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深密经
【解深密经 (Sandhi-nirmocana-vyūha-sūtra)】印度瑜伽行派和中国法相宗的基本经典之一。唐玄奘译。5卷。相传此经有梵文广本十万颂,汉译为其略本,一千五百颂。异译本有3种:①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1卷;②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5卷;③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1卷。...[详情]
解深密经语体释 无自性相品第五
卯二约意解差别隐空说有
辰一总标
“复次,胜义生!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毘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善男子!如来但依如是三种无自性性,由深密意,于所宣说不了义经,以隐密相说诸法要,谓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
依法无性说唯一乘,是第二时教的思想;约根性差别说有三乘,是第三时教的思想。然佛为什么要说第三时教,正是这里所要说明的。
善说善制法毗奈耶,测师读作:善说,善制法,毗奈耶。如此读断,是不通的。法,梵文叫达摩,毗奈耶,中文叫调伏或灭。法、毗奈耶的大义有二:一、人生的一切行为活动,如法合理、顺乎道德律的,叫法。经说的“八正道”,或“法尚应舍,何况非法”等,都是指此。不正当的行为,止息下来不作,这是毗奈耶的作用。可说:法是重在善的行为实践方面;灭是重在恶的行为不作方面。二、体悟诸法缘起的真实性,通达普遍一切的真实相,是法。纠正错误的见解,指导合法的行为,是毗奈耶。有说:法是重在理论方面,灭是重在实践方面,其实是各具上述两义的。佛所说法,不特文义巧妙,能持胜德,且很合乎道理,所以是善说法。佛所制戒,不特不是随便的制立条文,令人难守,而实是人类所当学习的所在,所以说是善制。意乐,是做事的内心动机,含有胜解欲的意义。佛说法的动机,是受利生的悲智所激发,所以是最极清净的意乐。最极清净是对未极清净及不清净说的。凡夫的意乐,含有错误的染污性,所以非清净;三乘圣者的意乐,清净而不究竟,所以非极清净。有说:具寻思说法,是染污意乐,不具寻思说法,是清净意乐。佛是无寻思说法中的胜者,所以是最极清净的意乐。佛陀说法,瑜伽论中说要与四种相应,方名善教法:一、这法能令有情趣于寂静,证得有余依涅槃;二、这法能令有情入般涅槃,证得无余依涅槃;三、这法能令有情趣向菩提,证得三乘圣者的三种菩提;四、这法是现量所显,分别诸法最极究竟。唯此所说善教法,是指般若无性教言。根性不同的有情,由昔熏习的不同,于是听了无性的般若教法,各各生起差别不同的意解。经说“佛以一音演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就是此义。不特意解上有差别,信不信善教法是佛所说,也大有人在。约信不信说,可知有情类中,有是辗转传闻的,如皆直接亲从闻佛,决不至于有不信仰的。所以大科判这段文,为传闻钝根再说显了教。
善男子!佛又叫声胜义生说:你当知道我在般若会上说诸法无性,是但依于相、生、胜义的三种无自性性,由甚深的秘密意趣,宣说不了义的般若经,而这不了义经,是以隐密相说的诸法法要,所以我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三无性说不了义教,实已是本经的见解,般若是综合说一切法无自性的。佛的意趣,是深密的意趣,说的方式,是隐密的方式,钝根有情,当然就不能领会这善教法了!约众生不能领会,说是不了义经,并不是所说的善教法真是不了义。有说:二时教重在说诸法无性,三时教重在说诸法有性;其实,二、三时教的本质和意趣,是相同的,只是说明的方式不同而已。──三时教大谈三性三无性,二时教则总括的说诸无性,是为二者的差别。
辰二别释
巳一能信能解人
午一辨根机
“于是经中,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已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
听佛说法而生差别意解的有情,约有三类:一、能信能解人,二、能信不解人,三、不信不解人。三类人中,先辨明他是怎样的根机,次说明他能不能信解及功德过失。
能信能解的有情,就是五事具足的人,亦正般若会上的当机。佛说法的殊胜法会中,都有正听的正机,旁听的旁机两类。须菩提在般若会上曾问佛说:闻法众生须具怎样资格,方能信解甚深般若?佛说:要宿积三多,多见佛,多闻法,多积善根的众生,才够资格。所以利根众生,从初发心,就能听闻般若;钝根众生,必须久闻佛法,方能信解不疑。五事具足的有情,就是久行佛法的,所以是能信能解人。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如实解了,于如是法,深生信解,于如是义,以无倒慧,如实通达。于此通达善修习故,速疾能证最极究竟;亦于我所深生净信,知是如来应正等觉,于一切法现正等觉。
彼五事具足的有情,听了甚深般若的善教法后,对于佛的甚深密意言说,当下就能如实的理解了知,所以对于甚深的教法,也就生起极深刻的信解──此是侧重于信,带有闻慧作用,因有闻慧,才能决定信受。对于三无性的意义,也能以无倒的智慧,如实的通达认识──无倒慧通达其义,在最初悟解诸法实相的见道位时,于三无性义通达后,又入修道位中,善加修习,重行观察,在观察的修道位中,辗转不断的修习,所以就速疾能够证得最极究竟的无上佛果,入于究竟位了。闻者到达这个程度,不但对佛说的三无自性的教义信解通达,就是对能说教义的佛陀,也生起极深刻的清净信心,认为如来是应正等觉者,于一切法,已亲亲切切的直接了解圆满通达的了。如来、应、正等觉,是佛十种德号的三种。梵语多陀阿伽度,译有三义:一、如说,谓诸法的真实相,就如佛之所说。二、如解,谓如佛陀所说的诸法真实相,生起极深刻的信解。三、如来,谓诸法实相的通达,究竟涅槃的证得,佛佛如是,而今佛如过去诸佛之再来。梵语阿罗诃,译为应,谓佛具足广大功德智慧,应受人天的供养。梵语三藐三佛陀,译为正等觉,就是正确的、普遍的、觉子通达一切法的真实性。他们了解了这个真理,知道了佛佛如是,所以对佛信得过去。佛的教法,在这些有情的面前,就说不上什么深密了,所以深密是约深密会上的钝根说的。
般若的经文有六百卷,深密的经文只有五卷,而云般若是略说法要,深密是广谈诸法者,以广略不在文字的多少,而在义理的详不详细、究不究竟。深密在义理方面,说得较为详尽,所以是广谈,般若在义理方面,说得较为简要,所以是略说。阿含经中有弟子请佛略说法要,佛为他说一句法,他就了知一切法了,这因他是利根的关系;有的弟子请佛略说法要,佛为他广说一切法,他还不能理解,这因他是钝根的关系,所以佛朋时说,久学的有情,我尚不对他略说,何况初学的钝根?由此可知般若略说法要,是对五事具足能信能解的利根说的;深密广谈诸法,是对五事未全具而根性迟钝的有情说的。一般人以为:广说繁博深奥,略说简易明了,其实,不是这么一回事!
