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镜录卷第四十二
宗镜录卷第四十二
夫大乘圆顿。识智俱亡。云何却述缘生。反论因果。
答。经云。深信大乘。不谤因果。又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夫唯识之旨。不出因果。正因相者。由识变故。诸法得生。以识为因。正果相者。由种识故。生诸分别法体之果。及异熟等分位之果。所以上至诸佛。下及众生。皆因果所收。何得拨无。堕诸邪网。只为一切外道。不达缘生。唯执自然。拨无因果。二乘眇目。但证偏空。灭智灰身。远离因果。世间业系。无闻。凡夫。五欲火烧。执着因果。尽成狂解。不体圆常。皆背法界缘起之门。悉昧般若无生之旨。今所论因果者。唯以实相为因。还用实相为果。但了平等一心故。终不作前后同时之见。若能如是信入一心。皆成圆因妙果。如贤劫定意经云。指长吉祥。见者悦然。无不吉利。此者皆是一心之报。又云。其演光明。无所不照。多所安隐。是一心报。又云。威光巍巍。无见顶相。是一心报。华手经偈云。汝等观是心。念念常生灭。如幻无所有。而能得大报。又偈云。是心不在缘。亦不离众缘。非有亦非无。而能起大果。显扬论颂云。由彼心果故。生已自然灭。后变异可得。念念灭应知。论曰。彼一切行。是心果故。其性才生。离灭。因缘。自然灭坏。又复后时变异可得。当知诸。行皆刹那灭。云何应知诸行是心果耶。颂曰。心熏习增上。定转变自在。影像生道理。及三种圣教。论曰。由道理及圣教。证知诸行是心果性。道理者。谓善不善法。熏习于心。由习气增上力故。故行得生。又脱定障心清净者。一切诸行。随心转变。由彼意解自在力故。种种转变。又由定心自在力故。随其所欲。定心境界。影像而生。是名道理。圣教者。谓三种圣言。如经中偈云。心将引世间。心力所防护。随心生起已。自在皆随转。又说。是故苾刍。应善专精。如正道理。观察于心。乃至广说。又说。苾刍当知。言城主者。即是一切有取识蕴。是名圣教。是知福随心至。患逐心生。如响应声。似影随质。如阿那律。供辟支佛之一食。甘露而常盈空器。金人而用尽还生。阿那律者。此翻无贫。贤愚经云。弗沙佛末世时饥馑。有辟支佛利吒行乞。空钵无获。有一贫人。见而悲悼。白言。胜士。能受稗不。即以所啖奉之。食已。作十八变。后更采稗。有兔跳抱其背。变为死人。无伴得脱。待暗还家。委地即成金人。拔指随生。用脚还出。恶人恶王欲来夺之。但见死尸。而其金宝。九十劫果报充足。故号无贫。其生已后。家业丰溢。日夜增益。父母欲试之。盖空器皿往送。发看。百味具足。而其门下。日日常有一万二千人。六千取债。六千还直。出家已后。随所至处。人见欢喜。欲有所须。如己家无异。又如金色王。施辟支佛一饭。后满阎浮提。于七日内。唯雨七宝。一切人民。贫穷永断。当知此七宝。不从。余处来。皆从彼王供养心中出。因起自心中。果不生异处。如阿那律金人。自作自受。所以福者。见为金宝。恶人观是死尸。故知转变从心。前尘无定。又如未开空器。甘露本无。随福所生。百味具足。善恶之境。皆是自心。故唯识论云。境随业识转。是故说唯心。则无有一法不归宗镜。已上是世间因果。次论诸佛因果者。如华严论云。显佛果有三种不同。一亡言绝行。独明法身无作果。二从行积修。行满功成多劫始成果。三创发心时。十住初位体用随缘所成果。初。亡言绝行。所明法身无作果者。即涅槃无行等经。是隐身不现。万事休息。又云。