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善同归集卷第五
万善同归集卷第五
夫一念顿圆三德悉备。未有一法能越心源。设修万行。皆从真法界之所成。或治习气。而用佛知见之所。断所谓无成之成。何妨妙行。不断之断。岂阂圆修。极恶违境。尚为助发知识。美德嘉善。宁非进趣道乎。
问何不直明本际。则本立而道生。若广述行门。恐生迂滞。答理为道本。行为道迹。因本垂迹。无本迹何所施。因迹显本。无迹本奚独立。故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也。是知先明其宗。方能进道。若一向逐末。实有所妨。经云。非不了真如而能成其行。犹如幻事等。似有而非真。且圆根顿受之人。则遮照而无滞。即遮而照。故双非即是双行。即照而遮。故双行即是双遣。不坏本而常末。万行纷然。不坏末而常本。一心恒寂。
问法句经云。若能心不起。精进无有涯。何故立事兴心。而乖无作道乎。答即心无心。事不妨理。作而无作。性不阂缘。故贤首国师云。缘起体寂。起恒不起。达体随缘。不起恒起。大集经云。佛言。精进有二种。一始发精进。二终成精进。菩萨以始发精进。习成一切善法。以终成精进。分别一切法不得自性。金光明经中。虽得佛果精进不休。故于众中起礼身骨。况余凡下端拱成耶。故十八不共法中。精进无减。大论云。菩萨知一切精进皆是虚妄而常成就不退。是名真实精进。
问一切法空。悉宗无相。何陈众善。起有相之心耶。答以诸法毕竟无所有故。则有万善施为。若诸法有决定性者。则一切不立。故般若经云。若诸法不空。即无道无果。法句经云。菩萨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金刚三昧经云。若说法有一。是相如毛轮如焰水。迷倒为诸虚妄故。若见于法无。是法同虚空。如盲无目倒。说法如龟毛。又经云。宁可谤有如须弥不可谤无如芥子。论云。诸法实相中。决定相不可得。故名无所得。非无有福德智慧增益善根。又云。邪见人破诸法令空。观空人知诸法真空不破不坏。譬如田舍人初不识盐。见贵人盐着种种肉菜中而食。问言。何以故尔。语言。此盐能令诸物味美故。此人便念。此盐能令诸物美。自味必多便空抄盐。满口食之。碱苦伤口。而问言。汝何以言盐能作美。贵人语言痴人。比当筹量多少和之令美。云何纯食盐。无智人闻空解脱门。不行诸功德但欲得空。是为邪见断诸善根。庐山远夫师释涅槃经。问云。若无所得云何作善。佛答明诸众生现有佛性当必。因果。如子在胎定生不久。理须修善。又问。我今不知所趣入处。云何作善。佛答。有如来藏可以趣入。宜修善业。弘明集云。或有恶取于空。以生断见。说之于口若同。用之于心则异。正法以空去其贪。邪说以空资其爱。大士体空而进德。小人说空而退善。良由反用正言。以生邪执矣。不观空以遣累。但取空而废善。又善恶诸法。等空无相。而善法助道。恶法生障。故知万法真性。同一如矣。无妨因缘法中有万殊矣。故经云。深信因果不谤大乘。三世因果。佛不诳欺。十力劝诫。闻当不疑。而谓善恶都空无损益乎。夫法眼明了无法不悉。舌相广长言无不实。其析有也则一毫为万。其等空也则万像皆一。防断常之生尤。兼空有而除疾。非圣者必凶。顺道者终吉。勿谓不信。有如皎日。故中论云。诸佛说空法。为治于有故。若复着于空。诸佛所不化。金刚三昧经云。若离无取有。破有取空。此伪妄空。而非真无令虽离有而不存空。如是乃得诸法真无。故肇论云。若以有为有。则以无为无。有既不有。则无无也。夫不存无以观法者。可谓见法实性矣。何得以空害有以有害空。乖一味之源成二见之垢乎。并是依语失义。遗智存情。虽言破有未达有源。强复执空罔穷空旨。今略辨之以消邪滞。夫有是不有之有非实有。空是不空之空非断空。若决定为有。非是幻有。而生隔阂。若虚豁为空。即同太虚。而无妙用。所以从缘而有。无性之空。无性之空。空不阂有。从缘之有。有不妨空。有因空立。成圆智而万行沸腾。空从有生。起妙慧而一真虚寂。岂同执但空而生断见。福海倾消。据实有而起常心。慢山高峙。是以诸佛说空。为空无明而成福业。破遍计而了圆成。愚人说空即生妄解。而谤佛意。增空见而灭善因。又断灭空。则无善无恶。无因无果。第一义空。有业有报不见作者。
问何不深入无生自然合道。有为多过岂益初心。答因世慈而入真慈。从生忍而具法忍。学分初后位岂滥陈。又生即无生。岂越性空之地。无为即为。宁逃实相之源。但取舍情亡。即真俗理见。故经云。菩萨不尽有为。不住无为。肇法师云。有为虽伪。舍之则大业不成。无为虽实。住之则慧心不朗。华严经云。解如来身非如虚空。一切功德无量妙法所圆满故。大集经云。舍离大慈而观无生。是为魔业。厌离有为功德。是为魔业。