巳二能信不解人
午一劣慧
未一辨根机
“若诸有情,已种上品善根,已清净诸障,已成熟相续,已多修胜解;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其性质直,是质直类,虽无力能思择废立,而不安住自见取中。
此说具有四事,未能积集上品(下品已积)福智二种资粮的能信不解的劣慧有情。他们的性情,很朴素、爽直,是质直一类的人,不是虚伪雕琢、矫揉造作的伪君子。他们虽无智慧力量,可以思惟抉择,废除不正当的,建立正当的;但也不安住在自见取中,妄测佛意,老实的懂就说懂,不懂就说不懂。如果不问经的本义怎样,只是一味的以自己的主见,去穿凿附会,且认自己的解释是对的,别人的所说要不得,就落于自见取了。般若会上确有信而不解的有情,他们虽不能因听甚深般若而得解脱,但能得到很大的利益。如经叙须菩提说法时,诸天下来听法,有天子说:尊者须菩提,不违实相而说般若,虽说得详细,但我们不解,而那夜叉言音,反而能够了知。这是般若会上的旁机,所以只能信受,不能理解。
未二明信解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秘密言说,虽无力能如实解了,然于此法能生胜解,发清净信,信此经典,是如来说,是其甚深,显现甚深,空性相应,难见难悟,不可寻思,非诸寻思所行境界。微细详审,聪明智者之所解了,于此经典所说义中,自轻而住。作如是言:诸佛菩提为最甚深,诸法法性亦最甚深,唯佛如来能善了达,非是我等所能解了。诸佛如来,为彼种种胜解有情,转正法教;诸佛如来无边智见,我等智见犹如牛迹。
那些性情爽直、意志朴素的有情,听了这样的甚深般若的微妙法后,由于没有智慧的关系,所以对于如来的甚深意趣,秘密言说,无法了解,虽无智慧力量如实解了,然对这般若妙法,能生殊胜的胜解,发起清净的信心。胜解净信,就是深生信解。解有多种:如实通达诸法的真理是解;加行位中以四寻思四如实智解了诸法叫解;加行位前,听闻教法,生起相当的认识,坚强的见解,名为胜解。胜解,不唯了解而已,主要是不为其它恶势力所动摇。清净信,唯识说是心净为性,随顺为相,就是印定这法,的确如此,深信不疑。有了清净的信心,就有坚强的胜解与之相应,否则,是不会生起清净的信心来的,两者有着相互关系。
他们的信心,是信甚深的般若经典,的确是佛金口所宣,而且是佛所说的甚深最甚深的妙法,是分明显现的甚深最甚深的义理,是与诸法的甚深空性所相应的教理。佛陀在世时说的种种教典,佛弟子结集时,按其意义相应相似,分门别类的编成各部,像杂阿含就有译为相应阿含的,如五蕴相应类、十二处相应类、十八界相应类等。佛陀说法有一类类的相应现象,所以佛子结集时,就以内容相顺相关的,编为一帙。般若发挥诸法的空性,凡愚所不能见,二乘所不能悟,所以说难见难悟。同时,诸法空性,不是三界有漏心心所法所能寻思推测的,因他不是寻思所行的境界,所以必须以微细严密的智慧,详加审察,并且要那具有聪明智慧的人,才能解了通达。我对无性教典中所说的甚深法义,自知不能理解,因此我唯自轻而住,信仰如来。同时,他们又这样说:诸佛所有能证菩提的真俗二智,是甚深最甚深的,所证诸法的法性,也是甚深最甚深的;这甚深最甚深的菩提、法性,唯诸佛的一切智智,才能穷尽了达,那里是我这少智少慧的人所能解了?胜鬘经说:“若善男子于诸深法不自了知,仰推世尊非我境界,唯佛所知”,与此所说同。
诸法法性,是指一切法的普遍法性,也就是在依他起上遣除遍计执的名言自性所显示的圆成实性。诸佛菩提,通常说是佛的广大智慧,唯识者说是生灭有为法。般若经上未谈如来的智慧、功德、妙用。菩提从智得名,说他是佛的智慧,固然不错,但有的大乘经中,说菩提是法性,而此在众生位上,即名心性。心是阿赖耶,赖耶有真妄相,真相阿赖耶,是如来藏性,亦即一一有情所具有的真实不虚的觉性,这心的觉性,叫法性心,依此立为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如来藏没有开显前的心性,为虚妄分别习气所染污,所以就流转生死;若离虚妄分别习气,无漏智的法性心全体开显,就叫菩提了。圆觉经中说的大圆觉,就是诸佛的大菩提。所以诸大乘经中说的佛性或法性,都是约众生心开不开显说的。开显了的就叫菩提,未开显的就叫觉性。不是唯识所说生灭有为法,而是诸法平等无有高下普遍一切法的法性。
诸佛如来说此甚深妙法,是为那些具有智慧、有着种种胜解的有情转的正法言教,能说的如来,是有无量无边的智见的。佛的无边智见,如以我们的微小智慧与之相比,真是无异于以牛迹比如大海,怎能了解他所说的正法言教?不懂,这是我的智慧不够,不能因我不懂,就对他失去信心,所以我是相信这大法的。
未三叙德失
“于此经典,虽能恭敬,为他宣说,书写护持,披阅,流布,殷重供养,受诵温习;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是故于我甚深密意所说言辞,不能通达。由此因缘,彼诸有情,亦能增长福德智能二种资粮,于后相续未成熟者,亦能成熟。
能信不解的有情,对佛说的般若经典,虽不能透彻的理解,但还能恭敬,且能以自所了知的为他宣说,或者书写护持,披阅流布,发起恳切至诚的殷重心,举办香花灯涂的物品供养,而自己又常常的受持读诵温习。行菩萨道的大心有情,诸教都说要修十法行,虽有次第的小异,但其意义无别。现依般若经列十法行如下:一、书写,二、供养,三、施他,四、谛听,五、披读,六、受持,七、广说,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本文中的宣说是广说,书写护持是书写,披阅是披读,流布是施他,殷重供养是供养,受诵是讽诵,温习是受持,加前听闻,有八法行。此说能信不解的有情,已能做到八种法行,只是思惟、修习的二种法行,尚未做到而已。所以说然犹未能以其修相发起加行,因而就于佛的甚深密意所说的言辞,不能通达。虽然如此,但因修入法行的关系,也能增长上品的福智二种资粮,那没有成熟的后相续,也可成熟。后相续,说远点是未来世的身心,说近点即后一刹那的身心。此说相续成熟,不是一向未有善根的身心相续,而是约得解脱的根性相应名成熟的。
午二恶慧
未一师
申一辨根机