罗刹为雪山童子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是无作果。不具行故。二从行积修。行满多劫方明果者。即权教之中。说。从行修成。三僧祇劫行满所成佛果是也。此以不了无明十二有支。本是法身智慧。压而以空观。折伏现行烦恼。忻别净门。三从凡十信初心。创证随缘运用所成果者。即华严经是也。十信终心。即以方便三昧。达无明十二有支。成理智大悲。即具文殊普贤。体用法界法门。又如化佛所施因果教行。定经三僧祇中。所有功德。总是修生。百劫修相好业。燃灯得光明。不杀得长寿。布施得资财。忍辱得端正。一一因果属对。相似具足。仍对治种种法门。始得见性成佛。如华严经。即不然。一念顿证法界法门。身心性相。本唯法体。施为运用。动寂皆平。任无作智。即是佛也。为一切佛法。应如是无长无短。始终毕竟法皆如是。于一真法界。任法施为。悉皆具足恒沙德用。即因即果。以此普门法界。理智诸障自无。无别对治。别修别断。不见变化。变与不变。无异性相故。普观一切。无非法门。无非解脱。但为自心强生系着。为多事故。沉潜苦流故。劳圣说。种种差别。于所说处。复生系着。以此义故。圣说不同。或渐或圆。应诸根器。如此经教顿示。圆乘人所应堪受。设不堪受者。当须乐修。究竟流归。毕居此海。是故余教。先因后果。不同此教。因果同时。为法性智海中。因果不可得故。为不可得中。因果同时无有障碍也。可得因果。即有前后。有所得者。皆是无常。非究竟说也。若先因后果者。因亦不成。故果亦坏也。缘生之法。不相续故。即断灭故。自他不成故。如数一钱。不数后钱。无后二者。一亦不成。为刹那不相续。刹那因果坏。多劫不相续。多劫因果坏。待数后钱时。前一始成。因果亦尔。要待一时。中无间者。因果始成。若尔者。如数两钱同数。无前无后。谁为一二。如竖二指。谁为因果。如二指等。随心数处为因。后数为果。若是有前有后。即有中间者。还有刹那间断。有间断者。不成因果。若同时者。如竖二指。无先无后。谁为因果。亦皆不成。如此华严经因果同时者。俱无如是前后因果。及同时情量系着。妄想有无。俱不俱。常无常等。系着因果。但了法体非所施设。非因果系。名为因果。非情所立。同时前后之妄想也。如是者。何异楞伽渐教之说。此则不然。乃至楞伽中。唯论破相。但救显理。无系着。故不论缘起。如缘起法界者。法界不成不破。但知了法如是故。是故楞伽经云。先示相似物。后当与真实。又云。得相者是识。不得相者智。如此经中。无有假法。诸法总真。纯真无假。更无相似。存真存假。经云。众生界即佛界也。如文殊。以理会行。普贤以行会理。二人体用相彻。以成一真法界。前后相收。品品之中。互相该括。前后相彻。文义更收。一法门中。具多法也。是故经偈云。于多法中为一法。于一法中为众多。然此心是法界之都。无法不摄。非但凡圣因果。乃至逆顺善恶同归。若一一悟是自心。则事事无非正理。如经云。提婆达多。不可思议。所修行业。皆同如来。六群比丘。实非弊恶。所行之法。皆同佛行。有修善者。地狱受果。恶行之人。天上受报。如不达斯文。则逆顺分岐。焉能美恶同化。然初章之内。已述正宗。若上上机人。则一闻千悟。斯皆宿习见解生知。若是中下之根。须凭开导。因他助发。方悟圆成。为此因缘。微细纂集。所以云。若有一微尘处未了。此犹有无明在。以不了处为障翳故。何况自身根门之内。日用之中。有无量应急法门。全未明一。如生盲人。每日吃一百味饭。虽然得吃。品馔何分。若言无分。又每日得吃。若言有分。设问总不知。