问无漏性德本自具足。何假外修而亏内善。答自有修性二德内外二缘。若性德本具。如水中火。不成事用。须假修德。如遇因缘方能显现。是以因修显性以性成修。若本无性。修亦不成。修性无二和合方备。又内有本觉。常熏圣种。外仗善缘。助开觉智。有内阙外。菩提不圆。华严经云。法如是故内因本有。佛神力故外缘所加。是以若修万善则顺法性。以净夺染。性德方起。凡夫虽具。以造恶违性。本性不显。不成妙用。
问忘缘顿入。教有明文。今何所非。而逐因缘法乎。答顿教一门。亦是上根所受。忘缘净意。真为如实修行。今所该者。为着法之人而生偏见。一向毁事不了圆宗。但析妄情。岂除教道。秖如见佛一法自有五等教人。一小乘人。见佛身即是父母生身。从心外来有相好分剂意识所熏有所分别。不知唯识义故见从外来。二大乘初教。见佛但是现化非有相好。然其实体空无所有。故云。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即是如来。三大乘终教。见佛相好光明一一悉同真性。身即非身非身即身。理事无阂。四顿教。见佛无有始末之异。何有现应之差。亦无相好可立。一切分别非真理故。此离念之真名为见佛。五一乘圆教。见佛即此离念之真。非但不生彼相之理。而乃不阂万像繁兴。具足依正该摄理事。人法等圆明。一事遍于十方。一切世界。无不同时影现。犹如帝网。又缘起一门。若是顿教不说缘起。即是事相令真理不现。要由相尽乃是实性。若说缘起。如以翳眼而见空华。若是圆教法界。起必一多互摄。有力无力方得成立。一多无阂。摄入同时。名入大缘起。如上五门。皆是入路。尚不诃小恐废权门。何乃斥圆而妨实德。台教云。如大乘师不弘小教。则失佛方便。秖如古德。设有边辟之言。皆是为物遣执。今时但效其言罔知其旨。又全未入于顿门。但妄生讥谤。所失太过。故今愍之。故圆教华严经离世间品云。佛子。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心为本。心若清净。则能圆满一切善根。于佛菩提必得自在。欲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随意即成。若欲除断一切取缘。住一向道。我亦能得而我不断。为欲究竟佛菩提故。亦不即证无上菩提。何以故。为满本愿尽一切世界行菩萨行化众生故。是为如金刚大乘誓愿心。是以骤缘违性。积杂染而为凡。离缘求证。沈偏空而成小。缘性无阂即大菩提。不断尘劳门。能成无为种。不溺实际海。能随有作波。真俗镕融有无不滞。可谓履非道而达正道。即世法而具佛法矣。
问万善威仪。声闻劣行。迂滞化垒。跧伏草庵。岂称大心。何成圆顿。答三乘初学不愚于法。所以法华经云。若有比丘。实得阿罗汉。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又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皆是中途取证起住着心。是以诸佛所诃。劝令起行。且二乘之人皆登圣位。超九地之烦恼。断三界之业身。同坐解脱之床。已具神通之慧。岂比博地具缚凡夫惟向依通全无修证。故真觉大师云。二乘何咎而欲不修。教中或毁或赞。抑扬当时耳。凡夫不了预畏被诃。宁知见爱尚存。去小乘而甚远。虽复言其修道。惑使之所不除。非惟身口未端。亦乃心由邪曲。见生自意解背真诠。圣教之所不依。明师未曾承受。根缘非为宿习。见解未预生知。而能世智辩聪谈论。以之终日。时复牵于经语。曲会私心。纵邪说以诳愚人。拨因果而排罪福。顺情则熙怡生喜。逆意则[怡-台+於][怡-台+諸]怀嗔。三受之状固。然称位乃俦菩萨。初篇之非未免过人之衅又萦。大乘之所不修。而复讥于小学。恣一时之强口。谤说之患铿然。三途苦轮报之长劫。书云。古人当言而惧。发言而忧。又云。止沸莫若去薪。息过莫若无语。又如经说。凡夫有漏散心一称南无佛。乃至小低头。以此因缘尚成佛道。何况二乘无漏圣心。永断后有身。亲证人空慧。所习诸行而不登正位乎。
问有功之功。皆归败坏。无功之功。至功常存。何乃弃不迁之旨。而述有作之行乎。答肇论云。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经云。三灾弥纶而行业湛然。今信之矣。故知一毫之善虽是有为。若助菩提。直至成佛而不堕坏。任大劫火竞起。终不烧虚空。纵生死浪无边。实不沈真善。
