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士全书白话解

  当来证果(行菩萨道,得佛授记)

  帝君说:我听从了佛陀的教导,一下子就悟入了不二法门,身心清凉愉悦,仿佛登上了宝山。因为我悟入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这个不二法门,所以关心人民疾苦,以众生之苦作为自己之苦,救民于水火之中。当时四川一带受水灾,人被冲进洪水中,随水漂沉,痨病、恶疮等病四处泛滥。我变化为这些受苦人的同乡,做了船夫,拯救了被洪水淹没的几千人。又变作医生,亲自为人民诊病,使很多人都活下来了。有一次,我又遇见了释迦牟尼佛,佛替我授记说:“你在来世,当能作佛,叫做安乐不动地、游戏三昧定慧王菩萨,释迦梵证如来(知道帝君将来必成佛,那么我们将来也必成佛)。”

  (按)“鹫峰古佛”就是灵鹫山①释迦牟尼佛,现在我们所处这一段时空叫贤劫,这段时间里有千佛出世,已出世四尊②,释迦牟尼佛是第四尊佛。为什么名为古佛呢?是因为释迦牟尼佛已经逝世。“安乐不动”圣号是帝君将来成佛的名称,还不知要经历多少恒河沙③劫,供养护持多少佛,才会证到达个果位,不是说他现在就已具足三十二相④、八十随形好⑤,坐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了。帝君地位还在玉帝下面,凭玉帝的资格看他的菩萨果位,还非常遥远,何况来说帝君成佛的果位!如果说帝君现已证果,那么表面上是想要尊重帝君,而实际上却败坏了帝君的名声。

  注:

  ①灵鸳山,旧称耆阇崛山,新称灵鹫山或灵山、鹫峰。因山形似鹫,而且山上有鹫鸟,故名。是释迦牟尼佛说法之地。

  ②第一佛名拘留孙佛,第二佛名拘那含牟尼佛,第三佛名为迦叶佛,第四佛释迦牟尼佛,第五佛名弥勒佛

  ③恒河是印度大河,两岸多细沙,佛经中常以恒河的细沙喻最多的数。

  ④、⑤佛的庄严相有32相、80种好。

  (补充)佛为帝君授记成佛,只因为帝君行菩萨道,精进不懈。故得多次见佛。从理上讲人人都有佛性,人人都可成佛,佛也时刻不离众生,时刻加持众生。因此,我们向帝君学习,就要看得起自己,自尊自强,向成佛之道挺进。帝君成佛还很遥远,《楞严经》说未证言证即是大妄语,终成狂魔。我们欲尊帝君,就应学他的菩萨行。若说帝君已成佛,则违佛经之旨。古时候常有乱臣贼子谎称弥勒降世,兴风作乱,有违佛教。今又有妄言吉凶者,说今已是弥勒佛掌权,快跟随某某即可赴龙华三会,躲避劫难,这又是扰乱社会的狂魔,善男信女不可上当。学佛是老实做人,老实念佛,做人念佛两不相违,即可入道。不可见异思迁,好高骛远。弘一大师在抗战时说:“念佛不忘救国,救国不忘念佛。”可作为我们的座右铭。人做不好,佛也念不好。象帝君那样行菩萨道,成佛必定不远。

  问:轮回的说法,是世上本有的普遍规律,但这种说法出于佛经,孔子未曾清楚他讲过。

  答:只要是真理,就应该相信遵从,怎能还去分佛经和儒书呢?一定要等孔子说了才相信,那么孔子一生言语,能够传于后世的,又有多少呢?(一部《论语》不过12700字,其中孔子所说的只有8503字)如果因为书上没有记载,读书人就不能说,那么《六经》、《四书》①,孔子没有一句说到自己的父母,难道今天的读书人也不应该谈及父母吗?况且“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②的说法就是轮回的道理。《中庸》论“诚”,不说“物之始终”,而说“物之终始”。③《周易》64卦不以“既济”为结束,而似“未济”④为结束,都是说明循环无穷的道理。它们不能象佛经说得那样详细清楚,只是因为入世圣人(佛是出世圣人)不能洞察过去未来及整个宇宙的变化规律。《中庸》明明说过,到了最高的真理,即使是入世的圣人,也有不知道的地方,如此说来轮回的道理还有什么值得指责呢?桃李虽然到春天才开花,但是它们在叶子还没有变黄飘落的时候已经埋伏了新的生命。暖气虽然到春天才感觉出来,但是阳气复生正在冬至严寒之际。世上万事万物都是这样,为什么对人来说就有怀疑呢?(这就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注:

