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之佛教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第七章 阿毗达磨之发达
第一节 优波提舍、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
佛学之发展,阿毗达磨之隆盛,实有以致之;盖各承师说,竞为论议,思想乃日趋分化也。佛之世,释尊以义解说其法者有之;标要而大弟子为之解说者有之;佛弟子之共为论议而组织者有之。如『中阿含经』「根本分别品」等,即九部经中「优波提舍」(论议)之类,其中即有佛说者在。论议第一之摩诃迦旃延,智慧第一之舍利弗,尤多用力于此,宜后世之言论典者,仰尊二氏为师宗也。现存巴利语「杂藏」之「尼涕娑」(解释),亦是其类。佛灭后,论典渐出,与经、律并立而三者,有「摩呾理迦」与「阿毗达磨」。此二者,以传说之纷歧,辨别甚难。『智论』谓佛世有持「摩得勒迦」比丘,无「阿毗昙」;『瑜伽论』亦以「摩呾理迦」为如来三种言音之一。然此不独阿毗达磨论师所不许,即依「 [P124] 摄事分」、『毗尼母』等而观之,则所谓「摩呾理迦」,亦一家之师说,非佛世之制。『瑜伽』以声闻随转理门,列「阿毗达磨」于三藏之次;世亲释『摄论』,则谓「说阿毗达磨,即显论是大乘藏摄」。今谓「摩呾理迦」(本母),依经立论,释难句,明教意,通血脉,抉发其宗要,为法义之所本。「阿毗达磨」(分别法),依经作论,分别法门之自性,共相;抉择诸法之相摄,相应,相生。「摩呾理迦」,即一一经而握其宗要;「阿毗达磨」,即一一法而穷其深广。二者初非隔别,佛世之「优波提舍」兼此二,佛后初出之论典亦多兼及。迨「阿毗达磨」大盛,推衍分别或流于枝漫。于是一分学者,乃宗经为量,拨「阿毗达磨」而意存「摩呾理迦」为佛说。实则二者并多少渊源于佛说,演绎变化于佛后,未可轻为是非也。
「阿毗达磨」,有广略二义,此可于『智论』知之,广则「阿毗昙藏」摄一切论典,略则唯是三门中之毗昙门也。原「阿毗达磨」之名,『阿含』已有之。然究其所指,则既非三藏之一,亦非是无漏慧,实以「阿毗」称美达磨之极甚深 [P125] 玄者。古人以「增上义」,「赞叹义」,超越、广、大、无比之「长义」释阿毗,颇得其实。佛法唯「达磨」、「毗奈耶」之二,故佛亦尝以「阿毗达磨、阿毗毗奈耶」,形容法、律之深玄者,此释「阿毗达磨」者所应知也。后世之阿毗达磨论师,以无漏慧为「阿毗达磨」自性者,以阿毗之「毗」,有明了分别义。声论者谓「毗谓抉择」。上座分别说系自称分别说者,梵语「毗婆阇婆提」;锡兰传有『分别论』,原语「毗崩伽」(即毗婆阇);其分别即阿毗之毗。此阿毗之明了分别,有直接亲切意,如言「直下领会」,「洞然明白」,故古人又释「阿毗达磨」为「对法」,「照法」,「现法」。此分别又有明晰条理意,如言「文理密察」,故古又释之为「分别法」、「抉择法」。若以明镜当前,幽微毕显为喻,颇切阿毗之义也。上座称分别说者,不特取舍于东西二系,实即「阿毗达磨」者之异名。惟毗之分别,或又引申为推度妄计,而后说一切有部,自称「应理论者」而弹「分别论者」;『摄论释』即释阿毗为无分别。「阿毗达磨」者,即分别论者,世人忘之久矣!诸论议师,或直观法相,或抉择分别法相,就其论理 [P126] 体悟之所得者,师资授受,以名句文身而分别安布之。以其分别法门,有合于「阿毗达磨」之含义,乃即以「阿毗达磨」为论典之名,终于与「经」、「律」并峙而为三藏之一也(1)。