“若诸有情,广说乃至未能积集上品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复安住自见取中。
本文只说五事中的最后一事不具,前四事具否没有明文,因此引起两种解脱不同:一说五事完全不具,一说具有前四、不具第五。依上文看,是如劣慧有情具有前四的,不过此是具恶慧的有情罢了。恶慧,是自作聪敏,以己见为是,其实违背佛意而堕在自见取中尚不自知。依佛法说,每人都有生得慧,得到读书或善士开导的机缘,他的智慧就开发了。恶慧有情就是这样的,他听了佛法,就将过去熏有的恶慧开发了,于是即以自己的知见为知见,不再求佛的本意是什么了。这种人的性情,是不朴素、正直的,是不能算为质直根性的一类的,所以他纵有智慧的力能思惟抉择,废除那不善的,建立起善的,可是他是安住在自见取中,以自己的知见为标准的,自己认为对的就对,不对的就不对,并不能得到佛的本意,所以这不是纯良的有情。
申二明信解
“彼若听闻如是法已,于我甚深密意言说不能如实解了。于如是法虽生信解,然于其义随言执着,谓一切法决定皆无自性,决定不生不灭,决定本来寂静,决定自性涅槃。由此因缘,于一切法获得无见及无相见,由得无见无相见故,拨一切相皆是无相,谓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圆成实相。何以故?由有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故,遍计所执相方可施设;若于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见为无相,彼亦诽拨遍计所执相,是故说彼诽拨三相。虽于我法起于法想,而非义中起于义想,由于我法起法想故,及非义中起义想故,于是法中持为是法,于非义中持为是义。
性非质直的有情,听了佛说如是一切法无自性、无生、无灭等的法后,对于如来的甚深意趣密意言说,自是不能如实解了通达的。虽于所说的如是大法,生起极坚强的信念,相信这确是佛说的,不为任何邪说所动摇移转;可是他对这样的教法中所诠的意义,是不能正确认识的,因此就随着佛的言说而起执着。佛说一切法皆无自性,他就执着一切法决定是无自性的;佛说一切法不生不灭,他就执着一切法决定是不生不灭的;佛说一切法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他就执着一切法决定是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由他这样执着的因缘,所以于一切法就获得无见无相见了。唯识说:般若经是约相及胜义的二种无自性说的,遍计没有自性是可以说的,依、圆没有自性怎么可以?离遍计执,证圆成实,遍、圆可说是不生灭法,缘生依他的生灭有为法,怎可说是不生不灭?依他起法,是烦恼、业、生的三杂染所生的,说他是本来寂静、自性涅槃,这又怎么可以?所以只可说遍、圆是本来寂静、自性涅槃的。恶慧有情不知如此分别,坚执三自性的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怎能理解佛的意趣呢?
由于获得无见无相见故,所以就拨一切相都是无相。诽拨诸法遍计所执相,诽拨诸法依他起相,诽拨诸法圆成实相。无见,是在无的所执着上说的;无相见,是在无有三相的损减上说的,二者略有不同。遍计是无相,说他无自性,这是对的,依、圆是有相,说他无自性,只是拨无二相,怎么说是诽拨三相呢?遍计所执相的施设,是在因果缘起的依他起、真实寂灭性的圆成实诸法上,生起错误颠倒的认识而有的,假使没有因果缘起的依他起相,诸法寂灭的圆成实相,遍计所执相,就无可施设了!如在黑暗中误绳为蛇,一定要有一条绳子,方会生起蛇的错觉,执着绳子是蛇,假使根本没有绳子,执为蛇的错觉,怎么会得生起?所以在依他起相及圆成实相上见为无相,也就诽拨遍计所执相了。同时,遍计的无性,是约没有真实性说的,而依名计义,名义相应的假立名相的假名相,并不是没有。辨别不清这些,就诽谤三相,堕入恶取空或断灭见了。瑜伽真实义品破恶取空,也是这样破的:假使没有真实,也就没有假法,因为假法是要依于真实才得建立的,所谓“假必依实”,唯识者说有自性的主要理由在此。所依的真实没有,能依的假法自无,所以他是俱谤了假法与真实的二种,成为全无所有的恶取空者。
诽拨三相的恶取空者,虽对我的教法起于法想,但对法下所诠的意义,本非此义而起是义之想,于是对于是法的法持为是法,于非义的义也持为是义,如是怎么可以?所以于佛的正法虽生信解,然因随言执着的关系,堕于无见无相见者的深坑中!
依本经说诽谤三相,都是损减执:遍计是损减名义相应的假施设相;依他是损减因缘生灭的分别性相;圆成是损减普遍诸法的真实性相。依世亲佛性论说三相,有增益、损减的二执,损减执如本经所说,增益执是:在遍计上执有真实,是增益遍计;在依他上执为胜义,是增益依他;在圆成上执有恒常普遍的不变易性,是增益圆成。依摄论说三相,思想又不同:圆成是有真实性的,说他没有自性,自是损减,但说他有自性,并非增益,所以圆成有损减执而无增益执。遍计是无真实性的,说他有自性,自是增益若说无自性,并非损减,所以遍计有增益而无损减。依他是虚妄不实的,说他没有,不是损减;然又是因缘有的,说他是有,不是增益,所以依他没有增益、损减的二执。
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等,假定诸法真的如此,究竟对不对呢?依唯识思想说,这是绝对不对的,是属恶取空的,因为如来说的诸法毕竟空性,不是这样的。恶取空者,不理解佛的意趣,所以就随如来所说言说,生起坚固执着,认为决定是如此的,因而就堕入了自见取中。诸法的空性,依唯识者的见解,是这样的:“由彼故空,彼实是无,于此而空,此实是有”。意说:遍计执没有真实的自性,说他是空,是真实的空无;在依、圆上空去遍计执说空,而这实在是有的。不特离执所显的圆成实是有,就是幻化缘生的依他起亦有。这样说空,既是善取空,也合乎佛意,而流转还灭的因果,亦由此而得建立了。辨中边论开头第一颂说:“虚妄分别(依他起)有,于此(依他)二(能取所取的遍计)都无,此(依他)中唯有空(圆成实性),于彼(圆成实性中)亦有此(依他起)”。依他世俗、圆成胜义的有无,普通都诤论前者,因依他的问题得到解决,圆成也就随之迎刃而解了!