  ①《六书》指《易》、《礼》、《乐》、《诗》、《书》、《春秋》;《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为曾子(参)、子思、孔子、孟子所著。

  ②这句话出自《易》系辞上:“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意思是:“考察万物的开始,故知它之所以生,反求万物所以终结,故知它的所以死。灵气成为灵物,是神,游魂成为人的变化,是鬼,圣人所以知道鬼神的情状。”

  ③《中庸》说“诚者物之终始”。意思是“诚是具体的、有过程的,万物有它的结束,就有它新的开始。”

  ④《易》卦六十四为“未济”,《序卦》说:“物不可穷也,故受以来济终焉。”即是说(事物是生生不绝的,因此用未济为终”。

  (补充)人类因为肉眼的局限而不知道轮回的事实,但是不能说我看不到的事物就是不存在的。磁场、电波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都看不列。今天,在物质生活上我们进步了,但正因为追求外在的物质享受,而忽略了内部潜能的开发,人心不古,精神面貌大大落后了。释迦牟尼佛正因为注重内在潜能的开发,具备了最高智慧的佛眼,在二千五百多年前就提出了三千大千世界的理论,指出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他还说“一杯水有人万四千虫。”这“虫”正是微生物。今天发明了天文望远镜与显微镜,证明了佛陀所提的宏现世界与微现世界的理论完全正确。科学的发展为佛经提供了新的注脚。因此,作为与时空融为一体的佛陀,是一种绝对真理,世间圣人也不能望其脊背。只要按照佛的教导去实践,开发自心的无限潜能,必能大彻大悟,发现宇宙的本来面貌。

  问:佛教传人中国,开始于东汉。因此,轮回的说法,在东汉后才有,陶唐氏尧、有虞氏舜及夏商周三代,就没有听说过了。

  答:唉!你真是枉读古人的书了。难道没有听说过鲧在羽山被杀,他的神识变为黄熊吗?①(出《史记正义》,熊音乃平声)难道没有听说过卫康叔死后投胎于襄公之妾,并托梦给她吗?②(出《史记正义》)难道没有听说过齐襄公所见的大猪,跟从的人都说是公于彭生吗?③(出《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杜伯无罪被杀,后来他变鬼现形,拿起红色的弓箭射死了周宣王吗?④(出《墨子》)难道没有听说过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了死去太子申生的鬼魂吗?⑤难道没有听说过魏武子爱妾的父亲为报魏颗不杀女儿之恩,用草打成结绊倒了杜回,使魏颗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吗?⑥难道没有听说过晋景公病入膏(gāo)育(huāng),那躲在他身体里施病的两个童子就是他先前杀了的赵同与赵括吗?⑦(都出《左传》)难道没有听说过吴王夫差枉杀他的臣子公孙圣,丢弃在胥山,后兵败路过这座山,叫太宰去坟前呼喊公孙圣,太宰三呼而公孙圣三应吗?⑧(出《法苑珠林》)难道没有听说过越军祭伍子胥时,杯子刚一举动,酒就没有了吗?(出《吴俗传》)以上发生的这些事实,请问是在汉明帝前,还是在汉明帝后呢?吴季子说:“骨肉躯体回归于泥土,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如果是神识,就不是这样了。”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应该了解了。”

  注:

  ①《史记》正义对“殛鲧于羽山”解释说:“孔安国云,殛、窜、放、流,皆诛也。括地志云,羽山在沂州,临沂县界,神异经云,东方有人焉,人形而身多毛,自解水土知通塞,为人自用,欲为欲息,皆曰云是鲧也。”鲧被杀变熊就可知了。

  ②《史记》卫康叔世家第七:“初,襄公有贱妾,幸之,有身,梦有人谓曰:‘我康叔也,令若子必有卫,名而子曰元。’妾怪之,问孔成子。成子曰:‘康叔者,卫祖也。’及生子,男也,以告襄公。襄公曰:‘天所置也’。名之曰元。襄公夫人无子,于是乃立元为嗣,是为灵公。”意思是:“当初,襄公有小妾,被襄公宠幸,怀了孕,梦见有人对她说:‘我是康叔,你如果有儿子一定是一个叫卫的人来投胎,可以取名为元。”这个妾觉得很奇怪,就问孔成子。成子说:‘康叔是卫国的先祖。’等到生下孩子后,是个男孩,报告给襄公。襄公说:“真是上天的安排啊!”把这个孩子取名为“元”。襄公夫人没有儿子,因此就立元作继承人,叫做灵公。康叔是周武王之弟,周武王死后,武庚在殷背叛周王朝,周公平叛后,把殷地及七族殷民分封给康叔,建立卫国。襄公之妾既不知道康叔,当然也不知道有卫,这就更说明她的梦境可信。