若欲为未了之人。凭何剖析。只成自诳。反堕无知。自眼未开。焉治他目。是以善财首见文殊。已。明根本智。入圣智流中。然后遍参道友。为求差别智道。习菩萨行门。遇无厌足国王。如幻法门。见胜热婆罗门。无尽轮解脱。尚乃迷宗失旨。对境茫然。故知佛法玄微。非浅智所及。何乃将蚊子足。拟穷沧溟之底。用蜘蛛丝。欲悬妙高之中。益抱惭颜。须申忏悔。是以般若海阔。入之者方悟无边。法性山高。升之者乃知弥峻。伏自大雄应世。诸圣发扬。至像法初。则有马鸣龙树等五百论师。大弘至教。及像法中。复有护法陈那等十大菩萨。广解深经。辩空有之宗。立唯识之理。悉是贤劫千佛。十刹能仁。同酬本愿之怀。共助无缘之化。何乃持萤光而干日驭。捧布鼓而近雷门。不揆寡闻。退惭劣解。牛迹岂将大海齐量。腐草焉与灵椿等荣。今此持论。为成法器。深心好乐大乘之者。如大宝积经云。佛言。若有求大利益。善男子善女人。信我教者。后滓浊世。极覆藏时。善人难得。时闻如是等甚深法已。应为如理者说。不为不如理者。为信者说。非不信者。我今亦为如理者说。非不如理者。为信者说。非不信者。又识者爱者。贵若珠珍。不识不爱。贱同泥土。仰惟参玄之士。愿禀佛言。深嘱。慕道之贤。同遵祖意。
问。依上标宗。甚谐正脉。何用更引言诠。广开诸道。
答。马鸣祖师虽标唯心一法。开出真如生灭二门。达磨直指一心。建立随缘无碍四行。详夫宗本无异。因人得名。故云祖师顿悟直入名禅宗。诸佛果德根本名佛性。菩萨万行原穴名心地。众生轮回起处名识藏。万法所依名法性。能生般若名智海。不可定一执多。生诸情见。是以金光明经云。法性甚深无量。无量者。非别有一法名为无量。毗卢遮那遍一切处。一切诸法。皆是佛法。甚深者。亦非别有一法名为甚深。即事而真。无非实相。可谓一中之多。当存而正泯。多中之一。在卷而亦舒。如华严经云。菩萨摩诃萨。知三界唯心。三世唯心。而了知其心无量无边。是为无等住。又先德云。言虽不能言。然非言无以传。是以圣人终日言而未尝言也。以终日言故。不绝沤和之心。而未尝言故。靡失般若之性。以沤和故。不违大化之门。以般若故。不见言象之迹。又经云。诸佛常依二谛说法。若不得世谛。不得第一义。以了俗无性。即是真门。何乃逐物随情。横生异见。局方隅之远近。定器量之浅深。如尺蠖寻条。安前足而进后足。似痴猴得树。放高枝而捉低枝。若能除器观空。自亡方圆长短。知心是境。岂有高下是非。且如世谛门中。有八万四千尘劳烦恼。于诸凡夫妄想中。唯生死一法最大。以有生死心境并生。若无生死。人法俱寂。故知了存今日。不可因循。夫业系四生。身居九有。得人身者。如爪上之尘。失人身者。犹大地之土。处三涂地。而永埋尘劫。居四空天。而恒没禅支。设暂生人中。千般障难。或机钝而难省。或根利而信邪。或身器不完。或遮障俱重。皆不可化。无由证真。如大智度论云。当知人身难得。佛世难值。好时易过。一堕诸难。永不可治。若堕地狱。烧炙屠割。何可教化。若堕畜生。共相残害。亦不可化。若堕饿鬼。饥渴热恼。亦不可化。若生长寿天。千万佛过。着禅定味。故皆不觉知。如安息国。诸边地生者。皆是人身愚。不可教化。虽生中国。或六情不具。或四支不完。或盲聋喑哑。或不识义理。或时六情具足。诸根通利。而深着邪见。言无罪福。不可教化。故为说好时易过。堕诸难中。设无诸难。烦恼业深。仍为八苦火烧。五浊所乱。夫言苦者无量。或三苦。五苦。八苦。乃至瑜伽一百一十苦。及八万四千尘劳之苦。皆不出流转之苦。及行苦等。而凡夫甘处。曾不觉知。如俱舍论颂云。如以一睫毛。