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

何以说「人有二种,法无二法」?

  经云:「方便有多门,归元无二路。」佛教修行法门儘管有八万四千之多,但是最后的目的,无非是要见性成佛,了脱生死,目标是一致的。因此,六祖大师说:「人有两种,法无二法。」

  所谓「法无二法」,意思是说,纵然如四弘誓愿说「法门无量誓愿学」,法门有无量无边,(例如我们平常念佛参禅礼拜、作观等,都是修行的法门。)但是我们所证悟的真理只有一个。正如世间上有好有坏,有是有非,有善有恶,世间法虽有善、恶,但是,法的本体非善非恶,法就是法,真理就是真理,真理是没有差别的,因此说「法非善恶,善恶是法」。

  在佛经里有个譬喻说:「三鸟飞空,空无远近,迹有远近;三兽渡河,水无深浅,迹有深浅。」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一只老鹰、一只鸽子、一只麻雀,三只鸟在空中飞行:老鹰一个展翅,飞行几十里;鸽子用力一飞,只有一、两里路;小麻雀振翅,用力飞了好久,也只是几十丈。虚空本来没有远近,只因三只鸟的能力、程度不同,因此飞行的距离有了远近不同。又如三兽渡河,大象要过河,牠只是头部浮在水面上;一匹马渡河,也是头在水面,脚在下面;一只小白兔,很用力,头在上面,牠也过去了。三兽渡河,水无深浅,可是,大象、马、兔子这三兽的程度不一,因此在过河的时候就有了深浅之别。所以说,人有圣凡之分,真理的法,却只有一个。

  因此,经典告诉我们,学佛应该依止四法修学:

  1、依法不依人:法是指真理。学佛应该以真理为依据,凡事按真理而行事,人不足以为依,因为人的思想、见解互异,人有生老病死,去来迁流,而法(真理)则亘古今而不变,历万劫而常新,所以学道应该依法不依人。

  2、依智不依识:智指无漏的般若智慧,识是指有漏的分别意识。因为世相虚幻,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分别、认识的现象,时刻都随著虚幻的世相而变化,所以以识来分别、认识世间的森罗万象、千差万别,毕竟不够彻底;而无漏般若是本性上的大圆镜智,好比一面镜子,可以如实照见世间万象,又如光明朗照,可以看到我们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学佛不仅要「依智不依识」,还要进一步「转识成智」,如此才不会被世间幻象所迷惑。

  3、依义不依语:语言文字是用来诠释真理的工具,而非真理的本体。在日常生活中,语言文字可以成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樑,但也可能因为断章取义,或因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表达方式,而造成误解。世法尚且如此,何况微妙什深的佛法真理。所以禅宗主张「不立文字」,六祖大师什至说「诸佛妙理,非关文字」。微妙的法门和真理,无法只靠文字来表现传达,所以学佛应该从义理上去了解佛法,而不应该在语言上推敲、计较、执著,否则造成文字障,只会与道相去日远。

  4、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佛法有世俗谛与第一义谛之分。世俗谛是不究竟的方便法,第一义谛是究竟绝对的真理。方便法门是佛陀为适应众生的程度、根机而施设,我们不能把方便法当成究竟。最究竟的是与佛心相应,所以学佛应该依了义佛心,不依不了义的方便。

  《金刚经》云:「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捨,何况非法。」佛陀说种种法,是为了帮助众生找到自己的真如佛性,譬如以指头指引我们见到月亮。所以修学佛法要能「因指见月」,千万不能因执著指头,反而障蔽双目,见不到月亮。

  这个譬喻同时也是说明:佛陀的法,正如过河所需的船筏,一旦过了河,上了岸,就应该把船放下。意思是说,我们平时拜佛,一旦成佛了,就要把拜佛放下,如果还要执著拜佛,就如同过了河还背著船走,而成为一种执著,执著就是一种病,所以说「法尚应捨,何况非法」。