龙树中观派的学者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等的正法言教,是佛的澈底究竟了义之谈,上根利智的有情听了,当下就能如实的解了通达,而且能在一切法的无自性中,建立如幻的一切法,决不因诸法无性,就破坏世出世间的因果缘起,所以一切法无自性义,不是随言执着,亦非恶取空见。不过,钝根无智的有情,不能接受信解这最究竟的性空*轮,他才拨一切法无自相,破坏了世出世间的因果,成为随言执义的恶取空者。你说一切法无自性,不能建立一切法,而在我看来,因果相生互相观待的假名诸法,假使有一固定不变的真实自性,才不能建立一切法哩!所以世俗名言的境界,是依名言识建立的,只有因缘,无实自性,缘起即无性,无性即缘起。自性是生死的根本,击破自性的妄执,就显出真实无自性空,不但胜义是无自性空,世俗也不许有实自性的,惟其世俗、胜义都无自性,才能建立一切法。中论颂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无奈性非质直的恶慧有情,不能领悟缘起性空的真理,我佛慈悲,才又在深密会上,隐空说有,使钝根有情,在佛法中得益。般若经说:对新学菩萨,说生灭如幻,不生灭不如幻;对久学菩萨,说生灭不生灭一切如幻。可见本经说的随言执着诸法无自性等,是约根机迟钝的初学菩萨说的,在利根上智的久学菩萨,不但不是随言执着,而且是最澈底最究竟的了义大教。
申三叙德失
“彼虽于法起信解故,福德增长;然于非义起执着故,退失智慧,智慧退故,退失广大无量善法。
性非质直的恶慧有情,虽因信解如来所说的般若正法,而有福德增长的功德;然又因他在非义中持为是义的执着的缘故,所以也就有了智慧退失的过失!由于智慧的退失,也就退失无量无边的广大善法,因为一切善法,是由胜智所保持的,若与真智隔离,恶见增长起来,广大无量的善法,自然就退失了!
未二弟子
申一见取人
“复有有情,从他听闻,谓法为法,非义为义,若随其见,彼即于法起于法想,于非义中起于义想,执法为法,非义为义。由此因缘,当知同彼退失善法。
性非质直的恶慧种类,上文说的老师,此文说其弟子。不能理解一切法性空的般若言教的人,不特自己有大过失,如果弘扬其法,可使他人同样产生这样的过失!其义如文可知。
“若有有情不随其见,从彼欻闻一切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便生恐怖。生恐怖已,作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由此因缘,获大衰损,触大业障。
疑谤类的有情,过去生中,有见熏习太深,或学习的是小乘,熏有小乘种姓的存在,所以思想见解都不同于大乘学者。他现在虽随大乘恶慧的有情,听闻般若的大乘教法,但不随他的见解所转,结果,不但不同情他,相信他,反生起极大的恐怖,认为一切法怎可说决定是无自性等,假使真的是无自性的话,那我何苦学佛修行?况且如是前生后生即无着落,这还得了!内心上生起这样的恐怖,言语上就发出这样的呼声:空无所有的教法,决非大智释迦所说的,定是无智天魔外道所说的。佛是叫人了生脱死、求大菩提、证大涅槃的,那里会说诸法皆空呢?他生起这样疑虑见解后,于是就对甚深的经典,诽谤毁骂,由此毁谤因缘,获得极大的衰损,造成极大的业障。般若经说谤法的业障,是“匮正法业”,比什么罪业都重,由此罪业,必堕五无间狱。小乘教说极重罪业,在地狱内受一劫苦,就可出离;匮正法业,那就不知什么时候,才得脱离泥犁了。就是这个世界空了,还要移转他方世界转生旁生中,愚痴得没有一点智慧;就是从畜生中上生人间,仍是愚痴顽钝无所知晓的。所以说:获大衰损,触大业障。
闻无性教而生恐怖的,约有三种人:一、没有菩萨种姓的有情,心性下劣狭小,不能胜解广大甚深的言教,所以生起恐怖。二、有菩萨种姓而没有种大菩提等的诸善根者,在力量上还不够接受这大法,所以生起恐怖。三、虽具菩萨种姓,种了殊胜善根,然因被诽谤大乘的恶师恶友所摄受苦,所以就生起极大的恐怖。恐怖无自性教,充其量不接受他就是了,为什么会毁谤这甚深的大法呢?般若经说有二缘:一由邪魔的煽惑,一由自己的不信解。所以信解是很重要的,有了信解,不但不会生毁谤心,也不会生起什么恐怖。
“由是缘故,我说若有于一切相起无相见,于非义中宣说为义,是起广大业障方便。由彼陷坠无量众生,令其获得大业障故。
这是总结恶慧有情的师资过患,如文可知。
以盲引盲,随他的谬见,固是错误;不随他的谬见,也是错误!所以弘扬佛法,见解正确是很重要的,以不正确的见解弘扬佛法,不但自己遭受极大的损失,且令闻法者同样受此极大损失,真是所谓自害害人,其罪无边!所以弘法者,不可随便说法,因为,说法正确,令人起信、遵行,固能达到弘法的目的;否则,令人起疑、生谤,那就不但不能收到弘法的效果,且有害于整个的佛法!弘法者对此,不可不特别注意,不能不引为警觉!不过已得正见者,应尽自己的力量,随缘度化,不可以自未得度焉能度人的话,来逃避佛子所应当担负的弘法责任!有说:弘扬佛法,要大开圆解后方可,其实不必,因为思修慧未起的人,也可为他说法,只要不说错就是了。如要开悟后方可弘法,佛法怎能普及?为求佛法普及起见,闻慧具有者就可弘法!