第二节 阿毗达磨之流派及发展
「阿毗达磨」,虽随学派之分裂而日多,然惟特重「阿毗达磨」之说一切有部为最繁,余则寥寥可指。当佛法之初分二部,即有二种论典之不同。在大众部为迦旃延之『鞞勒』,如『智论』叙各家之论典时,谓佛世之大迦旃延造『鞞勒』,后世得道人重为删略,大行于南印。『分别功德论』谓「迦旃延子撰集众经,抄撮要慧,呈佛印可,故名大法(即阿毗达磨)藏」。南印乃大众部发扬之区,『分别功德论』是大众部之论,『鞞勒』之为大众部根本论典,确然无疑。上座部用『舍利弗阿毗达磨』,然自上座三分而后,其原本已无从确指,大抵依同一本论而相为出入。『智论』谓『舍利弗阿毗昙』,犊子道人等诵习之。『宗轮 [P127] 论述记』,传旧解正量等四部,释『舍利弗阿毗昙』稍异,则犊子系本末五部,并用『舍利弗阿毗昙』也。『四分律』及『毗尼母论』,谓原始结集之论藏,为「有问」、「无问」、「摄」、「相应」、「处所」五分,此与现存『舍利弗毗昙』之品目合。『四分律』是法藏部律,则知法藏部亦用此论。现存之『舍利弗毗昙』,立无中有、心性本净、九无为等,与『婆沙』之分别论者多同,可知本论不但为法藏部所宗,化地、饮光等分别说系,无不仰此论为宗本也。今存之『舍利弗毗昙』,多言五道,无我,与犊子系不尽合,与分别说系近。二系并用『舍利弗毗昙』,而现存者,乃大陆分别说系之所诵也。其分别说系之南传锡兰者,僻处海南,另为独特之发展,有『法聚』、『分别』、『界说』、『双对』、『发趣』、『人施设』、『论事』之七论。近人勘七论中较古之『分别论』等,见其组织形式,与『舍利弗阿毗昙』有类似者。说一切有系以「六分阿毗昙」为本,然此为『发智』、『婆沙』学者一偏之见,六分既但为『发智』、『婆沙』学者所宗,而六分以外,更别有极重要之论典也。即以六分最古之『法蕴足论』 [P128] 而言,与锡兰传之『法聚』同名;其论题与『舍利弗阿毗昙』之「问分」、「非问分」,十同六七;三科之以处为第一,尤见其一致。此『法蕴足论』,称友『俱舍释』及西藏传,谓是舍利弗造。『婆沙』尊舍利弗为佛世大论师,可见其亦以『舍利弗毗昙』为本而出入之也。
图片
┌说一切有系………………………六分毗昙
│┌海南系……………七部毗昙
上座(舍利弗毗昙系)─┼分别说系─┴大陆系……………舍利弗毗昙
└犊子系…………………………/
大众(迦旃延鞞勒系)…………………………………………鞞勒