置掌人不觉。若置眼睛上。为苦极不安。凡夫如手掌。不觉行苦缘。智者如眼睛。睫极生厌怖。故知生老病死之苦。谁能免乎。四山常来切人。如先德云。故贤与不肖。豪强羸弱。同为四迁。一无脱者。梵王帝释。贫穷下贱。尧舜桀纣。三皇四凶。并归灰壤皆为苦依。夫八苦者。生苦。则众苦积聚之因。六趣受身之本。如食粪中之果。犹餐毒树之根。取甘露而堕坑。买上食而致死。功德黑闇。二女相随。有智主人。二俱不受。对法论云。生苦者。众苦所依故。众苦逼迫故。九月十月处胎藏间。如在粪秽坑中。长受寒热等种种众苦。生熟藏间。如两山迫逼。趣产门时。其苦难堪。乍出风飘。如刀割锥刺。不觉失声。废忘已前所有事业。名为生苦。老苦者。时分变异故苦。身分沉重。诸根熟昧。皮肤缓皱。行步伛曲。寝膳不安。起坐呻吟。喘息气逆。所为缦缓。为人所轻。世情弥笃。世事皆息。名为老苦。又老者。忘若婴儿。狂犹鬼着。以危脆衰熟之质。当易破烂坏之时。落日西垂。萎华欲谢。如甘蔗之滓。无三种出家禅诵之味。劫勇力而全因老贼。擒壮色而将付死王。犹莲遭雹而摧残。似车折轴而无用。若枯河乏水。不利于人。如残炷无油。势宁得久。病苦者。四大变易乖违故苦。百节酸疼。四支苦楚。能坏一切安隐乐事。由此经言。如人壮美。王妃窃爱。遣信私通。王便捉获。挑其眼目。截其耳鼻。刖其手足。形容顿改。为人恶贱。病苦所逼。以是难堪。为人所恶。亦复如是。为苦恼愁忧之本。作死亡怖畏之由。如雹坏苗。似怨所逼。劫夺正命。摧灭壮容。减福力而退大菩提。增放逸而失真善本。此名病苦。死苦者。寿命变坏故苦。风刀解支节。无处不苦痛。张口叹息。手足纷乱。翻睛沮沫。扪摸虚空。汗液交流。便洟零落。昔虽假以沐浴。必归不净。昔虽假以涂熏。必归臭秽。昔时王位。财宝荣盛。亲族妇妾万亿。于时顿舍。独往后世。无一相随。卧置床枕。横尸偃仰。父母妻子槌胸哽咽。众人号慕披发拍头。虽生恋仰之悲。终致永分之痛。或埋殡坟陵。肉消骨腐。或有露尸以施身肉。禽兽蝼蚁。交横樝掣。或以火焚。臭烟蓬[土*孛]。四面充塞。人所伤嗟。悲恸绝声咸归故里。唯余灰粪。独从风土。平生意气。触处陵云。一旦长辞。困沾霜月。是知禄命尽处。临死之时。如劫风吹散。犹瀑布漂流。往无所遮。到不能脱。向深远处。怖境常惊。于幽闇中。孤魂独逝。怨臣恒遂曾不觉知。死王所追。无能免者。大涅槃经云。夫死者。于崄难处。无有资粮。去处悬远。而无伴侣。昼夜常行。不知边际。深邃幽闇。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虽无痛处。不可疗治。往无遮止。到不得脱。无所破坏。见者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敷在身边。不可觉知。释云。于崄难处者。二十五有恐畏之世。无有资粮者。无善法以自资。去处悬远者。生死无穷也。而无伴侣者。魂灵自逝也。昼夜常行不知边际者。随业漂流。循环无际。深邃幽闇无有灯明者。死是后相。一入死分。昏沉难出生死长夜。故名深邃。死已。多入三涂大黑闇处。故云无有灯明。入无门户而有处所者。死入身内。不因门户。即身辩死。名有处所。虽无痛处者。临欲死时。虽有五根。无有知觉也。不可疗治者。报终必死。世医拱手也。往无遮止到不得脱者。业尽报终。时至必迁。自业所追。无人系缚。无所破坏见者愁毒者。报色虽灭。肤体不毁。而见悲酸莫不愁毒。非是恶色而令人怖者。无恐人相貌。而见者惶惧。敷在身边不可觉知者。此明人死。在身最后边。