巳二不信不解人
午一辨根机
“善男子!若诸有情,未种善根,未清净障,未熟相续,无多胜解,未集福德智慧资粮。性非质直,非质直类,虽有力能思择废立,而常安住自见取中。
此是五事未具的有情,但胜解一事,不是没有,只是无多,如全没有,那就不会称谤了。正因过去熏有少许智慧,才有力能思惟抉择、废弃安立,但因常住自见取中,所以是要不得的!
午二明信解
“彼若听闻如是法,不能如实解我甚深密意言说,亦于此法不生信解,于是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于是法中执为非法,于是义中执为非义。唱如是言:此非佛语,是魔所说。作此解已,于是经典,诽谤毁骂,拨为虚伪,以无量门,毁灭摧伏如是经典,于诸信解此经典者,起怨家想。
安住自见取中的有情,听了诸法无性的甚深般若教法后,对般若的正义,不能如实理解,对佛甚深秘密意趣所说的言说,也不能正确的了知,所以于正法中起非法想于是义中起非义想,执正法为非法,执是义为非义,且在大众中宣说这不是佛语,是魔所邪说。大乘非佛说论者,有说这是婆罗门说的,有说这是提婆达多说的,有说这是魔王说的。他以自己的知见,作这样论断后,就对这甚深的经典,或以理论的批评,毁谤诽骂的斥为虚伪,或以其它的种种方法,毁坏摧伏这样的经典,并对信解此经典者,生起怨家之想,作为大敌仇视。佛灭度后的大小乘学者,曾敌对到分河饮水的地步,且有相互杀害的行动表现!朱士行求法西域,欲译般若来华弘扬,该地小乘学者,就曾起来极力的反抗,说这不是佛说,请王焚毁,禁止东来!这对佛法是有很大损失的,因自家这样诤论闹意见,别的宗教就乘虚侵入,影响纯洁的佛法了!一切智者的佛陀,预知将来有此现象,所以就说深密经,融贯空有,引有见者入于究竟的法无我性中,使利钝两根均得利益,这可说是本经的唯一大方便!研究史学者说:无着世亲阐扬境空心有的唯识学,是为拯救工谤大乘经典的小乘学者及堕无见的恶取空者的!他们自有他的苦心在,并不是有意与龙树为敌的,实在他们也信龙树所说是对的,不过弟子们未得其意趣,才堕入恶取空,才使小乘不信般若是佛说,我也才明唯识有,斥恶取空。诸法皆空,这是对的,但要在空上建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才能握得空性的宗要,假使不能在空上建立世出世间的一切法,以为什么都没有了,就落于恶取空见。深密针对这类有情,特说名义相应的遍计执是空,缘生的依他、法性的圆成是有。
午三叙德失
“彼先为诸业障所障,由此因缘,复为如是业障所障,如是业障,初易施设,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庾多劫,无有出期。
五事未具的有情,所以不信解甚深的般若经典,乃因过去生中,结交了恶友,亲近了恶知识,起了不正确的见解,造了不正当的恶行,为一切恶障之所障蔽。毁谤佛法成了他的串习力,所以现生感得等流果报,乃又为这样的业障所障。般若会上有很多听法者中途退席,佛说他们过去生中即这样,不唯现生如此。谤法的罪业,本不能招感人生,现说受生人中,其由有二:一、他因谤法所感苦果已经很多,到现生中罪业已减轻了许多。二、他前生造的谤法罪很轻,现生到人类来,更引发广大的谤法罪障。此谤法业,最初造时,造了多少,还易安立计算,到受果时,他所感得的苦报,就不可以数目计算了,在时间上也不知要经过几久,才得出离,所以说乃至齐于百千俱胝那廋多劫,无有出期。俱胝、那廋多,是印度计算数目的名词,俱胝是六十种数目中的第十种数目,那廋多是第十二种数目。百千俱胝那廋多劫,是表示时间很长的意思。
癸二总结
“善男子!如是于我善说、善制法、毘奈耶,最极清净意乐所说善教法中,有如是等诸有情类意解种种差别可得。
上面说的各类有情,所得的功德过失有不同,所生的信仰见解有不同,实由他们的根性差别所致。
佛为钝根说三性三无性的显了教,若能对此显了教如实解了,不读下面胜义生领解的文,就知三时教如何分判别了!如佛对五事未具的有情,依生无自性性宣说诸法,即为初时教;对五事已具未能正厌离欲解脱的有情,说盯、胜义的二种无自性性的正法言教,即为二时教;对意解差别的诸有情类,叙说他们的根机、信解、德失,是为三时教。胜义生领解了这点,才面对佛陀陈述自己所领解的三时教的。
辛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颂曰:“一切诸法皆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诸法自性恒涅槃。谁有智言无密意?相、生、胜义无自性,如是我皆已显示;若不知佛此密意,失坏正道不能往”!
此二颂,是重说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等的密意的。遍正觉的智者所说的言教,是针对有情的机宜说的,当有他很深的秘密意趣所在,所以说谁有智言无密意?大智佛陀显示的相、生、胜义的三无自性的密意,若诸有情不能了知,可断定他决是失坏正道不能往趣涅槃的大道的!
“依诸净道清净者,惟依此一无第二,故于其中立一乘,非有情性无差别。众生界中无量生,惟度一身趣寂灭,大悲勇猛证涅槃,不舍众生甚难得!微妙难思无漏界,于中解脱等无差,一切义成离惑苦,二种异说谓常乐”。
此三颂,是重说三乘同证究竟法无我性,显示一乘的秘密意趣。依法无我性的大道前进,获得身心清净的三乘圣者,决是唯依此一妙清净道,更无第二妙清净道可走的,所以就在此一妙清净道中,建立一乘,并不是说有情的根性,没有种种的差别。因为,众生界中有无量的众生,有的唯求度脱个人一身趣向寂灭的──或说趣寂的声闻,不去度脱众生界中的无量众生,惟度一身而趣证寂灭。有回心向大发菩提心的大悲菩萨,虽勇猛精进的求证涅槃,而又不舍众生界中的无量众生,深入生死的苦海,广度一切有情,这真是很难得的!不与有漏法相应,不为有漏行所缘,离却一切杂染的微妙难思的无漏界,是三乘同证的,在所证的无漏界中所得的解脱,是平等平等而无差别的。一切义利成就的涅槃,均远离一切染惑及诸苦果。一切有漏法,不出苦集二谛,集是烦恼,由烦恼造业,才感生死苦果。若集谛的烦恼断了,诸行的杂染业也就远离,所以颂中不说离业杂染。惑业所生的法是无常的,微妙无漏界,不是惑业所生的,所以是常。众生的感受,有苦乐的差别,苦的感受是苦苦,乐的感受是坏苦,无上微妙的快乐,要证涅槃才有,所以涅槃是乐。离戏论的烦恼,得寂静的真常,离生死的痛苦,得涅槃的妙乐,唯在无漏界中,才有实现的希望,所以说二种异说谓常、乐。
己三解义叹胜
庚一解深密教义而叹
辛一当机解叹
壬一总叹深密教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诸佛如来密意语言,甚奇!稀有!乃至微妙最微妙!甚深最甚深!难通达最难通达”!