大众系之「阿毗达磨」,以『鞞勒』(此云箧藏)为根本,『智论』以之为三种法门(小乘三系)之一。其解经有随相门,对治门等,在举一反三,要约易见,不若上座「毗昙」之推衍分别。又谓「不解般若,入鞞勒门,则堕有无(见)中」。其立论之备明有无,与说一切有之毗昙门,及分别说系之空门异。然「有无」难解,传说摩诃迦旃延开宗之说假部,以圣道为福力所引显而体常不坏, [P129] 世间法虚妄无实,出世法(灭道)真常实有,此其所以名「有无」欤!大众系之论典,见于记载者,仅『分别功德论』,及觉取之『集真论』,余无所闻,可疑。或谓「大众部等,本不认佛说有不了义经,解经之阿毗达磨,无关轻重,其籍自鲜」,非笃论也。详大众部许有「杂藏」,「文义非一,多于三藏」,部帙之庞大,盖不仅博采异闻已也!法、律并出弟子之持诵传来,以三法印及佛语具三相为准则,入佛法相者,以佛说视之可也。大众部学者,以体悟、论理之所得者,或依傍古说,或摭拾遗闻,或融摄世学,大抵编集为经、律之体裁以行世。大众系唱佛身无漏,佛寿无边际,心性本净,道体真常,吾人固尝广读之矣!大众系论师及论典之鲜闻于世,实以此耳。分别说系之在大陆者,与大众系之作风同,故论典鲜出。犊子系学务通俗,于『舍利弗毗昙』多少改作而不若有部之偏重。汉译有『三弥底(正量)论』;传瞿波作『圣教要实论』,要皆斤斤于有我、无我之辨,未及其余。旧传『正法念处经』,庞然巨制,云是正量部所诵,其内容多长寿天之传闻古佛说,则亦受大众、分别说系之化也。铜鍱部僻处海南,受 [P130] 大陆佛教之影响不多,故「杂藏」犹未大杂。说一切有部不立「杂藏」,佛弟子所作多入于论藏,于「阿毗达磨」特多制作。虽尊『发智』为佛说,推衍颇嫌支离,而佛说之法,赖以较净(2)。
说一切有部之迦湿弥罗师,以『法蕴』等六论为六足论。『法蕴足论』,奘传目犍连作,称友之『俱舍论释』,谓是舍利弗作。凡二十一品,品释一经,与『舍利弗毗昙』之「问分」、「非问分」大同。有部之言结集者,辄举近事五戒为论藏,即指此论。六足论中,此为最古。次『集异门足论』,释『长含』之『集异门经』。奘传以经出舍利弗所集,因以论为舍利弗造;称友则以为拘稀罗作。文义明净,『瑜伽论』「闻所成地」之内明,即演此成之。次『施设足论』,『智论』传从『楼炭经』(『长含』之『起世因本经』)出,目犍连造,与称友释同;奘传则作迦旃延造。本论初惟「分别世间」;藏译者有三品而未尽,疑后人所续也。『起世因本经』,巴利文之『长含』中缺。『俱舍』十一云:「世施设中说」,旧译即作「分别世经说」;『婆沙』引此,又作「如施设论说」。经 [P131] 之内容与『立世阿毗昙』大同。出后人编集,故或经或论不定。巴利本无此,则应出迦王之后;『施设足论』据此而分别之,出世应更迟。传说之目连或迦旃延造,未可信也。次有『识身足论』,提婆设摩造。本论初品「目犍连蕴」,破过未无体,似对目犍连子帝须而发。次品「补特伽罗蕴」,破犊子不可说我而归于六识,与帝须『论事』初章之破我相似。提婆设摩应后于帝须,以出佛元三世纪为当。更后『品类足论』,四品是世友作,四品是迦湿弥罗论师作,颇为学者所重。世友是佛灭五世纪人,则本论之出世迟矣。次『界身足论』,以十大地为本事而诸门分别之,奘传亦世友作,称友则谓是圆满造。此上六论,性质既不一,时代亦殊,以婆沙师尊『发智』为本论(身),以六论为辅翼(足),而其名大着。或者即以此六论乃有部初期之「阿毗达磨」,先于『发智』、『心论』,误矣(3)!