问诸法无体。从缘幻生。众缘无依。还从法起。缘法无性。必竟俱虚。无主无人。无生无灭。如何广论无常之事相。复说虚妄之果报乎。答以真心不守自性。随缘成诸有。虽似有即空。乃体虚成事。犹如树影虽虚而有阴覆之义。还同昏梦不实。亦生忧喜之情。虽无作者之能为。不失因缘之果报。故净名经云。无我无造无受者。善恶之业亦不亡。又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不是断灭之无。何起龟毛兔角之心。作蛇足盐香之见。
问初心入道。言行相扶。万善资熏。不无其理。果地究竟。大事已终。境智虚闲。何须众行乎。答果德佛位毕竟无为。若无边行门八相成道。皆是佛后普贤行收。任运常然尽未来际。维摩经云。虽得佛道转于*轮入于涅槃。而不舍于菩萨之道。是菩萨行。华严经云。了知法界无有边际。一切诸法一相无相。是则说名究竟法界。不舍菩萨道。虽知法界无有边际。而知一切种种异相。起大悲心度诸众生。尽未来际无有疲厌。是则说名普贤菩萨。
问五度如盲。般若如导。今何偏赞众行。广明散善乎。答今所论众善者。秖为成就般若故。教中或诃有为。但是破其贪执。如若取舍不生一切无阂。若未明般若。以万行为助缘。法华经云。佛名闻十方。广饶益众生。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华严经云。譬如一切法。众缘故生起。见佛亦复然。必假众善业。若已明般若用众行为严饰。法华经云。其车高广众宝装校。乃至又多仆从。而侍卫之。故云。万善同归集。离般若外更无一法。如众川投沧海皆同一味。杂鸟近妙高。更无异色。或不谓般若但习有为。秖成生死之因。岂得涅槃之果。若布施无般若。惟得一世荣。后受余殃债。若持戒无般若。暂生上欲界。还堕泥犁中。若忍辱无般若。报得端正形。不证寂灭忍。若精进无般若。徒兴生灭功。不趣真常海。若禅定无般若。但行色界禅。不入金刚定。若万善无般若。空成有漏因。不契无为果。故知般若是险恶径中之导师。迷闇室中之明炬。生死海中之智楫。烦恼病中之良医。碎邪山之大风。破魔军之猛将。照幽途之赫日。惊昏识之迅雷。抉愚盲之金鎞沃渴爱之甘露。截痴网之慧刃。给贫乏之宝珠。若般若不明。万行虚设。祖师云。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可刹那忘照率尔相违。乃至成佛究竟位中定慧力庄严。以此度含识。故佛云。我于二夜中间。常说般若。
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何不直指其事。而广涉因缘。兴诸问答乎。答楞伽经云。佛告大慧。若不说一切法者。教法则坏。教法坏者。则无诸佛菩萨缘觉声闻。若无者谁说为谁。是故大慧。菩萨摩诃萨莫着言说。随宜方便广演诸法。故知总持无文字。文字显总持。离理无说。离说无理。以真性普遍故。不可说不异可说。以缘修无性故。可说不异不可说。若说四实性及诸法自相。皆不可说。若依四悉檀及诸法共相。皆是可说。是以诸佛常依二谛说法。但得圆旨说即无过。若一向无言。何由悟解。令寻言求理而知理圆。但为言偏故云言说不及不说无言。又性虽离言不可说。要以言说方会不可说也。若夫履践道源。绍隆佛种。先明般若以辨真心。般若乃万行之师。千圣之母。真心是群生之本。众法之源。若般若未通。真心由昧。应须归命一体三宝忏悔三世愆瑕。以尸罗而检过防渄。用禅定而除昏摄乱。亲近善友赞诵大乘。万善熏治多闻修习。助显真性直至菩提。障尽而妙定自明。慧发而真心豁净。既能自利复愍未闻。广作福因具行诸度。绍佛家业建大法幢。注一味之法雨。荡诸惑尘。然无作之智灯。照开迷暗。是以功德万行初后并兴。于佛教中法尔如是。故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不作逼恼众生物。但说利益世间事。法华经云。若人受持读诵是经。为他人说。若自书若教人书。复能起塔及造僧坊。供养赞叹声闻众僧。亦以百千万亿赞叹之法。赞叹菩萨功德。又为他人种种因缘。随义解说此法华经。复能清净持戒与柔和者。而共同止。忍辱无嗔志念坚固。常贵坐禅得诸深定。精进勇猛摄诸善法。利根智慧善答问难。乃至是人若坐若立若行处。此中便应起塔。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大凡善法略有四种。一自性善。无贪嗔痴等三善根。二相应善。善心起时心王心所一时俱起。三发起善。发身语业。表内心所思。四第一义善。体性清净。又略有二种。一理善。即第一义。二事善。即六度万行今时多据理善。若是理善。阐提亦具。何不成佛。是以须行事善庄严显理。积大福德方成妙身。如矿含金似山藏玉。若石蕴火犹地生泉。