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救劫编序
(民二十一年)
世乱极矣,人亟望治。治之之道,本至近而至易。而世之聪明者,每欲立异,以冀陵架古人而上之。故于近者易者,忽而不取,而欲以远者难者为事,以显我之本领。卒致徒成骚扰,适得其反,国乱民困,无可救药,可不哀哉,可不畏哉。不知圣人本天理民彝以立法,令人各各敦本重伦,躬行孝弟,故曰,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果能各存忠恕之心,同深胞与之情,则礼让兴行,胜残去杀,民俗淳善,天下太平矣。圣人又虑人或有鉴虑不及,故复以因果报应之事理为训。故书曰,惠迪吉,从逆凶,唯影响。又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孔子之赞周易也,最初即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箕子之陈洪范也,末后方曰,向用(以也)五福,威用六极。后儒不知三世因果,以五福,六极,一归于王政。不但诬王政为虐,且于福极之名字,固难训释得一无龃龉也。今且以因果之显明者言之。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杀人之父者人亦杀其父,杀人之兄者人亦杀其兄。凡施之于外者,固莫不如是也。至其自修之因果,则曰,惟圣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圣,圣狂只在罔念克念而得。所谓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能志于仁,则见先哲于羹墙,慎独知于衾影。不志于仁,则人欲日肆,天理日泯,便与禽兽几希矣。孟子所谓,西子蒙不洁,则人皆掩鼻而过之。(西子极美,若满面涂屎,则人将恶其臭秽,不但不肯目睹,且将掩鼻而过之也。)虽有恶人,(恶,谓貌丑。恶人,即貌丑之人。)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此皆因果报应之理事也。夫圣人教人,先与其直陈所当行之法,复示以或遵或违之利害得失,二者相辅而行,不可偏废者也。圣人欲人各修其德,各尽其分,唯恐或有所忽,故以因果报应之理事敦督之,期其恪遵而无或有违也。然所言因果,只说其本身,与及子孙而已。以不言生之以前,死之以后之事,故于本人过去未来之若因若果,皆不提及。箕子以五福,六极之义,遂开阐过去之因,而为现在之果。故知圣人以非平常人所易知,故不说,非不知有三世因果也。自佛教东来,大明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理,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人民之冥受其益者,何可胜数。试举一二,当可悉知。当周之初,文王泽及枯骨,不三四百年,杀人殉葬之风,遍于天下。天子,诸侯,大夫,士,均可随其力杀人以殉,而其强有力者,悉各以多为荣。穆公,为秦之贤君,尚杀一百七十七人。而子车氏三子,皆秦之贤臣,尚不以为国为民而免。而各国尚有以数百数千为殉者。自佛教阐明三世因果之事理,而此风方得永息。否则人之得寿终而死者,盖亦鲜矣。此之利益,若不深思,谁其知之。宋儒窃取佛经心性奥义,以宏阐儒道。深恐后人学佛,以致儒教门庭冷落,遂以得于人者,反谓人不我若。乃曲为辟驳,谓佛以因果轮回,为骗愚夫愚妇奉教之据。且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地狱苦具,将何所施。若如彼说,则人之生也,无所从来。人之死也,无所从去。尧桀同归于尽,善恶一死皆空。由是而善无以劝,恶无以惩。徒以尽义尽分,诚意正心为教。而复破斥其敦督人不得不尽义尽分,诚意正心之权。其计之谬,可胜言哉。由是儒者皆不敢言因果,亦不敢教人努力为善,以彼常以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即是自私自利为训故也。夫无所为而为善,实为为善之极则,乃圣人分上事,何可以此教普通人。若教普通人,则是阻人为善,导人为不善矣。然圣人虽能无所为而为善,圣人亦尝有所为,非完全无所为也。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至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是平生有所为也。曾子平日以三事自省,及至临终,方曰,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是始终有所为也。颜渊问仁,夫子告以克己复礼。及问其目,则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两答皆有所为,非无所为也。孔子见尧于羹,见舜于墙,见周公于梦。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皆深有所为也。宋儒唱高调,欲以自鸣其高,而不知适与圣人循循善诱之道相反。其自误误人,以及天下后世也,大矣。自宋儒破斥因果轮回后,凡读书者,皆不以五经中所说为定论,而以宋儒所说为圭臬。纵有知者,亦恐遭违悖先儒之议。并或有所竖立,可入文庙,由其涉于佛学,遂成绝望,故不敢一启于齿也。而深明佛理,取以为法之阳明,尚带辟驳之言论,盖欲留后来入文庙之地步耳。以故数百年来,劝善惩恶之大权既废,纵有劝惩,皆属枝末,不得根本,为益殊少。近因欧风东渐,一班好新好异者,凡彼所行者,无不仿而效之,而变本加厉,更甚数倍。至彼之为国为公,则置若罔闻。故致提倡废经废伦,废孝免耻等,不忍见闻之章程,举国成狂,莫可名状。使一切人,皆知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纵胁以必死之威,使其行如上各事,则宁可就死,不敢作此大恶也。是知今日之灭儒教,灭伦理,以期实行兽化者,其祸根皆从宋儒破斥因果之学说所伏也。甚矣,学说之误人也,虽洪水猛兽,其祸亦无此之酷烈也。昔有问于予曰,世乱已极,将何以治。予曰,汝若能知乱之因由,则知治之法则矣。周安士曰,人人知因果,大治之道也。人人不知因果,大乱之道也。由儒者忌言因果,致世道人心,日渐浇漓,驯至于今,竟敢以废经废伦等为提倡。使真知因果,不但此种话不敢出之于口,亦不肯入之于耳,以其为枭獍之恶音,非具人心者所宜闻,闻则令人痛心疾首,莫之能已也。今欲返乱为治,若不极力提倡家庭教育,则无从下手。而家庭教育,最初当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本。又须常谈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则家庭所出之人才,皆为贤善矣。既家家有贤善之人才出,即有少数不贤善者,亦当受其熏陶,与之俱化。故曰,天下不治,匹夫有责。此因地而倒,因地而起,由治而乱,由乱而治之定论也。不依此而欲治,何可得乎。此有心世道人心者,所共忧也。潘对凫居士,有见于此,于上年请许止净居士,辑佛学救劫编。以三皈,五戒,十善,为改过迁善,返迷归悟,净身,口,意三业,修戒,定,慧三学,以期去原无之妄业,复本有之真心。又复令其信愿念佛,求生西方,永离五浊恶世,常享四德法乐。而复以普贤菩萨广大愿王为依归,庶可承弥陀之慈力,与自己之愿轮,于十方界,随类现身,种种方便,度脱众生,普令含识,同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此救劫之极功也。语云,救人必须救得彻。如是之救,可谓彻之极矣。然而于未知佛法真理人前,最初不得不以浅近之因果事迹,启其信心。切勿以其浅近,即不欲观而置之,则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妙道,当自得之矣。普愿同人,各共勉旃。(续.卷下)
- 上一篇:厦门流通佛经缘起序
- 下一篇:挽回世道人心标本同治录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突破就会升华而解脱 否则即被束缚和困扰
- 什么是诽谤正法?
- 皈依三宝减轻业障
- 怎样念佛号才得力?
- 学佛次第很重要 必须注重闻思修!
- 怎样理解“涅槃寂静”?
- 怎样才能让自己的事业蒸蒸日上?善缘不断?
- 不是牺牲也非放弃,给与是一种生命力
- 为什么达摩禅法在北朝受到明显排挤?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