然不能知死之时节也。又诸识昏昧。六腑空虚。余息淹淹。心魂愀愀。无常经偈云。命根气欲尽。支节悉分离。众苦与死俱。此时徒叹恨。两目俱翻上。死刀随业下。意想并慞惶。无能相救济。所以先德云。人命无常。一息不追。千载长往。幽途绵邈。无有资粮。苦海攸深。船筏安寄。圣贤诃弃。无所恃怙。年事稍去。风刀不赊。岂可晏然。坐待酸痛。譬如野干失耳尾牙。诈眠望脱。忽闻断头。心大惊怖。遭生老病。尚不为急。死事不赊。那得不怖。怖心起时。如履汤火。六尘五欲。不暇贪染。如阿输柯王弟。大帝王。闻栴陀罗。朝朝振铃。一日已尽。六日当死。虽有五欲。无一念受。行者怖畏。苦到忏悔。不惜身命。如野干决绝。无所思念。如彼怖王。是知万祸之因。众苦之本。皆从一念结构而生。应须密护根门。常防意地。无令妄起。暂逐前尘。如佛垂般涅槃。略说教诫经云。此五根者。心为其主。是故汝等。当好制心。心之可畏。甚于毒蛇。恶兽怨贼。大火越逸。未足喻也。动转轻躁。但观于蜜。不见深坑。譬如狂象无钩。猿猴得树。腾跃踔踯。难可禁制。当急挫之。勿令放逸。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是故比丘。当勤精进。折伏汝心。故知生死。难出。应须兢慎。且如二乘圣人。及自在菩萨。俱出三界之外。尚有变易之身。四种生死。何况三界之内。现行烦恼。业系凡夫分段死乎。四种生死者。则是一切阿罗汉。辟支佛。大地菩萨。由四种障。不得如来四德。一方便生死。二因缘生死。三有有生死。四无有生死。无上依经云。佛告阿难。于三界中。有四种难。一者。烦恼难。二者。业难。三者。生报难。四者。过失难。无明住地所起方便生死。如三界内烦恼难。无明住地所起因缘生死。如三界内业难。无明住地所起有有生死。如三界内生报难。无明住地所起无有生死。如三界内过失难。应如是知。阿难。四种生死未除灭故。三种意生身。无有常乐我净波罗蜜果。唯佛法身。是常是乐是我是净波罗蜜。汝等应知。爱别离苦者。大涅槃经云。因爱生忧。因爱生怖。若离于爱。何忧何怖。法华经云。诸苦所因。贪欲为本。净名经云。从痴有爱。则我病生。怨憎会苦者。大涅槃经云。观于五道一切受生。悉是怨憎。合会大苦。若未了无生。于所生之处。无非是怨。无非是苦。何者。为境所缚。不得自在故。求不得苦者。有其二种。一者。所希望处求不能得。二者。多役功力不得果报。五阴盛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是故名为五阴盛苦。以执阴是有。为阴所笼。便成阴魔。众苦所集。五浊者。一劫浊。四浊增剧聚在此时。嗔恚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饿起。愚痴增剧疾疫起。三灾起故。烦恼倍隆。诸见转炽。粗弊色心。恶名秽称。摧年减寿。众浊交凑。如水奔昏。风波鼓怒。鱼龙搅扰。无一聊赖。时使之然。如劫初光音天堕地。地使有欲。如忉利天入粗涩园。园生斗心。是名劫浊相。烦恼浊者。贪海纳流。未曾饱足。嗔虺吸毒。烧诸世间。痴闇顽嚚。过于漆墨。慢高下视陵忽无度。疑网无信。不可告实。是为烦恼浊相。见浊者。无人谓有人。有道谓无道。十六知见。六十三见等。犹如罗网。又似稠林。缠缚屈曲。不能得出。是见浊相。众生浊者。揽于色心。立一宰主。譬如黐胶。无物不着。流浪六道。处处受生。如贫如痤。名长名富。是为众生浊相。命浊者。朝生暮殒。昼出夕没。波转烟回。眴息不住。是命浊相。