佛为胜义生解答疑问,广谈三性三无性的密意语言后,当机者的胜义生听了,澈底的理解了如来的密意语言,所以现在就把自己所领解的陈白于佛,求佛印证!其义如文可知。
壬二领解深密意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色蕴,或自性相,或差别相;假名安立为色蕴生、为色蕴灭、及为色蕴永断、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色蕴。
这是胜义生菩萨,广陈自己心境上所理解的佛的密意语言。他之所以理解,是因听了第三时的深密显了教而获得的;其实,第二时中佛以密意语言说的秘密教与第三时所说是一样的,由于他的根钝不能理会,佛才慈悲的又为他说深密显了教以接引之。胜义生这时所理解的,是佛以三性说明的一切法。一切法,就是蕴、处、缘起、食、界、谛、道品的七类。先说五蕴中的色蕴。行相是生灭变迁的因缘诸法,缘生诸法,是世俗境界,非清净智所缘,而为有漏分别心所缘虑的,所以叫行相。如人所行道,叫人行道。分别所行是能遍计的依他起,所行行相是所遍计的依他起,由能分别的心行于所分别的行相上,执有实在的自性,是遍计所执相。唯识论说:由能遍计计于所遍计,遍计乃成,即是此义。二者的关系是:初由行相引生分别心,次由分别心去缘行相,到名义相应,觉有一实在的自性,安立他是实自性等,就成遍计所执了!有把这钩锁似的关系,看成三法:能遍计、所遍计、遍计执,其实是在能所接触的关系上,于行相中现真实相,成为遍计执的。所以能分别心行于所缘行相上,就假安立他名为色蕴。色蕴是具体的一法,于此具体法上,安立他的自性相,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胜义谛相品与本品起头说的蕴句,彼此不同,此处所说蕴句,又与上有别。似有自体而不同他法的,叫自性相,或约总体说各自性相;诸法各有差别不同的作用,叫差别相,或约别体说名差别相。自性、差别的二相,不但色蕴具有,就是蕴生、蕴灭、蕴的永断、蕴的遍知,也具有的。
三自性的思想,以依他起为中心。在分别行相上,起遍计执,就流转生死;通达他无实,见诸法真性,就证圆成实,而还灭涅槃。三无性的思想,以遣除遍计执为中心。在依他起相上,遍计执无性,名为诸法无性,不是依、圆自性亦无,若依、圆自性亦无,无性的意思,就无从说起了。余义如文可知。
“如于色蕴如是,于余蕴皆应广说;如于诸蕴如是,于十二处,一一处中皆应广说;于十二有支,一一支中皆应广说;于四种食,一一食中皆应广说;于六界、十八界,一一界中皆应广说。
此文准上可知。
“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苦谛,苦谛遍知,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于苦谛如是,于余谛皆应广说。
这是领解四真谛上所建立的三性三无性的意趣。
“如于圣谛如是,于诸念住、正断、神足、根、力、觉支、道支中,一一皆应广说。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于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假名安立以为正定及为正定能治所治,若正修未生令生,生已坚住不忘,倍修增长广大,或自性相,或差别相,是名遍计所执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相无自性性。若即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是名依他起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生无自性性,及一分胜义无自性性。如是我今领解世尊所说义者,若即于此分别所行遍计所执相所依行相中,由遍计所执相不成实故,即此自性无自性性法无我真如清净所缘,是名圆成实相。世尊依此施设诸法一分胜义无自性性。
这是领解三十七道品上所建立的三性三无性的意趣。
壬三喻叹显了教
“世尊!譬如毘湿缚药,一切散药、仙药方中,皆应安处。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应安处。
了不了义,有在文句方面明不明显分别,有在意义方面究不究竟分别。一切诸法皆无自性的言教,就文句说,是不了义的,就意义说,是了义的,所以不了义言教以了义言教去解释他时,也就成为了义,不是说不了义的完全要不得。约此道理,举四喻说明如下:
一、毗湿缚药喻:毗湿缚药,是印度的一种药名,我国没有此药。以药草磨成细末的药,叫散药;灵丹、仙丹一类的药,叫仙药。散药、仙药都可治病,若在此诸药中,再放一些毗湿缚药,其功效就更大而灵验了!世尊依本经说的无自性性的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中,皆应安处,因为这样,不但相及胜义的二无自性的般若言教可以了知,就是依生无自性性转的方便*轮,由此也得明了了!
“世尊!如彩画地,遍于一切彩画事业皆同一味,或青、或黄、或赤、或白,复能显发彩画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复能显发彼诸经中所不了义。
二、彩画地喻:布或纸的本质是彩画地,以他是遍一切彩画事业的。彩画事业,就是青、黄、赤、白、黑五彩画成的彩画。彩画是很明显的,假使彩画地普遍在一切彩画上,皆同一味,那就越发使彩画的事业明显了。彩画地喻了义经,彩画事业喻不了义经。法喻相合,如文可知。
“世尊!譬如一切成熟珍羞诸饼果内,投之熟酥,更生胜味。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置于一切不了义经,生胜欢喜。
三、珍馐饼果喻:珍饼,是山珍海味一类的美妙饮食,饼果,是面食做成的麻饼糖果之类。珍馐的果品,口味虽很鲜美,但如在上面再投一点熟酥,那就一定会更生殊胜的鲜味了!了义言教如熟酥,不了义言教喻珍馐果品。不了义读了,固可生起法味的喜乐,但有时看不出他的意思,读不懂他的义理,也会生起厌倦无欢喜心的,假使以了义的言教去解释说明他,领悟他的甚深妙义,得到他的无上法味,就会生起胜欢喜了!