  ③《左传》庄公八年:“冬十二月,齐候游于姑棼(fén),遂田于贝丘。见大豕,从者曰:‘公子彭生也。’公怒曰:‘彭生敢见!’射之,豕人立而啼。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履。反,诛履于徒人费,弗得,鞭之,见血。”意思是:“冬季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fén)游玩,就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是公子彭生啊!’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象人一样站起身啼叫。齐襄公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后,责令徒人费去找鞋,费找不到,齐襄公就鞭打他,打得皮开血出。”公子彭生死于齐襄公与鲁国姜氏通奸之事。鲁桓公带姜氏到齐国,姜氏就与齐襄公私通,鲁桓公责怪姜氏,姜氏报告给齐襄公。齐襄公就设宴招待鲁桓公,宴后派公子彭生帮助登车,桓公死于车中。鲁国非难齐国,齐国就以杀死彭生了事。齐襄公荒淫,最后也死于内叛。(见《左传》桓公十八年)

  ④《墨子》明鬼下:“周宣王杀其臣杜伯而不辜,杜伯曰:‘吾君杀我而不辜,若以死者为无知,则止矣;若死而有知,不出三年,必使吾君知之。’其三年,周宣王合诸侯而田于圃,田车数百乘,从数千人,满野。日中,杜伯乘自马素车,朱衣冠,执朱弓,挟朱矢,追周宣王,射之车上,中心折脊,殪车中,伏韬而死。当是之时,周人从者莫不见,远者莫不闻,著在周之《春秋》。”意思是:“周宣王杀了他的臣子杜伯,而杜伯并没有罪。杜伯说:‘我的君主枉杀我,如果认为死后无知,那么就罢了。如果死后有知,那么不出三年,我就必定要让君主知道后果。”第三年、周宣王会合诸侯在圃田打猎,猎车数百辆,随从数千人,人群布满山野。太阳正中时,杜伯乘着白车白马,穿着红农,拿着红色的弓箭,追赶周宣王,在车上射箭,射中周宣王的心脏,使他折断了脊骨,倒伏在弓袋之上而死。在这个时候,跟从的周人没有人不看见,远处的人没有不听到,并记载在周朝的《春秋》上。”

  ⑤《左传》僖公十年:“秋,狐突适下国;遇太子,太子使登,仆,而告之曰:‘夷吾无礼,余得请于帝矣。将以晋畀(bì)秦,秦将祀余。对曰:‘臣闻之,神不歆(xīn)非类,民不祀非族。君祀无乃殄(tiǎn)乎?失刑乏祀,君其图之。’君曰:“诺。吾将复请。七日新城西偏,将有巫者见我焉。’许之,遂不见。及期而往,告之曰:‘帝许我罚有罪矣,敝于韩’。”意思是:秋季,狐突到陪都曲沃去,遇到太子申生。太子让他登车作为驾车的人,告诉他说:‘公子夷吾无礼,我已经请求上帝并得到同意,准备把晋国给予秦国,秦过将会祭祀我。’狐突回答说:‘我听说,神明不享受外族的祭品,百姓也不祭祀外族,您的祭礼恐怕会断绝了吧?而且百姓有什么罪?处罚不当而又祭祀断绝,请您考虑一下!’太子申生说:‘好,我打算重心请求。过七天,新城西边将要有一个巫人表达我的意见。’狐突同意去见巫人,申生就一下不见了。到时候前去,巫人告诉他说:‘天帝允许我惩罚有罪的人,他将在韩地大败。’”

  ⑥《左传》宣公十五年:“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意思是:“当初,魏武子有一个爱妾,没有生儿子。魏武子生病,分咐魏颗说:‘等我死去以后,一定要嫁了她。’病危时,又说:‘一定要让她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把她嫁了,说:‘病重了就神志不清,我听从他清醒时候说的话。’等到魏颗打辅氏这一仗时,魏颗看到一个老人把草打成结遮拦敌将杜回,杜回绊倒在地,所以就俘获了秦国这个大力士。夜里梦见老人说:‘我是你所嫁女人的父亲,你执行你先人清醒时候的话,我以此作为报答。’”