详说一切有之论典,同源于『舍利弗阿毗昙』,以『法蕴』、『集异门论』为早出。其后即演化为三大流:一、佛元三世纪,至那仆底之迦旃延尼子,作『 [P132] 发智论』,于旧师之说,多所裁正;扬三世实有之宗,分别诸法之自相,极于微茫。不以三科为本事,常以色、心、心所、心不相应行,而辨其摄,相应,成就,极繁衍之能事。凡八蕴、四十四纳息,次第杂乱,不以组织见长。继之而起者,如世友之『品类足论』,『尊婆须密集论』,并承其轨则,品目亦仿之。二、瞿沙尊者(妙音),『西域记』传与迦王同世。源『舍利弗毗昙』而作『甘露味毗昙』,多存古迹,并依经文作之。别有『生智论』,未详。吐火罗国之法胜论师,依『甘露味毗昙』而编次之,末附「论品」,一一以颂文标举,作『阿毗昙心论』,凡十品,以组织见长。『婆沙论』所指之西方尊者,外国诸师,并此论之学者也。为之释者不少,有四卷之极略本,有优婆扇多之八千颂本,一师之万二千颂本,古世亲之六千颂本;与迦湿弥罗之『发智』系,隐然东西并峙焉。法胜之『心论』,古人误以为婆沙纲要,乃谓法胜五百年或七百年人。焦镜序谓「出秦汉之间」,近之。三、与迦旃延、妙音相先后者,有犍陀罗之譬喻尊者鸠摩罗陀(童受),作『喻鬘论』等,宗经为量,不以『发智论』为本于佛说,特唱 [P133] 「无为无体」、「过未无体」、「不相应行无实」、「梦、影、像、化无实」等,以抗『发智论』三世、无为实有之偏。有大德、觉天尊者,并承其遗意。如大德之「诸心心所是思差别」,「异生无有断随眠义」,「诸所有色,皆五识身所依、所缘」,「化非实有」等;觉天之「色惟大种,心所即心」等,并与譬喻义同(经部非无论,但不以为佛说,不以为权证)。此三者,皆说一切有系之分化,而譬喻系则近于大众、分别说系。佛元六世纪初,『发智』系学者,集大众造『毗婆沙论』以释『发智』。罗列三系之说,而一一详正之。近世友说,而亦多不同。妙音说犹有取舍,于大德、觉天、譬喻尊者之说,概加破斥。态度专横,独尊『发智』,而以六论助成之。『婆沙』出而譬喻师之分化日深,『发智』系与『心论』系亦不无诤论。于是『心论』系之学者达磨多罗,出佛元七世纪,不以譬喻者之离宗为然,亦以『婆沙』之繁广琐碎为难,乃取『婆沙』之精义,增补『心论』而成『杂心论』,以沟通东、西二系,存有部之真。凡六百颂、十一品,多『心论』之旧,而增一「择品」(4)。惟时大乘之说日昌;室利逻多着『经 [P134] 部毗婆沙』,经部之学日盛,有部学之弱点,已无可讳饰。有部学者,犹存自尊之故习,守旧而莫之能改。世亲论师乃依『杂心论』而着『俱舍论』,宗有部而取经部义以格量之。有部之众贤论师,不忍己宗之被破,作『顺正理论』以救之,此当别为论述也。
第三节 阿毗达磨之组织
明「阿毗达磨」之组织,可窥其性质之一般,即诸论递演之迹,亦得因以见之。上座「毗昙」以『舍利弗毗昙』为近古(『法蕴足论』亦其一本),凡五分,可析为二类:一、分别诸法之性相:有分别法相者,依一法而分别其体性,以诸门问答以明其共相,即「问分」,凡十品。有解说经文者,即非问分之第五「缘起品」,第六「念处品」,第七「正断品」,第八「神足品」,第九「禅定品」。有随类总集者,即非问分之余六品。释经及类集者,并无诸门问答,故合为「非问分」。二、分别诸法之关系,又三:明诸法之自性相摄,即「摄分」。明 [P135] 诸法之自他相应,即「相应分」。明诸法之因缘相生,即「绪分」,而有多品。「遍品」,「因品」,总明十缘十因。名色集故识集,立「名色品」。喜爱集则色集,立「结品」。触集则受、想、行、识集、立「触品」。随业感善恶报,立「行品」。心尊、心导、心垢、心净,立「心品」。余有「十不善业道品」,「十善业道品」,解说经文;「定品」则随类总集,与「非问分」之体裁同,不知何以列于诸分之末也!又『舍利弗毗昙』之「问」、「非问分」,随类总集之六品,实后代论典之初型。余十五品,即有十二论题同『法蕴足论』,然『法蕴足论』偏于解经,不足以赅「阿毗达磨」。以意论之,原始之「阿毗达磨」,并探阿含而为之分别解说,次以一经为主而类集之,「问」与「非问」,似出有先后,而难确指,若糅合之,则诸论之原型宛然见矣。
图片
┌─分别性相──问分
┌分别诸法性相──┼─解说经文─┐
舍利弗阿毗昙之组织─┤└─随类总集─┴非问分
│┌─自性相摄──摄分
└分别诸法关系──┼─自他相应──相应分
└─因缘相生──绪分
[P136]