“世尊!譬如虚空遍一切处,皆同一味,不障一切所作事业。如是,世尊!依此诸法皆无自性广说乃至自性涅槃,无自性性了义言教,遍于一切不了义经,皆同一味,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众所修事业”。说是语已。
四、虚空喻:虚空是遍一切处皆同一味的,其中,不论是草木的生长,人物的往来,一切作业的活动,都是无障无碍的。楞严经说:“虚空无相,不拒诸相发挥”。不特不障一切的所作事业,且能含受一切,容纳一切。虚空喻了义教,所作事业喻不了义教。读不了义经,知有一乘、二乘、三乘的差别,且有专谈小乘而认佛道难成的。可是在了义的经典中看,是没有什么诸乘差别的。根本上说,佛法是和合一味的,三乘是同以法无我而获解脱的,所以不障一切声闻、独觉及诸大乘所修事业。
辛二如来述成
尔时,世尊叹胜义生菩萨曰:“善哉!善哉!善男子!汝今乃能善解如来所说甚深密意言义;复于此义善作譬喻,所谓世间毘湿缚药,杂彩画地,熟酥,虚空。胜义生!如是!如是!更无有异!如是!如是!汝应受持”!
这是如来的印可,并以四义赞胜义生:一、总赞善哉,二、赞颂深义,三、赞能作喻,四、赞劝受持。
庚二解如来教义而叹
辛一解教相次第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初于一时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惟为发趣声闻乘者,以四谛相转正*轮,虽是甚奇,甚为稀有,一切世间诸天人等,先无有能如法转者。而于彼时所转*轮,有上、有容,是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如来的一代圣教,以教相说,是有次第的,胜义生在深密会上,听了佛说三无自性的言教,了解了教相的次第,所以现在就将自己所了解的,陈白佛陀,请佛印证!
先明领解初时教。胜义生叫声世尊说:在你成道未久最初说法的那时,是在婆罗痆斯仙人堕处、施鹿林中说的。那时施教的物件,是惟愿发趣声闻乘的有情,以苦集灭道的四谛相,转的正妙*轮。婆罗痆斯,是一大的村庄,在这村庄的近边,有一仙人堕处,其处有大树林,叫做施鹿林。传说过去有五百仙人,在空中飞行,飞到这里,忽闻地下有微妙婉转的女人歌声,心生爱染,失通堕地,所以叫做仙人堕处。传说过去有位国王,施其常为群鹿所游履的树林给予鹿群,永作牠们游止之处,所以叫做施鹿林。
正法是四谛,转正*轮,就是三转四谛十二行*轮。转的反面是还,如世间的车轮,辗转往来,有前进意,所以,转是推动如来的大法,宣扬如来的大法,使人人知道佛法,以得佛法的实益。轮的意义,是动转不住,舍苦现观趣集现观,舍集现观趣灭现观,舍灭现观趣道现观,降伏四谛所有的烦恼,所以叫做*轮。佛于初时转正*轮所化的对象,与胜义生的见解,稍有出入。佛依生无自性性说诸行无常的不了义教,是以无常为中心的,这不是惟对那一类的有情说,而是普对三乘根性说的,不过稍微偏重二乘而已。天台说显化声闻、密化菩萨,即是此意。胜义生的见解,却专属于小乘了。归结说,依生无自性对五事未具的有情说生灭无常教,生死是不能了,自由是不能获得的。假使惟为发趣声闻乘者说,在声闻乘的立场方面,是可说生死解脱的。
佛初时在施鹿林中转的四谛正*轮,以世法比较,不能说不希奇,也不能说不稀有难得,因除大觉的释尊,一切世间的诸天人等,没有那个能转如此四谛正*轮的;虽是这样,但那时转的*轮,还没有臻达上境,比此好的正法还有,还可容受其它的攻难、批评、补充,所以是有上有容的。在意义方面也不究竟,所以又是不了义的。教不圆满,义不究竟,受他攻难,容他批评,自就不免要发生诤论,所以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世尊在昔第二时中,惟为发趣修大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隐密相转正*轮。虽更甚奇、甚为稀有,而于彼时所转*轮,亦是有上有所容受,犹未了义,是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明领解二时教。胜义生又叫声世尊说:你在过去的第二时中,对一班惟为发趣修大乘的菩萨,依一切法无自性等的性空理论,以隐密相转般若的正法论,虽较初时转的四谛*轮,已进一步的甚为希奇,甚为稀有难得,但那时转的*轮,仍是有上有所容受,乃至为诤论的安足所在。般若经的正义,不是如此,唯识说他不了义,是约惟对大乘说的关系;成实说他不了义,是约通化三乘说的关系。般若究是专为大乘?抑或通化三乘?很难决定,说他专为大乘,经说“三乘皆应学习般若波罗密多”;说他通化三乘,经说“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又说须菩提说法时,会中有人这样的生疑:这是尊者说的呢?还是佛加被说的呢?善现知有人疑,就说这是菩萨境界,非我所能说。所以只好如天台说:但为菩萨,旁化二乘。佛令二乘在座旁听,扩充他的心胸,开阔他的眼界,慢慢引他走上菩萨的大道!
“世尊于今第三时中,普为发趣一切乘者,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以显了相转正*轮。第一甚奇、最为稀有!于今世尊所转*轮无上无容,是真了义,非诸诤论安足处所。
此明领解三时教。胜义生又叫声佛陀说:世尊!你现今在第三时中,普为发趣大小乘心的一切乘者,以显了相转的正妙*轮,不同前二时的有上而是无上,不同前二时的有容而是无容,不同前二时的不了义而是最极究竟的了义,因此,也就不是诤论安足的处所。古人有把发趣一切乘,译做一乘,所以就说初时转的小乘*轮,二时转的大乘*轮,第三时转的一乘*轮;三时教,即显示小乘、大乘、一乘的差别。此与上说三时不顺。可说二三时的教义相同,所不同的,第二时教以隐密相说,说得不甚明白,第三时教以显了相说,说得澈底明白。初时教的不了义,不但不明白,且不完全,他的作用,只能令人生起无常的观念,不能令人得到寂灭的解脱,所以与二时教的不了义不同。
初时说的诸行无常教,不一定在施鹿林说,二时说的诸法无我教,不一定在灵就山说,第三时的涅槃寂静教,也不一定在华藏界说。佛在一代时教中,常作如此如彼说的。这儿的三时次第,是约别三时说的。若执别三时为固定不变的次第,那就有很多教典无法沟通了。如华严经,判在初时吗?他是究竟了义的,怎么可以?所以在佛的方面,是常说一切法而没有大、小、偏、圆、顿、渐的差别的,你是什么根机,就对你说什么法;不过,为了一类渐进的有情,佛才从浅而深的别说三时次第的。如吾人读书,由小学而中学而大学,说有三个阶段。学的人虽有如是次第的三段过程,但在教的老师却不一定如此,教小学的,有问其高深的学理,他知道的也对人解说;教大学的,有问其浅显的常识,他同样的会对你解释。佛说法亦然,对钝根说初时的不了义教时,同样可为利根者说第二、第三的了义教;对利根说第二、第三了义教时,同样可为钝根者说初时的不了义教。理解三时教的通别,其它什么问题,自然就不会发生了!
