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的解释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

成功不由别处得,唯依忍耐天下平。

──古德

  一般人最常见的毛病,是口头上强调学佛,行为上却不知能做到几分?不妨自问:佛有慈悲,自己有学到佛的慈悲吗?佛有喜舍,自己有学到佛的喜舍吗?佛有忍辱,自己有学习佛的忍辱吗?佛有智慧,自己有学到佛的几分智慧?佛没有执著、没有计较、无不放下,自己能像佛一样无牵无挂、自由自在吗?如果这些答案都是肯定的,这就是「学佛」了。

  「怀恨难入菩提道,应修宽恕及慈悲」,一个人在生活中,经常一点事不顺己心,就马上起无明瞋火,殊不知人在起瞋心时,最容易造罪业,自然不容易入菩提道;与人相处,不懂得心怀仁慈,只会盲目瞋恨嫉妒,也难以契入佛道。因此,我们应广修宽恕与慈悲,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的态度行事,将人我立场对调,将心比心,就能事事顺遂。

  「成功不由别处得,唯依忍耐天下平」,有一则寓言:大殿里,大磬对佛祖抗议:「佛祖,我们同样都是铜铸的,可是信徒一进佛殿,就向你献花、供果,为你上香,礼拜也是对著你。而我,不但享受不到同样的待遇,他们还要敲打我,说什么『拜佛不敲磬,佛祖不相信』,这真是太不公平了!」

  佛祖说:「大磬!你不要怨恨,也不要生气。要知道,当初人们铸造我成为佛像时,是忍受了多少苦吗?耳朵多了一点,就挖削刻凿;脸部高了一些,就敲打搥整,我是经过了多少敲敲打打、削削挖挖的种种辛苦,千锤百鍊之后才成为佛像的。你呢?不能忍耐,人家一敲,你就『嗡嗡……』的叫了起来,当然对待就不一样了!」

  这段偈语告诉我们,要想成佛作祖,就必须修慈悲与宽恕,以忍耐来增强自己的力量。忍是智慧,忍是力量,能忍,就能接受,就能担当,就能处理,就能化解,忍耐的功德可以成就每一件事情。在佛教的种种修持里,忍耐的法门比布施、持戒都来得困难,功德也来得殊胜。能忍,自然会产生力量,事无不成;能忍,自然能泯绝是非,天下太平。

·

二〇一二年五月二十日刊于《人间福报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