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的解释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

身在关中心在外,千年不出也徒然。

──明·憨山德清

  这是明代憨山大师〈费闲歌〉里的一段话。

  闭关,是佛教的修行法门之一,就是将自己禁闭一处,不出关房、不与外界往来,还要在期间内完成自己的修行功课。有的人闭关数月,也有人闭关数年;有的人闭「方便关」,还有的人闭「生死关」,进关了以后就不再出关。闭关者可以阅藏、研读经典,或依个人的目标专修一个法门。譬如要参禅,就闭「禅关」;修念佛法门,就闭「净土关」;要研读《法华经》,就闭「法华关」;读《华严经》,就闭「华严关」;期间要有人护持饮食、医疗诸事,就称「护关」。

  「闭关容易守关难,不肯修行总是闲」,关房里的修行,不是人人都能做得到的,最怕的是「身在关中心在外」,人在关房,心不能安宁、不能自在,心有所执著,有种种的烦恼困扰,不能安住,那就「千年不出也徒然」了。

  禅门里有「不破参,不闭关;不开悟,不住山」的教示,意思是:自己对佛法还没有体证、开悟时,不能独住深山;在还没破除烦恼以前,也不可以随便闭关,因为烦恼未除,在关房中容易盲修瞎练,走火入魔。所以奉劝初参学者,须先打好修行基础,将佛法根基扎稳,修好福慧资粮,悟道了以后再住山,破参了以后再闭关。到了那个时候,不管闭关或住山,都能更上一层楼,真正进入佛法的三昧真谛

  在社会上,有的人做坏事犯法,身陷囹圄,一样是关在一个房间里,但他并非出于心甘情愿,也不是在修行,因此不能称闭关。即使一般人在世间生活,虽没有失去自由,但身心总有亏欠、不能圆满人事,经常受良心道义的谴责,也等于每天住在心的牢狱里;表面上看来没有被关禁闭,却是日日坐心牢。

  一个人准备闭关,最主要的用意是让身心在一定期间内关闭凝注,斩绝攀缘俗念,以便养深积厚,将来出关后再扩大自己,利益群生。一个人有志服务人群,奉献国家、社会也是如此,要先建立稳实的基础,蓄积充实的能量,不断提昇自己,才能真正帮助别人。但问各位,你是否做足准备了呢?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一日刊于《人间福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