居此浊乱之时。遮障增剧。境飘识焰烧尽善根。业动心风。吹残白法。着嗔魑魅之鬼趣。堕痴罗刹之网中。为贪爱王之拘留。被魔怨主之驱役。孰能顿省效此圆修。既得在中华。又难逢佛世。今须庆幸。得遇遗文。况收宗镜之中。前后无非真实。言言可以悟道。字字唯是标宗。直须晓夜忘疲。兢兢研究。忽从闻省。悟我真心。顿为得道之人。永绍菩提之种。若未见道。念念缘差。一失人身。万劫不复。所以古教云。一息有四百生灭。性命在呼吸之间。若未得道之人。只有轮回生死。命若悬丝。若得朝闻。夕死可矣。故提谓经云。如有一人在须弥山上。以纤缕下之。一人在下。持针迎之。中有旋岚猛风吹缕。难入针孔。人身难得。甚过于是。又菩萨处胎经偈云。盲龟浮木孔。时时犹可值。人一失命根。亿劫复难是。海水深广大。三百三十六。一针投海底。求之尚可得。又偈云。吾从无数劫。往来生死道。舍身复受身。不离胞胎法。计我所经历。记一不记余。纯作白狗形。积骨亿须弥。以利针地种。无不值我体。何况杂色狗。其数不可量。吾故摄其心。不贪着放逸。伏自祖教西至。贤圣交驰。皆为明心。决择生死。生死所起。不出根尘。因不觉而妄念忽生。迷法界而幻境潜现。从此执人执法。立自立他。随对待而逆顺牵情。逐分别而爱憎关念。遂乃伶俜五趣。匍匐四生。今欲反究妄原。须明起处。故首楞严经云。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故知心为群妄之原。目是诸见之本。是以生死之始。起惑之初。因迷自心而作外尘。为执妄识而为内我。由我而强为主宰。从想而建立自他。抱幻凭虚。遂成颠倒。颠倒之法。略说有三。一心颠倒。二见颠倒。三想颠倒。心如停贼主人。见是贼身。想如贼脚。根尘是贼媒。内外构连。劫尽家宝。是以见劫眼根。善声劫耳根。善香劫鼻根。善味劫舌根。善触劫身根。善法劫意根。善法财倾竭。智藏空虚。如怨诈亲。谁有知者。如或识贼。贼无能为。若了境识心。终不更为外尘所侵。内结能缚。且如心王八法。乃至六种无为。撮要一百法门。并是众生日用。无一时而不具。无一念而不生。以此校量。故非闲事。若不能深济生死。危苦急难。则往圣古贤。虚烦制作。为有深益。方可施为。圣不诳凡。真焉惑伪。今所录者。略证此宗。寻万丈而未得毫厘。指百分而才言一二。请不厌繁。息志。子细披寻。览之如登宝山。信之似游海藏。又此虽假文言。一一示其真实。不可随语生着。昧我正宗。如经云。刀轮害阎浮人头。其失犹少。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也。大智度论云。执有与无诤。乃至非有非无与有无诤。如牛皮龙绳。俱不免患。中观论云。诸佛说空法。本为化于有。若有着于空。诸佛所不化。若定言诸法非有非无者。是名愚痴论。若失四悉檀意。自行化他。皆名著法。若得四悉檀意。自他俱无著也。又论云。佛法中不著有。不着无。有无亦不着。非有非无。非非有非非无亦不着。不着亦不着。如是则不容难。譬如以刀斫空。终无所伤。为众生故。随缘说法。自无所著。故般若灯论序云。观明中道。而存中失观。空显第一。而得一乖空。然则司南之车。本示迷者。照胆之镜。为鉴邪人。无邪则镜无所施。不迷则车不为用。斯论破申。其由此矣。若如斯者。宁容执教随言语之所转乎。是以若未遇宗镜大录。祖佛微细正意。内得见性。但外学多闻者。则身虽出家。心不入道。故大涅槃经云。佛言。汝诸比丘。身虽得服袈裟染衣。其心犹未得染大乘清净之法。汝诸比丘。虽行乞食经历多处。