未遇因缘不成济用。虽然本具有亦同无。众生三因亦复如是。凡曰有心正因悉具。未得缘了法身不成。了因智慧庄严。正解观察。缘因福德庄严妙行资发。三因具足十号昭然。自利利他理穷于此。故法华经云。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一切众所尊。为说实相印。又薄德少福人。不堪受此法。夫善根易失恶业难除。涅槃经明。譬如画石其文常在。画水速灭势不久住。嗔如画石。诸善根本如彼画水。是故此心难得调伏。故知善事易忘人身难得。不可因循刹那异世。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云。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海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没海底。求之尚可得。又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身。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其心。不贪着放逸。是以暂得人身。于十二时中不可顷克忘善刹那长恶。此便难逢。岂容空过。又无常迅速念念迁移。石火风灯逝波残照。露华电影不足为喻。法句经云。佛告梵志。世有四事。不可得久。一者有常必无常。二者富贵必贫贱。三者合会必别离。四者强健必当死。又经云。非空非海中。非入山石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死。如上所明。万德众善菩提资粮。惟除二法能成障阂。一者不信。二者嗔恚。不信障未行善欲行善。嗔恚灭已行善现行善。以不信故如同败种永断善根。堕坏正宗增长邪见。以嗔恚故焚烧功德遮障菩提。开恶趣门闭人天路。又不嗔从慈而起。大信因智而成。智刃才挥疑根顿断。慈云既润嗔火潜消。是以因智度苦海之津。因信入菩提之户。因慈住大觉之室。因忍披如来之衣。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信能增长智功德。信能必到如来地。信令诸根净明利。信力坚固无能坏。信能永灭烦恼本。信能专向佛功德。信为功德不坏种。信能生长菩提树。信能增益最胜智。信能示现一切佛。大庄严法门经云。嗔恨者能灭百劫所作善业。华严经云。菩萨起一嗔心。能生百万障门。又经云。劫功德贼无过嗔恚。又意地起嗔。大道冤贼。
问凡修万善。皆助菩提。云何有稽滞不成。复云何速得圆满。答因放逸懈怠故无成。因勇猛精进故速办。譬喻经云。有一比丘饱食入室。闭房静眠爱身快乐。却后七日其命将终。佛愍伤之告比丘言。汝维卫佛时。曾得出家。不念经戒饱食却眠。命终魂神生蜈蚣虫中。积五万岁寿尽。复为螺蚌之虫树中蠹虫。各五万岁。此四品虫。生在冥中贪身爱命。乐处幽隐为家。不喜光明。一眠之时百岁乃觉。缠绵罪网不求出要。今世罪毕得为沙门。如何睡眠不知厌足。比丘闻已惭怖自责。五盖即除成阿罗汉。大宝积经云。佛言。譬如彩帛系在头上。火来烧彩帛。无暇救火。何以故。究实理急。此上一一亲明教行。岂敢造次辄有浪陈。愿遵恳苦之言。不违究竟之说。
问慈悲万善深如佛业。祖教或毁或赞。所以生疑。上虽广明。犹怀余惑。未审佛旨究竟所归。更希指南永祛积滞。答祖立言诠。佛垂教迹。但破遍计所执。不坏缘起法门。遍计性者。情有理无。如绳上生蛇杌中见鬼。无而横计。脱体全空。依他性者。即是因缘。若随净缘。即得成圣。若随染缘。即乃为凡。是以从缘无性故号圆成。法华经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是故说一乘论云。若见因缘法。则名为见佛。故知无有一尘不合理事。未有一法非是佛乘。皆是不了万法之初源。一尘之自性。遂生情执。滞相迷名妄分自他。强生离合。致令理事水火竞生。各据二边不成一味。自翳眼见明珠有类。以执心观万善生瑕。淫怒痴性邪见非道。尚为解脱之门。尊崇三宝利他众善。岂成障阂之事。是以达之则瓦砾为金。取之则妙药成毒。故经云。虚妄是实语。除邪执故。实语成虚妄。生语见故。但除去取之情。尽履玄通之道。见网既裂。惟一真心。尘翳若消。无非佛国。故大般若经云。佛言。我以诸法无所执故。即名般若波罗蜜多。我等住此无所执故。便能获得真金色身常光一寻。若欲无过。但理事融通。行愿相从。悲智兼济。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