且举『甘露味毗昙』系诸论,次以比观前论。『甘露味论』凡十六品,法胜即依之而作『阿毗昙心论』。以『甘露味』之第五「阴持入品」为「界品」;以第六「行品」为「行品」,以第四「业品」为「业品」;以第九「结使禅智品」为「使品」;以第十「三十七无漏人品」为「贤圣品」;以第十一「智品」为「智品」;以第十二「禅定品」、十三「杂定品」为「定品」。此七品之内容,几无一不合。以『甘露味毗昙』前十五品之余七品,及第十「杂品」之前分,为「修多罗品」;以「杂品」之后分为「杂品」;其内容、次第,亦十同八九。以是,或谓『阿毗昙心论』之前七品明经义,而「修多罗品」分别其经者,非也。盖『甘露味毗昙』之前十五品,并依经而成论。『心论』抽出其中之八品,合为七品;次随次而明其余,因仍以「修多罗」名之。『心论』第十品之「论品」,则论师增附之。法救之『杂心论』,组织内容大同,惟取『婆沙』义以庄严之为异。别立「择品」于「杂品」之后,详其义趣,则即演绎抉择「修多罗品」以成之。世亲之『俱舍论』出,与『甘露味』之原型转远。『甘露味』第一之「布施持 [P137] 戒品」,『俱舍』入之于「业品」。第二「界道品」,第三「住食生品」,第七「因缘种品」,『俱舍』依之别立「世间品」。第八之「净根品」,列于「行品」之首,因改「行品」为「根品」。第十四之「三十七道品」,第十五之「四谛品」,入于「贤圣品」。因之,『心论』之「修多罗品」即失其存在。余「杂品」、「择品」、「论品」,散摄其义入诸品中。『俱舍』精练为八品,世但知其承『心论』、『杂心』而来,而不知本于『甘露味毗昙』也。即『甘露味』而溯其源,以『舍利弗毗昙』之「问」、「非问分」勘之,无不相合。惟缺第十六之「杂品」,以此非修多罗之旧,而论师附益之。又缺第六「行品」,细寻之,恍然知「行品」之即「相应分」、「绪分」也。盖『舍利弗毗昙』以「问」、「非问」之二十一品为法本,次以「摄」、「相应」、「绪分」明其关系。『甘露味毗昙』则独取阴、入、界三科为本事;于「阴持入品」之末,明摄法,如『心论』之「诸法离他性」颂,即当『舍利弗毗昙』之「摄分」。次「行品」,初明不相应行之四相,心相应行之十大地等,及色法,论其相伴共成,即「相应分」。 [P138] 次明四缘、六因之总,又明善、不善、无记心所,摄为三处以成行,即「绪分」。其开合之迹,论典之源,不亦灼然可见乎!『心论』等之前七品,除「行品」,余并与「非问分」之随类总集之六品全合,则尤为明确无疑者。兹列表示之(5) :
图片
┌────────────┬───────────┬────────────┐
│舍利弗毘昙│甘 露 味 毘 昙│阿毘昙心论│
├────────────┼───────────┼────────────┤
│问一入│││
│问二界│││
│ 非问一界(总集)│五阴持入│一界品│
│问三阴││(末有相摄,当摄分) │
├────────────┼───────────┼────────────┤
│ (相应分、绪分,与行品 │││
│ 相当)│六行│二行品│
├────────────┼───────────┼────────────┤
│ 非问二业(总集)│四业│三业品│
├────────────┼───────────┼────────────┤
││二界 道│八经二界│
│├───────────┼────────────┤
││三住 食 生│八经三识住,众生居│
││(又谛、杂品之一分)│八经九四预(又八经四之│
│││一分)│
├────────────┼───────────┼────────────┤
│ 非问三人(总集)│十三十七无漏人│五贤圣品│
││ (又谛、杂品之少分) │八经六果,道,证净│
├────────────┼───────────┼────────────┤
[P139]
│ 非问四智(总集)│十一智│六智品│
├────────────┼───────────┼────────────┤
│问四谛│十五四谛│八经五谛│
├────────────┼───────────┼────────────┤
│非问五缘起│七缘起,种│八经四十二因缘,六界│
├────────────┼───────────┼────────────┤
│问五根│八净、根│八经十二根│
├────────────┼───────────┼────────────┤
│问六觉│││
││(谛之四圣种)││
│非问六念处│││
││十四三十七品│八经八如意足,正断,念│