初未曾乞大乘法食。故云。虽有胜意之通。善星之辩。若不知实相之理者。不免没魂于裂地之患。如首楞严经云。如第四禅。无闻比丘。妄言证圣。天报已毕。衰相现前。谤阿罗汉。身遭后有。堕阿鼻狱。又云。善星妄说一切法空。生身陷入阿鼻地狱。故知若未入宗镜。先悟。实相真心。假饶大辩神通。长劫禅诵。终不免斯咎。若达此旨。凡所施为。举足下足。自然不离一心涅槃之道。如月上女经云。舍利弗告月上女言。汝于今者。欲何所去。月上女报言。汝问今欲向何所去者。我今亦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耳。舍利弗报月上女言。我今欲入毗耶离城。汝于今者乃从彼出。云何报言。我今乃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尔时月上女复报舍利弗言。然舍利弗。举足下足。凡依何处。舍利弗言。我举足下足并依虚空。女报言。我亦如是。举足下足悉依虚空。而虚空界不作分别。是故我言亦如舍利弗去。作如是去耳。女言。舍利弗。此事且然。今舍利弗行何行。舍利弗言。我向涅槃如是行也。月上女言。舍利弗。一切诸法岂不向涅槃行也。我今者亦向行也。舍利弗问月上。若一切法向涅槃者。汝今云何不灭度。月上女言。舍利弗。若向涅槃。即不灭度。何以故。其涅槃行。不生不灭。不可得见。体无分别。无可灭度者。释曰。其涅槃行不生不灭者。即自心无生之义。纵千途出没。靡离涅槃之门。任万法纵横。岂越无生之道。故法华经偈云。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常在于其中。经行及坐卧。如上所述。似如逆耳。本之正意。皆是击发之心。犹石中之火。若无人扣击。千年万年。只成顽石。终不成火用。如孔子家语云。孔子曰。良药苦口。而利于病。忠言逆耳。而利于行。汤武以谔谔而昌。桀纣以唯唯而亡。君无诤臣。父无诤子。兄无诤弟。士无诤友。无其过者。未之有也。故曰。君失之。臣得之。父失之。子得之。兄失之。弟得之。己失之。友得之。是以国无危亡之兆。家无悖乱之恶。父子兄弟无失。而交友无绝也。今宗镜内。虽广引苦切之言。皆为后学成器。普令悛恶从善。慕道进修。使法国土无背道之臣。令大乘家。绝邪见之子。是以菩萨虽能自利。又乃讥他。常为众生不请之友。故胜鬘经云。以摄受折伏故令佛法久住。是以沩山有警策之文。无非苦口。净名垂诃责之力。尽破执心。若佛法中有诤友。则学般若道侣。保无过失。故书云。道吾恶者。是吾师。道吾好者。是吾贼。又云。三人同行。必有我师焉。况佛法内学。出世良因。宁不依师匠乎。今若于初机助道门中。此宗镜文。深资观力。言下现证。修慧顿成。如云为道日损。为学日益。损者损于情欲。益者益于知见。不同外道邪师。及学大乘语者。口虽说空。不损烦恼。此非善达正法。皆是恶取邪空。唯法器圆机。方能信受。堪嗟邪见垢重之人。闻亦不信。如悫疏云。历千佛而不惊。炷万灯而莫曙。释云。十方无量世界众生。佛。向身中出家成道说法度生。众生皆不觉知。都由无明。迷本觉性。不知如来藏中出现。如来藏。即众生第八识。故云历千佛而不惊。以不知即心是佛故。又如一室中有一醉客。有百千盏灯。照而不醒。喻闻法不识其理。不能染神。都无省悟。故云。炷万灯而莫曙。曙者。明也。何者为灯。即方便智为灯。照见心境界。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