  ⑦《左传》成公十年:“晋候梦大厉,被发及地,搏膺而踊,曰:‘杀余孙,不义。余得请于帝矣!’坏大门及寝门而入。公惧,入于室。又坏户。公觉,召桑田巫。巫言如梦。公曰:‘何如?’曰:‘不食新矣。’公疾病,求医子秦。秦伯使医缓为之。未至,公梦疾为二竖子,曰:‘彼,良医也。惧伤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医至,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公曰:‘良医也。’厚为之礼而归之。六月丙午,晋侯欲麦,使甸人献麦,馈人为之。召桑田巫,示而杀之。将食,张,如厕,陷而卒。”意思是:“晋景公梦见一个厉鬼,披着长发拖到地上,捶胸跳跃,说:‘你杀了我的子孙,这是不义,我请求为子孙复仇,已经得到上帝的允许了!’厉鬼毁掉宫门、寝门走了进来。晋景公害怕,躲进内室,厉鬼又毁掉内室的门。晋景公醒来,召见桑田的巫人。巫人所说的和晋景公梦见的情况一样。晋景公说:‘今后怎么样?’巫人说:‘君王吃不到新收的麦子了!’晋景公病重,到秦国请医生。秦桓公派医给晋景公诊病。医生还没有到达,晋景公又梦见疾病变成两个小儿童,一个说:‘他是良医,恐怕会伤害我们,往哪儿逃好?’另一个说:‘我们躲到肓的上边(膈上面有一层薄膜叫做肓),膏的下边(心下面有一小块脂肪叫做膏),拿我们怎么办?’医生来了,说:‘病不能治了,病在肓的上边,膏的下边,灸不能用,针达不到,药物的力量也达不列了,不能治了。’晋景公说:‘真是良医生啊!’于是就赠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让他回去。六月初六日,晋景公想吃新麦子,让管食物的人献麦,厨师烹煮。景公召见桑田巫人来,把煮好的新麦给他看,然后杀了他。景公将要进食,突然肚子发胀,上厕所,跌进厕所里死去。’”

  ⑧《法苑珠林》卷第六十七:“吴王夫差杀其臣公孙圣,而不以罪。后越伐吴,吴败走,谓太宰噽曰‘吾前杀臣公孙圣,投之于胥山之下,今道当由之。吾上畏苍天,下惭于地。吾举足而不进,心不忍往。子试唱于前,若圣犹在,当有应。’噽乃向余坑之山呼曰:‘公孙圣!’公孙圣即从上应曰:‘在!’三呼而三应。吴主大惧,仰天叹日:‘苍天!苍天!寡人岂可复归乎吴主?’遂死不反。”意思是:“吴王夫差杀了他的臣子公孙圣,并不是因为公孙圣有罪。后越攻打吴,吴王败逃,对太宰(官名)噽(pǐ)说:‘我过去杀了臣子公孙圣,投尸于胥山之下,现在我们路过这里,我深感上畏苍天,下面对不起地下魂灵,已经走不动了,内心不安,不敢前去。请你到山前喊公孙圣,如果公孙圣的魂灵还在,就会有回应。’噽就向山前留下来的坟坑呼喊:‘公孙圣!’公孙圣就在上面答应,“在!’三呼而三应。吴王非常恐惧,对天长叹说:‘苍天!苍天!我难道还能回去再做吴王吗?’就死在这里再也没有回去了。”

  问:忠臣孝子,自然应当千古不灭。帝君一十六世轮回转世,本来不值得怀疑。至于庸夫俗子,一旦死了,魂魄就散了,怎么能够永世长存呢?

  答:六道众生外形有大小灵愚,他们的本性并没有大小灵愚。如果一做凡夫,就马上磨灭了,那么帝君邛池转世时,不过是寸长的小蛇罢了,人散得快的没有可超过它了,为什么今天还有帝君呢?

  (补充)不同的因果造成不同的命运,六道众生面目不同,智愚悬殊,正是前世因果造成。否则,同是爹娘所生,为什么命运不同呢?改变命运的方法就是行菩萨道,积德行善。帝君以一十七世现身说法,正是为了说明这个大问题。

  问:普遍地查阅历史记载,确实有三世因果的事实。但是最近看了《朱子小学》①,说死人躯体既然腐朽消灭,神识也就飘散了。因此就产生疑惑了。

  答:《小学》所引范仲淹②的话说:“一人独享富贵却不去周济他的亲族,来日怎能有脸会见地下的祖宗啊!”朱子引用在这里,应该也算朱子的话吧?

