试场来的希望,通通告诉他。这位主考官真想不到他小小的年纪,竟有这么伟大的志愿,不但非常钦佩,并且特别替他写了一本奏章,向皇上请愿。结果:获得皇上的例外核准。因此,他便在净士寺出家,改名为玄奘。

  在一般人的想像中,认为出家人大都是消极、悲观;他们的生活,是那么消沉、枯燥、无聊,但事实上并不是。尤其是隋唐出家人的生活,都是那么积极、向上,他们不但了解人生是甚么,还懂得人生应该做些甚么!不独希望自己解脱人生的痛苦,获得生命永恒的快乐;同时,也希望一切人都能够离苦得乐。他们永远永远点亮生命的火把,执持真理的慧炬来照亮自己,也照亮别人;救济自己,也救济他人。玄奘法师的哥哥长捷法师,就是这么一位博学多才,精通儒释,而恒以真理的慧炬,照耀自己和他人的佛学专家。

  玄奘法师自从出家做了小沙弥之后,便与哥哥长捷法师住在一起,专心研究佛学,绝不肯把时光空过,蹉跎岁月。直至年满二十,在成都受了具足戒后,才离开兄长,到处游学;又随法常、僧辩两位法师,研究俱舍论。二师不但称赞玄奘为佛门千里名驹,并鼓励他游学印度。而其本人,亦因当时宗派大多,传授各异,深感困惑,于是便决心前往印度求学。

  武德九年,唐高祖传位给第二太子世民,改元贞观。玄奘和几位同志,联同上表,请奏皇上准予他们前往印度留学。但那时唐朝开国未几,西突厥雄踞中亚,新疆以及阿富汗一带小国,都仰突厥鼻息;唐朝政府为了国防关系,严禁人民出国。因此,玄奘们上表被退回,虽再度上表,亦未获准奏,始终拿不到出国护照。但他并不因此而灰心,反而更积极地筹谋出国留学的计划。结果:于贞观三年,偷度玉门关,冒禁孤征。

  一路颇多艰险,曾渡沙漠八百里,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粮食既缺,水草亦无。且单骑独行,常遇诸恶鬼怪,奇形异状,法师心诵心经,身向前行,毫无畏惧。结果:千辛万苦,终于贞观五年进入印度,遍历诸国,广学圣教,通达各种言语文字,到处受人欢迎和优待。后到那烂陀寺,从当时负有盛誉的佛学泰斗戒贤论师学习唯识,以及瑜伽师地论等大乘经典;又多次参加宗教辩论大会,均获胜利。自此,声望日隆,进升为那栏陀寺的副主讲,成为全印度佛学界的名学者,受到当时知识份子的热烈欢迎。

  不遭人妒是庸才,以玄奘法师这样超卓的成就,也就难免谗妒者的麻烦了。特别是在公元六世纪的印度,佛学异常发达,可惜宗派也特别多,尤其小乘与大乘之争更烈。那斓陀大学,是一向研究大乘的最高学府,自玄奘法师荣任副主讲之后,大乘的趋向更加显著了。因此,常有许多小乘学者,跑来那烂陀寺与玄奘法师拗辩。但没有一个不被玄奘法师犀利的词锋,和正确的理论所击退。于是那些小乘学者对大乘的毁谤与攻击,更加激烈,而嫉妒与反对玄奘法师的人,也就越来越多。

  当时玄奘法师,最受戒日王的敬崇。戒日王为了主持公理,和寻求和平解决大小乘间的纠纷,而于贞观十六年,在曲女城召开特别的宗教大会,邀请五印度各国的国王,大小乘的名僧,以及婆罗门教徒来参加。

  大会开始那天,到会者有来自十八国的国王,和三千多名的佛学专家,以及那栏陀大学本身的一千多名学生,数百位教授,此外,还有异教徒二千多人。戒日王也亲自率领全部侍卫、妃嫔、宫女、以及文武百官,赶来主持大会,同时恳请玄奘法师,为这次盛大宗教辩论会的主讲。

  玄奘法师接受了这项重大的任务后,首先把称扬大乘的讲稿‘真唯识颂’写好,然后站在高高的讲坛上,当众高声朗诵,并对在会大众宣誓:如果有谁能够驳倒讲词中的任何一字一句,他情愿斩首谢众。结果:一连讲了十八天,始终没有谁敢出来应战,反而侧耳倾听,心诚悦服。于是,玄奘法师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欢呼中,结束了他的演讲,接受了在会大众赐给他‘全印度第一位佛教权威学者’的荣誉。十八位国王,纷纷把名贵的礼物献上,并向玄奘法师道贺,但都被奘师婉谢拒受。

  戒日王只好选一匹大象给法师坐骑,游行全城,给全国学生与民众瞻仰膜拜,并告谕他们:‘这位中国和尚留学生,是全印度第一位的佛学专家。他在大会上讲了十八天,也等了十八天,始终没有一人敢发言与他驳辩。’

  玄奘法师在戒日王和文武百官陪伴下的壮烈队伍中游行,沿途接受观众们的欢呼和散花致敬,真是荣耀极了;但这光荣并不是偶然或侥幸所得,而是他自己在十几年来辛勤的收获,和在大会上拿性命赌博换取得来的。

  玄奘法师的成就,不仅是他个人的光荣,简直是中国民族的光荣,中国留学生的光荣,以及中国佛教界的光荣。因为在我们中国,竟然诞生这么一位了不起的伟大人物。他的伟大,不仅是他的思想、人格、天才、和意志;而且是他具有进取的雄心,坚毅的魄力,果敢的精神,以及学业的成就,和对佛教文化的贡献。

  有人曾经这样歌颂玄奘法师:‘在宗教界,玄奘是一个伟大的宗教家;在哲学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史地界,他是一个伟大的旅行家;在留学史上,他是我国最伟大的留学生。用今天翻译的眼光来看,他是我国甚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翻译家。’真的,玄奘法师不但是一位崇高的宗教家、思想家、哲学家、翻译家、和最有成就的留学生;而且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民族英雄。

  因为他的一生为了真理而奋斗的过程,足以代表我国民族的个性。他仅仅为了追求一个目标,便奋不顾身地冒险出关,单骑匹马向著四顾茫茫的沙漠迈进。翻峻岭、越雪山、渡险津、拒爵禄……无一不表现他那种不屈不挠,不畏难,不退缩的英雄气概;甚至在宗教辩论大会上,为了真理的建立,不惜把宝贵的性命,来作孤注一掷。像这样‘头可断,身可亡,而志不可夺’的学者,还有谁能够否认他的伟大呢?

  还有更伟大的,是他对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佛教的贡献;假如没有他的出现,唐朝的史实也许要改观。因为我国唐代学风之盛,而且佛教思想荣登中国文化思想的主流,实拜玄奘法师所赐。

精彩推荐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