│非问七正断││处,圣种,三十七│
│非问八神足││觉品│
├────────────┼───────────┼────────────┤
│非问九禅定│十二禅定│七定品│
│非问十道(总集)│十三杂定│八经十三三昧│
│││八经七四修定│
├────────────┼───────────┼────────────┤
│问七不善根│││
│非问十一烦恼(总集)│九结使,禅智│四使品│
├────────────┼───────────┼────────────┤
│问八善根│││
│问九大│││
├────────────┼───────────┼────────────┤
[P140]
│问十五戒│一、施戒│八经一施戒修│
├────────────┼───────────┼────────────┤
││十五谛之余││
│├───────────┼────────────┤
││十六杂上│八经十一颠倒,见│
│├───────────┼────────────┤
│││八经十三识所识等│
│├───────────┼────────────┤
││十六杂下│九杂品│
│││十论品│
└────────────┴───────────┴────────────┘
次以『舍利弗毗昙』而观『发智论』,则其间亦不乏密接之联络。『发智』凡八蕴,以「杂蕴」为初,此与『甘露』等之后出「杂品」适相反。诸论次第每颠倒,如「问分」以五戒为终,而『法蕴』等举以为始,实无何意义可言也。「结蕴」、「智蕴」、「业蕴」、「定蕴」,出「非问分」。「二十二根」,『法蕴论』有经,『甘露味论』有诸门问答,然不以为类聚。『发智』以二十二根为一蕴,亦唯于『舍利弗毗昙』之「问分」见之。后之『俱舍』,即依此而改「行品」为「根品」。「问分」以四大为第九品,而诸论无文,『发智』以大为一蕴 [P141] ,盖亦本此。「见蕴」,『舍利弗毗昙』缺,见『甘露味论』等最后之「杂品」,『发智』亦即以之为殿。『发智』之于『舍利弗毗昙』,有更近于『心论』等者在。『心论』以三科为本事,厕「行品」之「相应」、「因缘」、「相生」于后,非「毗昙」之旧。『发智论』于「结」、「智」等一一法门,分别其自相,共相;又以相摄,相应,成就,因,缘,果,相生广辨之。「相应」乃相伴共有之义,因以「有此亦有彼耶」等作四句分别,约彼此、三世、界地、得失、凡圣而论之,乃极繁广。「成就」,非『舍利弗毗昙』所重,此待有部执法为实有,乃为「毗昙」要门。辨「相生」则为缘,从缘得果等也。凡此摄、相应、成就、因、缘、果、自相、共相,遍于一切法门,『舍利弗毗昙』之意正同,特未为推衍而已。即此以论世友之『集论』,品目极类『发智』,而杂乱过之。第七之「更乐」(触),第八之「结使」,第九之「行」,三门之连类而及,则『舍利弗毗昙』「绪分」之制也。『发智』与世友『集论』,范围远广于「毗昙」之旧,分别精详,而终不无杂乱之感也(6)! [P142]
注【6-001】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二三──四0)。
注【6-002】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一章(一五──二二)。
注【6-003】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四章(一二一──一七一)。
注【6-004】以上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一七二──二四四);第八章(三五五 ──三九三);第十章(四六九──五二六)。
注【6-005】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十章(四六九──五二六)。
注【6-006】参阅『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第五章(一八一──一九一)。 [P143]
- 上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六章 学派之分裂
- 下一篇:印度之佛教 第八章 学派思想泛论
- 心量、福德与幸福
- 佛法观察现象探求三层因缘
- 印顺长老:学佛一定要吃素吗?