  客答:应该算朱子的话。

  答:但是既然说形灭神散,还有谁羞见祖宗呢?并且祖宗也散灭,谁又能见到这不周济亲族的人呢?前后所说,自相矛盾。吃果子应该除去它的核,吃肉应该除去它的骨。你读《小学为什么偏偏取了它的骨来吃,它的核来吞呢?况且尧舜周孔,才是儒家的泰斗。《尚书》说:“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③周武王得了重病,周公向太王、王季、文王祷告,请求替代,说:“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侍奉鬼神。”④孔子弹琴与文王相会⑤,在梦中常看见周公⑥。清清楚楚他说明了前人没有散灭。如果认为先儒的话应该相信,那么尧舜周孔的话就更应该相信。如果尧舜周孔都不值得信了,那么哪里还会有先儒呢?况且人死如果真的散灭,那么先儒虽有德行,今天也在散灭之中。春秋两次祭祀,就不需要了。如果现在还实行春秋两次祭祀,那么散灭的说法对于后人已不相信了,你又怎么以理服天下后世呢?孟子读《尚书》武成一篇,所取的都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⑦,何况《小学》?

  注:

  ①古代儿童教育课本,宋朱熹、刘子澄编。共六卷,分内外篇。内篇包括《立教》、《明伦》、《敬身》、《稽古》,外篇包括《嘉言》、《善行》。朱子即是朱熹,是一代理学家,他的理学有很高的道德境界,实来源于禅宗的启悟,但他以继承孔孟之道为己任,有排除佛老的言论,实则另立一派,其理论自然有矛盾之处。

  ②北宋范仲淹(989一1052)谥文正,能够在历史上谥为文正的只有那么几个人,必须有很高的名望和德行,文治武功都要有所建树。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洁,做了很多好事,是够得上这个称号的。他少时贫困力学,出仕后有敢言之名。仁宗天圣中任西溪盐官,修建捍海堰,使大量土地不受海潮淹没,后世称为“范公堤”。宝元三年(1040)西夏攻延州,他与韩琦同任陕西经略副使,改革军制,巩固边防。庆历三年(1043)任参知政事,建议十事,主张建立严密的任官制度,注意农桑,整顿武备,推行法制,减轻徭役。虽然他的政治理想最终没有实现,但他的那种“先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见其作品《岳阳楼记》)的爱国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勇往直前为国捐躯。范仲淹本来就是一位佛教居士,他的一生正是菩萨精神的体现。

  ③《尚书》虞夏书•益稷(jì):“夔(kuí)曰:‘夏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祖考来格,虞宾在位,群后德让。下管鼗(táo)鼓,合止柷(zhù)敔(yǔ),笙镛以间。鸟兽跄跄,《萧韶》九成,凤皇来仪。”意思是:“夔说:‘敲起玉磐,打起搏拊,弹起琴瑟,唱起歌来吧。’祖先、亡父的灵魂降临了,前代帝王的后裔,我们舜帝的宾客就位了,各个诸侯国君登上了庙堂互相揖让。庙堂下吹起管乐,打着小鼓,敲柷作作为演奏乐曲的开始,笙和大钟交替演奏,敲敔作为演奏乐曲的结束。扮演飞禽走兽的舞队踏着节奏跳舞,韶乐变换演奏了九曲以后,扮演凤凰的舞队成双成对地出来跳舞了。”

  ④《尚书》周书•金縢(téng):“史乃册,祝曰:‘惟尔元孙某,遘厉虐疾。若尔三王是有丕子之责于天,以旦代某之身。予仁若多考,多材多艺,能事鬼伸。乃命于帝庭,敷佑四方,用能定尔子孙子下地。四方之民罔不祗畏。呜呼!无坠天之降宝命,我先王亦永有依归。今我即命子元龟,尔之许我,我其以壁与圭归俟尔命;尔不许我,我乃屏璧与圭。’”意思是:“史官写了策书,祝告说:‘你们的长孙姬发,遇到了危急凶恶的病。假使你们三位先王在天上现有助祭的职责,就用我姬旦来代替姬发的身子吧!我柔顺巧能,多材多艺,能待奉鬼神。你们的长孙不如旦多材多艺,不能侍奉鬼神。他刚被上帝那里任命,遍有四方,因能安定你们的子孙。天下的老百姓没有不敬畏他。唉!不丧失上帝降给周国的宝贵使命,我们的先王也就永远有所归依了。现在,我来听命于大龟,假使你们允许我的请求,我就拿着壁和圭回去等待你们的命令;如果你们不允许我,我就收藏壁和圭,不敢再请了。”因为周公舍身至诚祈祷,所以第二天周武王的病就好了。