  《法华经》云:「唯有一乘法,无二亦无三。」千经万论,最终的目的,无非是要我们明心见性,要我们找到自己的本来面目。要达到这个目的,唯有一乘的佛法,也就是《维摩经》指出的「不二法门」。

  在《维摩诘所说经‧入不二法门品》记载,有一天,维摩居士示疾,文殊菩萨率领诸大菩萨前往探病。双方几番对答后,突然话锋一转,维摩诘问道:「诸位!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依照各人所知,各自述说吧!」

  于是先后有三十一位菩萨,各就所见,回答这个问题。最后没有人再发言了,维摩诘于是问文殊菩萨:「文殊师利!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

  文殊菩萨回答:「照我的见解,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这才是入不二法门。」意思是说,一实妙道,不可以用推理、比较、归纳、演绎等方法去揣度探寻,必须直观体验,向内发掘,能够这样实践,才能够进入不二法门。

  文殊菩萨说后,反问维摩诘说:「现在换我来请问你,菩萨是怎样进入不二法门的?」此时维摩诘默然无对,众皆愕然,唯独文殊菩萨智慧超人,懂得此中奥祕,乃向大家讚叹说道:「善哉!善哉!乃至无有语言文字,是真入不二法门。」

  意思是说,不二法门离言绝相,如何用语言表达?如果可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就不是真的不二法门了。所以维摩诘的「默然」,意味著无上妙道不可以言说,不可以文诠,超越这些有形的障碍,直探本源,这才是菩萨的入不二法门。

  由于维摩诘这一「默然」的回答,蕴涵著无穷的妙义,不但否定了前面三十一位菩萨的答案,连文殊菩萨的答案也给推翻了,留下「维摩一默如雷」的美谈。

  所谓「不二法门」,例如太阳每天从东边升起,黄昏又从西山下去,每天朝升夕落,升也未尝升起,下落也未尝下落,第二天它又会再度升起。所以,升起了又下山,下山了又再升起,起起落落,生生灭灭,等于一个人生生死死,死死生生,生了未尝生,因为生了要死;死了也未尝死,死了又要再生。因此,生死不是两个,生死是不二的。

  我们也常听到现代人说:「东方的文化为体,西方的文化为用。」体和用是不二的,乃至世间、出世间也是不二的,烦恼涅槃也是不二的,有和无也是不二的。但是在凡夫的心里,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其实,有的未尝有,无也不是无,所谓「空中生妙有」,要无才能有,要空才能有。例如房子不空,就不能住人,虚空不空,如何容纳森罗万象?所以,要从空里面才能显现胜义的有,我们要把空有的两头截断,把它归于中道,中道就是一真法界,这才是真正的真理。

  唐朝的大梅法常禅师,在六祖徒孙马祖道一禅师座下悟道了。马祖道一接引学人的方法,就是凡是有人问道:「什么是佛?」马祖禅师就回答:「即心即佛。」「什么是心呢?」马祖禅师也是回答:「即佛即心。」

  大梅法常禅师就这样悟道了。悟道以后,另建丛林度众,跟随他参禅学道的学者名士数百人。马祖道一禅师有一天派了一个大弟子去试探他,看他有没有真正开悟。

  来人问:「师兄!请问你在师父那里究竟得到什么道啊?」

  大梅法常回答:「老师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所以我悟道了。」

  「老师现在已经不讲『即心即佛』、『即佛即心』了,老师现在的道是『非心非佛』、『非佛非心』呢!」

  大梅禅师听了这话以后,眉毛一皱说道:「这个老和尚,专门找人麻烦;我不管他的非心非佛、非佛非心,我仍然是我的即心即佛、即佛即心。」

  大师兄回去后把大梅法常的话述说了一遍,马祖道一听了以后高兴的说:「梅子熟了!」

  这话一语双关,「梅子熟了」,是说大梅法常禅师是真的开悟了。所以,在我们凡夫看来,「非心非佛」、「即心即佛」是两种,但在真正开悟的禅师心中,他肯定自己,因此管他是与非,管他有与无、好与坏,在我看来都是一个,这才是真正懂得「法无二法」的真义。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