辛二叹修行功德
“世尊!若善男子或善女人,于此如来依一切法皆无自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所说甚深了义言教,闻已信解、书写、护持、供养、流布、受诵、温习、如理思惟,以其修相发起加行,生几所福”。说是语已。
以显了相转的无性*轮,是最极究竟的了义言教,为最微妙最殊胜的大法,假使有善男子或善女人,依这殊胜了义的言教,修习菩萨的十法行,他所得的福德,究是有几多呢?胜义生到此又提出这问题来请示佛陀。闻是听闻,即没有理解意义前,听他人的解释宣说。闻后了解经中的妙义,对此妙义深信不疑,是信解。书写是抄经,佛世时没有刊刻印刷,经典的流通,完全靠抄写。经典所在之处,即是如来法身所在之处,假使有人存心破坏或焚毁,为佛子者应竭力保护,不让他损坏一字一句,是护持。佛经是开智慧的,看经或读经时,应绝对的尊重恭敬,不可生一念轻慢之心,是供养。佛法是利益众生的,佛弟子有弘扬流布的责任,有佛法流通的地方,要使他不断的流通下去,没有佛法流行的地方,要设法使佛法传播过去,叫流布。受诵,就是读诵一页一页的经文。温习,是把已经学的,时记在心,忆念不忘。经中的道理怎样,就如他那样审谛思惟,是如理思惟。依思惟所得的躬行实践,该做的精勤去做,不该做的绝对不做,所以说以其修相发起加行。听闻有听闻的福德,修习有修习的福德,十法行全修,各有他的福德,其福德是很多的,故问生几所福。
尔时,世尊告胜义生菩萨曰:“胜义生!是善男子或善女人,其所生福无量无数难可喻知,吾今为汝略说少分,如爪上土比大地土,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数算计喻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或如牛迹中水比四大海水,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如是于诸不了义经,闻已信解,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获功德,比此所说了义经教,闻已信解所集功德,广说乃至以其修相发起加行所集功德,百分不及一,广说乃至邬波尼杀昙分亦不及一”。说是语已。
这是如来的答文。先举二喻辨明劣的不同,复举法合喻显示福德的胜劣。胜劣校量有八分:一、百分,二、千分,三、百千分,四、数分,五、算分,六、计分,七、喻分,八、邬波尼杀昙分。前三分可知。数分的梵音叫僧佉,就是一一为二,二二为四,三三为九,四四一十六,依俱舍说,数的极点有六十位,过此,数就不及了。算分的梵音叫伽拏那。计分的梵音叫迦罗。喻分的梵音叫乌波拿。邬波尼杀昙,中国话译为极。法喻对照,如文可知。
丙二奉持教名
尔时,胜义生菩萨复白佛言:“世尊!于是解深密法门中,当何名此教?我当云何奉持”?佛告胜义生菩萨曰:“善男子!此名胜义了义之教;于此胜义了义之教,汝当奉持”!
解深密的法门,佛在前面已详细的说过了;但这法门的能诠教应当叫做什么?读诵者又应怎样的奉持?当机者还不知道,所以特又提出来请示佛陀。佛陀,一方面告诉他叫做什么教名,一方面又指示他如何奉持。佛说:‘此名胜义了义之教’。所以现在综合上面四品,名为胜义了义,不可因品名的不同,割断这一贯的胜义了义教;若因品名的不同,而把一贯的胜义了义教,支离破碎的划分为胜义、世俗、有相、无相,那就违反佛意了!
丙三显示教用
说此胜义了义教时,于大会中,有六百千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三百千声闻远尘离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一百五十千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七十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
在深密法会中,听佛说胜义了义教的,有四种人得到他所能得到的胜益:一、发心胜益,这是众生所得的。约有六十万的众生,听了胜义了义教后,发起上求下化的无上菩提心来。这以菩提愿、真空慧而发心的,只是发心而已,并未断惑见谛,以智论五菩提说,是发心、伏心的二种菩提。二、离麈垢益,这是一分声闻得的。约有三十万的声闻,听了胜义了义教后,远麈离垢得法眼净。麈、垢均是烦恼,所不同者:麈约烦恼的现行说,垢约烦恼的种子说;若不谈种现,那就是远烦恼麈,离粗重垢。婆沙说远麈是远随眠,离垢是离缠垢。于诸法中得法眼净,诸法是四圣谛,行者在世第一后心,以十六行相观上下四谛,得八忍八智,断八十八使,见四谛理,证得初果,净法眼生,名得法眼净。若分别说,以八忍永断烦恼的麈劳,是远麈,而八智是由断障垢后所生起的,叫离垢。三、得解脱益,这也是一分声闻所得的。约有十五万的声闻,永尽诸漏心得解脱。漏是烦恼的别名,主要的为爱与无明。永离爱漏得心解脱,永尽无明漏得慧解脱。如是,现证阿罗汉果,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四、得无生忍益,这是菩萨所得的。约有七万五千菩萨,得无生法忍。忍是印可的意思,即以锐利无比的智慧,明见诸法无生的真理,生决定的见解,确信诸法无生,无有丝毫犹豫,名无生法忍。菩萨得无生法忍,有说在初地,有说在七地、八地或九地。瑜伽论说无生法忍,是依三自性建立的,遍计执无性,立为本性无生忍;依他起非自然生,立为自然无生忍;圆成实是离遍计执所显,立为烦恼离垢无生忍。通达三自性的无性,就得无生法忍了。四种得益的人,前一是发大乘心的凡夫,后三是得大小乘果的圣者。所以听闻胜义了义教而得胜利的众生,不但是大乘菩萨,也有凡夫、小乘;因此,证知本经是三乘共法,不是什么独大乘法。这点,研究本经者,务须深切的领会,不然的话,就不能善解本经的真义!
- 上一篇:解深密经语体释 一切法相品第四
- 下一篇:解深密经语体释 分别瑜伽品第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