  ⑤《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孔予向师襄子学弹琴,一连十天没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习新曲子了。’孔子说:‘我已经熟悉曲子了,但还没有掌握弹奏的要领。’过了些时候,师襄子说:‘你已经掌握了弹奏的要领,可以换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深思,随后又心旷神恰,显出视野宽广、志向高远的神态,说:‘我体察出曲作者是什么样的人了:他皮肤黝黑,身体高大,目光明亮,高瞻远嘱,好象统治四方诸候的王,除了周文王,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离开座位向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曲子叫做《文王操》。’

  ⑥《论语》述而第七:“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⑦《孟子》尽心章句下:“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chu)也”意思是:“孟子说:‘完全相信书,还不如没有书。我对《尚书》武成一篇,所取不过两三片竹简罢了。仁德的人在天下没有敌手。凭周武王这样很有仁道的人去讨伐商纣王这样很不仁道的人,怎么会使血流得那么多,以致连打仗的杵也都在血水中漂流起来呢?’”

  问:神识不灭,还会转生,我已经听到指示了。如果说人转生为兽,兽转生为人,我就难相信了。

  答:外形随着内心变化,一念仁慈,就转生人天道,一念凶恶,就投胎做鬼畜。善恶既然互相夹杂在一起,所以人兽变化也就没有固定了。如果人一定是人,兽一定是兽,那么初分人兽时,不是太不公平了吗?有人问一位僧人说:“人的身体为什么直走?兽的身体为什么横走?”僧人回答说:“因为人的前世心直,所以今世的身体就直;因为兽的前世心横,所以今世的身体就横。”因为心直心横,顷刻间变化,所以变人变兽,互相颠倒,没有固定的了。又因为人有惭愧的心,所以人有衣服;兽没有惭愧的心,所以兽就没有衣服。又因为人有福报,所以随冬夏季节更递而更换冬衣和夏衣;兽因为没有福报,所以不管遇冷遇热,都是一身羽毛。又人在前世常说善语、慈和语、利益语、诚实语、尊敬信仰三宝语,因此今世随心所想,口中能够清清楚楚说出来;兽在前世,常说恶语、妄语、揭露别人隐私语、斗争结怨语、是非语、谤佛谤法语、不信因果语,因此今世有口无言,即使饥渴待死,,也无法讨食,白刃刺心,也不容申辩。(这也是推究事物原理的学问)

  (补充)六道轮回,唯心所造。一念不善,即堕恶道,勤修十善,即生人天。因此修心向善,才能不造恶业,即不堕轮回。人兽不同全在心念区别,如果此生念念是恶,身虽未转,心已先转,人面兽心,情同禽兽,何能不变畜生!

  未尝虐民酷吏(从来没有虐待人民危害下吏)

  (发明)从这里到“上格苍穹”都是帝君自说一十六世以来功行,为教诫人们预设伏笔。下面六句是自己这样,然后要求大家都这样;这一句是自己没有这样,然后要求大家也不要这样。老百姓尊称吾,好象父母,虐待使唤他们,就是不仁。下吏们事奉我,就象君长,危害酷待他们,就是不义。虐待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严厉的法律和刑罚。或者征取钱粮没有好办法,或者气势凶凶、横眉怒目、用度过量,或者凶荒之时不向上速报,或者堵塞人民的苦衷、隐情,不使上面知道,或者判断狱讼不公平,或者株连多人,使无辜受累,或把小事化为大事,或限定今天就改却拖延到以后。凡属这类事情的,用帝君的话来说,都是虐待。残酷的意思,并不一定就是任意鞭打,或者趁小小的过失而勒索,或者因一时的过失而加重责罚,或者凭一时喜怒而役使不平均,或者听信谗言蜚语、浮夸之词而凭主观意志随意奖罚,或者出远门而兴师动众,或者驱使下人,而不了解体谅他们饥寒。凡属于这一类事情的,用帝君的后来说,都是残酷。唉!当权如果不行方便,就象入宝山空手回来。一十七世以来,帝君从来没有做过的,不正是虐待与残酷这两个方面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