- 印顺法师: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在佛法中的重要性
- 印顺长老着述中的真常唯心论
- 佛说人有三特胜,就连天人也不及
- 我终于在台湾见到了印顺导师
- 印顺导师:学佛不一定吃素但吃素却值得提倡
- 谈海南佛教: 不存在“后本焕时代”
- 常不轻菩萨说: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佛
- 赵朴初先生的佛教和平观
- 佛性、人性和德性
- 守望星空与道德 个人与社会才有希望
- 文殊菩萨及其学风
- “人间佛教”转型与禅宗在中国近现代佛教中的地位和作用
- 印顺法师《大乘空义》
- 生起正信,感恩佛陀--印顺法师拜山开示
- 以佛陀的智慧促建和谐世界——泛论禅宗智慧与构建和谐世界
- 构建“人文佛教”平台——深圳弘法寺努力探索和践行现
- 《中国汉传佛教丛林仪规及唱念规范》缘起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
- 宗镜录卷第一
- 宇宙大学里,用心交出人生成绩单
- 佛教对「临终关怀」的看法
- 宗镜录一百卷(第一卷~一百卷) 宗镜录序
- 七佛传法偈(三)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 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2
- 大般若经要解——般若的观行
- 佛教对「女性问题」的看法
-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 第一卷
- 心经的人生智慧—《心经》者何
- 定慧之路 第一讲
- 占察善恶业报经 1
- 《大乘百法明门论》讲记之一
- 七佛传法偈(七)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 佛教对「自杀问题」的看法
- 七佛传法偈(二)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 二课合解 第一讲
- 十二因缘法
- 慈悲三昧水忏讲记卷上(1)
- 七佛传法偈(一)身从无相中受生,喻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空,罪福皆空无所住。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3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6
- 心经的人生智慧—人生的大智慧
- 妈妈的乳汁
- 四圣谛讲记 第一卷 苦~轮回之苦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4
-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1
- 《无量寿经》之八相成道(一)
- 《圆觉经》讲记 第一章 文殊菩萨章
- 《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序品第一节录
- 印光大师传奇 第一章 早年坎坷
- 摩诃止观卷第一上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10
- 印光文钞全集 增广印光法师文钞卷第一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5
- 心经的人生智慧 解脱痛苦的原理
- 梦参老和尚讲 地藏本愿经 8
- 宗镜录卷第二
- 妙境法师主讲:八识规矩颂讲义(1)
- 傲慢与偏见,学佛人要远诸傲慢,调整偏见
- 佛教说不能执著,是否意味着看淡甚至放弃努力理想?
- 在家学佛,应如何做人?
- 做真实的自己
- 行脚云游是什么意思?
- 放下不快乐就是快乐
- 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
- 有没有办法掌握未来?
- 你快乐吗?有没有试过不快乐?
- 错了怎么办?
- 修行到底是修什么?
- 生活感言,人生总有喜怒哀乐的
- 至心精进,专注于目标,成功自然水到渠成
- 老实念佛,重在一生坚持不懈忆佛念佛
- 明海大和尚的新春勉励:一个出家人的四件事情
- 身外之财终舍离,所造之业如影随
- 佛法的中道观
- 明心见性是怎么来的?利根是天生的吗?
- 学习佛陀冥想静坐,就可以悟道成佛吗?
- 佛性不分南与北,为人不与比高低,广修福慧获法喜
- 深着虚妄法 坚受不可舍
- 人为什么要摆脱痛苦和烦恼,目的是什么?
- 什么是不善业,为什么要远离一切不善业?
- 当业障现前时怎么办?随缘了业,究竟解脱
- 出家人与在家信徒要保持距离,才能更好地度化众生
- 如何面对喜欢吃喝玩乐,做不如法事情的朋友?
- 每个人的福报都是自己修来的
-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 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因缘因果
- 护念他人善用心,学佛慈悲须践行
- 如何报答佛陀的恩德?依教奉行就是对佛最好的报恩
- 真正完美的人生,需要具足这八种圆满
- 只有无漏的福德,才是真正的功德
- 印光大师是后世佛弟子学习的榜样
- 无论哪种供养,都离不开善用一颗欢喜的心
- 敬畏因果,努力修正自己的行为、语言和心念
- 一人独坐、内心空闲,无甚杂思
- 皈依三宝是踏入佛门的第一步
- 跳出三界得解脱
- 如何呵护发起普利众生的愿心,使发心不消退?